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疑问句中,语气词、疑问语调与疑问代词都能承载疑问信息,但三者并非是缺一不可的。万州方言也是如此,在不同情况下三者有不同的搭配。
关键词:万州方言 语气词 疑问语调
吕叔湘先生曾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语气的表达,“语调是必需的,语气词则可有可无”,语气词和语气不是一一相配的。黄伯荣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书中表示影响句子语气或用途的分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种:语调、语气助词、语序、说话人的态度表情。语调和语气助词这两个因素被摆在前面,其中“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指出:“只要把相应的陈述句的语调变成疑问语调,就成了是非问句”。例如:
(1)他去食堂吃饭↘。——他去食堂吃饭↗?
这里借用曹剑芬在《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中的说法:疑问句的平均音高总是高于相应的陈述句,其语调轮廓都是上升的或者相对趋平的;陈述句都是下降的。为了在字面上便于区别,暂且用“↗”表示趋升的疑问语调,用“↘”表示趋降的陈述语调。
在相应的陈述句里带入疑问词语,加上疑问语调,就变成了特指问。如:
(2)他去食堂吃饭↘。—— 谁去食堂吃饭↗?
把陈述句的谓语部分换成并列的几项,再加上疑问语调,就变成了选择问。如:
(3)他去食堂吃饭↘。—— 他去食堂吃饭还是回家吃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陈述句和疑问句这个转换系统之内,语调有着重要的区别作用,它承载着疑问信息,具有语法意义。在例(1)中,两者语序和用词完全相同,仅语调不同,因此只有语调负载着疑问信息,起着区别语义的作用。我们知道,汉语里句子的语调是必要条件,只要有了语调,哪怕句子成分不完整,甚至只有一个字,它仍能被称为句子,比如独字句:“好!”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语调和句类是相符的,但疑问句中的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都负载着疑问信息。就表面看没有办法将其疑问信息的负载直接归结到疑问词“谁”或者疑问语调上,如例(2)。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是可以搭配起作用的,有的时候三者取一,如例(1);有的时候三者取二,有的时候出现了某一个现象另一个就会避开,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尤其在方言口语中更为明显。笔者将重庆万州方言里的疑问句梳理了一下,以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转换系统为基础,将句子的主干先假定为陈述句,然后在其基础上添加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和疑问代词。
万州方言中的疑问句除了含有疑问代词的(或者说特指问),多是以陈述句加上疑问语调和疑问语气词的形式。当没有疑问语气词,也不是“~不~”和“~不”的格式时,就一定是用疑问语调负载疑问信息。这一点和普通话是一致的。如:
(4)小王明天回去↘。—— 小王明天回去↗?
(5)你认得到他↘。 —— 你认得到他↗?
(6)现在就开会↘。 —— 现在就开会↗?
万州方言里的语气词丰富多样,有很多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它的本字或者适合记音的字,这也是方言词汇一贯的特点。常用在疑问句中的语气词有:唛(mài)、嗦(在万州方言里读成“sǒu”)、*(ǎo)、哦(ǒ)、哎(ài)、哈(表疑问语气时读“háo”)、噻(sāi)、哟(yǒ)、嘛(mǎ)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分别为:45、21、42、214。有的只能附在句末,有的可以独用,有的要和疑问代词搭配使用,有的必须与疑问语调连用(这里都是以在疑问句中为前提讨论的)。
万州方言中没有“吗”这个语气助词,通常在普通话中用到“吗”这个疑问语气词的时候,都是用疑问语气词“唛” 或者“~不”\“ ~没”句式。当普通话为“否定形式+吗”时,万州方言的表述为“否定形式+唛\*(ǎo)\ 嗦(sǒu)”例如:
普通话 万州方言
(7)他今天不来吗↗? ①他今天不来唛↗?
②他今天不来嗦↘?
③他今天不来*(ǎo)1 ↗?
