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士隆,圣保罗等一个个响当当的服装品牌纷至沓来,德国客商,韩国客商等国际商人慕名而来……即墨服装市场用什么方法一改过去“大路货”的抽发市场形象,成功“变身”为国内外名牌服装的聚集区?
山东青岛的即墨服装市场原建于1994年,市场定位曾以经营中低档商品为主。而近期,即墨市场的名牌榜上又多了一名新成员,“即发”牌T恤获得了中国名牌的称号。从开始升级改造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内,即墨服装市场已拥有中国名牌6件、中国驰名商标4件,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76件。
即墨服装市场,这个昔日的“大卖场”如今已成功转型为响当当的“品牌市场”。
果断升级市场
从市场建设初期至2004年,即墨市场的条件一直非常简陋,如在大冬天里,热水也没有,商户们经常穿着棉大衣,棉鞋还冻得来回走。
2003年,国内批发业迅猛发展,各地兴起“专业市场建设风”,规划建设了一批大规模专业市场。为招引商户和商家,这些新建市场出台了报销进货商家车票,发放进货客车油票,免收托运费及减免租赁费等诸多优惠政策,甚至还在即墨市场周边设立招商处。
受外地市场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优惠政策的吸引,即墨服装市场的一部分商户陆续弃即墨而到外地。一时间,这些新建市场对即墨服装市场形成合围之势,大有蚕食之趋。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形势,即墨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在综合分析市场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实施了“发展组团化,招商高端化,经营协作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亲情化”的一系列发展举括。
“到2004年,原即墨服装市场已运行10多个年头,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新建市场,设施简陋,空间窄小,配套功能不够完善,商户另选他地经营也在情理之中!”即墨市场建设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讲,高品质商户离去的同时,也带走了市场的客源,这给即墨市场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发现这一窘境后,即墨于2004年将建设高端市场群纳入发展规划。2006年初,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的新服装市场开工,总投资32亿元,分为核心经营区,物流区,生产加工区及生活服务区四大区域。2007年10月27日投入使用,并对原服装市场实施了共4次的搬迁,传统功能单一的“老市场”跃升为综合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大市场,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升华。
在品牌经销区的103家商铺里,国内外知名品牌荟萃。其中,省级代理82家,胶东半岛级代理21家。据介绍,这里是即墨市为品牌代理商专门打造的“特区”,也是招引大商户,引进品牌商品的重要窗口。
中国即墨服装市场现拥有商铺7168个,经营商户6014家。其中,外地商户2997家,总代理,总经销,厂家直销商户1944家,品牌经营商户4123家。市场主要分为成衣区,童装区,大小针织区,床上用品区,品牌经销区和本地产品展示展销区等经营区域。日均入市10万人次,入市车辆600余台次。2007年市场交易额首次突破100亿元,上缴税收2172万元。今年1~8月份,完成商品交易额68亿元,日均3000万元。
据了解,为进一步招引高品质商户,近日,即墨市又出台了《关于给予引进市场商户奖励和新进商户优惠政策的意见》,标志着市场新一轮招商工作全面展开。招大商、引品牌、点对点,线连线,使中国即墨服装市场以自身特有的’母体”效应,将周边专业市场连接起来,把市场由“竞争”到“竞合”的路子越拓越宽。
重视品牌建设
现如今,即发,红领、亨达,金王、英派斯,琴岛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将即墨服装市场装扮得靓丽时尚。
但说起即墨人对品牌的认知,却是渐进的过程。青岛市民营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苏醒,90年代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已占据即墨经济的“半壁江山”,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起初,即墨人并不注重品牌,只满足于单纯的产品加工生产,其结果是:质量虽好,却无人问津;价格虽低,却销售不畅。即墨人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当看到落户青岛即墨市蓝村镇的三湖公司能生产闻名世界的“耐克”,即发集团能生产“鳄鱼”,“阿迪达斯”时,当听到“松下人”的豪言;凭我这个品牌,全世界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成为我的加工车间时;当觉察到“可口可乐”、“娃哈哈”、“海尔”是从实施品牌战略迅速崛起时……即墨人这才恍然大悟,品牌原来如此重要。
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即墨市确立了品牌兴市战略,致力于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为此,即墨市专门成立了品牌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从用地、税收,融资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每年举办一次品牌建设表彰大会,重奖为全市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品牌企业,近两年来即墨累计拿出1028万元对青岛市级以上名牌企业进行重奖;每年召开品牌建设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
政府搭建舞台,企业登台唱戏。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双冠王”之称的青岛亨达集团,一掷4000万元建设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每年企业自投的科研经费达3000多万元。近几年,亨达参与制定行业及国家技术标准16个,平均每天有7款新鞋试制,4款新鞋上市,被誉为“中国真皮大王”。
青岛金王集团拥有专利1126项,在30多个国家进行了专利注册,其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合体烛光材料标准被确定为国家行业标准。
还有红领集团,把创新作为品牌经营的首举,短短几年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服装“作坊”,成长为全国服装行业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截至目前,即墨共有青岛市级以上技术中心12个,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有152家民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为品牌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强力助推和企业奋发努力,使即墨的品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2002年拥有“即发”这一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后,即墨市每年都在“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两项评选中有重要收获。在近期举行的全国首届“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评定中,即墨市名列第35位。
而今,在亚洲外长合作对话的会场上,在第28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在青岛国际帆船比赛中,在世界各地每年举行的服装服饰大型发布会上,即墨名牌产品的身影频频闪现,“即墨制造”展露风采。即墨再也不满足贴牌生产的低端加工,正逐步从制造品牌到创造品牌升级,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已经拉开序幕。
一个个品牌是一张张靓丽的名片,给即墨这座城市注入了丰厚的无形资产。一个个品牌在提高即墨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即墨市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编辑/刘丽琴
