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Doi分型指导关节镜下辅助复位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j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改良Doi分型指导腕关节镜下辅助复位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自2014年至2018年我科行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镜下镜检及辅助复位患者共79例,均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然后关节镜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对首次复位后关节面出现>1 mm台阶的骨折类型,依据前期研究的"改良Doi分型"进行分类,在关节镜下对移位的骨折块进行复位,找出首次复位后容易出现骨折移位的类型。

结果

术前79例患者的分型:两部分水平型11例,两部分垂直型13例,两部分背侧边缘型2例,两部分尺背侧型18例,两部分尺掌侧型1例,三部分型12例,四部分型22例。术中关节镜探查发现首次复位后21例出现关节面存在>1 mm的台阶,分别为两部分水平型2例、两部分尺背侧型7例、三部分骨折4例、四部分骨折8例。

结论

改良Doi分型中,两部分、三部分及四部分型骨折中有尺背侧骨块,在首次复位后有超过30%的概率出现>1 mm的移位,需要关节镜辅助复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在术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体表定位的准确性差异。方法我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对54例拟切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部创面的患者,术前均行CTA和CDU检查,根据穿支血管的口径、位置以及走行方向选择合适的穿支血管,标记
期刊
目的研究旋前方肌对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至2020年我们手术治疗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B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同时加做腕部旋前方肌支配神经切断转位尺神经手术。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臂旋前、旋后角度,中立位时旋前、旋后最大静止肌力及上肢功能(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hand,DASH)评分。结果两组患
目的回顾合并指动脉粥样硬化断指再植的治疗过程并总结经验,提高再植成活率。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我们共收治合并指动脉粥样硬化的断指患者6例8指,术中均在显微镜视下发现指动脉有粥样斑块形成,进行断指再植,术后积极治疗相关内科疾病。结果本组8指中,7指再植术后完全存活,1指术后坏死并行残端修整术。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个月。存活手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
神经性肌肉萎缩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伴有明显疼痛的可致上肢肌肉无力萎缩的周围神经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与感染、应激状态有关。其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臂丛的任何神经,以臂丛上中干、胸长神经和/或肩胛上神经最常见,臂丛下干少见。肌电图能帮助定位,神经影像可表现为神经增粗或沙漏样形态改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皮质类固醇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能有效,总体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