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生活资源的数学化,注重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课堂延伸,拓宽实践渠道。有了实践,学生才能不断创新,才能热爱数学。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兴趣 数学化 生活化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往往会剥夺学生自己探索的机会,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虽然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事实上,学生好奇心很强,他们很想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应贯穿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有了实践,学生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激发起他们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注重生活资源的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学的书本知识就来自干生活实际,它们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为了渗透“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呀,动物学校可热闹了,原来大象老师正在带领小动物们做游戏。快去瞧瞧,它们玩什么呢?大象老师说:“如果要用两只手来拿4只气球,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拿?”小动物们高兴极了,很快找到了答案。小朋友,你知道小动物们是怎么拿的吗?你能来演示一下它的拿法吗?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从学生常用两只手去拿东西的生活实际情况引入所要学习的“分与合”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知到“分”就是将一些物品分成两部分。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分法告诉给大家,原来4个气球可以分成3(2)个气球和1(2)个气球两部分,也就是说4可以分成5(2)和1(2)……接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合”的意思,就是将两个部分的物品合并到一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来感悟“分与合”的数学思想,学生带着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热爱数学、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注重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人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带动学生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在教学了“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以后,我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粉笔盒、火柴盒、数学书、影集盒、抽屉等的相关长度,算一算它们的表面积、体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表面积和体积的理解。
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有价值的情境,利用身边事物,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题方案。
教学五年级“绿化校园”时,我让学生实地测量,对学校绿化地带的形状进行分割,运用自己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学校绿化面积。接着我让学生回家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并计算自己家的住房实际使用面积。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应用意识的增强更能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讲到银行存款、利息等知识,我给学生留了许多实践作业。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存款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时间,同时接受了金融知识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学习活动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它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思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一般有以下几种:
1.实践操作活动课。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如学习“认识小数”后,可组织学生:①量出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说说用“米”作单位是多少?②量出课桌面的长、宽和课桌的高各是多少米?③量出自己目前跳远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米?
2.实践应用活动课。学习了有关新知识后,通过一定的活动既能巩固新知识,又能让学生了解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关系。例如学习了小数的计算后,组织一堂“我为我家设计一份午餐菜单”的数学活动课。根据菜单的需要到菜场买菜,记录每样菜的单价和数量,最后算总价。通过各种菜单的计算、比较,设计出最好的方案。让学生在趣味中、争论中巩固新知,锻炼能力。
3.实践拓宽活动课。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后,渗透“慨率”的思想,并让学生根据这种思想分析买彩票的中奖率问题。让学生明白买彩票为社会做贡献是对的,但要想靠它发财,概率是相当低的。当然,数学活动课类型还有很多,数学活动内容可包括生活、生产、科学中的数学及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等各个方面。
四、加强课堂延伸,拓宽实践渠道
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实践活动并非一时一事就可以完成,它是一个个完整过程中的链条。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为学生安排好课后的实践活动。
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课堂上通过实验操作推导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课后我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如果将10块香皂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包装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到商场去做一次调查,看一看商场里的香皂是如何包装,为什么这样包装?”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拓宽了实践的渠道。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入数学问题,带着数学问题走向实践,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生活资源的数学化,注重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更要注重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兴趣 数学化 生活化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往往会剥夺学生自己探索的机会,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虽然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事实上,学生好奇心很强,他们很想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应贯穿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有了实践,学生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激发起他们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注重生活资源的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学的书本知识就来自干生活实际,它们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为了渗透“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呀,动物学校可热闹了,原来大象老师正在带领小动物们做游戏。快去瞧瞧,它们玩什么呢?大象老师说:“如果要用两只手来拿4只气球,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拿?”小动物们高兴极了,很快找到了答案。小朋友,你知道小动物们是怎么拿的吗?你能来演示一下它的拿法吗?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从学生常用两只手去拿东西的生活实际情况引入所要学习的“分与合”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知到“分”就是将一些物品分成两部分。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分法告诉给大家,原来4个气球可以分成3(2)个气球和1(2)个气球两部分,也就是说4可以分成5(2)和1(2)……接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合”的意思,就是将两个部分的物品合并到一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来感悟“分与合”的数学思想,学生带着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热爱数学、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注重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人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带动学生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在教学了“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以后,我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粉笔盒、火柴盒、数学书、影集盒、抽屉等的相关长度,算一算它们的表面积、体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表面积和体积的理解。
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有价值的情境,利用身边事物,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题方案。
教学五年级“绿化校园”时,我让学生实地测量,对学校绿化地带的形状进行分割,运用自己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学校绿化面积。接着我让学生回家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并计算自己家的住房实际使用面积。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应用意识的增强更能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讲到银行存款、利息等知识,我给学生留了许多实践作业。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存款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时间,同时接受了金融知识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学习活动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它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思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一般有以下几种:
1.实践操作活动课。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如学习“认识小数”后,可组织学生:①量出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说说用“米”作单位是多少?②量出课桌面的长、宽和课桌的高各是多少米?③量出自己目前跳远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米?
2.实践应用活动课。学习了有关新知识后,通过一定的活动既能巩固新知识,又能让学生了解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关系。例如学习了小数的计算后,组织一堂“我为我家设计一份午餐菜单”的数学活动课。根据菜单的需要到菜场买菜,记录每样菜的单价和数量,最后算总价。通过各种菜单的计算、比较,设计出最好的方案。让学生在趣味中、争论中巩固新知,锻炼能力。
3.实践拓宽活动课。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后,渗透“慨率”的思想,并让学生根据这种思想分析买彩票的中奖率问题。让学生明白买彩票为社会做贡献是对的,但要想靠它发财,概率是相当低的。当然,数学活动课类型还有很多,数学活动内容可包括生活、生产、科学中的数学及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等各个方面。
四、加强课堂延伸,拓宽实践渠道
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实践活动并非一时一事就可以完成,它是一个个完整过程中的链条。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为学生安排好课后的实践活动。
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课堂上通过实验操作推导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课后我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如果将10块香皂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包装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到商场去做一次调查,看一看商场里的香皂是如何包装,为什么这样包装?”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拓宽了实践的渠道。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入数学问题,带着数学问题走向实践,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生活资源的数学化,注重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更要注重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