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和谐德育,而德育工作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情感智商,教师的情感智商影响学生对德行教育的接纳程度,它包括了情感认知控制能力、情感沟通影响力和情感教育实施力,这三种能力的提高必然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从而促进校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校园;德育;情感智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236-02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夏丐尊
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和谐德育。和谐即适应、协调、促进和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协调教育方案,促进素质提高,发展教育成效——此之为一个学校实现和谐大计的根基所在。由此可见,在全社会日益重视并强调素质人才的今天,德育工作的和谐介入已向传统惟智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
那么什么才是“和谐德育”呢?我们认为“和谐德育工作”即以和谐的手段、方式、技术、技能对学生进行实时有效的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养成,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当我们以“和谐”为标准认真关注校园德育的时候,我们仍可发现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差距,如把学生的认识问题、生活问题混为一谈,教育方法陈旧生硬,用标准律令规范多样化行为,用权威的理论解释一切,用抽象的道德仲裁生活等等,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德育工作中“不和谐”的杂音存在。
正视现实,笔者认为要改变德育工作存在“不和谐”杂音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正视一种软性的非智力因素——“情感”。 冯友兰先生早就指出:“一个人要替社会办一件事,如果他知其是该办,他即应办,不要有顾虑,此是物来顺应,但如何去办这件事,这中间一定有许多知识技术问题,”因此,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情感”,不仅仅指向一种内在的非理性的主观体验或感受,如愉快、满意等等,更多的指向了技术技能层面,即“认识、调控和激励自我情感的能力,也是关心他人和建立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提出德育工作“情感”力量的原由
德育是一项动情的事业,德育工作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情感智商,只有具备较高情感智商的教师,才能恰如其分地驾驭教育情境,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并最终促使学生德性的提高,从而达到德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体系效果等方面的整体和谐。
首先,教师的情感智商影响学生对德行教育的接纳程度。从情感本身的功能来看,情感是一种信号,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交流的本源。休谟指出,道德总是蕴含着某种具体的情感规定,道德决定是由情感做出的。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情感融洽的教育双方,才会存在思想顺畅的教育沟通,学生为什么会听从老师的教导,并不完全因为老师说的对,更因为老师是真心对他们好,因为关系好,有感情,他可以接受过分的要求,反之,关系不好,有敌意,老师的正确指导,也会被学生从心底排斥。因此如何把握情感,施加影响,达到教育效果,使自己的种感性情感上升为一种理性智商,这是每个学生工作者必须认真考察、体验、研究并实时加以学习和提高的。
其次,德育工作者的现实困境需要情感智商研究的引入。如上所述 ,情感智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同时,一项调查却触目地提示着情感智商在校园里处于怎样缺失的现实困境。这项调查是在五所学校进行的,调查者随机抽取了120名教师,问“您热爱您的学生吗?”90%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接下来再向这120名教师的学生进行调查,问:“你体会到了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此时依然给出肯定回答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0%。[1]试问产生如此巨大悬殊的理由是教师不勤业、不敬业、不乐业吗?显然做出这样的解释是有失偏颇的,情感关系的交互性、复杂性、多变性、曲折性提示我们面对的“人心”这个庞大的难题,国内教育理论是如何的语焉不详,其重要性与被重视性又是如何的不成比例,而在社会舆论媒体一再高歌“师德师风”,呼吁“爱生如子”的今天,在书局网络上大行其道的仍然还是惟智教育的衍生物——形形色色教材教案教法,似乎关乎教师情感素质的提高,只要教师自觉自律就可以了,又有谁真的为提高教师的情感智商写下切实可行的方案计划呢?
