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大螃蟹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伏季休渔期又到了。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乡渔政所于所长突然住进了医院。
  所里就剩下小王了。张乡长把小王找到办公室,说,老于住院这段时间,你要严管死守,不能让一条船出海。千万要管住了,船靠码头,人上岸,这是上边一再强调的,千万别捅娄子。
  就这样,去兴隆港码头执行巡查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小王肩上。
  小王临危受命,不但没感到压力,反而挺兴奋,因为在老于手底下干了三个月,总觉得处处被动,支派一样,干一样。现在,既然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头拱地也要把工作干好。为此,他着实动了一番脑子。
  码头,其实就是一条狭长的沟筒子,连着浩瀚无际的大海。
  码头也一改往日的喧嚣,显得萧条和冷清。渔船一个个木着脸,撅着嘴,密密匝匝排列在两侧。小王的任务是,逐条船进行核对,然后登记,上报。他每天都要来码头查看一圈,反反复复数船,眼睛都数花了,生怕数错了。后来,他灵机一动,买来红油漆,把船排上号,涂在船舷上。那红色,像涂红的嘴唇。涂完了号,拍上照片,以备查巡时,有个对照。他把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不久,主管副县长到各码头巡查,来到兴隆港码头,看到一个个鲜艳的“红嘴唇”,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对张乡长说,有创意,好,好,好,一连用了三个“好”。把张乡长乐得合不拢嘴,感到脸上有了光。
  之后,张乡长在机关大会上,把小王好一顿夸奖。
  开完了会,食堂老高拍拍小王肩膀,小声说,年轻人好好干,前途无量。
  同时,小王又听到文化站小田在后边谈论,说老于不在,他干出了成绩,这不是给老于难堪吗!这小子,不懂事。
  不管怎么说,被表扬了,得到领导的认可,证明自己还行,别人说什么,随他去吧。小王沾沾自喜,小有满足。
  小王是新考进来的公务员。家在县城。工作不忙时,一般一周最少回一次家。现在,肩上有了重任,又得到了领导表扬,就放弃了周末休假,坚守在工作岗位,不想辜负领导的信任。
  晚上无事可做,心情又好,小王拿着手电,到沟帮上照嘟噜蟹子,想给自己解解馋。很快,他就捉了四只,用干柴笼了火,烤了起来。嘟噜蟹子口吐白沫,挣扎没几下,滋滋啦啦蟹盖就红了,蟹香味,在空中弥漫起来……望着天上的孤月,这才感到自己挺孤单,就想起了女友,便拍了照片,想發给她。可信号太弱,发不出去,心想,正落着潮水,船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动弹不了,于是,蹬着自行车,跑回乡政府,坐在电脑前和女友热聊。
  第二天早晨,小王睡过了头,被手机吵醒。他抓起手机,眼皮还没完全睁开,只听一个男人说,兴隆港码头有船正在卸海货,你们管不管?
  小王懵了,说,管,哪能不管。
  对方还说,你要不管,我可要告你。
  小王说,你放心,我马上就去。
  小王第一次遇到紧急情况,见乡里那辆皮卡车停在院子里,饭也顾不上吃,喊司机马上去兴隆港码头。平日,他无权指使司机,想用车,得和乡长或办公室打招呼。今天,小王精神头十足,说,码头有情况,快走!
  司机犹豫,说,头还没说话呢。
  小王说,头还没上班,来不及了,船出了码头,我们可担不起责任。
  司机再没说什么,发动了车。
  路上,小王一直在琢磨,是谁胆大妄为,竟敢以身试法?
  正逢海水反涨,潮水沟里白茫茫一片,渔船都漂起来了。快到码头时,小王果然看到大台子上,停一辆小型货车,正从一条挂机小船上卸货。小王气不打一处来,没等皮卡车站稳,便“扑通”一声跳下车,带着小跑来到小型货车跟前,大声说,这是谁的船?啊?谁让你们出海了?
  小王的话像炸雷一样劈下来,劈得桅杆发晃,场地的人全懵了,一个个面面相觑。小王暗自惊喜,预感自己将获得一份功劳。那船,不在他的编号之列,也就是说,他抓住了外面的船。他数了数,现场共有五个人,从 穿着打扮上看,三位像船员,另两位,不用说,一位是司机,另一位肯定是鱼贩子。
  五个人一时不知如何好,站着不动。
  快把货卸了!听到没有?小王继续喊。
  也许是他的话不像刚才那样具有穿透力,紧张的气氛很快缓下来。穿着邋遢的小胡子问,你是谁,干吗的?
