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把社会教育作为加强对民众控制的手段。二是四川社会教育参与力量以政府力量为主,民间力量为辅。三是把文化补习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关键词;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55-01
本文所论“社会教育”是指学制系统以外,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和添设各种文化教育机构和设施,为提高包括失学民众在内的全体民众的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本文的“社会教育”与“民众教育”仅是同一内容不同称呼而已。
一、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教育发展概况
抗战前的1935年,四川省对于学校式的机关民众学校只有零星统计,数量十分有限,显示四川社会教育处于初创阶段。1936年,川省政府开始组织发展社会教育。至1937年,社会式的教育机关有:民众阅报处2,140个,民众问学处及代笔处2,584个,通俗讲演所604个,图书馆152个,教育馆155个,公共娱乐场、剧场及电影场114个,音乐会82个,民众茶园1,168个,公园164个,民众教育实验区20个,电影教育巡回放映区19个,播音教育指导区13个,其它社会教育机关29个。社会教育机关总数达到7,558个。职员有9,831人,男性职员9,120人,这一时期与1935年相比,在统计中还增加了新的社教机关,如电影教育巡回放映区、音乐会等,显示了对民众进行社会教育的种类在增加。
1937年,学校式社会教育的情况是:社会及民众教育人员训练机关22个,民众学校5,023所,各种补习学校144所,民众识字处2,118所,戏剧学校所,再加上其它从事社会教育的学校,总数为7,400所。在所有学校式社会教育中,接受教育的学生为452.746人,而其中大多数集中在民众学校,有380.118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职员人数也在增长,达到9,478人。
1938至1940学年度,“四川省社会式社教机关共有11,260个,最多者为民众阅报处有2,548个,公共体育场799个,公共娱乐场、剧场及电影场89个,此时,从事社会式社会教育的职员为9,822人。但民众教育馆、图书馆等的数量略有下降。1940年度,学校式社会教育机关,共有7,755个。民众学校最多为6,014所。民众识字班为1,616所,包括各种补习学校在内的职员共有8,882人,人数与1937年相比也略有下降。”然而,由于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社教经费短缺,导致社教机构的总数逐年下降。至1945年抗战结束时。社会式社教机关已大幅下滑,降至3,360个。但同战前的1935年相较,仍有较大发展。
二、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教育的特征
1、四川社会教育是政府加强对民众控制的需要
加强对民众控制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目的。1943年,四川省政府颁布《四川省各县(市)局政教联系办法》,企图使“政治与教育融为一体”,“运用政治力量发展地方教育”。具体做法就是从事社会教育事业的各级单位要“协助政府清查户口,编组保甲,办理一切自治事务,努力政治建设,参加乡镇代表会保民大会,或各种民团组织及活动”。1944年,四川省公布了《川省各县(市)局民众组训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对民众的控制。文件规定将民众按区组织起来,实施文化的、经的、政治的全方面的社会教育与改造,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控制。
2、参与社会教育力量以政府力量主,以民间力量为辅
抗战时期,参与社会教育的以公立学校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私立学校;既有数量占压倒优势的公立图书馆,又有少的私立图书馆。它还把正规学校教育与非正规学校教育相结合,既有学校式社会教育,如民众学校、中心学校与保国民学校的民教班,又有形式多样的会式的社会教育,如图书馆教育,民教馆教育,巡回服务车教育等等。它既传统的教育方式如戏剧教育,又采用现代的教育方式,如电影教育,幻灯片育,收音机教育。其教育形式不拘一格,哪种有效就用哪种。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把国家的各种政策、抗战的形势进行宣传,影响民众
3、文化补习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抗战时期,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地位至关重要。但四川的文盲占其人口的大多数,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抗战和生产。为此,四川各级政府在开展社会教育时,把文化补习、知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1940年后,省政府把失学民众教育放在全省中心学校和保民学校办理,实际上这也是为消除文盲,传授知识所做的努力。在实施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还大力进行技术培训,如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对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l等。同时强化道德教育。如国民政府规定实施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陶铸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以养成三民主义下的公民”。教育部战时社会教育新目标中对公民生活方面也有此类规定。如教育公民要“有礼貌敦信义”;“能思于国家孝敬父母友于兄弟爱助朋友”;“能视定死生,团体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利益”等。
参考文献:
[1]《二十六年度四川省社会教育统计总表(一)》,《二十八年四川教育年报》,四川省教育丛刊第9辑厅字第3号,1940年3月
[2]《二十九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机关统计年表》,钟灵秀主编:社会教育大纲,中央训练委员会内政部印行,1941年11月版
[3]《四川省各县(市局)实施政教联系办法》(1943年),《四川省实施国民教育办法要览》第6辑四川:省政府教育厅印行,1944年,第20页
[4]蒋复慈《图书馆》,正中书局,1941年1月版。第8页
