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把小弗朗士震“醒”的?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dxx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弗朗士不仅顽皮,而且是一个糊涂的孩子。他逃学,迟到且不去讲;普鲁士占领军操练,他竟也会感觉十分有趣。在走过布告栏的时候,尽管他也曾想过,会有什么“坏消息”,但他并没有做亡国奴的疼痛之感,所以,布告看也不看一眼,便“不停步”地走了过去。
  可是后来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不仅爱上法语课,专心学习,而且是那样地憎恨德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什么把小弗朗士从“梦”中震“醒”的呢?
  是“最后一课”。为什么一堂课就能把这样顽皮、这样糊涂的孩子震“醒”了呢?他的醒悟又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想发展过程呢?
  课堂里的反常现象,使他惊异,并让他进入思考。首先是课堂气氛的反常:平时“连街上都能听到”的喧闹、“乱作一片”的声音,今天都听不到了,教室里“安安静静”,老师也不敲铁戒尺。
  再是老师衣着和态度的变化。
  还有有哌课的人也发生了变化,好些镇上的人竟也都来听课。
  以上这些反常与变化,使迟到负疚而入的小弗朗士感到迷惑不解,十分惊异,并迫使他必须立即寻找这一切反常的原因。——这是韩麦尔先生宣布“最后一课”之前,小弗朗士的思想状况。
  接着,就是老师用他那“又柔和又严肃”的语调,宣布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并解说了原因及他对上好这堂课的希望。这时候,只有在这时候,小弗朗士方才猛然受到震动,心灵深处发生了很大变化。“心里万分难过…我多么懊悔”,就是这个变化的具体表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重新掂量了过去自己对学习的态度,也重新掂量了刚走进教室所看到的种种异常情景……这一切,很快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猛然地撞击小弗朗士的心房。(异常现象使韩麦尔先生宣布最后一课带上浓重的肃穆悲壮的气氛;而最后一课的宣布又回过来更加重了前面一切异常情景肃穆、悲壮气氛的浓度)——这是韩麦尔先生讲课之前,小弗朗士的思想状态。
  这时候,小弗朗士不再像从前那样学习了,而是如饥似渴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吸吮着他吐出的每一个字的乳液。小弗朗士懂得了学习依赖明天的危害,明白了和平时期习惯于懒散的可悲;领略到了法语的优美;体会到了语言是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道理。就在这短短的“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终于从“难受”“悔恨”的阶段上升到有了亡国的疼痛,仇恨敌人,热爱祖国的思想高度。表现在:在他的视觉感受上,那挂在课桌铁杆上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字帖”就好像是“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在他的听觉感受里,那鸽子“咕、咕”低声叫着的声音,似是对德国人的一种抗拒,是一种自由的呼叫这些感情与感受的变化,具体而深刻地说明:小弗朗士确实被这“最后一课”震醒了。
  注:出自课文都德《最后一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其他文献
生命的价值,可以用两种方式来验证:当一个人做成了某一件事,这件事有着或大或小的辉煌,人们会说:“瞧瞧,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当一个人正在与困难苦苦搏击的时候,这种搏击有成功和失
风吹起那浪花般交织的童年,而她的笑容在泪水中摇摇晃晃,成为我生命中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机械加工过程的误差分析对于消减误差源、提升工序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误差分析方法用于获得误差源对加工质量的作用规律,然而由于加工误差的复杂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个极富诗意的国度。在中国历史上,由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至唐诗、宋词、元曲……延绵数千年的诗歌词赋传统,风靡百代,赓续不绝。历代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