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一位哲人说过,现代化并不是高耸的摩天大楼、纵横交错的高速路,也不是指高学历。真正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
走进吉林省农安县的华家镇,只见一座座高楼映入人们的眼帘,宽阔的路面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梭;街路两旁商铺林立,财气兴旺,俨然一派繁华的都市景象。谁能想到,这个在五年前还是个被人称之为“兔子不拉屎”的穷乡僻壤,今天竟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巨变。2007年金秋十月,记者有幸来到华家镇。解开了这里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奥秘。
新官上任“不烧火”
华家镇,位于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的结合处。这里风沙猖獗,资源匮乏,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由于历史上过度的开垦,导致土壤退化,粮棉减产,六畜不旺,工业不兴,商旅不振的窘境。
2001年。该镇党委书记、镇长杨春哲正式走马上任。面对农民们迫切的求富愿望,杨春哲并没有心急火燎地抓生产,而是领着镇政府“一班人”闭门反思,挖“穷根子”。分析来分析去,大家也没能想出一个致富的高招来。
“走出一步天地宽,到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看看人家是怎么变富的”。于是,他亲自带队领着镇里的人来到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取经学习。在深圳,他详细地考察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发现这里虽说都是特区,在政策、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方面相差无几,但各地发展的水平并不均衡,不少各方条件差的地方反倒成了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经过认真仔细地分析,杨春哲终于悟出了门道,凡是经济搞的好地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那的人观念超前、新颖独到并且敢作敢为。在深圳,杨春哲从成功者的身上汲取了能量,看到了穷乡变富的光亮。更增强了他回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和信心。
回去后,杨春哲做了一件当时在华家镇还没人敢做的事情,搞招商。他要求镇里和村干部人人抓招商。就这样华家镇开始了招商引资,投资办厂的大行动。当新河村到长春市宽城区松月酱菜厂引资200万元。建立起酸菜厂时,村支书田武一路小跑,来到了杨春哲办公室,高兴地说:“这是咱华家老百姓的大白菜销路有着落了,光这一个酸菜厂,一年就能用咱500多万斤,咱就能多卖好几十万元呢!”这是华家引进的第一笔投资。首战告捷,数额虽然不大,却使杨春哲看到了希望。
敢吃大“螃蟹”
靠小打小闹何时才能使华家人尽快的脱贫致富。凭借过人的胆识,信心十足的杨春哲决定在招商引资这个项目上做一个大手笔。一汽集团是吉林省的支柱企业,围绕“一汽”转。肯定有商机,同时更会改善华家的投资形象。与“一汽”合作——杨春哲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一个大项目。为了能吸引“一汽”到华家办厂,他到处托人希望直接与一汽集资团高层领导接触。一次见不到,他就反复去,领导有事不接待,他就在门外等,1小时等不来,他就等2小时甚至10小时,跟他同去的人有些失去信心了。可他却说,搞招商引资就是要有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险。不惜千言万语。不怕千辛万苦的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见到一汽集团副总裁卢炳志先生。卢炳志对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折服,当即表示与他进行真诚的合作。不久,一个投资3500万元的大项目落户到华家镇。
在“一汽”的带动下,先后在华家镇投资办厂的大、中型企业有20来家,到位资金近3亿元,2006年,实现利税300多万元,并解决了该镇农村富余劳动力1500多人的就业难题。
创业难。守业更难。引进一个企业不容易。留住一个企业更不容易。
为了让入住的企业在华家镇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华家镇把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视为已任,真心实意、无条件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使企业一心一意抓生产,全力以赴搞建设。力争使他们百分百地满意。为此,镇政府出台了:审批“一条龙”政策、项目开工“一站式”办公、企业成立后“全程跟踪”服务。通过推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机制,为吸引外资,镇政府还对外商在用工、用地、手续审批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大开方便之门。镇里用近年来的资金积累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供电、给水、通讯、交通齐头并进。由于投资环境的优化,服务的到位,最近又有几家企业主动上门要求合作,洽谈投资办厂事宜。
深植热土成大业
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华家镇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丝毫没有懈怠。华家镇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始终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工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基本的目标。而乡镇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农业,土地毕竟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农业经济的综合发展,实现工、农、商并举,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镇政府从“加快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等几方面人手,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思维开始谋划农业发展,引导全镇努力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积极组织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的致富门路。
华家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精心设计,建起了一条绿色长廊,种植玉米、萝卜等大路农作物,栽培了苹果、李子、葡萄等水果。同时重点发展了温室大棚和生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瓜果。目前,温室发展到80多座,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00多个,占地7.5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500万元,这些举措使华家镇成为长春市大、中院校和机关、企业单位的副食品供应基地。
华家镇利用秸秆和水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农民致富开发了新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过腹转化增值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优势。与国内名企皓月集团等联手合作,靠“龙头”带动,发展了肉食鸡、羊、兔加工业,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各村乃至全镇的经济增长。2005年,全镇的鹅发展到15万只、牛3万头,绵羊2.5万只。生猪15万头,家鸡100万只。产值达3亿元,占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40%。经过几年的长足发展建设,在工业园区、生态园区、牧业区三大优势板块的平衡发展下,全镇人收入达5000多元。华家镇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农业乡镇。
“哲人杨春哲”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有幸见到了杨春哲。
记者问道“杨镇长,听说农安盐碱大,风沙多,种树不爱活。为什么你们这里的树长的这么壮?”