[5]张幸正,《抗战中的中国社会教育》,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编:《社会教育辅导》第4期,第43页
关键词;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55-01
本文所论“社会教育”是指学制系统以外,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和添设各种文化教育机构和设施,为提高包括失学民众在内的全体民众的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本文的“社会教育”与“民众教育”仅是同一内容不同称呼而已。
一、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教育发展概况
抗战前的1935年,四川省对于学校式的机关民众学校只有零星统计,数量十分有限,显示四川社会教育处于初创阶段。1936年,川省政府开始组织发展社会教育。至1937年,社会式的教育机关有:民众阅报处2,140个,民众问学处及代笔处2,584个,通俗讲演所604个,图书馆152个,教育馆155个,公共娱乐场、剧场及电影场114个,音乐会82个,民众茶园1,168个,公园164个,民众教育实验区20个,电影教育巡回放映区19个,播音教育指导区13个,其它社会教育机关29个。社会教育机关总数达到7,558个。职员有9,831人,男性职员9,120人,这一时期与1935年相比,在统计中还增加了新的社教机关,如电影教育巡回放映区、音乐会等,显示了对民众进行社会教育的种类在增加。
1937年,学校式社会教育的情况是:社会及民众教育人员训练机关22个,民众学校5,023所,各种补习学校144所,民众识字处2,118所,戏剧学校所,再加上其它从事社会教育的学校,总数为7,400所。在所有学校式社会教育中,接受教育的学生为452.746人,而其中大多数集中在民众学校,有380.118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职员人数也在增长,达到9,478人。
1938至1940学年度,“四川省社会式社教机关共有11,260个,最多者为民众阅报处有2,548个,公共体育场799个,公共娱乐场、剧场及电影场89个,此时,从事社会式社会教育的职员为9,822人。但民众教育馆、图书馆等的数量略有下降。1940年度,学校式社会教育机关,共有7,755个。民众学校最多为6,014所。民众识字班为1,616所,包括各种补习学校在内的职员共有8,882人,人数与1937年相比也略有下降。”然而,由于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社教经费短缺,导致社教机构的总数逐年下降。至1945年抗战结束时。社会式社教机关已大幅下滑,降至3,360个。但同战前的1935年相较,仍有较大发展。
二、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教育的特征
1、四川社会教育是政府加强对民众控制的需要
加强对民众控制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目的。1943年,四川省政府颁布《四川省各县(市)局政教联系办法》,企图使“政治与教育融为一体”,“运用政治力量发展地方教育”。具体做法就是从事社会教育事业的各级单位要“协助政府清查户口,编组保甲,办理一切自治事务,努力政治建设,参加乡镇代表会保民大会,或各种民团组织及活动”。1944年,四川省公布了《川省各县(市)局民众组训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对民众的控制。文件规定将民众按区组织起来,实施文化的、经的、政治的全方面的社会教育与改造,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控制。
2、参与社会教育力量以政府力量主,以民间力量为辅
抗战时期,参与社会教育的以公立学校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私立学校;既有数量占压倒优势的公立图书馆,又有少的私立图书馆。它还把正规学校教育与非正规学校教育相结合,既有学校式社会教育,如民众学校、中心学校与保国民学校的民教班,又有形式多样的会式的社会教育,如图书馆教育,民教馆教育,巡回服务车教育等等。它既传统的教育方式如戏剧教育,又采用现代的教育方式,如电影教育,幻灯片育,收音机教育。其教育形式不拘一格,哪种有效就用哪种。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把国家的各种政策、抗战的形势进行宣传,影响民众
3、文化补习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抗战时期,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地位至关重要。但四川的文盲占其人口的大多数,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抗战和生产。为此,四川各级政府在开展社会教育时,把文化补习、知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1940年后,省政府把失学民众教育放在全省中心学校和保民学校办理,实际上这也是为消除文盲,传授知识所做的努力。在实施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还大力进行技术培训,如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对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l等。同时强化道德教育。如国民政府规定实施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陶铸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以养成三民主义下的公民”。教育部战时社会教育新目标中对公民生活方面也有此类规定。如教育公民要“有礼貌敦信义”;“能思于国家孝敬父母友于兄弟爱助朋友”;“能视定死生,团体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利益”等。
参考文献:
[1]《二十六年度四川省社会教育统计总表(一)》,《二十八年四川教育年报》,四川省教育丛刊第9辑厅字第3号,1940年3月
[2]《二十九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机关统计年表》,钟灵秀主编:社会教育大纲,中央训练委员会内政部印行,1941年11月版
[3]《四川省各县(市局)实施政教联系办法》(1943年),《四川省实施国民教育办法要览》第6辑四川:省政府教育厅印行,1944年,第20页
[4]蒋复慈《图书馆》,正中书局,1941年1月版。第8页
[5]张幸正,《抗战中的中国社会教育》,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编:《社会教育辅导》第4期,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