  我是乡里渔政所的。
  我靠,别听他的,装上,走。
  小王挡在了车前。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奥迪车拱了进来。从车上下来一位中年人。
  小王认识他,人称文哥,于所长以前提到过,文哥也去过所里。知道这个文哥路子挺广,全县的大小码头,他的船几乎没有跑不到的。感觉是个棍儿,不好惹。
  意外的是,文哥态度温和,彬彬有礼地问,你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你。
  我是小王,是乡渔政所的,咱俩见过面。
  是吗?老于呢?他怎么不来?
  老于住院了,来不了了。
  噢。文哥看了看小王,很沉得住气,态度依然和蔼。你是新来的吧?家住哪里?
  在县里住。
  噢。你看这样好不好,这筐蟹子给你,外加一千块钱。
  小王当场拒绝,我不可能要你的东西!
  文哥解释说,我不难为你,现在都讲究廉政。这筐大螃蟹,算你没收的,至于这钱嘛,算你罚的也行。这不就了了吗?他让小胡子把一筐大螃蟹抬上了皮卡车,掏出一沓钱塞进小王的兜里。
  小王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一时没转过劲儿,罚款?
  文哥说完,上了他的奥迪,还说,改天请你吃饭,有事打电话。
  就在小王往外掏钱的工夫,奥迪开走了,小货车也随即启动。小胡子跳上挂机小船,马达声震耳欲聋,然后像飞起来的梭鱼,很快就趟出了潮水沟。
  小王看着手里的钱,和皮卡车上的一筐大螃蟹,跟司机对视一下,傻眼了,想,难道这事就这么完了?   回到乡政府,小王首先要向张乡长汇报。张乡长却不在。他就把电话打了过去,张乡长一听,火了,质问他,为什么擅自行动,接到举报后,为什么不跟我事先沟通一下!说着,把电话扣死了。
  小王蔫了。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漏了一步。工作中要求按工作程序办,如果遇有特殊情况,必须事先汇报,而后才能行动。也就是说,接到举报后,他应该先请示,后去码头。
  皮卡车上的蟹子,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有的人甚至用手机给蟹子拍照。人们开始议论,多数人关心这筐蟹子的处置,担心这么热的天,别放臭了。有的人说话更直接,干脆食堂蒸了算了,权当犒劳犒劳大伙啦。
  这时,张乡长突然来了电话,嚷嚷起来,火气更大了,谁让你把大螃蟹放到院子里的?你想烧香引鬼啊!快把蟹筐抬走!听到没有?电话又扣死了。
  张乡长怎么知道蟹子在院子里呢!
  食堂老高说,你没问问领导?要不送食堂,蒸了吧,别闹出事来。
  小王哪敢擅自决定,就硬着头皮,给张乡长打电话。张乡长没接。
  大约过了五六分钟,小王正懊恼着,一抬头,看到张乡长的车进院了。
  院子里的人,见张乡长的车回来了,个个像受惊的小鸟,立马飞走了。
  张乡长阴沉着脸,走到蟹筐跟前,转身,说,送食堂吧。完事,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小王把蟹子送到食堂后,才忐忑不安地来到张鄉长办公室。张乡长严肃地说,我就问你一件事,事前为什么不报告?差电话费吗?电话费不够,吱一声,我给你报。
  小王缄默。
  张乡长说,再说,把螃蟹放在机关大院,人多嘴杂不知道吗?都发网上了知道不?好好查查,谁干的!想到事情的严重后果了吗?如果有人借机炒作,虱子大的事能变成牛,太可怕了!到那时,你吃不了要兜着走。
  小王说,我知道错了。我把事情的经过给您汇报一下。
  张乡长一摆手,我都知道了。你马上把一千块钱交到县渔政处,人家有执法权,我们没有资格罚款,知道吗?考虑你是新考进来的,可以原谅,下不为例,记住了,年轻人,以后办事要多动动脑子。王乡长用手敲着桌子。
  小王没想到能惹这么大的乱子。从一开始的主动,突然急转直下变成了被动,想不明白根子在什么地方。
  下午,小王找到老高,发发牢骚。老高埋怨小王说,你呀,遇到这种事,别张扬,偷偷给张乡长汇报。他会告诉你怎么办的。绝对是小事化了。再说了,张乡长老丈人从黑龙江来,把蟹子直接送他家里,把钱交给他,让他处理,不就完事了吗。现在,麻烦了。
  小王肠子都悔青了。
