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一场春雨的邂逅,在清凉山麓下的河海校园里。
雨来得有些突然,温婉地落在这块土地上,渗透在这片充满恬静、灵性的清凉山北麓,滋润着华水人的心田。从1915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1952年的华东水利学院,从华水到1985年更名为河海大学至今,这座有着“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称号的河海大学美得泰然自若。近百年的建校岁月与六十个年头的华东水利学院建院时光,一齐被雕刻在西康路1号的里里外外。
独具一格的“馆”文化
老建筑墙外的爬山虎散发出油绿的光亮,它的触角,肆意地盖满整个窗棂,屋里屋外都是绿色校园里宽广的林荫道的天空被两侧的法国梧桐霸占,牵动着这片土地的脉络。爬山虎、梧桐树、旋转楼梯、清凉山麓……所有的意象,都深深地扎进河海的时间轴里。这所校园里的老建筑大多都是当年华水的师生在上课之余共同努力完成的,六十年前的基建也奠定了如今河海的独具一格的“馆”文化——河海馆、水利馆、工程馆、图书馆、档案馆……这些均以馆为名的老建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木质门、玻璃窗、朱褐的桌椅,和灰黄的外壳。这一砖一瓦都仿佛印刻着当年校园基础建设的场景,时任河海水利系、河川系教师顾兆勋曾在文章中说到:“当时各方面的设备条件极差,而施工期紧迫,工作相当困难。我在不放弃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从事此项任务,每日早出晚归,不以为苦。”或许,这就是这些老建筑所要传达的精神与睛感。
图书馆的旋转楼梯
因为地处清凉山北麓,校园里地形起伏较大,许多建筑都依山而建,曲径通幽在这里是极为常见的。错综的小路,埋伏在一个个不经意的转角间,躺在花木掩映的小山丘上,通向一个个独隅的房子。因为电影《致青春》的取景,河海图书馆的旋转楼梯也一时间成为热门词汇,这座十层楼高的图书馆外形像一座风帆,整体大楼的创意思想表现为一艘在大河大海中前进的船,大楼的俯视图是呈环形布局的甲板平面,图书馆的广场和门前的阶梯象征水面的波浪,寓意着学子能够乘风破浪,不断前行的美好愿景。馆里的旋转楼梯层层向上盘旋直至大楼的最高处,木质的扶手已撕开漆红的裂,颜色也变得斑驳陈旧,可楼梯的整体架构依然如此完美与坚固。从楼梯底端向上望去,仿佛是一只睁开的明眸,渴望并汲取天空的光亮。由旋转楼梯从一楼拾级而上,周而复始的旋转,到最后是在近乎眩晕中艰难前行。到达顶楼的瞬间,仿佛时间就此静止,风吹得梧桐叶扭捏羞涩,一切都在忙碌地变化着,唯独建筑,静静地站立着,以姿态传承一种精神,以岁月浇筑一种文化。
我们的“水”文化
因为破旧的宿舍和公共洗浴的环境,当初我对从新校区搬回校本部十分排斥,老师告诉我说,只有在本部的环境里,一个学生才能真正成熟起来。近一年后,我才切身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和其他大学无异,新校区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在全国比赛中比比夺金的辩论队、足球队、健美操队更是课余活动的焦点。而在本部,社团活动少了,科学讲座多了。借用一位学长的话说,“一到这里你就想学习了”。的确,河海独处闹市却静此一隅,同学们一走进校园仿佛都卸下一身的浮躁,各自钻进不同的实验室、阅览室,开始奋笔疾书或匠心试验。
常有人会质疑,这样一所工科性质强的学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么?她的文化是什么?每每触及这两个问题,大学生活里的一些片段都会在我脑海中一幕幕重现。广电专业有学生独立策划、编排、印刷的杂志《小星》;河海的商学院在全江苏是仅次于南大排名第--;而对更为庞大的水利类学子,河海的文化是一把戒尺。水利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事关百姓安全和社稷,一旦出错,便是毁灭性的灾害。我仍记得采访水利水电学院沈长松教授时他的一番话:“别的学科可能会允许有百分之一的误差,但对水利工程来说,我们要求的永远都是零误差。”在这个问题上,每个河海学子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总有一份心情会得到共鸣——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