杨镇长豪气十足的说:“你看我们华家镇的人壮不壮?这是精神!树长的好坏,不在天,不在地,关键在于人。有人说,在这盐碱滩种地,成活率能达到50%就不错了。可我就不信那个劲儿,深挖坑,填好土,勤浇水,加强日常管理,就没有种不活的道理。2001年我们种子13万棵树,结果成活率是100%。”听到这里,记者从绿油油的小杨树透出的勃勃生机,看到了华家人的坚忍不拔的清神。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接下来,记者又问道:“杨镇长,我们知道华家镇由一个名不风经传的小乡镇几年内就成了一个工农业双赢的先进镇,请你谈谈致富经验。”平时话语不多的杨镇长,谈起他身边所熟知的事,好似打开了话匣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大农民长期起来的梦想和愿望。实现这一愿望靠什么,首先必需更新观念,超越‘三农’层次,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实现这个愿望。应该功夫下在农村之外,以工促农,以城带农,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村,经济是基础财力是保障。近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比例,但光靠国家给不行。农村地这么广,农业人口数量这么庞大,国家的补贴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认为,农村的根本出路是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越来越好。人少,土地就多了,少数人种更多的地,效益必然会大大提高。怎样减少农民的数量?发展工业是重要出路。占用少面积土地,实现重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批农村劳力转向工业生产,剩下的依靠科学发展现代农业,这样必然会出现工农业双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后记:在目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什么最重要?是资金?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人的文化的素质?还是政策?说资金重要,有的地方费尽千辛苦万苦,招商引来巨资,可并没想法子使钱生出来钱,反倒越花越少,靠一时的“输血”,并没能摆脱贫弱的面貌;说自然条件重要,为什么同一地县、乡,有的富甲一方,有的却依然如旧;说起人的文化素质重要,都是一方水土养大的庄稼汉子,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差不了多少,高不到哪去;若论政策,党的富民政策是普天同惠,并不偏谁向谁,然而有的地方却能把政策运用如鱼得水,而有的地方却在政策面前一筹不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同一地方如此之大的贫富差别呢?其实,自然条件也好,还是资金也可,抑或是政策也罢,都不过是自身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而已,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人的观念才是其素质的核心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念的不同是造成当今一些地方穷富差别的根源。而华家镇的经济发展变化正是验证了这一点。
走进吉林省农安县的华家镇,只见一座座高楼映入人们的眼帘,宽阔的路面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梭;街路两旁商铺林立,财气兴旺,俨然一派繁华的都市景象。谁能想到,这个在五年前还是个被人称之为“兔子不拉屎”的穷乡僻壤,今天竟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巨变。2007年金秋十月,记者有幸来到华家镇。解开了这里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奥秘。
新官上任“不烧火”
华家镇,位于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的结合处。这里风沙猖獗,资源匮乏,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由于历史上过度的开垦,导致土壤退化,粮棉减产,六畜不旺,工业不兴,商旅不振的窘境。
2001年。该镇党委书记、镇长杨春哲正式走马上任。面对农民们迫切的求富愿望,杨春哲并没有心急火燎地抓生产,而是领着镇政府“一班人”闭门反思,挖“穷根子”。分析来分析去,大家也没能想出一个致富的高招来。
“走出一步天地宽,到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看看人家是怎么变富的”。于是,他亲自带队领着镇里的人来到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取经学习。在深圳,他详细地考察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发现这里虽说都是特区,在政策、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方面相差无几,但各地发展的水平并不均衡,不少各方条件差的地方反倒成了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经过认真仔细地分析,杨春哲终于悟出了门道,凡是经济搞的好地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那的人观念超前、新颖独到并且敢作敢为。在深圳,杨春哲从成功者的身上汲取了能量,看到了穷乡变富的光亮。更增强了他回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和信心。
回去后,杨春哲做了一件当时在华家镇还没人敢做的事情,搞招商。他要求镇里和村干部人人抓招商。就这样华家镇开始了招商引资,投资办厂的大行动。当新河村到长春市宽城区松月酱菜厂引资200万元。建立起酸菜厂时,村支书田武一路小跑,来到了杨春哲办公室,高兴地说:“这是咱华家老百姓的大白菜销路有着落了,光这一个酸菜厂,一年就能用咱500多万斤,咱就能多卖好几十万元呢!”这是华家引进的第一笔投资。首战告捷,数额虽然不大,却使杨春哲看到了希望。
敢吃大“螃蟹”
靠小打小闹何时才能使华家人尽快的脱贫致富。凭借过人的胆识,信心十足的杨春哲决定在招商引资这个项目上做一个大手笔。一汽集团是吉林省的支柱企业,围绕“一汽”转。肯定有商机,同时更会改善华家的投资形象。与“一汽”合作——杨春哲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一个大项目。为了能吸引“一汽”到华家办厂,他到处托人希望直接与一汽集资团高层领导接触。一次见不到,他就反复去,领导有事不接待,他就在门外等,1小时等不来,他就等2小时甚至10小时,跟他同去的人有些失去信心了。可他却说,搞招商引资就是要有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险。不惜千言万语。不怕千辛万苦的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见到一汽集团副总裁卢炳志先生。卢炳志对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折服,当即表示与他进行真诚的合作。不久,一个投资3500万元的大项目落户到华家镇。
在“一汽”的带动下,先后在华家镇投资办厂的大、中型企业有20来家,到位资金近3亿元,2006年,实现利税300多万元,并解决了该镇农村富余劳动力1500多人的就业难题。
创业难。守业更难。引进一个企业不容易。留住一个企业更不容易。
