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开放大学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5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电大”与“开大”的关系、办“大学”还是建“平台”、克隆“英开”还是创建“中开”这三个最为基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入手,通过步步演绎和层层思索得出:“电大”与“开大”不可分离,但“开大”更新更高;办开放大学就是办大学,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需要坚守;学“英开”要学根本,关键在于立足本土,开放加包容,传承加创新,早日建成中国化的开放大学等结论。
  【关键词】 开放;大学;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6—0008—04
  
   我所敬重的一位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这样说过:学者的责任在于引发兴趣。因此,学者首先要讲真话、讲实话。我在此主要想从学者个人的视角,就如何办好开放大学的三个话题,通过交流,引起大家的思考。这些话题是:第一,“电大”与“开大”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二,我们是要办一所“大学”,还是要打造一个“平台”;第三,我们究竟是要克隆“英开”,还是要创建“中开”即本土化的中国开放大学。
  一、“电大”与“开大”
  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个话题,反映了电大同行中一种“喜新”和“厌旧”的情结,注意学术中的这些词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因为“办好开放大学”是国家对我们提出的总体要求,而“依托电大办开大”,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于是,我们办好开放大学就有了非常好的前提和平台。但是在开放大学的创建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开放大学与电大的关系,如何创设开放大学成长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有这样几个观点想表达:
  第一,现实中的“电大”和理想中的“开大”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分割。早在1988年5月16日,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中就规定了电大“是利用广播、电视、印刷和视听教材等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高等学校”。什么叫“开放性高等学校”?我认为,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办的开放大学。同时,电大三十年远程教育的拓荒历练,以及开展了为期十年的教育部批准的开放教育试点,成效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过程中,电大无论怎样都无法被舍弃。
   第二,“开大”和“电大”有什么不同?我想可以这样理解:作为电大,我们专一从事远程教育,或称远程开放教育,也有说是开放式的远程教育,贯彻的是相对“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学习型社会中培养大批的专门性人才;而作为开放大学来说,我们则应该致力于开放教育,也就是说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更要实行“因材施教”,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在学习型社会中培养许许多多作为“人”的人,从而真正实现由“教育选择人”过渡到“人选择教育”的美好愿望。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我们称之为转型,就很有象征性意义。因为这是“化学反应”,不是“物理变化”;这是“物种变异”,不是“基因克隆”。这就涉及它本身的结构、要素的调整和内涵的发展。我们把它说成是重新打造、脱胎换骨。所以,开放大学挂牌不应该是“翻牌”,也不应该是“加牌”,而应该是在开放教育的更高层次上,依托今日之“电大”、开创明日之“开大”,更好地展示和完善自己。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情况。
   针对这些现实,我认为应有以下基本认知:
   一是办好开放大学离不开现有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电大的历程,五十年也好、三十年也罢,以及今期的十年,三个重大阶段,风风雨雨走过来,的确不容易。“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像鸟爱自己的翅膀一样,请勿撕破我们的翅膀”(瞿秋白)。如果没有过去的电大,也就不会有现在乃至未来的开放大学。历史将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敬畏历史,才能珍惜历史,更能创造历史。就像英国开放大学那样,没有早期的“空中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英国开放大学当初也面临一个由表及里的转型问题。
   二是办开放大学既然源于电大,就要高于电大、新于电大。这一点非常重要。高在哪里?首先应该明确开放大学办学的法律地位,即要有完整的开放大学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虽然指定了 “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还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但大学作为法人,不能只规定民事权,而没有涉及行政权,也就是公法人地位的确立。在大学办学过程中,过去的广播电视大学和未来的开放大学,之所以产生一些不该有的问题,原因就是自主办学权没有落实。只有确立了完整的开放大学法人地位,我们才能够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七项办学自主权去办真正的大学。因此,作为开放大学,我们既要靠国家开放教育的条例或者终身教育的法规“安身”,同时也要靠开放大学自己的章程“立命”,再也不能仅仅靠决策、靠政策、靠机遇、靠争取来发展自己。开放大学“挂牌”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在此我想到了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从构想到开学,耗时八年,可谓有相当的艰难和付出。有人曾问我办开放大学最担心什么?我说,就怕又“先上马、后备鞍”。我特别担心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前开办的困境,今天又在开放大学重演,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总而言之,开放大学源于电大,高在哪里?我认为就是电大过去应做、能做,但是又无法做成的事,在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当中应该都能够逐步做到。开放大学源于电大,新在哪里?我认为就是要从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出发,通过传承和创新,做传统大学没有想、不能做而应该想、可以做的事,从而办一所新型的、真正意义上的、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开放大学。
  二、办一所“大学”,还是
  打造一个“平台”?
