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电大”与“开大”的关系、办“大学”还是建“平台”、克隆“英开”还是创建“中开”这三个最为基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入手,通过步步演绎和层层思索得出:“电大”与“开大”不可分离,但“开大”更新更高;办开放大学就是办大学,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需要坚守;学“英开”要学根本,关键在于立足本土,开放加包容,传承加创新,早日建成中国化的开放大学等结论。
【关键词】 开放;大学;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6—0008—04
我所敬重的一位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这样说过:学者的责任在于引发兴趣。因此,学者首先要讲真话、讲实话。我在此主要想从学者个人的视角,就如何办好开放大学的三个话题,通过交流,引起大家的思考。这些话题是:第一,“电大”与“开大”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二,我们是要办一所“大学”,还是要打造一个“平台”;第三,我们究竟是要克隆“英开”,还是要创建“中开”即本土化的中国开放大学。
一、“电大”与“开大”
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个话题,反映了电大同行中一种“喜新”和“厌旧”的情结,注意学术中的这些词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因为“办好开放大学”是国家对我们提出的总体要求,而“依托电大办开大”,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于是,我们办好开放大学就有了非常好的前提和平台。但是在开放大学的创建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开放大学与电大的关系,如何创设开放大学成长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有这样几个观点想表达:
第一,现实中的“电大”和理想中的“开大”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分割。早在1988年5月16日,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中就规定了电大“是利用广播、电视、印刷和视听教材等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高等学校”。什么叫“开放性高等学校”?我认为,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办的开放大学。同时,电大三十年远程教育的拓荒历练,以及开展了为期十年的教育部批准的开放教育试点,成效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过程中,电大无论怎样都无法被舍弃。
第二,“开大”和“电大”有什么不同?我想可以这样理解:作为电大,我们专一从事远程教育,或称远程开放教育,也有说是开放式的远程教育,贯彻的是相对“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学习型社会中培养大批的专门性人才;而作为开放大学来说,我们则应该致力于开放教育,也就是说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更要实行“因材施教”,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在学习型社会中培养许许多多作为“人”的人,从而真正实现由“教育选择人”过渡到“人选择教育”的美好愿望。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我们称之为转型,就很有象征性意义。因为这是“化学反应”,不是“物理变化”;这是“物种变异”,不是“基因克隆”。这就涉及它本身的结构、要素的调整和内涵的发展。我们把它说成是重新打造、脱胎换骨。所以,开放大学挂牌不应该是“翻牌”,也不应该是“加牌”,而应该是在开放教育的更高层次上,依托今日之“电大”、开创明日之“开大”,更好地展示和完善自己。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情况。
针对这些现实,我认为应有以下基本认知:
一是办好开放大学离不开现有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电大的历程,五十年也好、三十年也罢,以及今期的十年,三个重大阶段,风风雨雨走过来,的确不容易。“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像鸟爱自己的翅膀一样,请勿撕破我们的翅膀”(瞿秋白)。如果没有过去的电大,也就不会有现在乃至未来的开放大学。历史将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敬畏历史,才能珍惜历史,更能创造历史。就像英国开放大学那样,没有早期的“空中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英国开放大学当初也面临一个由表及里的转型问题。
二是办开放大学既然源于电大,就要高于电大、新于电大。这一点非常重要。高在哪里?首先应该明确开放大学办学的法律地位,即要有完整的开放大学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虽然指定了 “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还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但大学作为法人,不能只规定民事权,而没有涉及行政权,也就是公法人地位的确立。在大学办学过程中,过去的广播电视大学和未来的开放大学,之所以产生一些不该有的问题,原因就是自主办学权没有落实。只有确立了完整的开放大学法人地位,我们才能够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七项办学自主权去办真正的大学。因此,作为开放大学,我们既要靠国家开放教育的条例或者终身教育的法规“安身”,同时也要靠开放大学自己的章程“立命”,再也不能仅仅靠决策、靠政策、靠机遇、靠争取来发展自己。开放大学“挂牌”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在此我想到了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从构想到开学,耗时八年,可谓有相当的艰难和付出。有人曾问我办开放大学最担心什么?我说,就怕又“先上马、后备鞍”。我特别担心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前开办的困境,今天又在开放大学重演,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总而言之,开放大学源于电大,高在哪里?我认为就是电大过去应做、能做,但是又无法做成的事,在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当中应该都能够逐步做到。开放大学源于电大,新在哪里?我认为就是要从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出发,通过传承和创新,做传统大学没有想、不能做而应该想、可以做的事,从而办一所新型的、真正意义上的、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开放大学。
二、办一所“大学”,还是
打造一个“平台”?
