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回顾总结,分析了活动过程中节目的特点,揭示了“走转改”活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走转改 河南电视台 “三贴近”
一、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现状
“走转改”是党中央相关部门积极组织、谋划与倡导之下进行的一次新闻采集、写作与播出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各级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新闻作品能够切切实实的贯彻群众路线和反映群众观点。在此之前,河南电视台就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新闻“采、编、播”创新活动,由此形成了诸多极具创新意义的电视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比如2010年4月中旬到5月初,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组织策划了《中原正春风——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直播河南》大型直播特别节目。由50多人组成的电视新闻直播队伍,在18天的时间里行驶了5000多公里的路程,尤其是两台卫星直播车分南北两路,奔赴中原大地火热的生产一线。每天上午10时至11时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全景式、多角度交替播出全省18个市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的生动实践。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的关注。
这与当前的“走转改”活动思想不谋而合,为当前“走转改”活动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河南电视台积极贯彻“走转改”的新闻采编创新与改革思想,在各个电视频道中的不同栏目都进行了具体的“走转改”活动策划与实施,并形成了诸多精品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包括短消息、连续系列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评论、社教专题、综艺晚会、广告片等等。比如《都市报道》栏目播出的短消息《替瓜农看车,好心大妈苦等十个小时》、《花香引得蜂客来》以及消息《37年邻里情深,陇海大院书写人间大爱》、《体验了,才知道环卫工人有多辛苦》等等;公共频道《百姓》栏目播出的消息《百姓实验室:警惕返青粽叶》、《爱情之花在沙漠绽放》、《伏牛山中的铁腿信使》等等;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播出的消息《值班站长王媛和小打交道的车站大管家》、《新春走基层:新村建设好 游子把家还》、《新春走基层:在春运临客K1180上》;河南新闻联播呈现出的消息《大山深处的地质“金花”》; 河南卫视《中原午报》栏目播出的消息《走基层 火车站台之下的敲车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河南电视台梨园频道组织的综艺晚会《在灿烂的阳光下——庆“七一”》以及广告片《大象时评》、《十八谈洛阳》、《航拍郑州系列ID》等等。
二、河南电视台“走转改”节目特征
1、“体验式”的新闻采编活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创作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新闻作品切切实实的贯彻群众路线和反映群众观点。记者“体验式”的新闻采编活动,也即是新闻记者采用“蹲点”的方式,进入到基层民众的生活或者是工作环境中去,体验他们的工作经历和艰难之处,由此采用最真实的素材与最朴实的新闻语言反映特定工作岗位中的民众生活,体现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创作理念。比如2011年9月26日,《都市报道》栏目播出的消息《体验了,才知道环卫工人有多辛苦》便是一种鲜明的记者“体验式”的新闻采编作品。
2、“救助式”的新闻采编活动
“救助式”的新闻采编活动是传统民生新闻的重要特征,要求新闻工作者以“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民众生活”为新闻采编宗旨,通过新闻报道的广泛影响力与关注度甚至是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既是给社会基层最困难的群体提供一个特殊的社会救助渠道,宣扬人间的大爱与善良;同时也能够及时地疏通民意,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这种新闻采编方式是当前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新闻创作活动的又一个鲜明特点。比如2012年7月2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播出的《花香引得蜂客来》,用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养蜂人的工作与生活,反映了养蜂业效益低下、人员青黄不接的发展困境,揭示出养蜂业的长远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引导。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省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筹划推动养蜂业的发展。
3、“记录性”的新闻采编活动
“记录性”的新闻采编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也即是针对社会中的一些特殊事件、特殊群体、焦点问题,他们必须秉承客观、冷静、忠实、全面的新闻创作理念,通过镜头来忠实地记录和反映拍摄对象,从而让人们对该新闻主体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种创作方式既能够发挥“救助式”新闻创作的功能作用,有效地疏通民意和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也能向人们客观、真实地展现记录对象的现状,由此正确地认识世界。比如上文所说的9集大型电视政论片《中原崛起》,便是建立在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几十名记者、编导近一年深入全省各地采访基层工作者的基础之上,运用一个个鲜活的群众工作、生活实例做支撑,让人们对河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4、“弘扬性”的新闻采编活动
