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书引出的选题
2012年隆冬的一天,在一次编辑部例会上,主编递给我一本由段存章主编的记录和讲述太行革命根据地妇女哺育革命后代的《太行奶娘》一书,让我抽空读读。刚开始,我对主编的意图不甚了解,仅仅认为这是一次让我感受、思考、锻炼编辑思维能力的学习机会。
捧起这本书,看到很多页都被主编夹上了纸条,我想这些一定都是感动了主编的奶娘故事。也隐约意识到主编对这本书的看重和让我阅读的特别意义,因而决定用心阅读以此来感受战争年代里太行奶娘的母亲情怀和军民之间那些朴素纯粹的鱼水关系。
一边了解一边感受。在我阅读这本书时,感动的故事太多,不胜枚举。读这本书,激发我想到《党史文汇》应该搞一组宣传“太行奶娘”的文章,它符合我们弘扬主旋律的宣传使命呀!我提出的这个选题,得到了主编的肯定。
在主编的指导下,很快我们就确定出在我刊现有栏目“血肉长城”中组发一系列“太行奶娘”的文稿,选择这个栏目,就像在2013年第2期开篇“编者按”中所提到的,目的是“试图重新唤起那个早已离我们远去的年代里最真切的回忆和感动”,而革命者及其后代与太行奶娘之间 “承载着理想和信念的鱼水深情,正是铸就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血肉长城的基石”。因此,鉴于该主题不是年度选题,在原有栏目中刊登“太行奶娘”系列文稿再合适不过。
从2013年第2期至第9期,我们陆续组发、刊登了7篇文章。例如:以讲述革命者和奶娘之间的深厚情谊为角度,刊发了《五封几十年前的来信诉说着什么》,该文以革命者寄给奶娘的信件作为全文主线,用实实在在的五封信件述说了双方不便相见却相互关心的真情实感,史料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这往往也是最使人信服和最易打动人心之处。以奶娘哺育革命后代为角度,刊发了《太行山上的“母女情”》《李雪峰女儿的奶娘》两篇文章。文章都以奶孩在奶娘家的生活为主线,主要是口述性史料。奶娘们的相继离世,让口述资料的挖掘变得举步维艰。这些文章多半是由尚在人世的奶爹,或奶娘的子女、亲属回忆后汇集而成,文章多以描述奶孩在奶娘家的生活细节为主,内容或温情或感人,让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在那个艰苦战乱的年代里,奶娘一家对奶孩视如己出、关爱庇护的温馨场面。以革命者的亲身经历为角度,刊发了《生命在太行山延续》《三个孩子与五个奶娘的故事》两篇文章。根据黎颖、杨蕴玉等革命者的回忆或口述,展现出在战争年代那些不得已收起母爱的革命者们的风采和奉献精神,在《生命在太行山延续》一文中有段描述牵动人心:“5月中旬的一天,黎颖一个人到辽县赴任。途中,她望着山那边的五科村,多么想再去看看孩子啊!可是任务在身,根本没有时间去,她只能骑在马上,看着挡住了五科村的山头,默默流下眼泪,继续赶路。”这位身为革命干部的母亲,在孩子和工作面前,她的天平或许有过倾斜晃动,但最终她倒向了工作、倒向了救国于危难一边。以奶孩的回忆为角度,刊发了《我的太行山妈妈》,并配以《王巧鱼和她的一对奶儿女》一文。前一篇是罗瑞卿的女儿罗峪田回忆自己被奶娘养育在太行老区的经历和感受,她如泣如诉地表达了自己对奶娘的思念和感激。而后一篇则有力地佐证和补充了罗峪田的回忆,并完善了奶娘王巧鱼的人生经历。两篇文章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认同源于志趣,收获得于帮助。在组稿和编辑过程中,通过主编的积极联络,我得到了《太行奶娘》一书主编段存章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对我开阔思路、选择视角颇有益助。又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左权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宋保明的支持与协助,不仅送给我左权县编著的有关左权奶娘们的《乳育情深》一书,而且还为我提供相关作者的联系方式、文稿和照片资料,等等。通过与这些为太行奶娘而奔走呼号的专家、老师们的接触和交流,我在编辑中更加熟悉了文章脉络和情感,也加深了我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认识。
赴革命老区探访“太行奶娘”
2013年5月16日,在一次和左权作家刘有根老师的通话中,我意外得知邓朴方的奶娘郭金梅已于去年冬天去世的消息,而这位已被大家所熟知、尊敬的奶娘正是我计划要去拜访的奶娘之一。这份遗憾和震惊,促成了我的左权之行。在刘有根老师的帮助和陪同下,我于5月18日、19日两天,在左权见到了魂牵梦绕中的太行奶娘。
据查访,左权县已找到奶娘60多位,而尚健在的只剩下两位,都已年过九旬。一位叫张招弟,现居住在七里店村。另一位叫暴二梅,现居住于西黄漳村。