最后,情感智商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影响源,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教师“情感智商”的基本构成
情感智商是1990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迈耶首先提出,而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普及的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博士于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在这本书中,戈尔曼提出情感智商共有五种能力构成,由此,我们简单清理出教师的“情感智商”由以下三方面基本构成。
(一)情感认知控制能力——和谐德育的素质基础
情感认知控制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状况的觉察,以及在觉察的基础上形成评价,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好自己及学生情感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对消极情感的控制和改善,对良好情感的激发与保持。
首先,“同样一种表情,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要准确地识别一个人的情绪,单凭表情是不充分的,必须结合其他情况,如当时的情境,个人的个性特征等,将这些情况进行综合的比较才能达到准确识别情绪状态的目的。[2]”同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判断出学生对待教育是心服口服的状态,还是口服心不服,由此调整教育的节奏和方法。
其次,每个教师,特别是学生工作者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线索,往往可能出现情感失控的情况,如面对“屡教不改”、“冥顽不灵”、特别是与自己针锋相对的学生,教师容易情绪失控,造成对学生和自己的伤害,从而影响到融洽的师生关系。反之,有的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情感控制过度的情况,如过于严肃、缺乏热情或者虚情假意等等。特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内地学生社会化程度高,容易对师生关系产生利益性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教师“以心换心”、“以情感人”,适时适当地流露“真情真性”。
(二)情感沟通影响力——和谐德育的实施基础
情感沟通影响能力是指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有效影响或改变学生情感状态或体验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和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情感让学生理解。
教育要达到既定的效果教师不能不利用情感的表达,但是教师的情感是否能让学生照单全收,这就需要打上几个问号。教师的遣词造句、语气语调、眼神手势都透露出具体的情感信息,如果教师的情感表达不准确,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情感的不解、误解和曲解,从而影响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注意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系列的学习及培训,达到更好的传情达意的效果。
德育过程中,教师仅有良好的情感表现是不够的,还要能用自己良好的情感表现来感动、影响学生,使之产生“共情”的效果。道德情感影响首先是道德情感示范,然后是道德情感带动,教师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情感感染力强,学生会对教师的好感,喜欢与之相处,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依赖感。要提高情感影响力,教师必须多与学生接触,了解触动学生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德育影响与自己的情感影响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效果。
(三)情感教育实施力——和谐德育的体系基础
情感教育实施能力是指德育工作者把情感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并建立相关的体系及模块,调动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学生情感素质的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将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商作为重要的一项内容,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差异,更多 应该归因于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校园的德育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每一个学生情感特点,还要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感发展目标,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将发展目标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纵观目前高等学校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无论是文体类还是实践类,相当大的部分仍然归属为智力教育的延伸,再者就是服从于宣教目的、高扬主旋律的简单说教,追求任务完成的表面粗糙以及讲求表现效果的硬性条框,不但无法接近情感教育的本质,更不可能达到情感教育的切实效果,所以从学校发展大计出发,从每位教师的思想意识出发,确立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设计相应的实施系统,落实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无疑是学生工作者提高“情感教育实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要创建“和谐校园”,我们不能忽视“和谐德育”,而要突破传统德育的尴尬困境,“情感智商”概念的引入已经成为不时之需,当然,概念与现实的对接还需要强有力的行动支持,真诚希望学生工作者能以更热忱的情感投身于“德育”的工作中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应用,从而达到在和谐的情感关系中施教的终级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区规划,2002.
[2]刘善循.增强情感智力的技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区规划,2002.
[4]王现军.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师德水平[J].教育纵横谈.
[5]许新海.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和谐校园;德育;情感智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236-02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夏丐尊
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和谐德育。和谐即适应、协调、促进和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协调教育方案,促进素质提高,发展教育成效——此之为一个学校实现和谐大计的根基所在。由此可见,在全社会日益重视并强调素质人才的今天,德育工作的和谐介入已向传统惟智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
那么什么才是“和谐德育”呢?我们认为“和谐德育工作”即以和谐的手段、方式、技术、技能对学生进行实时有效的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养成,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当我们以“和谐”为标准认真关注校园德育的时候,我们仍可发现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差距,如把学生的认识问题、生活问题混为一谈,教育方法陈旧生硬,用标准律令规范多样化行为,用权威的理论解释一切,用抽象的道德仲裁生活等等,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德育工作中“不和谐”的杂音存在。
正视现实,笔者认为要改变德育工作存在“不和谐”杂音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正视一种软性的非智力因素——“情感”。 冯友兰先生早就指出:“一个人要替社会办一件事,如果他知其是该办,他即应办,不要有顾虑,此是物来顺应,但如何去办这件事,这中间一定有许多知识技术问题,”因此,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情感”,不仅仅指向一种内在的非理性的主观体验或感受,如愉快、满意等等,更多的指向了技术技能层面,即“认识、调控和激励自我情感的能力,也是关心他人和建立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提出德育工作“情感”力量的原由
德育是一项动情的事业,德育工作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情感智商,只有具备较高情感智商的教师,才能恰如其分地驾驭教育情境,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并最终促使学生德性的提高,从而达到德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体系效果等方面的整体和谐。
首先,教师的情感智商影响学生对德行教育的接纳程度。从情感本身的功能来看,情感是一种信号,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交流的本源。休谟指出,道德总是蕴含着某种具体的情感规定,道德决定是由情感做出的。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情感融洽的教育双方,才会存在思想顺畅的教育沟通,学生为什么会听从老师的教导,并不完全因为老师说的对,更因为老师是真心对他们好,因为关系好,有感情,他可以接受过分的要求,反之,关系不好,有敌意,老师的正确指导,也会被学生从心底排斥。因此如何把握情感,施加影响,达到教育效果,使自己的种感性情感上升为一种理性智商,这是每个学生工作者必须认真考察、体验、研究并实时加以学习和提高的。
其次,德育工作者的现实困境需要情感智商研究的引入。如上所述 ,情感智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同时,一项调查却触目地提示着情感智商在校园里处于怎样缺失的现实困境。这项调查是在五所学校进行的,调查者随机抽取了120名教师,问“您热爱您的学生吗?”90%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接下来再向这120名教师的学生进行调查,问:“你体会到了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此时依然给出肯定回答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0%。[1]试问产生如此巨大悬殊的理由是教师不勤业、不敬业、不乐业吗?显然做出这样的解释是有失偏颇的,情感关系的交互性、复杂性、多变性、曲折性提示我们面对的“人心”这个庞大的难题,国内教育理论是如何的语焉不详,其重要性与被重视性又是如何的不成比例,而在社会舆论媒体一再高歌“师德师风”,呼吁“爱生如子”的今天,在书局网络上大行其道的仍然还是惟智教育的衍生物——形形色色教材教案教法,似乎关乎教师情感素质的提高,只要教师自觉自律就可以了,又有谁真的为提高教师的情感智商写下切实可行的方案计划呢?