  小王思来想去,再不能被动了,要争取主动。怎么办呢?马上去上缴那一千块钱,也要附加材料说明。问题的焦点,还是在文哥身上。于是,他偷偷找人调查。很快就知道,文哥有三条大船一直在海上作业,挂机小船是负责上货的,今天在这个港口,明天在那个港口,不确定。然后,他把形成的调查材料,交给了张乡长。
  张乡长说,你先回去,等我看看。
  小王为自己的主动调查而沾沾自喜,心想,领导看完后,一定会对他的作法大加赞赏,这下好了,取证材料,再加上调查报告,事情的经过、原因分析、下步建议都有,等于给领导当参谋了。他可以断定,老于以前肯定没有这么干过。
  就在他洋洋得意的时候,张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态度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几乎用横眉冷对来形容了,说话的口气很硬,他说,你的材料我看了,我佩服你文字的功底,很不错,可是,你犯了大错误。文哥是什么人?他不归我们管,你这里,等于把责任完全推给上面,让领导为难。你凭什么下去调查,我看这上面证人证言都有,你凭什么?你有执法权吗?文哥不承认呢?他要打你个耳瓜子,你耳后不知要鼓响多少天。你考虑考虑,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小王误以为张乡长征求他意见,还一本正经地辩解说,我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虽然没画押,人证物证都有,不应该捂着。
  放屁!张乡长火冒三丈。你是不是不认识文哥?他的事,有那么简单吗?不和你讲了,你走吧,我考虑换人,你不适合在渔政所干。
  谈话就是这样结束的。小王手心渗出了汗,潮乎乎的。
  无奈之下,小王找老高诉苦,老高像不认识似地看着他,责怪他说,你愚蠢透顶,简直不可救药,哪有像你这样干工作的,弄巧成拙呀,赶快理顺吧。
  小王哭叽赖尿地说,怎么理顺?
  老高对小王耳语了几句。
  这天,小王回城里的家休息。饭吃不好,觉睡不香,受老高的启发,总觉得亏欠领导点什么,如果不主动点,表个态,这道坎怕是过不去。他想起老高的话,张乡长的岳父从黑龙江来了,那就买点大螃蟹送过去吧。
  早晨,他来到水产品批发市场,买了十斤大螃蟹,装进泡沫箱,来到张乡长所在的小区,打了电话。张乡长没接,就上了楼,敲门门不开,下楼再打电话,仍然不接。
  小王不甘心这么离开,这么贵重的东西,又不能拿家自己吃,就在小区里头等。天大亮了,出出进进的人越来越多,小王猫在一个墙角,像耗子一样窥视着过往的人们。
  约莫半个时辰过去了,又按了张乡长的电话,还是不接。小王猜想,是不是出去买东西了,手机是不是拉家了,就是不敢想领导是不是故意不接他的电话。
  等人的滋味最不好受,何况是这种情况。小王把泡沫箱放在墙角,在院里转悠起来,竟意外地发现张乡长那辆奥迪,还是空车,车里没有人,就试着把后备箱打开,把泡沫箱放进去。关上后,还按了按,这才松了一口气,又给张乡长打电话,结果还是不接。不接就不接吧,见了面再说。
  第二天中午,在乡政府,小王终于看见张乡长往外走,赶紧跑出去,想让张乡长看见自己,张乡长就会说说收到蟹子的事。等他出了大门口,见张乡长站在他的车前,喊老高,你鼻子好使不,你来给我闻闻,怎么总闻车上有味。
  老高立马来到车前,臭。俯下身瞅车底盘,问,你车不漏油吧?
  张乡长不以为然,说,净瞎说,机油根本没有味。又围车转了转,说,我是瞎鼻子,嗅觉不好,兴许嗅不到。
  老高突然说,你打开后备箱。
  张乡长猛地把后备箱打开,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扑出来。
  老高“哇”地叫了一声,捂着鼻子,把泡沫箱捧出来。打开一看,是一箱变了颜色的大螃蟹。
  张乡长眼睛瞪得像牛卵子似的,嘴唇哆嗦着,这是谁干的?
  小王把头缩进了办公室。他这才意识到,把蟹子放进后备箱之后,忘了给张乡长发个短信,提示一下了。
  老高的目光,一直在往小王这边瞟。
  小王又一次陷入困惑。无奈,他想到了于所长,便去医院探视,让老于帮他出出主意。到了医院,根本看不出老于有什么病,只是,当小王汇报近日所发生的事时,老于有了略显愧歉的表情,拍拍小王,说,你还年轻,没什么没什么。
  在回家的路上,小王猛然想,这个老于,不会是特意装病,躲这件事,逃避什么吧?