这个话题大家也考虑得比较多,我认为这体现了电大人的一种身份焦虑和价值纠结。前些时候我在阅读中发现,美国高等教育界曾就社区学院的定位问题,一直在进行争论。争论什么呢?这就是社区学院是美国精英大学的“开门人”还是“守门人”。于是我在想,我们办开放大学到底是担当现代大学的“开门人”还是充当“守门人”?所谓开门人,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打开,让大家都进来,拥有高等教育的基本人权;而守门人就是把现有的大学门关起来,人们只能到某类大学去,在那里接受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同精英大学分道扬镳。今日之开放大学究竟应该是哪一个角色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
现代大学的形态是从早期的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模式逐步演化过来的。那时英国模式偏重于教学,德国模式在教学的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美国模式则是三合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是,就有了近代纽曼的学说,现代洪堡的学说,以及当代科尔的学说。因此我想说,时代在进步,尽管大学的功能属性在与时俱进,但是大学培养人的本质属性却从来没有改变。所以,有学者提出理性地捍卫大学,我理解就是要捍卫大学的本真。
在当今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制度的构建过程当中,清醒地认识并践行“如何办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就是捍卫大学的本真,即捍卫大学应有的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曾这样说过,“应该捍卫大学精神,走出‘象牙塔’并非是要告别‘象牙塔’甚至放弃‘象牙塔’,‘象牙塔’精神依然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当然,大学精神既不应是早期西方大学理念的仿制,也不只是古代儒家书院传统的回归,而应是当代大学的一种包容、进取、创新、富有生命力张扬的精神。何况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象牙塔”,又何来走出?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开放大学首先是一所大学”,这是中央电大杨志坚校长的原话,我认为非常正确。这就是说,开放大学要入流,要入高等教育的流,要入现代大学的流。在开放大学这个词汇中,大学作为名词,从来就是主语。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也想到了大学到底是什么,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著名的古典教育学家纽曼在19世纪中叶时曾经说过,“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地方。”尽管后来大学功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但是传统大学本真的回归,以及人们所渴望的开放大学,我想除了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之外,世界大学启蒙思想的发扬与光大也极其重要。因为大学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从来就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就是要以摆脱人类自身不成熟状态为己任的。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开放大学其实是一种“巨型的有机体”。“巨型多元化的大学”是科尔的观点,丹尼尔后来引用它。“有机体”则是弗莱克斯纳的观点,在这指的是一种弹性、网状结构的概念。两者的学术观点其实有些不同,但我将其整合了,这就是“巨型的有机体”的来由。“有机体”通常是有鲜活生命的实体,具有大学专有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我不太喜欢用“大学制度”这个较为笼统的术语,因为讲其内核即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则更为明白。“巨型”展现了一种体系。我认为开放大学应该是一种联盟,根据国情、域情和校情,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结盟,开放大学与开放学院互补,各地的开放大学服务中心配套,这样一种开放大学的体系应该极富中国特色。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开放大学最终还是一所大学。这是我的想法,作为对杨志坚校长观点的呼应。因为大学就是大学,至于“平台”、“载体”、“立交桥”等等,无论有多少新的提法,它们都只不过是大学功能的承载体和支撑者而已,不可能与“大学”本身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同日而语。不准确地说,如果“大学”是“属”的概念的话,那么“平台”、“载体”、“立交桥”等等最多只能是一“种”概念而已。
我的第四个观点是,作为大学,就要将“自主治理”和“学术自由”写在章程里,也就是要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平等看待。这个观点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写得非常详尽,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具体的说明。比如“自主治理”,其内涵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要求的“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学术自由”,其外延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今年征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总理曾有一段无比深情的话语,“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我想这应该就是对开放大学“自主治理”、“学术自由”最好的诠释吧。
三、克隆“英开”,还是创建“中开”?