①中同时具备了疑问语气词“唛”和疑问语调,如果去掉疑问语调变成“他今天不来唛↘?”在万州方言里同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说是疑问语气词“唛”主要负载了疑问信息,加上疑问语调的句子疑问语气略强一些。
“嗦”通常情况下是不跟疑问句升调连用的,它表示在知道一定信息的情况下的询问,以达到进一步的证实,如上面的句②。如果在句子里加上长音和重音,再在“嗦”后面用上升调并拉长,则是表达恍然大悟或者不满的感叹,这时候就完全没有询问的意思也不是疑问句了,如:“(搞半天)他今天′不——来嗦——↗!”“嗦”也可以单独使用(在前面有停顿),表示就前面所说的征求别人的肯定,如:“我们明天就要去,嗦↗?”这时候必须用疑问语调。
句③中是用的“*(ǎo)”。万州方言里字音受同化作用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句末语气词受前一个字的最末音位影响最为明显。句③中的语气词读出来是“iǎo”,是受了“来”的韵尾[i]的影响。如果是“你不走*(ǎo)2 ↗?”,则读出来是“wǎo”,这都是受前一个音的同化作用影响产生的音变,可以看作一个语气词。同样,句②也可以是“他今天不来*(ǎo)1 ↘?”,语气词“*(ǎo)”主要负载疑问信息,加上疑问语调的句子之后,疑问语气更强。
语音的同化作用使语音发生的细微变化,经常会让我们误以为是出现了另一个不同的语气词。例如:“他是不是学生哦1↗?”和“他是不是老师哦2↗?”,两句话的语气词都是“哦”,但是“哦1”受前面“生”的韵尾[n]的影响,读音为“nǒ”,万州方言没有声母“n”,这里只是一个舌位的滑动,“n”并没有实质上的发音;“哦2”受前面“师”的韵腹[?](万州方言没有舌尖后元音[?],都读作[?])的影响,发音为“zo42”(也是舌位滑动),但都是一个语气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论述了。这两个例子由于是“是不是”句式,句式本身就是表达是非问的句式,我们无法确定语气词“哦”是否承载疑问信息。再举个例子作比较,“他是学生哦1↘?”和陈述句“他是学生↘。”其中语气词“哦”表达的是推测的询问信息,如果换成“他是学生哦1↗!”,则表示提醒、强调,而非表达疑问信息。因此我们说语气词“哦”不跟疑问语调连用,独立负载疑问信息。但是如果“哦”与“是不是”之类的“ABA”句式搭配则情况相反,这个时候使用陈述语气表达的多是怀疑、不相信的意味,而不是提出疑问。 同样,“哎”也常发生音变。比如:“钱哎1↗?”就读成“nài”;“鞋哎2↗?”就读成“iài”(“鞋”在万州方言里念‘hái’)。在万州方言疑问句中,它只和疑问语调连用,如果换成“钱哎↘!”,就成了强调句了。“哎”也能构成一个独字问句:“哎↗?”表示对别人的话没听清要求重复,或者对别人的信息感到吃惊。
黄国营曾在《“吗”字句用法初探》中论证过“‘吗’字句来源于‘不、否、无’等构成的正反问句”,是由正反问句末的否定部分虚化而来的。当普通话为“肯定形式+吗”时,万州方言如果不添加其他成分,则多为“~不”或“~没”格式。如:
普通话 万州方言
(8)他今天来吗↗? 他今天来不↗?\他今天来不↘?
(9)你带笔了吗↗? 你带笔没↗?\你带笔没↘?
以上两种语调形式都是成立的,“不”念成“bó”或者“bá”,“没”念作“mié”,我们还不能说它们已经虚化成了疑问语气词,只能说主要承载疑问信息的是“~不”和“~没”这个句式,疑问语调在这里也是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万州方言里最常用的正反问句式。
“哈”在万州方言里作语气词表示商量、揣测的意味时读作“háo”(并不是说“哈”在万州方言里都读作“háo”,只是在作语气词时),语气比较温和。如:
(10)你吃了饭的哈↗?
(11)我走打哈↘?\我走打哈↗?
(12)帮我看到哈(hà)哈(háo)↗?