张招弟是位身材瘦小的老人,脸上爬满了岁月留下的沧桑。精神很好,腿脚利落,只是稍有些耳背。她家就住在通往左权县城的公路边,我们刚进屋她就热情地忙着招呼女儿给我们倒茶。在交流中我得知,张奶奶建国前住在红土垴村,她的第一任丈夫被日军杀害后,就带着大儿子嫁给了同村的巨贵珠。她先后奶养过三个孩子,两个奶女儿一个奶儿子,都是在她嫁给第二任丈夫之后。而现在,60多年过去了,之前奶过的俩孩子已没了音讯,唯一和她保持着联系的只有第三个奶孩郝东英,小名“奶先”。奶先的父母当年在马厩村工作,孩子的姥姥正好和张招弟相识,就把小奶先托付给她奶养。奶先在奶娘家住了16年才搬去河北省石家庄市。每年夏天她都会回来看望奶娘、送些钱、带些药品和吃的。
坐在张奶奶身边,我根据自己事先拟好的提纲,一一问她三次奶养孩子的具体情况。可是,张奶奶略带固执地说:“没用了,找不回来了,见不上了。”我听着她的回答,很无奈也很难过。是啊,张奶奶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已经92岁高龄,那段奶养孩子的经历,或许是因为时隔久远而无法完整回忆,或许也是因为给她留下太多不想再触及的分离之痛,听她女儿说,当年每送走一个奶孩,张奶奶都会整日想念。伤心欲绝的她哭坏了眼睛,也伤到了右脸的神经。看着张奶奶一边塌陷的脸庞,我似乎也能感受到她当年那种想孩子却又无法再相见的思念和悲伤情绪。我不忍再问下去,也不愿再勾起老人家的伤心回忆。张奶奶拿出她90岁寿辰时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让我看,并满脸幸福地指给我她的儿女、孙辈。我一边应声附和一边宽慰自己,即便当年她哺育过的孩子被一一带走,即便至今也无法再见,但此时此刻这位老母亲是幸福的、知足的。张奶奶还向我念叨着前几年政府嘉奖她时发给的500元奖金和一床被子。善良质朴的她心里一直都惦记着政府对自己的好,也时刻不忘把这种感谢挂在嘴上,让更多人了解。 和张奶奶告别之后,我们又踏上探访西黄漳村奶娘暴二梅的行程。经过近一个小时山路的颠簸,我们来到西黄漳村。暴二梅是和二儿子、三儿子住在一起的。曾经奶养过一个女儿,一年之后就被接走了。当年,村干部李银堂把奶养孩子的任务派给了暴二梅,她就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当我问及暴奶奶关于奶孩子的情况时,她只说了一句:“没有让她受过罪。”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奶娘对待奶女儿的纯朴母爱。在那样缺吃少穿、战事频发的艰苦年代,为了不让奶养的孩子受罪,是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换来的啊!看着老人现在居住的破落院子和她家人端来款待“贵客”的橘子粉水,我鼻子发酸,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文明成果似乎与这个曾经无怨无悔付出过的老人毫无关系。虽然很想为她做些什么,但是这种无力感又重重压在心头无法吐露。采访结束后,我一口气喝完一整碗橘子粉水,以表达自己对奶娘们的尊敬和感激。不仅感激她们为哺育革命后代做出的贡献,也感激她们的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
由太行奶娘到践行群众路线的经验
从开始编辑奶娘系列文稿到实地探访奶娘,我对奶娘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和提升。太行奶娘虽是指一群哺乳过革命后代的太行山区的女性群体,但其精神实质和受人们追寻的原因不仅在于她们身上所释放出的圣洁母爱沁人心脾,温暖人心,而且其深层原因更在于这种奶娘精神代表了众多太行老区群众积极支援革命战争的奉献精神,包括奶娘、奶爹、奶兄弟、奶姐妹、还有那些曾经掩护过奶儿子、奶女儿的众多太行群众。
想当年,给八路军和地方革命政府的干部带孩子都得冒着牺牲性命的危险,而群众为什么又心甘情愿地哺育革命后代呢?罗峪田的妈妈郝治平曾说过:“过去太行山人民为什么对我们这样好,主要是我们八路军与人民患难与共。当时有一点粮食也想法节省一部分送给老乡,一件黑棉衣穿三个冬秋,夏天掏出棉花当单衣穿。”如果说这份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感情还不能说明根本原因,那么李雪峰女儿李晓林的奶爹王秋根则道出了全部缘由:“那年月,给人家奶孩子不容易呀,给首长奶孩子就更难了,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叫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即随时有掉脑袋的危险)。但这事还得做,人家李雪峰、翟英两口子背井离乡到咱这儿做啥?还不是组织群众打日本?人家不怕掉脑袋?俺当了几年自卫队员,听过首长们讲话,这个理俺懂,都是为了抗日,俺家能给首长奶孩子,也算为抗日出了一份力,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正是这种最简单真切的想法,成为当年革命者和太行老区群众紧密联系、命运与共的坚实基础,这也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缩影。