我认为,这又是一个无奈而纠结的话题。毋庸置疑,英国开放大学既是国际开放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标杆。英国开放大学是依据英国大学传统,四十年来致力于大众高等教育的一所创新型大学。中国的电大则是三十年前借鉴英国开放大学而起步,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土壤,三十年来一直开拓创新、服务社会、追求开放的发展中的大学。因此,基于国情和时代,我个人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英国开放大学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它的办学理念特别清晰,“开放”所面对的,就是人、地点、方法和观念,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高度概括了各种开放的要素。但是大家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英国开放大学比较独特的地方。比如说学科研究,英国开放大学在这个问题上始终认为,既然是大学,就应该同传统大学保持一致,哪怕就一个学科也要做到极致。另外,专业框架、质量标准以及拨款方式等等也是如此,所以它一直要求并也能够上排行榜——参与传统大学的同类评估。所以,它的学科研究特别是在行星科学和航天学科领域一直领先,而不仅仅在专业开办上下工夫,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第二,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开放,乃至后来的开放学位,同西方的文化密切相关,也就是个人至上。在这方面,英国开放大学对传统精英大学的血脉似乎有所继承。个人至上的东西是不是能在中国这块土壤、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很快做到?我想这可能是个未知数。所以,学英国开放大学首先应该学什么,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就是办开放大学,首先要靠合理布局的学科来支撑;其次课程一定要积极开放,而且不能仅仅是资源的开放,也要包括学习过程的落实、学习支持的跟进;最后学位再也不能只是传统的学术学位,而应是基础的(特指专科层次的)、专业的(相对于学术的),乃至开放的(相对于封闭的)学位,这都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因为唯有学位才是大学学科的标准,才是教育质量保证的依据所在。
学习英国开放大学,还有一条要注意。英国开放大学在秉承传统精英大学的基本特征、争取入流之外,还不断地努力张扬自己的特色,恰到好处地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入学自由、课程开放、学习支持、办学体系、学科引领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简言之,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加包容,传承加创新的精神,才真正应该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第三,坚持国际化。国家开放大学也好,地方开放大学也罢,中国的开放大学必须国际化。但国际化从来就是双向的,我特别赞同台湾学者龙应台的一个观点,她说,“国际化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如何不一样,所以国际化就是要找那个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在这里,国际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同时,大家提出要建“国际一流的开放大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愿望,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在建校初期就提,往往又容易使我们变得躁动不安,难有发自内心的坚守,这是我们需要倍加注意的。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努力,但是“千万别定时间表”。在此我特别赞同北京大学学者陈平原教授的这个观点。时间对于每一个人、对于每一件事都特别的公正。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们可能永远在路上。
(本文系作者在“学者视角中的开放大学”专家论坛上的学术演讲整理稿)
作者简介:徐皓,研究员,上海电视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石 子
【关键词】 开放;大学;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6—0008—04
我所敬重的一位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这样说过:学者的责任在于引发兴趣。因此,学者首先要讲真话、讲实话。我在此主要想从学者个人的视角,就如何办好开放大学的三个话题,通过交流,引起大家的思考。这些话题是:第一,“电大”与“开大”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二,我们是要办一所“大学”,还是要打造一个“平台”;第三,我们究竟是要克隆“英开”,还是要创建“中开”即本土化的中国开放大学。
一、“电大”与“开大”
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个话题,反映了电大同行中一种“喜新”和“厌旧”的情结,注意学术中的这些词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因为“办好开放大学”是国家对我们提出的总体要求,而“依托电大办开大”,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于是,我们办好开放大学就有了非常好的前提和平台。但是在开放大学的创建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开放大学与电大的关系,如何创设开放大学成长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有这样几个观点想表达:
第一,现实中的“电大”和理想中的“开大”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分割。早在1988年5月16日,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中就规定了电大“是利用广播、电视、印刷和视听教材等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高等学校”。什么叫“开放性高等学校”?我认为,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办的开放大学。同时,电大三十年远程教育的拓荒历练,以及开展了为期十年的教育部批准的开放教育试点,成效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过程中,电大无论怎样都无法被舍弃。
