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音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学生通过朗读,感知、体验课文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使学习变的更加轻松。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朗读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学习历史事半功倍。
【关键词】 朗读 历史教学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新课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历史课堂的模式也不断丰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推广后,教师广泛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无疑是巨大的创新。但是光靠教师改善教学思路,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观众”与“听众”,缺乏知识的碰撞,这万万也是不行的。新课改提倡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育是人本教育,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广泛采用多媒体手段的同时,谨记“以生为本”,而朗读是一种普遍的、通用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之一。
1 朗读对历史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1 朗读可以起到再次预习的作用。学生在看历史课本时,往往“一目十行”,只挑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故事去读,大多是草草看一遍,忽略了课文的知识性。在本市,历史是开卷考试,大部分学生都不太重视,认为只要在考试的时候翻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课前预不预习无所谓,课后也很少花时间去复习巩固,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囫囵吞枣。因此,朗读可以让学生预先感知基础知识,通过集体朗读,学生会自动的接收到一些知识点,这样,在课堂中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1.2 朗读可以强化重点,拉回学生注意力。新课标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这些是历史的教学重点,此部分知识往往缺乏趣味性,有时也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比较枯燥,不太感兴趣,容易走神,学习主动性下降。这时,通过朗读来加深认识,同时也能拉回学生注意力,学生的思考能力回来了,就会把精力重新投入到教学重点中去,学习也会更主动。
1.3 朗读可以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经常性的朗读或重点段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在与同学的交流时可以非常流利地表述历史事件,会使他们对学习更有信心。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感受到历史事件的趣味性,引发探索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朗读《法国大革命》时,学生初步了解拿破仑的事迹,这时结合自己在课外所看到的拿破仑的故事,会对其所处的时代进行探索,从而很好的掌握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
2 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何利用好朗读法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上课前朗读整篇课文。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读数遍,自然上门,久远不忘。”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充分利用预备铃到上课铃响中间的3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把新课内容至少朗读一遍,要有节奏的朗读,切忌含糊不清,不要一味追求速度,朗读时要清晰响亮,琅琅上口,这样,学生的精神状态就提升了,学习也更加容易。
2.2 对重点段进行朗读。初中历史学科的每一目知识点,往往会在该目知识点的最后一段进行总结,而这一段往往又是重点,学生可以通过朗读重点段巩强化记忆。例如《洋务运动》一课中,课文最后一段是表述洋务运动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理解了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再进行朗读,形成一分为二看待事件的能力,更能对洋务运动有深刻的理解。例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该课包含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两个子目的内容,每个子目的最后一段都是描述该事件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朗读,可以强化重点。
2.3 对一些情感体验点朗读。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确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一些情感体验段落的朗读,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红军长征》一课,学生通过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歌,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树立了爱国爱党、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正确价值观。例如《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一课,对“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使用朗读法,学生可以自己体会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受到人民军队的伟大,从而向他们学习,为国做贡献。
总之,朗读法是师生互动的手段之一,是传授知识、促进智力发展、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使用朗读法时,要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各个地区情况不同,每篇课文的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多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朗读法。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新课标
2 课堂内外·教师版.课堂内外杂志社,2013(1)
3 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社出版:515~519
【关键词】 朗读 历史教学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新课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历史课堂的模式也不断丰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推广后,教师广泛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无疑是巨大的创新。但是光靠教师改善教学思路,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观众”与“听众”,缺乏知识的碰撞,这万万也是不行的。新课改提倡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育是人本教育,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广泛采用多媒体手段的同时,谨记“以生为本”,而朗读是一种普遍的、通用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之一。
1 朗读对历史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1 朗读可以起到再次预习的作用。学生在看历史课本时,往往“一目十行”,只挑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故事去读,大多是草草看一遍,忽略了课文的知识性。在本市,历史是开卷考试,大部分学生都不太重视,认为只要在考试的时候翻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课前预不预习无所谓,课后也很少花时间去复习巩固,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囫囵吞枣。因此,朗读可以让学生预先感知基础知识,通过集体朗读,学生会自动的接收到一些知识点,这样,在课堂中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1.2 朗读可以强化重点,拉回学生注意力。新课标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这些是历史的教学重点,此部分知识往往缺乏趣味性,有时也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比较枯燥,不太感兴趣,容易走神,学习主动性下降。这时,通过朗读来加深认识,同时也能拉回学生注意力,学生的思考能力回来了,就会把精力重新投入到教学重点中去,学习也会更主动。
1.3 朗读可以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经常性的朗读或重点段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在与同学的交流时可以非常流利地表述历史事件,会使他们对学习更有信心。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感受到历史事件的趣味性,引发探索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朗读《法国大革命》时,学生初步了解拿破仑的事迹,这时结合自己在课外所看到的拿破仑的故事,会对其所处的时代进行探索,从而很好的掌握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
2 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何利用好朗读法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上课前朗读整篇课文。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读数遍,自然上门,久远不忘。”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充分利用预备铃到上课铃响中间的3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把新课内容至少朗读一遍,要有节奏的朗读,切忌含糊不清,不要一味追求速度,朗读时要清晰响亮,琅琅上口,这样,学生的精神状态就提升了,学习也更加容易。
2.2 对重点段进行朗读。初中历史学科的每一目知识点,往往会在该目知识点的最后一段进行总结,而这一段往往又是重点,学生可以通过朗读重点段巩强化记忆。例如《洋务运动》一课中,课文最后一段是表述洋务运动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理解了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再进行朗读,形成一分为二看待事件的能力,更能对洋务运动有深刻的理解。例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该课包含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两个子目的内容,每个子目的最后一段都是描述该事件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朗读,可以强化重点。
2.3 对一些情感体验点朗读。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确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一些情感体验段落的朗读,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红军长征》一课,学生通过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歌,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树立了爱国爱党、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正确价值观。例如《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一课,对“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使用朗读法,学生可以自己体会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受到人民军队的伟大,从而向他们学习,为国做贡献。
总之,朗读法是师生互动的手段之一,是传授知识、促进智力发展、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使用朗读法时,要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各个地区情况不同,每篇课文的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多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朗读法。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新课标
2 课堂内外·教师版.课堂内外杂志社,2013(1)
3 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社出版:51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