对比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宗旨意识淡薄,贪图名利,脱离群众,铺张浪费,甚至以权谋私等问题。为防微杜渐,2013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资政育人是我们记录和研究历史的现实价值,分析历史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去借鉴而为现实服务。太行奶娘这个主题,其本身就诠释了如何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战争年代,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国家民族独立,不再被帝国主义侵略,是为了人民群众获得解放,不再被奴役压迫。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鲜明目标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这种荣辱与共、生死攸关的联系紧紧地把党和人民群众拴在一起,因此人民群众也甘愿付出所有去支援和帮助共产党人。太行奶娘勇敢地承担起哺育这些素未相识的革命队伍中的孩子们的任务,纵然有母爱使然的因素,但更多地是源于我党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讲的人心向背的真实写照。
当前,中共中央提出在全党上下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为督促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牢记继续密切保持与群众联系的群众观点。在这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党史上有关于群众路线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将更有利于探讨党员干部如何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和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追寻太行奶娘,追寻那份感天动地的鱼水情谊,将会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学习路径。
2012年隆冬的一天,在一次编辑部例会上,主编递给我一本由段存章主编的记录和讲述太行革命根据地妇女哺育革命后代的《太行奶娘》一书,让我抽空读读。刚开始,我对主编的意图不甚了解,仅仅认为这是一次让我感受、思考、锻炼编辑思维能力的学习机会。
捧起这本书,看到很多页都被主编夹上了纸条,我想这些一定都是感动了主编的奶娘故事。也隐约意识到主编对这本书的看重和让我阅读的特别意义,因而决定用心阅读以此来感受战争年代里太行奶娘的母亲情怀和军民之间那些朴素纯粹的鱼水关系。
一边了解一边感受。在我阅读这本书时,感动的故事太多,不胜枚举。读这本书,激发我想到《党史文汇》应该搞一组宣传“太行奶娘”的文章,它符合我们弘扬主旋律的宣传使命呀!我提出的这个选题,得到了主编的肯定。
在主编的指导下,很快我们就确定出在我刊现有栏目“血肉长城”中组发一系列“太行奶娘”的文稿,选择这个栏目,就像在2013年第2期开篇“编者按”中所提到的,目的是“试图重新唤起那个早已离我们远去的年代里最真切的回忆和感动”,而革命者及其后代与太行奶娘之间 “承载着理想和信念的鱼水深情,正是铸就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血肉长城的基石”。因此,鉴于该主题不是年度选题,在原有栏目中刊登“太行奶娘”系列文稿再合适不过。
从2013年第2期至第9期,我们陆续组发、刊登了7篇文章。例如:以讲述革命者和奶娘之间的深厚情谊为角度,刊发了《五封几十年前的来信诉说着什么》,该文以革命者寄给奶娘的信件作为全文主线,用实实在在的五封信件述说了双方不便相见却相互关心的真情实感,史料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这往往也是最使人信服和最易打动人心之处。以奶娘哺育革命后代为角度,刊发了《太行山上的“母女情”》《李雪峰女儿的奶娘》两篇文章。文章都以奶孩在奶娘家的生活为主线,主要是口述性史料。奶娘们的相继离世,让口述资料的挖掘变得举步维艰。这些文章多半是由尚在人世的奶爹,或奶娘的子女、亲属回忆后汇集而成,文章多以描述奶孩在奶娘家的生活细节为主,内容或温情或感人,让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在那个艰苦战乱的年代里,奶娘一家对奶孩视如己出、关爱庇护的温馨场面。以革命者的亲身经历为角度,刊发了《生命在太行山延续》《三个孩子与五个奶娘的故事》两篇文章。