为了让入住的企业在华家镇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华家镇把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视为已任,真心实意、无条件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使企业一心一意抓生产,全力以赴搞建设。力争使他们百分百地满意。为此,镇政府出台了:审批“一条龙”政策、项目开工“一站式”办公、企业成立后“全程跟踪”服务。通过推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机制,为吸引外资,镇政府还对外商在用工、用地、手续审批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大开方便之门。镇里用近年来的资金积累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供电、给水、通讯、交通齐头并进。由于投资环境的优化,服务的到位,最近又有几家企业主动上门要求合作,洽谈投资办厂事宜。
深植热土成大业
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华家镇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丝毫没有懈怠。华家镇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始终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工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基本的目标。而乡镇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农业,土地毕竟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农业经济的综合发展,实现工、农、商并举,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镇政府从“加快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等几方面人手,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思维开始谋划农业发展,引导全镇努力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积极组织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的致富门路。
华家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精心设计,建起了一条绿色长廊,种植玉米、萝卜等大路农作物,栽培了苹果、李子、葡萄等水果。同时重点发展了温室大棚和生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瓜果。目前,温室发展到80多座,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00多个,占地7.5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500万元,这些举措使华家镇成为长春市大、中院校和机关、企业单位的副食品供应基地。
华家镇利用秸秆和水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农民致富开发了新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过腹转化增值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优势。与国内名企皓月集团等联手合作,靠“龙头”带动,发展了肉食鸡、羊、兔加工业,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各村乃至全镇的经济增长。2005年,全镇的鹅发展到15万只、牛3万头,绵羊2.5万只。生猪15万头,家鸡100万只。产值达3亿元,占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40%。经过几年的长足发展建设,在工业园区、生态园区、牧业区三大优势板块的平衡发展下,全镇人收入达5000多元。华家镇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农业乡镇。
“哲人杨春哲”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有幸见到了杨春哲。
记者问道“杨镇长,听说农安盐碱大,风沙多,种树不爱活。为什么你们这里的树长的这么壮?”
杨镇长豪气十足的说:“你看我们华家镇的人壮不壮?这是精神!树长的好坏,不在天,不在地,关键在于人。有人说,在这盐碱滩种地,成活率能达到50%就不错了。可我就不信那个劲儿,深挖坑,填好土,勤浇水,加强日常管理,就没有种不活的道理。2001年我们种子13万棵树,结果成活率是100%。”听到这里,记者从绿油油的小杨树透出的勃勃生机,看到了华家人的坚忍不拔的清神。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接下来,记者又问道:“杨镇长,我们知道华家镇由一个名不风经传的小乡镇几年内就成了一个工农业双赢的先进镇,请你谈谈致富经验。”平时话语不多的杨镇长,谈起他身边所熟知的事,好似打开了话匣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大农民长期起来的梦想和愿望。实现这一愿望靠什么,首先必需更新观念,超越‘三农’层次,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实现这个愿望。应该功夫下在农村之外,以工促农,以城带农,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村,经济是基础财力是保障。近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比例,但光靠国家给不行。农村地这么广,农业人口数量这么庞大,国家的补贴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认为,农村的根本出路是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越来越好。人少,土地就多了,少数人种更多的地,效益必然会大大提高。怎样减少农民的数量?发展工业是重要出路。占用少面积土地,实现重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批农村劳力转向工业生产,剩下的依靠科学发展现代农业,这样必然会出现工农业双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后记:在目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什么最重要?是资金?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人的文化的素质?还是政策?说资金重要,有的地方费尽千辛苦万苦,招商引来巨资,可并没想法子使钱生出来钱,反倒越花越少,靠一时的“输血”,并没能摆脱贫弱的面貌;说自然条件重要,为什么同一地县、乡,有的富甲一方,有的却依然如旧;说起人的文化素质重要,都是一方水土养大的庄稼汉子,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差不了多少,高不到哪去;若论政策,党的富民政策是普天同惠,并不偏谁向谁,然而有的地方却能把政策运用如鱼得水,而有的地方却在政策面前一筹不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同一地方如此之大的贫富差别呢?其实,自然条件也好,还是资金也可,抑或是政策也罢,都不过是自身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而已,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人的观念才是其素质的核心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念的不同是造成当今一些地方穷富差别的根源。而华家镇的经济发展变化正是验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