第二,“开大”和“电大”有什么不同?我想可以这样理解:作为电大,我们专一从事远程教育,或称远程开放教育,也有说是开放式的远程教育,贯彻的是相对“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学习型社会中培养大批的专门性人才;而作为开放大学来说,我们则应该致力于开放教育,也就是说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更要实行“因材施教”,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在学习型社会中培养许许多多作为“人”的人,从而真正实现由“教育选择人”过渡到“人选择教育”的美好愿望。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我们称之为转型,就很有象征性意义。因为这是“化学反应”,不是“物理变化”;这是“物种变异”,不是“基因克隆”。这就涉及它本身的结构、要素的调整和内涵的发展。我们把它说成是重新打造、脱胎换骨。所以,开放大学挂牌不应该是“翻牌”,也不应该是“加牌”,而应该是在开放教育的更高层次上,依托今日之“电大”、开创明日之“开大”,更好地展示和完善自己。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情况。
针对这些现实,我认为应有以下基本认知:
一是办好开放大学离不开现有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电大的历程,五十年也好、三十年也罢,以及今期的十年,三个重大阶段,风风雨雨走过来,的确不容易。“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像鸟爱自己的翅膀一样,请勿撕破我们的翅膀”(瞿秋白)。如果没有过去的电大,也就不会有现在乃至未来的开放大学。历史将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敬畏历史,才能珍惜历史,更能创造历史。就像英国开放大学那样,没有早期的“空中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英国开放大学当初也面临一个由表及里的转型问题。
二是办开放大学既然源于电大,就要高于电大、新于电大。这一点非常重要。高在哪里?首先应该明确开放大学办学的法律地位,即要有完整的开放大学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虽然指定了 “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还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但大学作为法人,不能只规定民事权,而没有涉及行政权,也就是公法人地位的确立。在大学办学过程中,过去的广播电视大学和未来的开放大学,之所以产生一些不该有的问题,原因就是自主办学权没有落实。只有确立了完整的开放大学法人地位,我们才能够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七项办学自主权去办真正的大学。因此,作为开放大学,我们既要靠国家开放教育的条例或者终身教育的法规“安身”,同时也要靠开放大学自己的章程“立命”,再也不能仅仅靠决策、靠政策、靠机遇、靠争取来发展自己。开放大学“挂牌”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在此我想到了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从构想到开学,耗时八年,可谓有相当的艰难和付出。有人曾问我办开放大学最担心什么?我说,就怕又“先上马、后备鞍”。我特别担心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前开办的困境,今天又在开放大学重演,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总而言之,开放大学源于电大,高在哪里?我认为就是电大过去应做、能做,但是又无法做成的事,在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当中应该都能够逐步做到。开放大学源于电大,新在哪里?我认为就是要从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出发,通过传承和创新,做传统大学没有想、不能做而应该想、可以做的事,从而办一所新型的、真正意义上的、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开放大学。
二、办一所“大学”,还是
打造一个“平台”?
这个话题大家也考虑得比较多,我认为这体现了电大人的一种身份焦虑和价值纠结。前些时候我在阅读中发现,美国高等教育界曾就社区学院的定位问题,一直在进行争论。争论什么呢?这就是社区学院是美国精英大学的“开门人”还是“守门人”。于是我在想,我们办开放大学到底是担当现代大学的“开门人”还是充当“守门人”?所谓开门人,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打开,让大家都进来,拥有高等教育的基本人权;而守门人就是把现有的大学门关起来,人们只能到某类大学去,在那里接受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同精英大学分道扬镳。今日之开放大学究竟应该是哪一个角色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
现代大学的形态是从早期的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模式逐步演化过来的。那时英国模式偏重于教学,德国模式在教学的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美国模式则是三合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是,就有了近代纽曼的学说,现代洪堡的学说,以及当代科尔的学说。因此我想说,时代在进步,尽管大学的功能属性在与时俱进,但是大学培养人的本质属性却从来没有改变。所以,有学者提出理性地捍卫大学,我理解就是要捍卫大学的本真。
在当今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制度的构建过程当中,清醒地认识并践行“如何办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就是捍卫大学的本真,即捍卫大学应有的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曾这样说过,“应该捍卫大学精神,走出‘象牙塔’并非是要告别‘象牙塔’甚至放弃‘象牙塔’,‘象牙塔’精神依然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当然,大学精神既不应是早期西方大学理念的仿制,也不只是古代儒家书院传统的回归,而应是当代大学的一种包容、进取、创新、富有生命力张扬的精神。何况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象牙塔”,又何来走出?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开放大学首先是一所大学”,这是中央电大杨志坚校长的原话,我认为非常正确。这就是说,开放大学要入流,要入高等教育的流,要入现代大学的流。在开放大学这个词汇中,大学作为名词,从来就是主语。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也想到了大学到底是什么,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著名的古典教育学家纽曼在19世纪中叶时曾经说过,“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地方。”尽管后来大学功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但是传统大学本真的回归,以及人们所渴望的开放大学,我想除了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之外,世界大学启蒙思想的发扬与光大也极其重要。因为大学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从来就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就是要以摆脱人类自身不成熟状态为己任的。