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档案】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抗战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曾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贝满女中座落在灯市口“公理会大院内西北角的一组曲尺形的楼房里。在曲尺形的转折处,有横着写的四个金字‘贝满中斋’——那时教会学校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名称:小学称蒙学,中学称中斋,大学称书院”。
报了名之后,小冰心就被一位中年的美国女教士——贝满女中的校长斐教士领到了一间教室里,让她坐在位子上,递给她一道中文老师出的作文题目,叫做“学然后知不足”。事有凑巧,原来这个作文题目是小冰心在家塾里早就做过的,于是她不加 思索,拿起笔来一挥而就,让这位美国女校长十分惊奇赞叹,立刻对杨子敬表示:她可以插入一年级,明天就交费上学吧。
就这样,冰心成了贝满女中的学生。
贝满女中是一所新型的学校,教学内容与过去读四书五经的中国传统教育迥然不同,完全是从欧美的学校里借鉴过来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常识、语文、英语、体育等等。冰心正是在这里,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教育。在考进贝满女中之前,除了在福州女师预科上过短期学校之外,冰心所受的教育,都属于家塾性质。家庭教师——舅舅杨子敬先生,虽然思想维新,是个民主主义者,但是他所教授的功课却仅限于文学、历史诸方面。所以考进贝满女中之后,她认为文科毫不吃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古文,大都是她早就看过或背诵过的,引不起她多大的兴趣,她一边听着老师讲,一边就悄悄地看小说,或写数学作业。
她仍像童年时代那样,心中充满了幻想,脑中常常涌现出画意和诗情。一个微笑,一束花,一片大自然的风光,就能无意间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记忆之中。从表面上看,她正行进在学校生活的刻板轨道上,然而在她的心里,却总是保留着许多关于美、关于善的意念和印象。在她长到了20岁的时候,她还常常回忆起她在15岁时经历过的生活画面,虽然她不曾讲起这是在哪一天,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但是从她那美好的回忆中,你却可以了解她在少年时代的聪慧,以及她对善、对美的执著的爱:
这是她在15岁时经历过的一个转瞬即逝的生活场景。这场景一直保留在她的记忆之中——“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其实,那时的冰心,自己也还是一个孩子,然而她忘不了她在路旁无意间邂逅的这个孩子,也忘不了这个孩子手中的那簇花。正像她后来所说的那样:
在别人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
然而在心灵脆弱者,
已经反复而深深地
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这个爱幻想的、聪慧的少女,她的作文实在好,一次竟被老师批了120分。同学们很喜欢这个性格温柔的小作文能手,因为她的学名是谢婉莹,她们就给她取了一个亲昵的绰号,叫她“小碗儿”。又因为她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口音还是地道的山东烟台话,不会京腔,她们又戏称她“侉子”。这个小“侉子”,“小碗儿”,作文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得好,同学们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常来麻烦她,请她帮忙,让她替这些小懒虫们写作文。这些小姑娘们为了讨好这位在大海旁边长大的作文小能手,有的给她买冰糖葫芦,有的给她买糖炒栗子,害得这位外表腼腆,其实是极要强、极好面子的小小女作家,不得不在完成了自己的那份作文作业之后,再接受同窗们的请求,代替别人写作文作业。有时写完了自己的之后,还要再替同学们写出两三篇来。
然而这位擅长作文的小姑娘,将来并不准备当作家。因为她发现,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根底太浅——比如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上学时,数学只学到加减乘除,而一到了贝满女中,数学就学代数,中间缺了一大段没有补上,所以入学后的第一次数学月考,就得了个“不及格”的成绩。这个“不及格”,给了小冰心很大的刺激。她下决心要学好数学,不仅学好数学,她还要学好一切数理化的功课。同时,同班的孩子们之间,又有着很强烈的竞争心,所以小冰心就一天到晚地做功课。而花费时间最多、用的力气最大的,就是数理化。“我在学校里,对于理科的功课特别用功,如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我都争取学好考好,那几年我是埋头苦读,对于其他一切,几乎是不闻不问。”“我把精力都放在理科方面,什么代数、几何、三角……尤其喜欢几何,因为我父亲是学航海的,他常常告诉我,对于学航海的人三角、几何都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就很喜欢这些学科。”