(10)和(11)都只能是疑问语调,如果用陈述语调“你吃了饭的哈↘”,则表示强调你是吃过了饭的,并不是一个问句。(10)里表示揣测,只能用疑问语调,与“你吃了饭的↗?”相比较疑问语气较弱,它在这里主要起到表达推测求证,和缓语气的作用,并不承载疑问信息,承载疑问信息的是疑问语调。(11)有商量提醒的意味,这里的“哈”有“行吗、好吗”的意思,可以搭疑问语调也可以不搭,因此它承载了疑问信息,只是疑问程度较弱。(12)里有两个“哈”字,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字,这里用注音加以区分了。前一个“哈”是“一会儿、一下”的意思,后一个“哈”才是语气词,同样是表达“行吗、好吗”的商量语气,这里只能与疑问语调相搭配,如果换做陈述语调就成了祈使句了。那么在这里语气词“哈”和句(11)一样,是与疑问语调共同承载疑问信息的。“哈”也可以跟“嗦”一样在停顿后单独出现,如(12)还可以是“帮我看到哈(hà),哈(háo)↗?”,必须和疑问语调共同出现,共同承载疑问信息。
“噻”和普通话的“吧”在疑问句中的作用有些相似,如:
(13)这篇文章还可以吧↗? 列篇文章还可以噻↗?
(14)你交了作业的吧↗? 你交了作业的噻↗?
(15)你去吧↗? 你去噻↗?
表示揣测。“噻”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疑问语气词,它要和疑问语调一起出现,否则表达的就不是疑问信息,这里不再分析它的其他非疑问用法了。
“哟”也不是纯粹的疑问语气词,表示询问、怀疑或者商量,承载疑问信息的能力较弱,通常是跟正反问或是非问句式还有疑问代词连用。如:
(16)你们买没哟↘?\你们买没哟↗?
(17)列是不是真的哟↘?\列是不是真的哟↗?
(18)我交打哟↗?
句(16)是“~没”的句式,不添加疑问语调是表怀疑,别人说买了,说话人不相信,或者是无疑而问地表达一种感叹;与疑问语调搭配是表询问,询问别人有没有买,等待别人的回答。句(17)是是非问,承载疑问信息的是“是不是”这个格式,“哟”和语调的搭配作用与句(16)相同。在这两个例子中都不是由语气词和疑问语调承载主要疑问信息的,两者搭配着起语义的区别作用。如果是“我交打↗”则会出现歧义,可以是“我”忘了是不是交了而对别人发起的询问,也可以是跟别人商量交不交的询问;如果不使用疑问语调,这里就不是疑问句而是感叹句了。
普通话中的特指问,可以由陈述句将代词换成疑问代词,句末用疑问语调构成,可以加语气词,万州方言却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用疑问语调。万州方言里的特指问主要都是由疑问代词承载疑问信息的,句末可以附加疑问语调和语气词,也可以不加,疑问语调和语气词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调和疑问语气而不是承载疑问信息。万州方言里的疑问代词比普通话要丰富得多,能够在普通话里找到对应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见表1):
在句末没有语气词的情况下是可以不用疑问语调的,附加语气词之后搭配相应的语调,以调节语气并构成疑问程度的不同,承载疑问信息的主要是疑问代词。如:
(19)他喊我来的↘。
—— 哪个喊你来的↘?\哪个喊你来的↗?
哪个喊你来的*(ǎo)↘?\哪个喊你来的*(ǎo)↗?
哪个喊你来的哟↗?
哪个喊你来的噻↗?
哪个喊你来的哦↗?
哪个喊你来的哎(iài)↗?
