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的潜意识里总会将美术等同于绘画,以至于提到美术,人们(包括学生)的反应是条件反射式的——画画,传统美术课的重心在绘画。要知道,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画家,而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于创造力,并且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笔者认为:开发除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想象和创造的兴趣,释放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开放学生视野,拓展思路,从而提升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重新解构,获得认知、情感的重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及增强多元化、立体化的综合能力。
一、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释放激情
亚里斯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奇。古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是极其有限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一味地将学生的视线圈在一支笔和一张画纸上,极易让学生心生反感,失去信心。“又画画了。”“我画不来。”当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理一定不是滋味。当你宣布:“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橡皮泥。”当你说:“这节课,我们来当相框设计师。”当你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当个大厨师,做糕点……”这时,学生们会激动得跃跃欲试。正是五颜六色的橡皮泥,质朴的陶土,斑斓的彩纸……这些有别于普通画纸的材料给了孩子们一个别样的缤纷的世界。这些美术活动在学生眼前闪亮登场,乐趣融融,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点燃创造激情。开辟这样一个多维空间,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表现。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二、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开放思维,拓展思路,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儿童天性爱玩,多动,什么都想摸一摸,捏一捏……有着强烈的感知欲望。而一块块橡皮泥、一张张旧挂历、一颗颗石头……给了他们充分感知的多维空间。他们能从捏、搓、剪、搭等多样的活动中获取独特的感知觉体验。这些体验积累的过程便是感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接触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形象”,他们在活动中建立对“形象”的认识,参与“形象”的再造与创造。原本一些立体的形象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学生会束手无策。但通过泥塑、拼接等活动,就能简约、概括地加以表现,并能产生不同于绘画的视觉效应。对形象的记忆力、表现力、创造力得以增强,也就意味着思维的拓展、延伸。实际的触摸、操作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慢慢地随之形成。接、搓、剪等不同的活动,激活了各种感官。不同的感官触发了不同的感受、经验,也相应地反映到大脑,大脑反馈形成另外的信息。由此,学生的思维获得了解放,不再被一条牛绳牵着走。其意义可谓深远。
三、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重新解构,获得认知、情感的重构,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度、广度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体验是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从绘画扁平化的世界中走出来,进入与实际应用关联的情境。在“玩”“做”中,自我体验,挑战遇到的问题,交流探讨,寻找方法。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他们的思维不再被纸面“压缩”,而指向更广阔的多维空间。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无疑是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多维空间。他们有机会换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重新认识,重新审视、思考面前的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这就是解构——建构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潜移默化式的提升。“怎么做?”
“做成后的效果会如何?”“遇到了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促使了思维空间的延展,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学生将思考引向深入,将想象引向更多维度,从而使学生富有创造力。
四、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立体化、多元化的综合能力
因为材料新颖,丰富,使学生乐于学习。在学习中能发挥自我主体意识,“随心所欲”,尽情创造。从而使学生开朗自信,善于交流合作,富于表现力。每次活动都要作预期的准备,活动中又需要学生开动脑子,克服困难,勇于创新。从而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态度,养成事前定好计划等良好的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我们该怎么实施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课前要做好材料的收集准备。这种类型的课,往往为家长和学生所不屑,所以老师要带头准备,并鼓励学生发现、收集身边“现成”的材料。我们要善于利用废品资源,充实材料。老师还要根据情境的需要,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充当材料。发动学生为学具袋添加其它可用的材料(如旧照片、小玩具、纽扣、珠子等)。丰富的资源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2.注意技术支撑与思维点拨相结合。无论材料怎么多,都是有限的,而创意是无限的。没有方法的指引,学生会束手无策,信心大失。光讲技法按部就班,又会束缚学生的头脑。因此,在制作方法的引导上,要结合多角度多方位地互动合作,灵活地驾驭课堂,使活动有序而不呆板地展开,使学生有法而无定法地开展活动。