最后,情感智商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影响源,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教师“情感智商”的基本构成
情感智商是1990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迈耶首先提出,而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普及的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博士于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在这本书中,戈尔曼提出情感智商共有五种能力构成,由此,我们简单清理出教师的“情感智商”由以下三方面基本构成。
(一)情感认知控制能力——和谐德育的素质基础
情感认知控制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状况的觉察,以及在觉察的基础上形成评价,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好自己及学生情感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对消极情感的控制和改善,对良好情感的激发与保持。
首先,“同样一种表情,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要准确地识别一个人的情绪,单凭表情是不充分的,必须结合其他情况,如当时的情境,个人的个性特征等,将这些情况进行综合的比较才能达到准确识别情绪状态的目的。[2]”同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判断出学生对待教育是心服口服的状态,还是口服心不服,由此调整教育的节奏和方法。
其次,每个教师,特别是学生工作者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线索,往往可能出现情感失控的情况,如面对“屡教不改”、“冥顽不灵”、特别是与自己针锋相对的学生,教师容易情绪失控,造成对学生和自己的伤害,从而影响到融洽的师生关系。反之,有的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情感控制过度的情况,如过于严肃、缺乏热情或者虚情假意等等。特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内地学生社会化程度高,容易对师生关系产生利益性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教师“以心换心”、“以情感人”,适时适当地流露“真情真性”。
(二)情感沟通影响力——和谐德育的实施基础
情感沟通影响能力是指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有效影响或改变学生情感状态或体验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和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情感让学生理解。
教育要达到既定的效果教师不能不利用情感的表达,但是教师的情感是否能让学生照单全收,这就需要打上几个问号。教师的遣词造句、语气语调、眼神手势都透露出具体的情感信息,如果教师的情感表达不准确,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情感的不解、误解和曲解,从而影响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注意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系列的学习及培训,达到更好的传情达意的效果。
德育过程中,教师仅有良好的情感表现是不够的,还要能用自己良好的情感表现来感动、影响学生,使之产生“共情”的效果。道德情感影响首先是道德情感示范,然后是道德情感带动,教师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情感感染力强,学生会对教师的好感,喜欢与之相处,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依赖感。要提高情感影响力,教师必须多与学生接触,了解触动学生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德育影响与自己的情感影响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效果。
(三)情感教育实施力——和谐德育的体系基础
情感教育实施能力是指德育工作者把情感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并建立相关的体系及模块,调动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学生情感素质的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将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商作为重要的一项内容,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差异,更多 应该归因于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校园的德育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每一个学生情感特点,还要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感发展目标,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将发展目标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纵观目前高等学校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无论是文体类还是实践类,相当大的部分仍然归属为智力教育的延伸,再者就是服从于宣教目的、高扬主旋律的简单说教,追求任务完成的表面粗糙以及讲求表现效果的硬性条框,不但无法接近情感教育的本质,更不可能达到情感教育的切实效果,所以从学校发展大计出发,从每位教师的思想意识出发,确立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设计相应的实施系统,落实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无疑是学生工作者提高“情感教育实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要创建“和谐校园”,我们不能忽视“和谐德育”,而要突破传统德育的尴尬困境,“情感智商”概念的引入已经成为不时之需,当然,概念与现实的对接还需要强有力的行动支持,真诚希望学生工作者能以更热忱的情感投身于“德育”的工作中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应用,从而达到在和谐的情感关系中施教的终级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区规划,2002.
[2]刘善循.增强情感智力的技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区规划,2002.
[4]王现军.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师德水平[J].教育纵横谈.
[5]许新海.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