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能使我们有人性,有感情,有教养,能使我们更善于思考,能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是的,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重点学习的科目是语、数、英,还有次要一点的科学、综合实践、品德等,可能数到最后要才会数到音乐这一科目,其实在音乐课上学到的知识不应该只是学会唱Do,Re,Mi等等的几个音符,也不只是学会唱会几首歌曲那么简单的,音乐是一片可以开发的广阔天地,它与文学、美术等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着。
【关键词】音乐教学;知识渗透;知识扩展
很多家长经常会问孩子:“学习怎样啦?成绩好吗?”他们心中的学习是指主科。例如,语、数、英等,而他们关心的成绩也是这些科目,家长们不会问:“在学校上音乐课,学会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音乐课是玩的,作用最多是让学生轻松一下,没有什么知識可学的,学了将来作用也不大,音乐课与数学、语文、历史、美术等都没有关系的。其实有这种观念与这种思想的人看待事物太主观了,太片面了。举个简单的例子:“5——”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唱的一个音Sol,应该怎样唱呢?是不是就唱Sol就对了呢?不,“5——”除了唱出音符,还要唱出音符的长短,这个音符应该要唱Sol然后再数三拍,这才正确,那么“数数”这一步,应该是数学课上学习的,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音乐与其它科目脱节的,那么以上这个例子应该怎样解释呢?这只是其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音乐教学不单单可以使学生放松,它还能使我们有人性,有感情,有教养,能使我们更善于思考,能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 它是一片可以开发的广阔天地,它与文学、美术等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
一、音乐教学中历史的渗透
音乐教学中历史的渗透,这一点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第三课《足迹》里有很多首歌曲是一些革命歌曲,如果单单让学生把歌曲聆听一遍,学会其中的一首,很简单,但是这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在这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学习歌曲外还引入了很多历史的知识。例如,《红梅赞》这首歌,按现代学生的直观观念,他们一看到歌名就不想听了,他们会说:“老师,我们不喜欢这种歌曲,我们不想听。”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当你对一样事物根本不了解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对它产生兴趣。因此,我上这节课的开场白是:同学们,我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根据内容把故事表演出来。
我先介绍一个人,她名叫江竹筠(1920—1949),原名竹君,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在1944年夏,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人们习惯称她江姐,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特务的各种酷刑,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在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特务杀害,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他们的回答都是很一致的:“老师,这个人很英勇,很值得我们学习!”是的,学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对江姐这个人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我在那个时候才引出《红梅赞》这首歌曲,并且引用课件放了歌剧《江姐》的片段给学生看,江姐的形象更加深深地埋在了同学们的心中了,后来还让他们表演了这个故事,使我觉得惊讶的是他们竟然把江姐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真的不能小看学生的能力啊。
以上的例子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了历史知识,那学生在课堂上并不只是聆听了一首歌,而是通过聆听这首歌,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懂得更多。
二、 图文结合,激发想象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6岁到12岁的小朋友,这一个年龄段的小孩是可塑性很强的,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只是需要我们适当的引导,提供机会给他们发挥出来。以前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是学生不敢说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满脑子都是老师塞给的知识。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提倡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是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学习发展的空间。
因此,现在的教材都进行了很多改革,你看看语文课本从以前的黑白纯文字变成现在的彩色图案了,使学生不仅可以从文字上理解,还可以从图案还有色彩上去感受。
在音乐教学上更需要这一点,因为音乐能使人直接感觉到在时间中的运动和发展,但没有视觉形象。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每一首都配有图画的,并且这些图画都是会引起学生思考的,激发他们思维的。例如,小学二年级的《这是什么》,里面有一幅这样的图画。
通过这幅图,要学生想象生活中有那些声音?除了图画上的图以外学生还回答了很多很多的答案,有的说:“老师,风吹树时,叶子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有的说:“老师,下雨时,雨水滴到屋瓦时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十分的强,我接着这一环境气氛,我说:“同学们,我现在给你们作一首曲好不好?”“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听完我唱后,很多同学都举手:“老师,老师我也来一下:沙沙 沙沙∣沙沙 沙沙∣……”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从中还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学以致用了。 三、学习音乐,开拓视野
