浅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人之间缺少不了交流,现代社会更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目前,学生不会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①没有激发学生兴趣;②没有充分运用互动的教学方法;③不能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信心;④不注重教学指导,忽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培养其良好的交往能力?我想谈谈自己平时教学的总结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上好口语交际课,首要的是创设课堂口语教学的意境,把学生带到具体活动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我在“购物讲价”口语交际教学时,以小品表演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同学们自由组合,分别扮演“买主”和“卖主”,双方之间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交易或达不成交易。
  二、交际互动,实践往来
  1.师生互动
  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再如“购物讲价”口语交际教学中,我扮演“商店老板”,学生扮演“顾客”,我在介绍货品的同时,提示学生运用言语时要表达得准确,要说得得体等。这样通过交流,就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用说、问、评、比、演等方法,进行讨论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上课时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带着学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交际情景;教师还可以科学组合学生,让学生有更多互动交流的空间,如自主选择座位、小组式、环状式、“U”形式,改变整齐划一的坐姿,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这样会解放学生的思维。
  3.群体互动
  群体互动主要是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表演、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我在“辩论”口语交际一课中,把学生分成两队,赞成“开卷有益”为正方,赞成“开卷未必有益”为反方,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形成了一个有浓厚氛围的交际环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体现民主,树立信心
  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真诚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在学习中与学生建立起浓厚的课堂友谊。口语交际的特殊性在于直面性、情感性、交互性,即使是平时口语流畅的学生,也难免由于环境,气氛因素而影响表达的效果。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老师要主抓课堂气氛的营造:①树立起平等意识,特别是在言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②注意让学生学会以放松的表情,以“我能行”的心态与人交流,逐步养成平等相处的习惯;③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听讲,不挖苦嘲笑他人等,这样,提高了学生交往的安全感,从而克服了学生心理障碍。
  四、运用积累,提高能力
  1.注重激发积累兴趣
  关于学习兴趣,古人已有重视。苏轼回忆自己读书时说:“……幼时,父兄驱率读书,初甚苦之。渐知好学,则自知趣向。既久,则中心乐之。既有乐好之意,则自进不已。”所以,要让学生想“积累”,首先就要让他有兴趣,其中创设积累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给予学生充足交流的时间尤为重要。
  2.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语言是一种财富,我们平时听别人讲话和阅读,就是在积累这种财富。语言积累丰富了,说话时,好词佳句就会脱口而出。怎样积累语言呢?一方面,要知道哪些语言好,好在哪里。比如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作者对海水色彩、鱼的各种样子描写得十分优美、生动。这些内容要反复朗读,最好能背诵下来,用时则“信手拈来”。另一方面,要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每当读到好词佳句,无论是教材书上的,还是课外读到的,都要朗读成诵,最好随手摘抄下来。
  3.重视积累实践运用
  我们经常说,学是要“用”的,还要用在“刀刃上”,这就叫“学以致用”。对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要经常鼓励学生运用。特别是在平时还可开展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作为学生,他们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如:学校每周星期四下午组织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手抄报的评析和欣赏”“走遍中国——优秀导游选拔赛”,等等。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积累运用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石台县七里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河南省确山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合多种林木生产,引种泡机(9501)可以加快全县林业生产步伐,有着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