它们在特指问中若是搭配的疑问语调上扬程度增强,则构成了反问句。
这里还有几个特殊现象,当特指问句中出现“唛、嗦”的时候,它的提问就变得不那么“特指”了,如:“哪个喊你来的唛\嗦↗?”,并不是需要回答是哪个人,而是说虚指有人;再如“就在哪儿唛\嗦↗?”,也不是需要回答在哪个具体地方,只是说是不是在某一带附近;而“你好久回去唛\嗦↗?”,也不是问回去的具体时间,而是问是不是要回去。通常情况下句中有疑问代词,“唛”是和疑问语调连用的。
综上所述,万州方言一般疑问句中疑问语气词、疑问语调和疑问代词的搭配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可搭配用“+”表示),见表2:
方言口语是活的语言艺术,也是难以固定描摹的。以上只是对万州方言疑问句中语气词、疑问语调、疑问代词的搭配最基本、最常态的论述。万州方言中的疑问句在不同的语境下还会有更多的变换,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了。
(本文为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ycjj55]。)
参考文献:
[1]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曹剑芬.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J].中国语文,2002,(3).
[4]黄国营.“吗”字句用法初探[J].语言研究,1986,(2).
[5]刘红曦.试析重庆方言的单音节语气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4).
[6]李科凤.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疑问句的异同[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向梦冰 四川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621010)
关键词:万州方言 语气词 疑问语调
吕叔湘先生曾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语气的表达,“语调是必需的,语气词则可有可无”,语气词和语气不是一一相配的。黄伯荣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书中表示影响句子语气或用途的分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种:语调、语气助词、语序、说话人的态度表情。语调和语气助词这两个因素被摆在前面,其中“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指出:“只要把相应的陈述句的语调变成疑问语调,就成了是非问句”。例如:
(1)他去食堂吃饭↘。——他去食堂吃饭↗?
这里借用曹剑芬在《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中的说法:疑问句的平均音高总是高于相应的陈述句,其语调轮廓都是上升的或者相对趋平的;陈述句都是下降的。为了在字面上便于区别,暂且用“↗”表示趋升的疑问语调,用“↘”表示趋降的陈述语调。
在相应的陈述句里带入疑问词语,加上疑问语调,就变成了特指问。如:
(2)他去食堂吃饭↘。—— 谁去食堂吃饭↗?
把陈述句的谓语部分换成并列的几项,再加上疑问语调,就变成了选择问。如:
(3)他去食堂吃饭↘。—— 他去食堂吃饭还是回家吃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陈述句和疑问句这个转换系统之内,语调有着重要的区别作用,它承载着疑问信息,具有语法意义。在例(1)中,两者语序和用词完全相同,仅语调不同,因此只有语调负载着疑问信息,起着区别语义的作用。我们知道,汉语里句子的语调是必要条件,只要有了语调,哪怕句子成分不完整,甚至只有一个字,它仍能被称为句子,比如独字句:“好!”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语调和句类是相符的,但疑问句中的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都负载着疑问信息。就表面看没有办法将其疑问信息的负载直接归结到疑问词“谁”或者疑问语调上,如例(2)。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是可以搭配起作用的,有的时候三者取一,如例(1);有的时候三者取二,有的时候出现了某一个现象另一个就会避开,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尤其在方言口语中更为明显。笔者将重庆万州方言里的疑问句梳理了一下,以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转换系统为基础,将句子的主干先假定为陈述句,然后在其基础上添加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和疑问代词。
万州方言中的疑问句除了含有疑问代词的(或者说特指问),多是以陈述句加上疑问语调和疑问语气词的形式。当没有疑问语气词,也不是“~不~”和“~不”的格式时,就一定是用疑问语调负载疑问信息。这一点和普通话是一致的。如:
(4)小王明天回去↘。—— 小王明天回去↗?
(5)你认得到他↘。 —— 你认得到他↗?
(6)现在就开会↘。 —— 现在就开会↗?