“弘扬性”的新闻采编活动也即是以弘扬主旋律、宣传社会和谐与大爱理念为中心思想的一系列新闻采编与报道活动。比如2012年7月4日,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播出的消息《37年邻里情深,陇海大院书写人间大爱》,记者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陇海大院的居民对一位高位截瘫患者高新海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而且这份关爱已经在陇海大院不间断上演了37年之久。这对当前社会“互帮互助”的思想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消息《爱情之花在沙漠绽放》、《伏牛山中的铁腿信使》、《值班站长王媛和小打交道的车站大管家》、《大山深处的地质“金花”》、《 走基层 火车站台之下的敲车人》等等,都具有弘扬主旋律的特征。这是当前河南电视台“走转改”创作活动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的现实意义
1、进一步强化了民生新闻的功能价值 正如上文所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创作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新闻作品切切实实的贯彻群众路线和反映群众观点。而这种新闻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思想与以往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的新闻报道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新闻采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一改传统新闻播报的宏大叙事,营造出一种温情、世俗、人性的新闻氛围,不仅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民生新闻的功能价值,增强了观众对河南省地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2、体现了对社会基层民众的关注与关怀
通过对当前河南电视台“走转改”理念指导下的电视节目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包括记者“体验式”、“救助式”、“弘扬式”在内的诸多新闻采编方式,都体现出对当前社会基层民众的关心和帮助。一方面赞扬他们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或者是对他人做出的帮助等等;另一方面也通过新闻宣传与曝光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发挥新闻传播“便民、利民、服务民众”的作用。这不仅改变了河南电视台诸多栏目的新闻采编理念与传播模式,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电视台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对于其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意义。
3、塑造出“亲民”的新闻风格
在具体的“走转改”新闻采访、创作与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除了关注基层民众生活中的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新闻事件,由此拉近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之外,还善于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尤其是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在提升新闻作品吸引力、感染力、通俗易懂方面下功夫,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这种新闻创作方式很好地塑造出河南电视台“亲民”的新闻风格特征。
4、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记者人才
河南电视台团党委紧密和“走转改”活动办公室协作,组织策划了全台青年职工“走转改”活动,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要求主创人员是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必须要占到主创人员的一半,目的是在于鼓励众多年轻的编辑记者积极地参与到“走转改”活动当中去,使一大批青年记者深入边远乡村、上高山、下矿井,访农家、进社区,察寒问暖,感受民生,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景象。一方面生动展示普通劳动者坚守岗位的风采风貌,充分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青年记者的生活阅历,培养了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基层生活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理念,从而为河南电视台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记者人才。
四、 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前,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媒体报道形式化——新闻内容换“汤”不换“药”;新闻采访碎片化——走马观花,不能真实的反映实际问题;活动内容歪曲化——“真假”矛盾;以及媒体采访孤岛化—— 一意孤行等现象。这不仅失去了“走转改”活动的真正意义,而且还会带来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失实、形式主义、无病呻吟的严重后果,对于河南电视台媒体价值的发挥与良好形象的塑造都极为不利。
针对这种现象,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规程,让“走转改”成为记者的自觉行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河南电视台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并用规范的制度让记者自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采访,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定期组织人员对记者是否到现场采访进行核实,对于能长期坚持落实“走转改”要求的记者,进行奖励,并在涨工资、职务晋升时予以优先考虑,对于那些长期浮在面上采访、作风不实的记者应进行处罚,问题严重的要及时清除出新闻采编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策划涉及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逐步培养记者深入基层采写新闻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新闻采编中的“走转改”思想落实到实处,发挥其应用的功能价值。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艺术学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关键词】走转改 河南电视台 “三贴近”