   这个话题大家也考虑得比较多,我认为这体现了电大人的一种身份焦虑和价值纠结。前些时候我在阅读中发现,美国高等教育界曾就社区学院的定位问题,一直在进行争论。争论什么呢?这就是社区学院是美国精英大学的“开门人”还是“守门人”。于是我在想,我们办开放大学到底是担当现代大学的“开门人”还是充当“守门人”?所谓开门人,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打开,让大家都进来,拥有高等教育的基本人权;而守门人就是把现有的大学门关起来,人们只能到某类大学去,在那里接受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同精英大学分道扬镳。今日之开放大学究竟应该是哪一个角色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
   现代大学的形态是从早期的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模式逐步演化过来的。那时英国模式偏重于教学,德国模式在教学的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美国模式则是三合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是,就有了近代纽曼的学说,现代洪堡的学说,以及当代科尔的学说。因此我想说,时代在进步,尽管大学的功能属性在与时俱进,但是大学培养人的本质属性却从来没有改变。所以,有学者提出理性地捍卫大学,我理解就是要捍卫大学的本真。
   在当今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制度的构建过程当中,清醒地认识并践行“如何办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就是捍卫大学的本真,即捍卫大学应有的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曾这样说过,“应该捍卫大学精神,走出‘象牙塔’并非是要告别‘象牙塔’甚至放弃‘象牙塔’,‘象牙塔’精神依然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当然,大学精神既不应是早期西方大学理念的仿制,也不只是古代儒家书院传统的回归,而应是当代大学的一种包容、进取、创新、富有生命力张扬的精神。何况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象牙塔”,又何来走出?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开放大学首先是一所大学”,这是中央电大杨志坚校长的原话,我认为非常正确。这就是说,开放大学要入流,要入高等教育的流,要入现代大学的流。在开放大学这个词汇中,大学作为名词,从来就是主语。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也想到了大学到底是什么,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著名的古典教育学家纽曼在19世纪中叶时曾经说过,“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地方。”尽管后来大学功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但是传统大学本真的回归,以及人们所渴望的开放大学,我想除了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之外,世界大学启蒙思想的发扬与光大也极其重要。因为大学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从来就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就是要以摆脱人类自身不成熟状态为己任的。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开放大学其实是一种“巨型的有机体”。“巨型多元化的大学”是科尔的观点,丹尼尔后来引用它。“有机体”则是弗莱克斯纳的观点,在这指的是一种弹性、网状结构的概念。两者的学术观点其实有些不同,但我将其整合了,这就是“巨型的有机体”的来由。“有机体”通常是有鲜活生命的实体,具有大学专有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我不太喜欢用“大学制度”这个较为笼统的术语,因为讲其内核即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则更为明白。“巨型”展现了一种体系。我认为开放大学应该是一种联盟,根据国情、域情和校情,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结盟,开放大学与开放学院互补,各地的开放大学服务中心配套,这样一种开放大学的体系应该极富中国特色。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开放大学最终还是一所大学。这是我的想法,作为对杨志坚校长观点的呼应。因为大学就是大学,至于“平台”、“载体”、“立交桥”等等,无论有多少新的提法,它们都只不过是大学功能的承载体和支撑者而已,不可能与“大学”本身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同日而语。不准确地说,如果“大学”是“属”的概念的话,那么“平台”、“载体”、“立交桥”等等最多只能是一“种”概念而已。
   我的第四个观点是,作为大学,就要将“自主治理”和“学术自由”写在章程里,也就是要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平等看待。这个观点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写得非常详尽,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具体的说明。比如“自主治理”,其内涵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要求的“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学术自由”,其外延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今年征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总理曾有一段无比深情的话语,“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我想这应该就是对开放大学“自主治理”、“学术自由”最好的诠释吧。
  三、克隆“英开”,还是创建“中开”?