雨来得有些突然,温婉地落在这块土地上,渗透在这片充满恬静、灵性的清凉山北麓,滋润着华水人的心田。从1915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1952年的华东水利学院,从华水到1985年更名为河海大学至今,这座有着“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称号的河海大学美得泰然自若。近百年的建校岁月与六十个年头的华东水利学院建院时光,一齐被雕刻在西康路1号的里里外外。
独具一格的“馆”文化
老建筑墙外的爬山虎散发出油绿的光亮,它的触角,肆意地盖满整个窗棂,屋里屋外都是绿色校园里宽广的林荫道的天空被两侧的法国梧桐霸占,牵动着这片土地的脉络。爬山虎、梧桐树、旋转楼梯、清凉山麓……所有的意象,都深深地扎进河海的时间轴里。这所校园里的老建筑大多都是当年华水的师生在上课之余共同努力完成的,六十年前的基建也奠定了如今河海的独具一格的“馆”文化——河海馆、水利馆、工程馆、图书馆、档案馆……这些均以馆为名的老建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木质门、玻璃窗、朱褐的桌椅,和灰黄的外壳。这一砖一瓦都仿佛印刻着当年校园基础建设的场景,时任河海水利系、河川系教师顾兆勋曾在文章中说到:“当时各方面的设备条件极差,而施工期紧迫,工作相当困难。我在不放弃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从事此项任务,每日早出晚归,不以为苦。”或许,这就是这些老建筑所要传达的精神与睛感。
图书馆的旋转楼梯
因为地处清凉山北麓,校园里地形起伏较大,许多建筑都依山而建,曲径通幽在这里是极为常见的。错综的小路,埋伏在一个个不经意的转角间,躺在花木掩映的小山丘上,通向一个个独隅的房子。因为电影《致青春》的取景,河海图书馆的旋转楼梯也一时间成为热门词汇,这座十层楼高的图书馆外形像一座风帆,整体大楼的创意思想表现为一艘在大河大海中前进的船,大楼的俯视图是呈环形布局的甲板平面,图书馆的广场和门前的阶梯象征水面的波浪,寓意着学子能够乘风破浪,不断前行的美好愿景。馆里的旋转楼梯层层向上盘旋直至大楼的最高处,木质的扶手已撕开漆红的裂,颜色也变得斑驳陈旧,可楼梯的整体架构依然如此完美与坚固。从楼梯底端向上望去,仿佛是一只睁开的明眸,渴望并汲取天空的光亮。由旋转楼梯从一楼拾级而上,周而复始的旋转,到最后是在近乎眩晕中艰难前行。到达顶楼的瞬间,仿佛时间就此静止,风吹得梧桐叶扭捏羞涩,一切都在忙碌地变化着,唯独建筑,静静地站立着,以姿态传承一种精神,以岁月浇筑一种文化。
我们的“水”文化
因为破旧的宿舍和公共洗浴的环境,当初我对从新校区搬回校本部十分排斥,老师告诉我说,只有在本部的环境里,一个学生才能真正成熟起来。近一年后,我才切身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和其他大学无异,新校区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在全国比赛中比比夺金的辩论队、足球队、健美操队更是课余活动的焦点。而在本部,社团活动少了,科学讲座多了。借用一位学长的话说,“一到这里你就想学习了”。的确,河海独处闹市却静此一隅,同学们一走进校园仿佛都卸下一身的浮躁,各自钻进不同的实验室、阅览室,开始奋笔疾书或匠心试验。
常有人会质疑,这样一所工科性质强的学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么?她的文化是什么?每每触及这两个问题,大学生活里的一些片段都会在我脑海中一幕幕重现。广电专业有学生独立策划、编排、印刷的杂志《小星》;河海的商学院在全江苏是仅次于南大排名第--;而对更为庞大的水利类学子,河海的文化是一把戒尺。水利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事关百姓安全和社稷,一旦出错,便是毁灭性的灾害。我仍记得采访水利水电学院沈长松教授时他的一番话:“别的学科可能会允许有百分之一的误差,但对水利工程来说,我们要求的永远都是零误差。”在这个问题上,每个河海学子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总有一份心情会得到共鸣——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