根据黎颖、杨蕴玉等革命者的回忆或口述,展现出在战争年代那些不得已收起母爱的革命者们的风采和奉献精神,在《生命在太行山延续》一文中有段描述牵动人心:“5月中旬的一天,黎颖一个人到辽县赴任。途中,她望着山那边的五科村,多么想再去看看孩子啊!可是任务在身,根本没有时间去,她只能骑在马上,看着挡住了五科村的山头,默默流下眼泪,继续赶路。”这位身为革命干部的母亲,在孩子和工作面前,她的天平或许有过倾斜晃动,但最终她倒向了工作、倒向了救国于危难一边。以奶孩的回忆为角度,刊发了《我的太行山妈妈》,并配以《王巧鱼和她的一对奶儿女》一文。前一篇是罗瑞卿的女儿罗峪田回忆自己被奶娘养育在太行老区的经历和感受,她如泣如诉地表达了自己对奶娘的思念和感激。而后一篇则有力地佐证和补充了罗峪田的回忆,并完善了奶娘王巧鱼的人生经历。两篇文章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认同源于志趣,收获得于帮助。在组稿和编辑过程中,通过主编的积极联络,我得到了《太行奶娘》一书主编段存章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对我开阔思路、选择视角颇有益助。又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左权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宋保明的支持与协助,不仅送给我左权县编著的有关左权奶娘们的《乳育情深》一书,而且还为我提供相关作者的联系方式、文稿和照片资料,等等。通过与这些为太行奶娘而奔走呼号的专家、老师们的接触和交流,我在编辑中更加熟悉了文章脉络和情感,也加深了我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认识。
赴革命老区探访“太行奶娘”
2013年5月16日,在一次和左权作家刘有根老师的通话中,我意外得知邓朴方的奶娘郭金梅已于去年冬天去世的消息,而这位已被大家所熟知、尊敬的奶娘正是我计划要去拜访的奶娘之一。这份遗憾和震惊,促成了我的左权之行。在刘有根老师的帮助和陪同下,我于5月18日、19日两天,在左权见到了魂牵梦绕中的太行奶娘。
据查访,左权县已找到奶娘60多位,而尚健在的只剩下两位,都已年过九旬。一位叫张招弟,现居住在七里店村。另一位叫暴二梅,现居住于西黄漳村。
张招弟是位身材瘦小的老人,脸上爬满了岁月留下的沧桑。精神很好,腿脚利落,只是稍有些耳背。她家就住在通往左权县城的公路边,我们刚进屋她就热情地忙着招呼女儿给我们倒茶。在交流中我得知,张奶奶建国前住在红土垴村,她的第一任丈夫被日军杀害后,就带着大儿子嫁给了同村的巨贵珠。她先后奶养过三个孩子,两个奶女儿一个奶儿子,都是在她嫁给第二任丈夫之后。而现在,60多年过去了,之前奶过的俩孩子已没了音讯,唯一和她保持着联系的只有第三个奶孩郝东英,小名“奶先”。奶先的父母当年在马厩村工作,孩子的姥姥正好和张招弟相识,就把小奶先托付给她奶养。奶先在奶娘家住了16年才搬去河北省石家庄市。每年夏天她都会回来看望奶娘、送些钱、带些药品和吃的。
坐在张奶奶身边,我根据自己事先拟好的提纲,一一问她三次奶养孩子的具体情况。可是,张奶奶略带固执地说:“没用了,找不回来了,见不上了。”我听着她的回答,很无奈也很难过。是啊,张奶奶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已经92岁高龄,那段奶养孩子的经历,或许是因为时隔久远而无法完整回忆,或许也是因为给她留下太多不想再触及的分离之痛,听她女儿说,当年每送走一个奶孩,张奶奶都会整日想念。伤心欲绝的她哭坏了眼睛,也伤到了右脸的神经。看着张奶奶一边塌陷的脸庞,我似乎也能感受到她当年那种想孩子却又无法再相见的思念和悲伤情绪。我不忍再问下去,也不愿再勾起老人家的伤心回忆。张奶奶拿出她90岁寿辰时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让我看,并满脸幸福地指给我她的儿女、孙辈。我一边应声附和一边宽慰自己,即便当年她哺育过的孩子被一一带走,即便至今也无法再见,但此时此刻这位老母亲是幸福的、知足的。张奶奶还向我念叨着前几年政府嘉奖她时发给的500元奖金和一床被子。善良质朴的她心里一直都惦记着政府对自己的好,也时刻不忘把这种感谢挂在嘴上,让更多人了解。 和张奶奶告别之后,我们又踏上探访西黄漳村奶娘暴二梅的行程。经过近一个小时山路的颠簸,我们来到西黄漳村。暴二梅是和二儿子、三儿子住在一起的。曾经奶养过一个女儿,一年之后就被接走了。当年,村干部李银堂把奶养孩子的任务派给了暴二梅,她就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当我问及暴奶奶关于奶孩子的情况时,她只说了一句:“没有让她受过罪。”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奶娘对待奶女儿的纯朴母爱。在那样缺吃少穿、战事频发的艰苦年代,为了不让奶养的孩子受罪,是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换来的啊!看着老人现在居住的破落院子和她家人端来款待“贵客”的橘子粉水,我鼻子发酸,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文明成果似乎与这个曾经无怨无悔付出过的老人毫无关系。虽然很想为她做些什么,但是这种无力感又重重压在心头无法吐露。采访结束后,我一口气喝完一整碗橘子粉水,以表达自己对奶娘们的尊敬和感激。不仅感激她们为哺育革命后代做出的贡献,也感激她们的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