听过“音乐无国界”这句话吗?我们国家一级演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开个人音乐会时,全场满座,下面坐着的不单单是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外国人,虽然他们有很多语言不懂,但是他们还是陶醉在她美妙的歌声之中,如痴如醉,他们欣赏的是音乐,感受的是音乐所带来的欢乐,这一点在每个人心中都是相同的。在我的音乐教学中同时也注意到这一点,我会借助不同地方的歌曲,让学生大概了解当地的文化色彩。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次我给学生上《亚洲弦歌》这一单元时,我放了《拉贾斯坦民间音乐》《狮子舞》《三林》等音乐片段给学生听,学生很好奇地问:“老师,我们觉得这些音乐跟我们平常听的好像很不同,有点怪怪的。”学生有这感觉是正常的,他们以上所听的是除了中国以外的“东方音乐”,也就是指亚洲地区以及与西亚同属于一个音乐体系的北非阿拉伯地区的音乐,他们都没去过那种地方,没见过那些人,听起来当然一点感觉都没有,后来,我出示很多关于那些地方特色的照片,人物照片,还有他们演奏的器乐的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边听边看,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刚才我们去了一趟亚洲旅行,我们大开眼界啊。”是的,学生每天就呆在教室上课,很少会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应当尽量借助课堂学习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展,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除了可以增长他们的学术知识还可以增长他们的生活常识上的知识。
还记得教材上有一首歌《赶圩归来啊哩哩》,当我第一次把音乐放出来给学生听时,学生都在笑,当音乐播放到“啊哩哩,啊哩哩……”时,同学们都很兴奋地唱起“啊哩哩,啊哩哩……”
音樂停了后,我问学生“你们都会唱啊哩哩,有谁告诉我那时什么意思呢?”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其实我们都不懂什么意思,不过觉得音乐很欢快就唱起来啦,老师,你这样问我们,你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啦,告诉我们好吗?”同学们的好学之心使我一下子感动起来,“是的,同学们,其实这首歌歌名也是很有意思的,‘赶圩’一词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托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托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所以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又有一位同学提问:“老师,什么是赶集?”我当时愣了一下,我没想到学生会不知道“赶集的意思?”但我没来得及思考我就把这个词解释起来了,“以前,人们都是生活在村里的,他们生活上吃的东西,用的东西大多数都能自给自足的,村里没有商店,没有小卖部,那每逢一定的时候呢,就有商人挑着一些新奇的,好吃的,村里没有的东西到村里卖,村民们就像我们去上大商场买物品一样……”
下课后,我才回想一下,是的,现在的学生又没有那种经历,他们怎么会知道生活上“赶集”的意思,那通过学习这首曲他们现在不就懂了吗,他们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放到自己的袋子里了,使自己的“体重”又增加了。
在音乐课堂上学会唱Do,Re,Mi几个音符,学会唱那么几首歌曲,不是就足够了,我们因该要借助我们教学的内容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我们发挥好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让祖国的花朵乘着歌声的翅膀在知识的蓝天下自由地翱翔吧!
【关键词】音乐教学;知识渗透;知识扩展
很多家长经常会问孩子:“学习怎样啦?成绩好吗?”他们心中的学习是指主科。例如,语、数、英等,而他们关心的成绩也是这些科目,家长们不会问:“在学校上音乐课,学会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音乐课是玩的,作用最多是让学生轻松一下,没有什么知識可学的,学了将来作用也不大,音乐课与数学、语文、历史、美术等都没有关系的。其实有这种观念与这种思想的人看待事物太主观了,太片面了。举个简单的例子:“5——”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唱的一个音Sol,应该怎样唱呢?是不是就唱Sol就对了呢?不,“5——”除了唱出音符,还要唱出音符的长短,这个音符应该要唱Sol然后再数三拍,这才正确,那么“数数”这一步,应该是数学课上学习的,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音乐与其它科目脱节的,那么以上这个例子应该怎样解释呢?这只是其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音乐教学不单单可以使学生放松,它还能使我们有人性,有感情,有教养,能使我们更善于思考,能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 它是一片可以开发的广阔天地,它与文学、美术等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
一、音乐教学中历史的渗透
音乐教学中历史的渗透,这一点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第三课《足迹》里有很多首歌曲是一些革命歌曲,如果单单让学生把歌曲聆听一遍,学会其中的一首,很简单,但是这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在这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学习歌曲外还引入了很多历史的知识。例如,《红梅赞》这首歌,按现代学生的直观观念,他们一看到歌名就不想听了,他们会说:“老师,我们不喜欢这种歌曲,我们不想听。”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当你对一样事物根本不了解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对它产生兴趣。因此,我上这节课的开场白是:同学们,我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根据内容把故事表演出来。
我先介绍一个人,她名叫江竹筠(1920—1949),原名竹君,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在1944年夏,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人们习惯称她江姐,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特务的各种酷刑,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在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特务杀害,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他们的回答都是很一致的:“老师,这个人很英勇,很值得我们学习!”是的,学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对江姐这个人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我在那个时候才引出《红梅赞》这首歌曲,并且引用课件放了歌剧《江姐》的片段给学生看,江姐的形象更加深深地埋在了同学们的心中了,后来还让他们表演了这个故事,使我觉得惊讶的是他们竟然把江姐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真的不能小看学生的能力啊。