万州方言里的语气词丰富多样,有很多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它的本字或者适合记音的字,这也是方言词汇一贯的特点。常用在疑问句中的语气词有:唛(mài)、嗦(在万州方言里读成“sǒu”)、*(ǎo)、哦(ǒ)、哎(ài)、哈(表疑问语气时读“háo”)、噻(sāi)、哟(yǒ)、嘛(mǎ)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分别为:45、21、42、214。有的只能附在句末,有的可以独用,有的要和疑问代词搭配使用,有的必须与疑问语调连用(这里都是以在疑问句中为前提讨论的)。
万州方言中没有“吗”这个语气助词,通常在普通话中用到“吗”这个疑问语气词的时候,都是用疑问语气词“唛” 或者“~不”\“ ~没”句式。当普通话为“否定形式+吗”时,万州方言的表述为“否定形式+唛\*(ǎo)\ 嗦(sǒu)”例如:
普通话 万州方言
(7)他今天不来吗↗? ①他今天不来唛↗?
②他今天不来嗦↘?
③他今天不来*(ǎo)1 ↗?
①中同时具备了疑问语气词“唛”和疑问语调,如果去掉疑问语调变成“他今天不来唛↘?”在万州方言里同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说是疑问语气词“唛”主要负载了疑问信息,加上疑问语调的句子疑问语气略强一些。
“嗦”通常情况下是不跟疑问句升调连用的,它表示在知道一定信息的情况下的询问,以达到进一步的证实,如上面的句②。如果在句子里加上长音和重音,再在“嗦”后面用上升调并拉长,则是表达恍然大悟或者不满的感叹,这时候就完全没有询问的意思也不是疑问句了,如:“(搞半天)他今天′不——来嗦——↗!”“嗦”也可以单独使用(在前面有停顿),表示就前面所说的征求别人的肯定,如:“我们明天就要去,嗦↗?”这时候必须用疑问语调。
句③中是用的“*(ǎo)”。万州方言里字音受同化作用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句末语气词受前一个字的最末音位影响最为明显。句③中的语气词读出来是“iǎo”,是受了“来”的韵尾[i]的影响。如果是“你不走*(ǎo)2 ↗?”,则读出来是“wǎo”,这都是受前一个音的同化作用影响产生的音变,可以看作一个语气词。同样,句②也可以是“他今天不来*(ǎo)1 ↘?”,语气词“*(ǎo)”主要负载疑问信息,加上疑问语调的句子之后,疑问语气更强。
语音的同化作用使语音发生的细微变化,经常会让我们误以为是出现了另一个不同的语气词。例如:“他是不是学生哦1↗?”和“他是不是老师哦2↗?”,两句话的语气词都是“哦”,但是“哦1”受前面“生”的韵尾[n]的影响,读音为“nǒ”,万州方言没有声母“n”,这里只是一个舌位的滑动,“n”并没有实质上的发音;“哦2”受前面“师”的韵腹[?](万州方言没有舌尖后元音[?],都读作[?])的影响,发音为“zo42”(也是舌位滑动),但都是一个语气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论述了。这两个例子由于是“是不是”句式,句式本身就是表达是非问的句式,我们无法确定语气词“哦”是否承载疑问信息。再举个例子作比较,“他是学生哦1↘?”和陈述句“他是学生↘。”其中语气词“哦”表达的是推测的询问信息,如果换成“他是学生哦1↗!”,则表示提醒、强调,而非表达疑问信息。因此我们说语气词“哦”不跟疑问语调连用,独立负载疑问信息。但是如果“哦”与“是不是”之类的“ABA”句式搭配则情况相反,这个时候使用陈述语气表达的多是怀疑、不相信的意味,而不是提出疑问。 同样,“哎”也常发生音变。比如:“钱哎1↗?”就读成“nài”;“鞋哎2↗?”就读成“iài”(“鞋”在万州方言里念‘hái’)。在万州方言疑问句中,它只和疑问语调连用,如果换成“钱哎↘!”,就成了强调句了。“哎”也能构成一个独字问句:“哎↗?”表示对别人的话没听清要求重复,或者对别人的信息感到吃惊。
黄国营曾在《“吗”字句用法初探》中论证过“‘吗’字句来源于‘不、否、无’等构成的正反问句”,是由正反问句末的否定部分虚化而来的。当普通话为“肯定形式+吗”时,万州方言如果不添加其他成分,则多为“~不”或“~没”格式。如:
普通话 万州方言
(8)他今天来吗↗? 他今天来不↗?\他今天来不↘?
