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成为老师们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作者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以高考选做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为例,提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做题的有效策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应对高中历史学习,做好高考材料分析题,从而真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做题能力 有效策略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方向更趋于“以能力为立意”,使得老师在不断探究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做题能力培养,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高考中做到如鱼得水,应试自如。下面就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高考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例探究做题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历史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够仔细。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并且做题思路单一,甚至没审清题意就开始做题,导致学生考试失分过多,不利于学生高考成绩提高。因此,不管是主观题型还是客观题型,都务必要求学生认真审清题目中的时间、限定条件、求答项,特别关键词方面不能犯低级的错误,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一般来说,材料内容比较多,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题时容易注意力分散,没有抓住材料题中反映的主题和要点,以至于审错题意,从而做出错误分析,甚至忽略题目中的重要提示,答题过程中漏答要点的现象较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例如,高考全国卷选做题第一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般考查课外改革,而学生往往对题目所给材料审题不清造成失分。这时老师务必让学生认真审清题目,不放过题目中的各个提示点,划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以便后续作答。另外,还需要对题目中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信息进行提炼,理清题目中的各个要点,并且将其带入问题,明确出题者的用意。
2.答题缺乏规范性。
由于过去教学模式下,老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答题规范问题,也没有加大力度管理学生的答题形式和答题格式,使得学生在历史答题中杂乱无章,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去重要的得分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务必强调答题规范的问题,让学生在平时答题中从细节做起,从一题一问做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具体来说,老师要根据不同题型教授学生不同的答题格式要求,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答题格式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规范自己,完善答题方式。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会经常强调“答案是从材料中来的”,然而学生却直接从材料中抄答案,有的甚至一字不漏地抄用,导致后果十分严重。而且不少学生存在堆积答案的现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没有考虑将答案进行分点分类作答,并没有条理,影响老师对学生答题结果的评审,因此老师务必在平时教学中强调答题的规范性。从上面例子里,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每则材料中提取要点,并且总结出各个得分点,这是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强调答题的条理性,最好通过列点表述王安石变法中的各项措施,使得老师评分时一目了然,不会出现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情况,真正提高学生的做题质量。
3.答题思维过于局限。
实际上学生在做题中觉得吃力的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如何迁移知识,看到一个历史题目时,难以迅速、准确地联系书本知识,也不会利用历史书本中的语言表述答案,从而使答题不得分,因此老师务必重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实际上,很多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只为答题而答题,并没有深入认识出题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和要求,以至于答题的思维局限于问题,难以得到发散,甚至无法全面地把握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面对问题时会显得不知所措,难以确定问题关联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理解错题意,云里雾里,最后随意答题。为了改变这种答题状况,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适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联想到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先解剖题目,认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要求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在脑海中过滤该时期的有关内容,并且提炼出所有欧洲宗教改革的共同历史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每一个宗教改革面临的历史背景,并且对这些背景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使得题目的答案更完整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做题技能,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4.答题技巧比较单一。
很多学生解答历史问题时,只是简单地按照平时单一的思维解决,使得答题的方向或者思路出现错误,导致学生思维变得狭隘,影响学生做题水平发挥。因此,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入一些技巧教学,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技巧,使得答题更加顺畅和准确。很多学生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很难快速、准确地运用背诵记忆的知识,甚至会出现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以至于学生的做题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务必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找出解题重点,也就是先从材料中总结出各种现象,并且结合课本知识,提炼出现象要反映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题干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做题准确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不再单一地从问题到答案,而是从答案中倒推出问题,不断训练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避免漫天撒网的情况。对于一些革命运动老师可以告知学生改革运动一般都是有从改革原因、改革背景、改革本质与内容、改革结果与影响等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便会对每一个改革运动都有一个系统化认识,更具体、全面地掌握改革运动的知识要点,从而抓住参照项思考历史问题。还有对于不同问法,需要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如对于一些历史改革相关的材料题,则要求所选答案全面、正确,并且符合材料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等,使得学生面对材料分析题时有相应的答题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二、具体的做题策略分析