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开放大学其实是一种“巨型的有机体”。“巨型多元化的大学”是科尔的观点,丹尼尔后来引用它。“有机体”则是弗莱克斯纳的观点,在这指的是一种弹性、网状结构的概念。两者的学术观点其实有些不同,但我将其整合了,这就是“巨型的有机体”的来由。“有机体”通常是有鲜活生命的实体,具有大学专有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我不太喜欢用“大学制度”这个较为笼统的术语,因为讲其内核即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则更为明白。“巨型”展现了一种体系。我认为开放大学应该是一种联盟,根据国情、域情和校情,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结盟,开放大学与开放学院互补,各地的开放大学服务中心配套,这样一种开放大学的体系应该极富中国特色。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开放大学最终还是一所大学。这是我的想法,作为对杨志坚校长观点的呼应。因为大学就是大学,至于“平台”、“载体”、“立交桥”等等,无论有多少新的提法,它们都只不过是大学功能的承载体和支撑者而已,不可能与“大学”本身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同日而语。不准确地说,如果“大学”是“属”的概念的话,那么“平台”、“载体”、“立交桥”等等最多只能是一“种”概念而已。
我的第四个观点是,作为大学,就要将“自主治理”和“学术自由”写在章程里,也就是要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平等看待。这个观点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写得非常详尽,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具体的说明。比如“自主治理”,其内涵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要求的“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学术自由”,其外延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今年征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总理曾有一段无比深情的话语,“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我想这应该就是对开放大学“自主治理”、“学术自由”最好的诠释吧。
三、克隆“英开”,还是创建“中开”?
我认为,这又是一个无奈而纠结的话题。毋庸置疑,英国开放大学既是国际开放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标杆。英国开放大学是依据英国大学传统,四十年来致力于大众高等教育的一所创新型大学。中国的电大则是三十年前借鉴英国开放大学而起步,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土壤,三十年来一直开拓创新、服务社会、追求开放的发展中的大学。因此,基于国情和时代,我个人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英国开放大学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它的办学理念特别清晰,“开放”所面对的,就是人、地点、方法和观念,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高度概括了各种开放的要素。但是大家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英国开放大学比较独特的地方。比如说学科研究,英国开放大学在这个问题上始终认为,既然是大学,就应该同传统大学保持一致,哪怕就一个学科也要做到极致。另外,专业框架、质量标准以及拨款方式等等也是如此,所以它一直要求并也能够上排行榜——参与传统大学的同类评估。所以,它的学科研究特别是在行星科学和航天学科领域一直领先,而不仅仅在专业开办上下工夫,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第二,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开放,乃至后来的开放学位,同西方的文化密切相关,也就是个人至上。在这方面,英国开放大学对传统精英大学的血脉似乎有所继承。个人至上的东西是不是能在中国这块土壤、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很快做到?我想这可能是个未知数。所以,学英国开放大学首先应该学什么,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就是办开放大学,首先要靠合理布局的学科来支撑;其次课程一定要积极开放,而且不能仅仅是资源的开放,也要包括学习过程的落实、学习支持的跟进;最后学位再也不能只是传统的学术学位,而应是基础的(特指专科层次的)、专业的(相对于学术的),乃至开放的(相对于封闭的)学位,这都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因为唯有学位才是大学学科的标准,才是教育质量保证的依据所在。
学习英国开放大学,还有一条要注意。英国开放大学在秉承传统精英大学的基本特征、争取入流之外,还不断地努力张扬自己的特色,恰到好处地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入学自由、课程开放、学习支持、办学体系、学科引领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简言之,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加包容,传承加创新的精神,才真正应该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第三,坚持国际化。国家开放大学也好,地方开放大学也罢,中国的开放大学必须国际化。但国际化从来就是双向的,我特别赞同台湾学者龙应台的一个观点,她说,“国际化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如何不一样,所以国际化就是要找那个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在这里,国际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同时,大家提出要建“国际一流的开放大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愿望,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在建校初期就提,往往又容易使我们变得躁动不安,难有发自内心的坚守,这是我们需要倍加注意的。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努力,但是“千万别定时间表”。在此我特别赞同北京大学学者陈平原教授的这个观点。时间对于每一个人、对于每一件事都特别的公正。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们可能永远在路上。
(本文系作者在“学者视角中的开放大学”专家论坛上的学术演讲整理稿)
作者简介:徐皓,研究员,上海电视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石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