由太行奶娘到践行群众路线的经验
从开始编辑奶娘系列文稿到实地探访奶娘,我对奶娘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和提升。太行奶娘虽是指一群哺乳过革命后代的太行山区的女性群体,但其精神实质和受人们追寻的原因不仅在于她们身上所释放出的圣洁母爱沁人心脾,温暖人心,而且其深层原因更在于这种奶娘精神代表了众多太行老区群众积极支援革命战争的奉献精神,包括奶娘、奶爹、奶兄弟、奶姐妹、还有那些曾经掩护过奶儿子、奶女儿的众多太行群众。
想当年,给八路军和地方革命政府的干部带孩子都得冒着牺牲性命的危险,而群众为什么又心甘情愿地哺育革命后代呢?罗峪田的妈妈郝治平曾说过:“过去太行山人民为什么对我们这样好,主要是我们八路军与人民患难与共。当时有一点粮食也想法节省一部分送给老乡,一件黑棉衣穿三个冬秋,夏天掏出棉花当单衣穿。”如果说这份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感情还不能说明根本原因,那么李雪峰女儿李晓林的奶爹王秋根则道出了全部缘由:“那年月,给人家奶孩子不容易呀,给首长奶孩子就更难了,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叫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即随时有掉脑袋的危险)。但这事还得做,人家李雪峰、翟英两口子背井离乡到咱这儿做啥?还不是组织群众打日本?人家不怕掉脑袋?俺当了几年自卫队员,听过首长们讲话,这个理俺懂,都是为了抗日,俺家能给首长奶孩子,也算为抗日出了一份力,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正是这种最简单真切的想法,成为当年革命者和太行老区群众紧密联系、命运与共的坚实基础,这也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缩影。
对比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宗旨意识淡薄,贪图名利,脱离群众,铺张浪费,甚至以权谋私等问题。为防微杜渐,2013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资政育人是我们记录和研究历史的现实价值,分析历史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去借鉴而为现实服务。太行奶娘这个主题,其本身就诠释了如何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战争年代,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国家民族独立,不再被帝国主义侵略,是为了人民群众获得解放,不再被奴役压迫。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鲜明目标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这种荣辱与共、生死攸关的联系紧紧地把党和人民群众拴在一起,因此人民群众也甘愿付出所有去支援和帮助共产党人。太行奶娘勇敢地承担起哺育这些素未相识的革命队伍中的孩子们的任务,纵然有母爱使然的因素,但更多地是源于我党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讲的人心向背的真实写照。
当前,中共中央提出在全党上下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为督促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牢记继续密切保持与群众联系的群众观点。在这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党史上有关于群众路线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将更有利于探讨党员干部如何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和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追寻太行奶娘,追寻那份感天动地的鱼水情谊,将会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