  〔责任编辑 宋长江〕
其他文献
吉平山庄并不在大山深处,而是建构在湘中市的城南。这里原属城郊,有一大片高高低低的丘陵,模糊地叫作庆云山。  有山,自然有沟谷,有湖水,有溪流,有树木。这些年来,房地产开发商瞄准了这块风水宝地,紧挨着城市,且又有山林之美,谁不想到这里来?于是,齐刷刷地有了好些个名之为山庄的住宅区,吉平山庄就是此中的一个。  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具有现代意味的山庄,开发商苦思冥想的,是怎么扩大有效建筑面积,且又能有
期刊
一  晓路去海南两次,第一次去探望汪纪良,他受聘在三亚一家民营医院,她带着汪纪良和前妻生的女儿汪秀。隔两年,晓路又一次踏上海南之旅,同行的是汪老太太,汪纪良的妈,她婆婆。晓路只说那面的医院来了电话,发生了医患纠纷,有人闹医院,纪良受了伤,让家属过去看看。老太太没慌手脚,遇事不乱这方面,汪家母子倒像,晓路自己权当就知道这么多,却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和康综合医院由民宅改建而成,二百多平方的面积,皮
期刊
1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去年八月在北京西山,这两句诗总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不断地、反复地想起,就像想起两句民谣。其实这是李白的诗,谁都知道,出自那首著名的《长干行》:“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也许因为正是八月吧,也许因为住在西山吧,西山和西园,毕竟是很接近的。  当然我知道,真正的原因是那个电话。那是一个很久没联系过的女同学打来的,手机显示是老家的区号,但声
期刊
1.乌鸦和鹰的意义  乌鸦从我头顶飞过,乌鸦的影子便由我构成。鹰同时从乌鸦的头顶飞过,乌鸦也成了鹰身体中的一部分。  而鹰属于天空,天空是宇宙的一角,天空在理论上是永恒的,像鸟的灵魂(包括乌鸦和鹰),飞翔是必然和本性。而它们的灵魂必须由身体构成,就像飞翔必须由风中的精灵所推动。而对我来说,一颗苦恼的心永远属于尘世,永远保留对肉体的真情,保留对普通生活的执迷,以拴住一双飘渺的眼睛,使它不至过分飘渺,
期刊
1  胡四的棺材铺算不上房子,只是个敞棚,四根木桩揳入地面,上面安了三架木梁,麦草苫顶。看上去像个瓜棚,却又有瓜棚比不得的体面。胡四放了一挂鞭,请村里几个帮工喝了酒,向全村宣布:胡四棺材铺开业了。  胡四是农民身份,职业木匠。十余年里,从背着斧、凿、刨、锯一类的木工家什走村串户做家具,到在大队木匠铺做职业木匠,几乎都在刨花里游弋。胡四从不过问地里的活儿,人们除了看到他的衣服、头发或者眉梢粘着木屑,
期刊
天冷了  我也要穿上棉坎肩  套上棉靴子  而且也得戴口罩  也得坐车了  如果我戴了帽子  也不能说我装  人看重于人的  在于像谁  或不像谁  而我天性里的东西  都是人所缺的  不管是谁  我吼一嗓子  都得听着  如果两腿站立  或爱或憎  我至少付出  一半的忠诚  秋 收  小女孩弯下腰  从地上抱起一个  两个,三个  蓦地  她后背又跳上去一個  走到一座金色的房屋  她的腰再也
期刊
飘雪的时候  飘雪的时候,总会想起童年  心,就在变小  北风一吹,记忆的雪团  把往事紧紧抱在一起  那些生活的缝隙里  絮满了,厚厚的棉花  岁月的全身,打满了补丁  一层挨着一层  阻挡饥饿日子里,咬出的漏洞  母亲,总是坐在夜色里  熬着一盏油灯  准备几粒犬吠  仔细检查,黑暗里的皱褶  用一缕灯光做丝线  抽出温暖  再把贫穷一一缝好  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  足以,御一生的寒  茧  
期刊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闰五月,北京。  盛夏时节,暑意正浓。阵阵热浪从温暖的南方大地涌向了京城。作为这个帝国的主宰者,满洲人在舒适的关内定居了一百五十余年,早已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但是这股热浪实在难耐,宫廷内外纷纷叫苦不迭,只在桌前坐了一会儿便大汗淋漓的嘉庆皇帝不得不暂停奏章的批阅,来到相对阴凉的书房稍微解暑。这炎热的天气,使得皇帝格外想念关外故土的干爽清凉。他曾亲自到过盛京,也在父皇口中听说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