3.欣赏评价中获取美感。因为作业形式有别于绘画这种常规的书面形式,所以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相机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亮点”,尤其是与众不同之处,应该予以表扬。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互评。通过互评,激励学生发现真善美,获得美感经验,从而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发展。
综上所述,努力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给孩子们一个多维空间,孩子们则会还我们一片更灿烂的天空。
一、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释放激情
亚里斯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奇。古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是极其有限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一味地将学生的视线圈在一支笔和一张画纸上,极易让学生心生反感,失去信心。“又画画了。”“我画不来。”当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理一定不是滋味。当你宣布:“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橡皮泥。”当你说:“这节课,我们来当相框设计师。”当你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当个大厨师,做糕点……”这时,学生们会激动得跃跃欲试。正是五颜六色的橡皮泥,质朴的陶土,斑斓的彩纸……这些有别于普通画纸的材料给了孩子们一个别样的缤纷的世界。这些美术活动在学生眼前闪亮登场,乐趣融融,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点燃创造激情。开辟这样一个多维空间,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表现。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二、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开放思维,拓展思路,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儿童天性爱玩,多动,什么都想摸一摸,捏一捏……有着强烈的感知欲望。而一块块橡皮泥、一张张旧挂历、一颗颗石头……给了他们充分感知的多维空间。他们能从捏、搓、剪、搭等多样的活动中获取独特的感知觉体验。这些体验积累的过程便是感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接触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形象”,他们在活动中建立对“形象”的认识,参与“形象”的再造与创造。原本一些立体的形象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学生会束手无策。但通过泥塑、拼接等活动,就能简约、概括地加以表现,并能产生不同于绘画的视觉效应。对形象的记忆力、表现力、创造力得以增强,也就意味着思维的拓展、延伸。实际的触摸、操作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慢慢地随之形成。接、搓、剪等不同的活动,激活了各种感官。不同的感官触发了不同的感受、经验,也相应地反映到大脑,大脑反馈形成另外的信息。由此,学生的思维获得了解放,不再被一条牛绳牵着走。其意义可谓深远。
三、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重新解构,获得认知、情感的重构,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度、广度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体验是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从绘画扁平化的世界中走出来,进入与实际应用关联的情境。在“玩”“做”中,自我体验,挑战遇到的问题,交流探讨,寻找方法。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他们的思维不再被纸面“压缩”,而指向更广阔的多维空间。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无疑是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多维空间。他们有机会换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重新认识,重新审视、思考面前的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这就是解构——建构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潜移默化式的提升。“怎么做?”
“做成后的效果会如何?”“遇到了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促使了思维空间的延展,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学生将思考引向深入,将想象引向更多维度,从而使学生富有创造力。
四、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立体化、多元化的综合能力
因为材料新颖,丰富,使学生乐于学习。在学习中能发挥自我主体意识,“随心所欲”,尽情创造。从而使学生开朗自信,善于交流合作,富于表现力。每次活动都要作预期的准备,活动中又需要学生开动脑子,克服困难,勇于创新。从而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态度,养成事前定好计划等良好的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我们该怎么实施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课前要做好材料的收集准备。这种类型的课,往往为家长和学生所不屑,所以老师要带头准备,并鼓励学生发现、收集身边“现成”的材料。我们要善于利用废品资源,充实材料。老师还要根据情境的需要,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充当材料。发动学生为学具袋添加其它可用的材料(如旧照片、小玩具、纽扣、珠子等)。丰富的资源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2.注意技术支撑与思维点拨相结合。无论材料怎么多,都是有限的,而创意是无限的。没有方法的指引,学生会束手无策,信心大失。光讲技法按部就班,又会束缚学生的头脑。因此,在制作方法的引导上,要结合多角度多方位地互动合作,灵活地驾驭课堂,使活动有序而不呆板地展开,使学生有法而无定法地开展活动。
3.欣赏评价中获取美感。因为作业形式有别于绘画这种常规的书面形式,所以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相机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亮点”,尤其是与众不同之处,应该予以表扬。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互评。通过互评,激励学生发现真善美,获得美感经验,从而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发展。
综上所述,努力开发绘画以外的美术课程资源,给孩子们一个多维空间,孩子们则会还我们一片更灿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