山东青岛的即墨服装市场原建于1994年,市场定位曾以经营中低档商品为主。而近期,即墨市场的名牌榜上又多了一名新成员,“即发”牌T恤获得了中国名牌的称号。从开始升级改造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内,即墨服装市场已拥有中国名牌6件、中国驰名商标4件,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76件。
即墨服装市场,这个昔日的“大卖场”如今已成功转型为响当当的“品牌市场”。
果断升级市场
从市场建设初期至2004年,即墨市场的条件一直非常简陋,如在大冬天里,热水也没有,商户们经常穿着棉大衣,棉鞋还冻得来回走。
2003年,国内批发业迅猛发展,各地兴起“专业市场建设风”,规划建设了一批大规模专业市场。为招引商户和商家,这些新建市场出台了报销进货商家车票,发放进货客车油票,免收托运费及减免租赁费等诸多优惠政策,甚至还在即墨市场周边设立招商处。
受外地市场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优惠政策的吸引,即墨服装市场的一部分商户陆续弃即墨而到外地。一时间,这些新建市场对即墨服装市场形成合围之势,大有蚕食之趋。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形势,即墨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在综合分析市场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实施了“发展组团化,招商高端化,经营协作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亲情化”的一系列发展举括。
“到2004年,原即墨服装市场已运行10多个年头,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新建市场,设施简陋,空间窄小,配套功能不够完善,商户另选他地经营也在情理之中!”即墨市场建设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讲,高品质商户离去的同时,也带走了市场的客源,这给即墨市场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发现这一窘境后,即墨于2004年将建设高端市场群纳入发展规划。2006年初,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的新服装市场开工,总投资32亿元,分为核心经营区,物流区,生产加工区及生活服务区四大区域。2007年10月27日投入使用,并对原服装市场实施了共4次的搬迁,传统功能单一的“老市场”跃升为综合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大市场,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升华。
在品牌经销区的103家商铺里,国内外知名品牌荟萃。其中,省级代理82家,胶东半岛级代理21家。据介绍,这里是即墨市为品牌代理商专门打造的“特区”,也是招引大商户,引进品牌商品的重要窗口。
中国即墨服装市场现拥有商铺7168个,经营商户6014家。其中,外地商户2997家,总代理,总经销,厂家直销商户1944家,品牌经营商户4123家。市场主要分为成衣区,童装区,大小针织区,床上用品区,品牌经销区和本地产品展示展销区等经营区域。日均入市10万人次,入市车辆600余台次。2007年市场交易额首次突破100亿元,上缴税收2172万元。今年1~8月份,完成商品交易额68亿元,日均3000万元。
据了解,为进一步招引高品质商户,近日,即墨市又出台了《关于给予引进市场商户奖励和新进商户优惠政策的意见》,标志着市场新一轮招商工作全面展开。招大商、引品牌、点对点,线连线,使中国即墨服装市场以自身特有的’母体”效应,将周边专业市场连接起来,把市场由“竞争”到“竞合”的路子越拓越宽。
重视品牌建设
现如今,即发,红领、亨达,金王、英派斯,琴岛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将即墨服装市场装扮得靓丽时尚。
但说起即墨人对品牌的认知,却是渐进的过程。青岛市民营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苏醒,90年代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已占据即墨经济的“半壁江山”,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起初,即墨人并不注重品牌,只满足于单纯的产品加工生产,其结果是:质量虽好,却无人问津;价格虽低,却销售不畅。即墨人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当看到落户青岛即墨市蓝村镇的三湖公司能生产闻名世界的“耐克”,即发集团能生产“鳄鱼”,“阿迪达斯”时,当听到“松下人”的豪言;凭我这个品牌,全世界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成为我的加工车间时;当觉察到“可口可乐”、“娃哈哈”、“海尔”是从实施品牌战略迅速崛起时……即墨人这才恍然大悟,品牌原来如此重要。
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即墨市确立了品牌兴市战略,致力于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为此,即墨市专门成立了品牌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从用地、税收,融资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每年举办一次品牌建设表彰大会,重奖为全市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品牌企业,近两年来即墨累计拿出1028万元对青岛市级以上名牌企业进行重奖;每年召开品牌建设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
政府搭建舞台,企业登台唱戏。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双冠王”之称的青岛亨达集团,一掷4000万元建设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每年企业自投的科研经费达3000多万元。近几年,亨达参与制定行业及国家技术标准16个,平均每天有7款新鞋试制,4款新鞋上市,被誉为“中国真皮大王”。
青岛金王集团拥有专利1126项,在30多个国家进行了专利注册,其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合体烛光材料标准被确定为国家行业标准。
还有红领集团,把创新作为品牌经营的首举,短短几年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服装“作坊”,成长为全国服装行业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截至目前,即墨共有青岛市级以上技术中心12个,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有152家民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为品牌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强力助推和企业奋发努力,使即墨的品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2002年拥有“即发”这一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后,即墨市每年都在“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两项评选中有重要收获。在近期举行的全国首届“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评定中,即墨市名列第35位。
而今,在亚洲外长合作对话的会场上,在第28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在青岛国际帆船比赛中,在世界各地每年举行的服装服饰大型发布会上,即墨名牌产品的身影频频闪现,“即墨制造”展露风采。即墨再也不满足贴牌生产的低端加工,正逐步从制造品牌到创造品牌升级,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已经拉开序幕。
一个个品牌是一张张靓丽的名片,给即墨这座城市注入了丰厚的无形资产。一个个品牌在提高即墨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即墨市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