这位埋头攻读数理化的小姑娘,正幻想着当医生:“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定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得较多。医生来了,我在庭前阶下迎接,进屋来我就递茶倒水,伺候他洗手,仔细地看他诊脉,看他开方。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虽然不敢去碰,但还是向熟悉的医生请教这些器械的构造和用途。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于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我父亲很赞成我的意见,说:“古人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东亚病夫’的中国,是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
在学校里,冰心是一个严肃、勤奋的好学生——遵守校规,努力读书;在家庭里,冰心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和亲爱的姐姐——尊敬父母,爱护弟弟。
但是,时代的风云并没有忘记这个温柔规矩的女孩儿。父亲谢葆璋在她的童年时代为她播下的爱国思想的种子,也在她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这次举家北上途中,小冰心在上海和天津的租界里,都曾看见外国的警察如何欺侮中国百姓。抵达北京之后,又看见外国的军队在东交民巷东边的驻兵操场(即现在的东单公园)耀武扬威。1915年日本军国政府利用袁世凯一心想要称帝的野心,以帮助他称帝为条件,向他提出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二十一条》的苛刻要求。窃国大盗袁世凯为了尽快地达到复辟帝制、本人登基的目的,竟然准备卖国投敌,同意接受《二十一条》。这件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当时只有15岁的冰心,也毅然参加了爱国学生反日讨袁的示威游行和募捐活动。
她和贝满女中的姑娘们一起,列队从灯市口一直步行到天安门西侧的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这是一个春日,待她们的队伍走进中央公园的社稷坛附近时,四周已是人山人海,中学生和大学生们的情绪,也像头顶上的春日一样热烈而饱满。贝满女中的领队之一李德全(后来成为冯玉祥夫人),那时还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她代表自己所在的学校,勇敢地走上了社稷坛,向着密密层层的学生队伍,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性情恬静的少女冰心,是生平第一次亲眼看见并亲身经历这样悲壮伟大的场面。
这一天过后,在中剪子巷十四号谢葆璋的书房里,就挂上了一幅白纸,是当时印行的以岳飞字迹摘排出来的《五月七日之事》,就是纪念这次国耻的。这个细节,正表现了谢葆璋一家热爱祖国的心情。
少女时代的冰心,在父亲的教育和时代气氛的熏陶下,开始为祖国的前途担忧。后来,待她步入青年时代之后,说出过这样充满了悲愤的话:“我们的日历上一年到头有许许多多的国耻纪念日”。如果再不救国,“将来我们的日历上,有国耻的日子将多于没有国耻的日子了”。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抗战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曾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贝满女中座落在灯市口“公理会大院内西北角的一组曲尺形的楼房里。在曲尺形的转折处,有横着写的四个金字‘贝满中斋’——那时教会学校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名称:小学称蒙学,中学称中斋,大学称书院”。
报了名之后,小冰心就被一位中年的美国女教士——贝满女中的校长斐教士领到了一间教室里,让她坐在位子上,递给她一道中文老师出的作文题目,叫做“学然后知不足”。事有凑巧,原来这个作文题目是小冰心在家塾里早就做过的,于是她不加 思索,拿起笔来一挥而就,让这位美国女校长十分惊奇赞叹,立刻对杨子敬表示:她可以插入一年级,明天就交费上学吧。
就这样,冰心成了贝满女中的学生。
贝满女中是一所新型的学校,教学内容与过去读四书五经的中国传统教育迥然不同,完全是从欧美的学校里借鉴过来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常识、语文、英语、体育等等。冰心正是在这里,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教育。在考进贝满女中之前,除了在福州女师预科上过短期学校之外,冰心所受的教育,都属于家塾性质。家庭教师——舅舅杨子敬先生,虽然思想维新,是个民主主义者,但是他所教授的功课却仅限于文学、历史诸方面。所以考进贝满女中之后,她认为文科毫不吃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古文,大都是她早就看过或背诵过的,引不起她多大的兴趣,她一边听着老师讲,一边就悄悄地看小说,或写数学作业。
她仍像童年时代那样,心中充满了幻想,脑中常常涌现出画意和诗情。一个微笑,一束花,一片大自然的风光,就能无意间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记忆之中。从表面上看,她正行进在学校生活的刻板轨道上,然而在她的心里,却总是保留着许多关于美、关于善的意念和印象。在她长到了20岁的时候,她还常常回忆起她在15岁时经历过的生活画面,虽然她不曾讲起这是在哪一天,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但是从她那美好的回忆中,你却可以了解她在少年时代的聪慧,以及她对善、对美的执著的爱:
这是她在15岁时经历过的一个转瞬即逝的生活场景。这场景一直保留在她的记忆之中——“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其实,那时的冰心,自己也还是一个孩子,然而她忘不了她在路旁无意间邂逅的这个孩子,也忘不了这个孩子手中的那簇花。正像她后来所说的那样:
在别人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
然而在心灵脆弱者,
已经反复而深深地
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这个爱幻想的、聪慧的少女,她的作文实在好,一次竟被老师批了120分。同学们很喜欢这个性格温柔的小作文能手,因为她的学名是谢婉莹,她们就给她取了一个亲昵的绰号,叫她“小碗儿”。又因为她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口音还是地道的山东烟台话,不会京腔,她们又戏称她“侉子”。这个小“侉子”,“小碗儿”,作文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得好,同学们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常来麻烦她,请她帮忙,让她替这些小懒虫们写作文。这些小姑娘们为了讨好这位在大海旁边长大的作文小能手,有的给她买冰糖葫芦,有的给她买糖炒栗子,害得这位外表腼腆,其实是极要强、极好面子的小小女作家,不得不在完成了自己的那份作文作业之后,再接受同窗们的请求,代替别人写作文作业。有时写完了自己的之后,还要再替同学们写出两三篇来。
然而这位擅长作文的小姑娘,将来并不准备当作家。因为她发现,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根底太浅——比如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上学时,数学只学到加减乘除,而一到了贝满女中,数学就学代数,中间缺了一大段没有补上,所以入学后的第一次数学月考,就得了个“不及格”的成绩。这个“不及格”,给了小冰心很大的刺激。她下决心要学好数学,不仅学好数学,她还要学好一切数理化的功课。同时,同班的孩子们之间,又有着很强烈的竞争心,所以小冰心就一天到晚地做功课。而花费时间最多、用的力气最大的,就是数理化。“我在学校里,对于理科的功课特别用功,如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我都争取学好考好,那几年我是埋头苦读,对于其他一切,几乎是不闻不问。”“我把精力都放在理科方面,什么代数、几何、三角……尤其喜欢几何,因为我父亲是学航海的,他常常告诉我,对于学航海的人三角、几何都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就很喜欢这些学科。”
这位埋头攻读数理化的小姑娘,正幻想着当医生:“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定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得较多。医生来了,我在庭前阶下迎接,进屋来我就递茶倒水,伺候他洗手,仔细地看他诊脉,看他开方。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虽然不敢去碰,但还是向熟悉的医生请教这些器械的构造和用途。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于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我父亲很赞成我的意见,说:“古人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东亚病夫’的中国,是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
在学校里,冰心是一个严肃、勤奋的好学生——遵守校规,努力读书;在家庭里,冰心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和亲爱的姐姐——尊敬父母,爱护弟弟。
但是,时代的风云并没有忘记这个温柔规矩的女孩儿。父亲谢葆璋在她的童年时代为她播下的爱国思想的种子,也在她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这次举家北上途中,小冰心在上海和天津的租界里,都曾看见外国的警察如何欺侮中国百姓。抵达北京之后,又看见外国的军队在东交民巷东边的驻兵操场(即现在的东单公园)耀武扬威。1915年日本军国政府利用袁世凯一心想要称帝的野心,以帮助他称帝为条件,向他提出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二十一条》的苛刻要求。窃国大盗袁世凯为了尽快地达到复辟帝制、本人登基的目的,竟然准备卖国投敌,同意接受《二十一条》。这件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当时只有15岁的冰心,也毅然参加了爱国学生反日讨袁的示威游行和募捐活动。
她和贝满女中的姑娘们一起,列队从灯市口一直步行到天安门西侧的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这是一个春日,待她们的队伍走进中央公园的社稷坛附近时,四周已是人山人海,中学生和大学生们的情绪,也像头顶上的春日一样热烈而饱满。贝满女中的领队之一李德全(后来成为冯玉祥夫人),那时还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她代表自己所在的学校,勇敢地走上了社稷坛,向着密密层层的学生队伍,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性情恬静的少女冰心,是生平第一次亲眼看见并亲身经历这样悲壮伟大的场面。
这一天过后,在中剪子巷十四号谢葆璋的书房里,就挂上了一幅白纸,是当时印行的以岳飞字迹摘排出来的《五月七日之事》,就是纪念这次国耻的。这个细节,正表现了谢葆璋一家热爱祖国的心情。
少女时代的冰心,在父亲的教育和时代气氛的熏陶下,开始为祖国的前途担忧。后来,待她步入青年时代之后,说出过这样充满了悲愤的话:“我们的日历上一年到头有许许多多的国耻纪念日”。如果再不救国,“将来我们的日历上,有国耻的日子将多于没有国耻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