1.认真审题,抓住主题。 由于选择题设计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要求学生更踏实、全面地理解所学历史基础知识,而且不断提高自身概括、分析能力,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重要条件。可以采取立体式审题方式,通过认真、仔细阅读题干的内容理解题目用意,并且辅之一定的做题技巧。要知道每一则材料都是立足于同一个主题上的,因此做材料分析题时,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各则材料,并且抓住材料中的主题,从而准确、全面地调动所学知识,使得学生做题的方向更明确,更好地集中做题思维。如复习高考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王安石新法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细读两则材料,明确这道题就是关于王安石变法主题的题目,这时学生通过审题能够快速定位内容,并且脑海中找到与课本知识相对应的位置,更准确地作答。
2.细读材料,准确解读“命题用语”。
在掌握材料主题的基础上,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关键字词,从而了解出题者想要问的是什么。带着材料中的问题,细读材料,确保每一段材料的意思都能够弄清楚,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和研究每一句话,不可随意放过材料中的每一部分,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学生需要确定题目的结构,抓出题干中的要素,并且认真推敲题干,明确题目中各种限定条件、时间空间的范围等。其次就是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特殊要求,切不可掉入出题者的“陷阱”中。另外还需要重点区别一些固定的用语,由于高考历史更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历史题目中“是什么”方面的考核有所减少,相反的,对于历史运动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视,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中,而且出现在选择题中。仍然以上述的高考材料为例,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这就需要学生细读两则材料,不仅考查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根据材料总结答案,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是由于该变法损害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受到阻挠;而材料二中,原因则在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损害百姓利益,所以被废除。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将课本上涉及的知识照抄照搬到材料分析题中,而要细读材料,立足于材料,从材料中找问题。
3.提炼信息,加工整理。
实际上很多材料分析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来源于材料的,因此学生可以依据材料阅读后的思路,从材料问题出发,把有关知识进行提取,并且写在草稿纸上备用。紧接着对这些知识进行筛选,除去不必要的、重复的信息,将所需知识和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审查提纲是否正确,最后进行流畅、有条理的表述。具体来说,首先学生要保证文字的准确和条理的清晰,表述答案时需要简练,避免写一些与题意无关的内容,提高自身概括能力;其次确保答案详略得当,要点具体全面,将题目中各个要素和要点进行繁中求简,要点简明扼要;再次是论证要有力,明确题目考查的侧重点,对问题的分析、评论和叙述要有序,保证言之有理;最后是认真检查,即使改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对题目和答案进行认真的检查,看看审题是否有错误,要点是否全面等,并且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修改,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做题能力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需要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抓住高中历史做题的总体策略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的做题策略,使得学生做题更具有针对性,在做题中运用不同方法,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做题效率,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做题思维和做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子惠.高中历史专题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5,19:84.
[2]张倩倩.九年级中考历史有效复习策略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朱可.合理整合有效拓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复习策略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03:53-58.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做题能力 有效策略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方向更趋于“以能力为立意”,使得老师在不断探究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做题能力培养,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高考中做到如鱼得水,应试自如。下面就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高考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例探究做题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历史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够仔细。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并且做题思路单一,甚至没审清题意就开始做题,导致学生考试失分过多,不利于学生高考成绩提高。因此,不管是主观题型还是客观题型,都务必要求学生认真审清题目中的时间、限定条件、求答项,特别关键词方面不能犯低级的错误,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一般来说,材料内容比较多,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题时容易注意力分散,没有抓住材料题中反映的主题和要点,以至于审错题意,从而做出错误分析,甚至忽略题目中的重要提示,答题过程中漏答要点的现象较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例如,高考全国卷选做题第一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般考查课外改革,而学生往往对题目所给材料审题不清造成失分。这时老师务必让学生认真审清题目,不放过题目中的各个提示点,划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以便后续作答。另外,还需要对题目中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信息进行提炼,理清题目中的各个要点,并且将其带入问题,明确出题者的用意。
2.答题缺乏规范性。
由于过去教学模式下,老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答题规范问题,也没有加大力度管理学生的答题形式和答题格式,使得学生在历史答题中杂乱无章,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去重要的得分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务必强调答题规范的问题,让学生在平时答题中从细节做起,从一题一问做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具体来说,老师要根据不同题型教授学生不同的答题格式要求,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答题格式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规范自己,完善答题方式。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会经常强调“答案是从材料中来的”,然而学生却直接从材料中抄答案,有的甚至一字不漏地抄用,导致后果十分严重。而且不少学生存在堆积答案的现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没有考虑将答案进行分点分类作答,并没有条理,影响老师对学生答题结果的评审,因此老师务必在平时教学中强调答题的规范性。从上面例子里,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每则材料中提取要点,并且总结出各个得分点,这是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强调答题的条理性,最好通过列点表述王安石变法中的各项措施,使得老师评分时一目了然,不会出现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情况,真正提高学生的做题质量。
3.答题思维过于局限。