   我认为,这又是一个无奈而纠结的话题。毋庸置疑,英国开放大学既是国际开放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标杆。英国开放大学是依据英国大学传统,四十年来致力于大众高等教育的一所创新型大学。中国的电大则是三十年前借鉴英国开放大学而起步,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土壤,三十年来一直开拓创新、服务社会、追求开放的发展中的大学。因此,基于国情和时代,我个人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英国开放大学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它的办学理念特别清晰,“开放”所面对的,就是人、地点、方法和观念,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高度概括了各种开放的要素。但是大家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英国开放大学比较独特的地方。比如说学科研究,英国开放大学在这个问题上始终认为,既然是大学,就应该同传统大学保持一致,哪怕就一个学科也要做到极致。另外,专业框架、质量标准以及拨款方式等等也是如此,所以它一直要求并也能够上排行榜——参与传统大学的同类评估。所以,它的学科研究特别是在行星科学和航天学科领域一直领先,而不仅仅在专业开办上下工夫,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第二,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开放,乃至后来的开放学位,同西方的文化密切相关,也就是个人至上。在这方面,英国开放大学对传统精英大学的血脉似乎有所继承。个人至上的东西是不是能在中国这块土壤、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很快做到?我想这可能是个未知数。所以,学英国开放大学首先应该学什么,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就是办开放大学,首先要靠合理布局的学科来支撑;其次课程一定要积极开放,而且不能仅仅是资源的开放,也要包括学习过程的落实、学习支持的跟进;最后学位再也不能只是传统的学术学位,而应是基础的(特指专科层次的)、专业的(相对于学术的),乃至开放的(相对于封闭的)学位,这都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因为唯有学位才是大学学科的标准,才是教育质量保证的依据所在。
  学习英国开放大学,还有一条要注意。英国开放大学在秉承传统精英大学的基本特征、争取入流之外,还不断地努力张扬自己的特色,恰到好处地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入学自由、课程开放、学习支持、办学体系、学科引领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简言之,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加包容,传承加创新的精神,才真正应该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第三,坚持国际化。国家开放大学也好,地方开放大学也罢,中国的开放大学必须国际化。但国际化从来就是双向的,我特别赞同台湾学者龙应台的一个观点,她说,“国际化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如何不一样,所以国际化就是要找那个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在这里,国际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同时,大家提出要建“国际一流的开放大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愿望,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在建校初期就提,往往又容易使我们变得躁动不安,难有发自内心的坚守,这是我们需要倍加注意的。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努力,但是“千万别定时间表”。在此我特别赞同北京大学学者陈平原教授的这个观点。时间对于每一个人、对于每一件事都特别的公正。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们可能永远在路上。
   (本文系作者在“学者视角中的开放大学”专家论坛上的学术演讲整理稿)
  
  作者简介:徐皓,研究员,上海电视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石 子
其他文献
布德利岛是地中海的一座绝美岛屿,岛上有位叫莫兰迪的老人,他守护了这座岛32年。  Morandi, known as Italy’s Robinson Cru?soe, has been the sole resident and guardian of the island for 32 years. Now, after decades of protecting one of Italy’s
第一节 语法填空  For you,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 that falls in every April might be no more than just another holiday—the fact that it comes with three days off school matters to most students 1. (much
半个世纪以来流行音乐在节奏和音调方面的变化,揭示了当代美国人情绪和情感的走向。  难词探意  1. blast /blɑ?st/ v. 发出刺耳的高音  2. upbeat /??pbi?t/ adj. 乐观的;快乐的  3. intertwine /??nt??twa?n/ v. 纠缠;缠绕  4. ambiguous /?m?b?ɡju?s/ adj. 不明确的  We blast the u
没有开启主题阅读之前,请先读一首诗吧:  Search where you may,  You will not find a land  As beautiful as this,  She is the queen of all lands,  This land of my birth,  My motherland.  这首诗将我们的地球比作母亲。诗人用第三人称she来称呼地球,亲切自然,
難词探意  1. stunning /stn/ adj. 绝妙的;令人震惊的  2. unparalleled /nprleld/ adj. 空前的;无双的  3. craggy /krɡi/ adj. 陡峭的  4. hover /hv(r)/ v. 盘旋;彷徨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 have taken photographs in dozens of cont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也是解码小说作品的金钥匙。  Reading novels requires a different approach than reading a textbook.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important to consider when reading and analyzing novels.  Characters  Who
Priceonomics网站2016年8月16日发布了其数据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四年制学校提供在线学位项目的数量大幅上升。  对Moocs的狂热曾使其爱好者预言传统大学的衰落和灭亡。但数据工作室通过对政府2012年到2014年网络教育数据集的搜集和分析,发现传统大学正在稳步拥抱在线课程。Priceonomics针对美国主要授予学士学位的非营利性大学和学院开展了一项调查,1,844个被调查机构
2013年10月,华盛顿州立大学(WSU)的全球校园当选斯隆-C的2013优质在线教育“Ralph E. Gomory”奖候选人,颁奖典礼将于下个月在第十九届斯隆-C在线学习国际论坛上举行。这项荣誉显示了全球校园为评价和完善在线教育项目作出了努力,主要采用五个质量维度进行定量测量:资源获得、学习有效性、成本效度、学生满意度和教师满意度。  斯隆-C董事会主席Meg Benke强调,“斯隆-C奖主要
时尚精:三枪的秋裤  他是你朋友圈里公认的fashion boy,时尚是—种信仰, 是他的座右铭。他的朋友圈里不是米兰的时装周就是维密的秀。 直到那天,他穿着一身Dior的波浪皮草大衣来参加你的生日趴, 你打开那份他送的礼物,里面躺着—条三枪的秋裤。禁欲者:杜蕾斯  他自从上—段感情失败,就在你面前宣告自己要成为 —名禁欲者。你在最近的聚会上正为他的禁欲成功惊叹不已时,他送了你一盒超薄杜蕾斯。被询
Task 1  To someone stuck in a traffic jam, the ability to soar(高飛) right over other cars seems like a dream. Inventors and businessmen tried to make flying cars, but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That 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