一、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现状
“走转改”是党中央相关部门积极组织、谋划与倡导之下进行的一次新闻采集、写作与播出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各级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新闻作品能够切切实实的贯彻群众路线和反映群众观点。在此之前,河南电视台就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新闻“采、编、播”创新活动,由此形成了诸多极具创新意义的电视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比如2010年4月中旬到5月初,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组织策划了《中原正春风——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直播河南》大型直播特别节目。由50多人组成的电视新闻直播队伍,在18天的时间里行驶了5000多公里的路程,尤其是两台卫星直播车分南北两路,奔赴中原大地火热的生产一线。每天上午10时至11时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全景式、多角度交替播出全省18个市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的生动实践。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的关注。
这与当前的“走转改”活动思想不谋而合,为当前“走转改”活动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河南电视台积极贯彻“走转改”的新闻采编创新与改革思想,在各个电视频道中的不同栏目都进行了具体的“走转改”活动策划与实施,并形成了诸多精品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包括短消息、连续系列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评论、社教专题、综艺晚会、广告片等等。比如《都市报道》栏目播出的短消息《替瓜农看车,好心大妈苦等十个小时》、《花香引得蜂客来》以及消息《37年邻里情深,陇海大院书写人间大爱》、《体验了,才知道环卫工人有多辛苦》等等;公共频道《百姓》栏目播出的消息《百姓实验室:警惕返青粽叶》、《爱情之花在沙漠绽放》、《伏牛山中的铁腿信使》等等;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播出的消息《值班站长王媛和小打交道的车站大管家》、《新春走基层:新村建设好 游子把家还》、《新春走基层:在春运临客K1180上》;河南新闻联播呈现出的消息《大山深处的地质“金花”》; 河南卫视《中原午报》栏目播出的消息《走基层 火车站台之下的敲车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河南电视台梨园频道组织的综艺晚会《在灿烂的阳光下——庆“七一”》以及广告片《大象时评》、《十八谈洛阳》、《航拍郑州系列ID》等等。
二、河南电视台“走转改”节目特征
1、“体验式”的新闻采编活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创作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新闻作品切切实实的贯彻群众路线和反映群众观点。记者“体验式”的新闻采编活动,也即是新闻记者采用“蹲点”的方式,进入到基层民众的生活或者是工作环境中去,体验他们的工作经历和艰难之处,由此采用最真实的素材与最朴实的新闻语言反映特定工作岗位中的民众生活,体现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创作理念。比如2011年9月26日,《都市报道》栏目播出的消息《体验了,才知道环卫工人有多辛苦》便是一种鲜明的记者“体验式”的新闻采编作品。
2、“救助式”的新闻采编活动
“救助式”的新闻采编活动是传统民生新闻的重要特征,要求新闻工作者以“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民众生活”为新闻采编宗旨,通过新闻报道的广泛影响力与关注度甚至是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既是给社会基层最困难的群体提供一个特殊的社会救助渠道,宣扬人间的大爱与善良;同时也能够及时地疏通民意,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这种新闻采编方式是当前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新闻创作活动的又一个鲜明特点。比如2012年7月2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播出的《花香引得蜂客来》,用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养蜂人的工作与生活,反映了养蜂业效益低下、人员青黄不接的发展困境,揭示出养蜂业的长远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引导。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省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筹划推动养蜂业的发展。
3、“记录性”的新闻采编活动
“记录性”的新闻采编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也即是针对社会中的一些特殊事件、特殊群体、焦点问题,他们必须秉承客观、冷静、忠实、全面的新闻创作理念,通过镜头来忠实地记录和反映拍摄对象,从而让人们对该新闻主体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种创作方式既能够发挥“救助式”新闻创作的功能作用,有效地疏通民意和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也能向人们客观、真实地展现记录对象的现状,由此正确地认识世界。比如上文所说的9集大型电视政论片《中原崛起》,便是建立在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几十名记者、编导近一年深入全省各地采访基层工作者的基础之上,运用一个个鲜活的群众工作、生活实例做支撑,让人们对河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4、“弘扬性”的新闻采编活动