以上的例子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了历史知识,那学生在课堂上并不只是聆听了一首歌,而是通过聆听这首歌,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懂得更多。
二、 图文结合,激发想象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6岁到12岁的小朋友,这一个年龄段的小孩是可塑性很强的,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只是需要我们适当的引导,提供机会给他们发挥出来。以前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是学生不敢说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满脑子都是老师塞给的知识。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提倡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是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学习发展的空间。
因此,现在的教材都进行了很多改革,你看看语文课本从以前的黑白纯文字变成现在的彩色图案了,使学生不仅可以从文字上理解,还可以从图案还有色彩上去感受。
在音乐教学上更需要这一点,因为音乐能使人直接感觉到在时间中的运动和发展,但没有视觉形象。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每一首都配有图画的,并且这些图画都是会引起学生思考的,激发他们思维的。例如,小学二年级的《这是什么》,里面有一幅这样的图画。
通过这幅图,要学生想象生活中有那些声音?除了图画上的图以外学生还回答了很多很多的答案,有的说:“老师,风吹树时,叶子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有的说:“老师,下雨时,雨水滴到屋瓦时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十分的强,我接着这一环境气氛,我说:“同学们,我现在给你们作一首曲好不好?”“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听完我唱后,很多同学都举手:“老师,老师我也来一下:沙沙 沙沙∣沙沙 沙沙∣……”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从中还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学以致用了。 三、学习音乐,开拓视野
听过“音乐无国界”这句话吗?我们国家一级演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开个人音乐会时,全场满座,下面坐着的不单单是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外国人,虽然他们有很多语言不懂,但是他们还是陶醉在她美妙的歌声之中,如痴如醉,他们欣赏的是音乐,感受的是音乐所带来的欢乐,这一点在每个人心中都是相同的。在我的音乐教学中同时也注意到这一点,我会借助不同地方的歌曲,让学生大概了解当地的文化色彩。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次我给学生上《亚洲弦歌》这一单元时,我放了《拉贾斯坦民间音乐》《狮子舞》《三林》等音乐片段给学生听,学生很好奇地问:“老师,我们觉得这些音乐跟我们平常听的好像很不同,有点怪怪的。”学生有这感觉是正常的,他们以上所听的是除了中国以外的“东方音乐”,也就是指亚洲地区以及与西亚同属于一个音乐体系的北非阿拉伯地区的音乐,他们都没去过那种地方,没见过那些人,听起来当然一点感觉都没有,后来,我出示很多关于那些地方特色的照片,人物照片,还有他们演奏的器乐的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边听边看,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刚才我们去了一趟亚洲旅行,我们大开眼界啊。”是的,学生每天就呆在教室上课,很少会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应当尽量借助课堂学习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展,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除了可以增长他们的学术知识还可以增长他们的生活常识上的知识。
还记得教材上有一首歌《赶圩归来啊哩哩》,当我第一次把音乐放出来给学生听时,学生都在笑,当音乐播放到“啊哩哩,啊哩哩……”时,同学们都很兴奋地唱起“啊哩哩,啊哩哩……”
音樂停了后,我问学生“你们都会唱啊哩哩,有谁告诉我那时什么意思呢?”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其实我们都不懂什么意思,不过觉得音乐很欢快就唱起来啦,老师,你这样问我们,你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啦,告诉我们好吗?”同学们的好学之心使我一下子感动起来,“是的,同学们,其实这首歌歌名也是很有意思的,‘赶圩’一词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托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托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所以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又有一位同学提问:“老师,什么是赶集?”我当时愣了一下,我没想到学生会不知道“赶集的意思?”但我没来得及思考我就把这个词解释起来了,“以前,人们都是生活在村里的,他们生活上吃的东西,用的东西大多数都能自给自足的,村里没有商店,没有小卖部,那每逢一定的时候呢,就有商人挑着一些新奇的,好吃的,村里没有的东西到村里卖,村民们就像我们去上大商场买物品一样……”
下课后,我才回想一下,是的,现在的学生又没有那种经历,他们怎么会知道生活上“赶集”的意思,那通过学习这首曲他们现在不就懂了吗,他们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放到自己的袋子里了,使自己的“体重”又增加了。
在音乐课堂上学会唱Do,Re,Mi几个音符,学会唱那么几首歌曲,不是就足够了,我们因该要借助我们教学的内容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我们发挥好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让祖国的花朵乘着歌声的翅膀在知识的蓝天下自由地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