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消化道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分析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C_li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外科手术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将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消化道外科手术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我院收60例患者以及同期在我院采取消化道外科手术无切口感染并发症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别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过体格检查,且围术期内均由我院消化外科护理人员采取对应护理 ,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61.47±3.17>50.42±2.89)、体质指数较高(25.6±1.8>23.1±0.9)、手术时间较长(4.12±0.32>2.86±0.47)、手术创口较大(8.6±1.3>6.1±1.2)、手术危险指数较高(2.02±0.72>1.13±0.27)。结论:消化道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其高危因素进行探索有助于临床开展前瞻性护理干预,减少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消化道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奏的改变,罹患消化道疾病的人口基数逐渐增加。采取手术治疗是临床针对某些消化道疾病的常规手段。手术过程中,受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及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易导致其出现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切口感染。术后恢复期内患者机体内环境尚不稳定,并发切口感染后易引发其他严重病症,影响患者正常康复,降低治疗效果,影响生存品质,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鉴于此,本院特选取了120例消化道外科手术患者开展课题研究,希望通过实际病例探索出导致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术后感染几率,促进患者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课题研究资料由我院消化道外科提供,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消化道外科手术的120例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61例,患者年龄介于31-72岁之间,平均(53.14±2.36)岁。手术原因:消化道穿孔53例、肠梗阻36例、胃溃疡31例。将其中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6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6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所有患者术前评估各项指标良好,符合手术指征,肝肾功能正常,凝血机制健全。研究對象均为意识清醒、认知功能正常、无言语沟通障碍人员。本研究尊重患者及家属知情权,研究开始前对研究概况进行告知,并得到患者及家属认可。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我院消化道外科12名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术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健康宣教,根据病种给予对应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术前评估患者健康常识,讲解手术概况及麻醉方式,进行科学术前指导,告知患者术前8h禁止饮食。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强化感染预防管理。术后缝合创口,消毒后以一次性医用纱料包扎,建立生命监测通道,定期检查创口愈合情况,并对覆盖纱料进行更换,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创口感染。
  1.3诊断标准
  参照《医院感染标准》进行诊断。术后创口出现红肿、渗液、化脓并由此诱发患者出现低热症状,经血常规检验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认定为切口感染。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导入SPSS 23.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感染患者及未出现感染患者组间资料对比
  表1数据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对比中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体质指数、手术时间、切口长多及手术危险指数对比中差异较为明显(P均<0.05)。较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体质指数高、手术时间较长、切口长度较大、手术危险指数高。提示,消化道术后并发切口感染与患者性别无直接关联,而与高龄、肥胖、手术时间、复杂度及创口长度有关。
  3 讨论
  针对一些消化道严重溃疡、穿孔、消化道占位性病变及消化道梗阻类疾病,保守药物干预已无法满足治疗需求,需采取手术模式,故消化道外科手术则成为了临床针对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所采取的常用治疗模式,但由于消化系统在生理功能和解剖位置上都较为特殊,手术难度较大,由此导致了术后并发症的高发生率现象,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切口感染。感染导致手术切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发热、甚至形成脓肿,不仅不利于术后创口愈合,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并继发其他病症,严重的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感染性病灶,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探索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60例观察组患者与无切口感染的60例对照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差异对比不大,说明患者性别与术后并发感染并无关联性。而在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手术危险指数、切口大小对比中凸显出了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均<0.05)。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61.47±3.17>50.42±2.89)、体质指数较高(25.6±1.8>23.1±0.9)、手术时间较长(4.12±0.32>2.86±0.47)、手术创口较大(8.6±1.3>6.1±1.2)、手术危险指数较高(2.02±0.72>1.13±0.27)。说明,高龄、肥胖类患者在接受消化道外科手术后更易出现切口感染,此外,较为复杂、危险、耗时较长、创口较大的消化道手术易导致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张禹飞, 陈泽琼, 胡淑芳. 普外科消化道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 2017, 1(49):241.
其他文献
目的 构造胎龄相关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标准曲线,为临床诊治、公共卫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为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太原市出生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应用Wilcox-Russell方法,提高真实分布集中趋势分析准确性.多项式回归用于平滑均数和标准差趋势,平滑后的均数和标准差用于计算正态分布相应的百分位数.结果胎龄31~44周男婴胎龄相关体重平均值范围为1540~3626 g
目前,新生儿败血症仍然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且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病原学及耐药性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败血症患儿的临床及血培养结果,了解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1例蒙脱石散致速发性全身性过敏反应,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患者服用的药物后出现过敏反应进行排除性分析,基本确认过敏原为蒙脱石散。 结果 患者行放疗后出现腹泻,服用蒙脱石散后出现头面部发红、全身寒战、喉头轻度压迫感及心率血压上升等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经过积极抗过敏治疗,患者不适症状缓解。结论 蒙脱石散为低致敏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偶见便秘,大便干结,但亦可发生速发性过敏反应,用药
期刊
胎儿出生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 g者称巨大儿(macroso-mia).巨大儿无疑增加了难产率及产科并发症,如何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已成为产科临床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现将26年来在我院分娩的4154例巨大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如下。
期刊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大部分GDM妇女分娩后迅速恢复正常[1]。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应用效果及优势分析。方法 将我院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的11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是81%,复发率是25.9%;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是96.6%,复发率是10.3%,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目的 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新生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CBMC)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1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CBMC,取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作正常对照,不同浓度MLT(50 pg/ml~50 ng/ml)作为刺激物与CB
期刊
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妊娠妇女附件包块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约1%的妊娠妇女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到附件包块.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术中发现附件肿物的几率也逐渐增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