实际上学生在做题中觉得吃力的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如何迁移知识,看到一个历史题目时,难以迅速、准确地联系书本知识,也不会利用历史书本中的语言表述答案,从而使答题不得分,因此老师务必重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实际上,很多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只为答题而答题,并没有深入认识出题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和要求,以至于答题的思维局限于问题,难以得到发散,甚至无法全面地把握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面对问题时会显得不知所措,难以确定问题关联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理解错题意,云里雾里,最后随意答题。为了改变这种答题状况,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适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联想到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先解剖题目,认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要求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在脑海中过滤该时期的有关内容,并且提炼出所有欧洲宗教改革的共同历史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每一个宗教改革面临的历史背景,并且对这些背景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使得题目的答案更完整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做题技能,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4.答题技巧比较单一。
很多学生解答历史问题时,只是简单地按照平时单一的思维解决,使得答题的方向或者思路出现错误,导致学生思维变得狭隘,影响学生做题水平发挥。因此,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入一些技巧教学,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技巧,使得答题更加顺畅和准确。很多学生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很难快速、准确地运用背诵记忆的知识,甚至会出现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以至于学生的做题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务必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找出解题重点,也就是先从材料中总结出各种现象,并且结合课本知识,提炼出现象要反映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题干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做题准确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不再单一地从问题到答案,而是从答案中倒推出问题,不断训练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避免漫天撒网的情况。对于一些革命运动老师可以告知学生改革运动一般都是有从改革原因、改革背景、改革本质与内容、改革结果与影响等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便会对每一个改革运动都有一个系统化认识,更具体、全面地掌握改革运动的知识要点,从而抓住参照项思考历史问题。还有对于不同问法,需要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如对于一些历史改革相关的材料题,则要求所选答案全面、正确,并且符合材料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等,使得学生面对材料分析题时有相应的答题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二、具体的做题策略分析
1.认真审题,抓住主题。 由于选择题设计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要求学生更踏实、全面地理解所学历史基础知识,而且不断提高自身概括、分析能力,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重要条件。可以采取立体式审题方式,通过认真、仔细阅读题干的内容理解题目用意,并且辅之一定的做题技巧。要知道每一则材料都是立足于同一个主题上的,因此做材料分析题时,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各则材料,并且抓住材料中的主题,从而准确、全面地调动所学知识,使得学生做题的方向更明确,更好地集中做题思维。如复习高考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王安石新法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细读两则材料,明确这道题就是关于王安石变法主题的题目,这时学生通过审题能够快速定位内容,并且脑海中找到与课本知识相对应的位置,更准确地作答。
2.细读材料,准确解读“命题用语”。
在掌握材料主题的基础上,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关键字词,从而了解出题者想要问的是什么。带着材料中的问题,细读材料,确保每一段材料的意思都能够弄清楚,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和研究每一句话,不可随意放过材料中的每一部分,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学生需要确定题目的结构,抓出题干中的要素,并且认真推敲题干,明确题目中各种限定条件、时间空间的范围等。其次就是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特殊要求,切不可掉入出题者的“陷阱”中。另外还需要重点区别一些固定的用语,由于高考历史更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历史题目中“是什么”方面的考核有所减少,相反的,对于历史运动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视,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中,而且出现在选择题中。仍然以上述的高考材料为例,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这就需要学生细读两则材料,不仅考查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根据材料总结答案,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是由于该变法损害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受到阻挠;而材料二中,原因则在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损害百姓利益,所以被废除。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将课本上涉及的知识照抄照搬到材料分析题中,而要细读材料,立足于材料,从材料中找问题。
3.提炼信息,加工整理。
实际上很多材料分析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来源于材料的,因此学生可以依据材料阅读后的思路,从材料问题出发,把有关知识进行提取,并且写在草稿纸上备用。紧接着对这些知识进行筛选,除去不必要的、重复的信息,将所需知识和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审查提纲是否正确,最后进行流畅、有条理的表述。具体来说,首先学生要保证文字的准确和条理的清晰,表述答案时需要简练,避免写一些与题意无关的内容,提高自身概括能力;其次确保答案详略得当,要点具体全面,将题目中各个要素和要点进行繁中求简,要点简明扼要;再次是论证要有力,明确题目考查的侧重点,对问题的分析、评论和叙述要有序,保证言之有理;最后是认真检查,即使改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对题目和答案进行认真的检查,看看审题是否有错误,要点是否全面等,并且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修改,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做题能力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需要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抓住高中历史做题的总体策略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的做题策略,使得学生做题更具有针对性,在做题中运用不同方法,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做题效率,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做题思维和做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子惠.高中历史专题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5,19:84.
[2]张倩倩.九年级中考历史有效复习策略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朱可.合理整合有效拓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复习策略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03: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