“弘扬性”的新闻采编活动也即是以弘扬主旋律、宣传社会和谐与大爱理念为中心思想的一系列新闻采编与报道活动。比如2012年7月4日,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播出的消息《37年邻里情深,陇海大院书写人间大爱》,记者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陇海大院的居民对一位高位截瘫患者高新海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而且这份关爱已经在陇海大院不间断上演了37年之久。这对当前社会“互帮互助”的思想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消息《爱情之花在沙漠绽放》、《伏牛山中的铁腿信使》、《值班站长王媛和小打交道的车站大管家》、《大山深处的地质“金花”》、《 走基层 火车站台之下的敲车人》等等,都具有弘扬主旋律的特征。这是当前河南电视台“走转改”创作活动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的现实意义
1、进一步强化了民生新闻的功能价值 正如上文所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创作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新闻作品切切实实的贯彻群众路线和反映群众观点。而这种新闻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思想与以往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的新闻报道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新闻采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一改传统新闻播报的宏大叙事,营造出一种温情、世俗、人性的新闻氛围,不仅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民生新闻的功能价值,增强了观众对河南省地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2、体现了对社会基层民众的关注与关怀
通过对当前河南电视台“走转改”理念指导下的电视节目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包括记者“体验式”、“救助式”、“弘扬式”在内的诸多新闻采编方式,都体现出对当前社会基层民众的关心和帮助。一方面赞扬他们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或者是对他人做出的帮助等等;另一方面也通过新闻宣传与曝光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发挥新闻传播“便民、利民、服务民众”的作用。这不仅改变了河南电视台诸多栏目的新闻采编理念与传播模式,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电视台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对于其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意义。
3、塑造出“亲民”的新闻风格
在具体的“走转改”新闻采访、创作与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除了关注基层民众生活中的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新闻事件,由此拉近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之外,还善于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尤其是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在提升新闻作品吸引力、感染力、通俗易懂方面下功夫,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这种新闻创作方式很好地塑造出河南电视台“亲民”的新闻风格特征。
4、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记者人才
河南电视台团党委紧密和“走转改”活动办公室协作,组织策划了全台青年职工“走转改”活动,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要求主创人员是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必须要占到主创人员的一半,目的是在于鼓励众多年轻的编辑记者积极地参与到“走转改”活动当中去,使一大批青年记者深入边远乡村、上高山、下矿井,访农家、进社区,察寒问暖,感受民生,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景象。一方面生动展示普通劳动者坚守岗位的风采风貌,充分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青年记者的生活阅历,培养了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基层生活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理念,从而为河南电视台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记者人才。
四、 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前,河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媒体报道形式化——新闻内容换“汤”不换“药”;新闻采访碎片化——走马观花,不能真实的反映实际问题;活动内容歪曲化——“真假”矛盾;以及媒体采访孤岛化—— 一意孤行等现象。这不仅失去了“走转改”活动的真正意义,而且还会带来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失实、形式主义、无病呻吟的严重后果,对于河南电视台媒体价值的发挥与良好形象的塑造都极为不利。
针对这种现象,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规程,让“走转改”成为记者的自觉行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河南电视台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并用规范的制度让记者自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采访,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定期组织人员对记者是否到现场采访进行核实,对于能长期坚持落实“走转改”要求的记者,进行奖励,并在涨工资、职务晋升时予以优先考虑,对于那些长期浮在面上采访、作风不实的记者应进行处罚,问题严重的要及时清除出新闻采编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策划涉及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逐步培养记者深入基层采写新闻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新闻采编中的“走转改”思想落实到实处,发挥其应用的功能价值。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艺术学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