(9)你带笔了吗↗? 你带笔没↗?\你带笔没↘?
以上两种语调形式都是成立的,“不”念成“bó”或者“bá”,“没”念作“mié”,我们还不能说它们已经虚化成了疑问语气词,只能说主要承载疑问信息的是“~不”和“~没”这个句式,疑问语调在这里也是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万州方言里最常用的正反问句式。
“哈”在万州方言里作语气词表示商量、揣测的意味时读作“háo”(并不是说“哈”在万州方言里都读作“háo”,只是在作语气词时),语气比较温和。如:
(10)你吃了饭的哈↗?
(11)我走打哈↘?\我走打哈↗?
(12)帮我看到哈(hà)哈(háo)↗?
(10)和(11)都只能是疑问语调,如果用陈述语调“你吃了饭的哈↘”,则表示强调你是吃过了饭的,并不是一个问句。(10)里表示揣测,只能用疑问语调,与“你吃了饭的↗?”相比较疑问语气较弱,它在这里主要起到表达推测求证,和缓语气的作用,并不承载疑问信息,承载疑问信息的是疑问语调。(11)有商量提醒的意味,这里的“哈”有“行吗、好吗”的意思,可以搭疑问语调也可以不搭,因此它承载了疑问信息,只是疑问程度较弱。(12)里有两个“哈”字,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字,这里用注音加以区分了。前一个“哈”是“一会儿、一下”的意思,后一个“哈”才是语气词,同样是表达“行吗、好吗”的商量语气,这里只能与疑问语调相搭配,如果换做陈述语调就成了祈使句了。那么在这里语气词“哈”和句(11)一样,是与疑问语调共同承载疑问信息的。“哈”也可以跟“嗦”一样在停顿后单独出现,如(12)还可以是“帮我看到哈(hà),哈(háo)↗?”,必须和疑问语调共同出现,共同承载疑问信息。
“噻”和普通话的“吧”在疑问句中的作用有些相似,如:
(13)这篇文章还可以吧↗? 列篇文章还可以噻↗?
(14)你交了作业的吧↗? 你交了作业的噻↗?
(15)你去吧↗? 你去噻↗?
表示揣测。“噻”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疑问语气词,它要和疑问语调一起出现,否则表达的就不是疑问信息,这里不再分析它的其他非疑问用法了。
“哟”也不是纯粹的疑问语气词,表示询问、怀疑或者商量,承载疑问信息的能力较弱,通常是跟正反问或是非问句式还有疑问代词连用。如:
(16)你们买没哟↘?\你们买没哟↗?
(17)列是不是真的哟↘?\列是不是真的哟↗?
(18)我交打哟↗?
句(16)是“~没”的句式,不添加疑问语调是表怀疑,别人说买了,说话人不相信,或者是无疑而问地表达一种感叹;与疑问语调搭配是表询问,询问别人有没有买,等待别人的回答。句(17)是是非问,承载疑问信息的是“是不是”这个格式,“哟”和语调的搭配作用与句(16)相同。在这两个例子中都不是由语气词和疑问语调承载主要疑问信息的,两者搭配着起语义的区别作用。如果是“我交打↗”则会出现歧义,可以是“我”忘了是不是交了而对别人发起的询问,也可以是跟别人商量交不交的询问;如果不使用疑问语调,这里就不是疑问句而是感叹句了。
普通话中的特指问,可以由陈述句将代词换成疑问代词,句末用疑问语调构成,可以加语气词,万州方言却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用疑问语调。万州方言里的特指问主要都是由疑问代词承载疑问信息的,句末可以附加疑问语调和语气词,也可以不加,疑问语调和语气词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调和疑问语气而不是承载疑问信息。万州方言里的疑问代词比普通话要丰富得多,能够在普通话里找到对应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见表1):
在句末没有语气词的情况下是可以不用疑问语调的,附加语气词之后搭配相应的语调,以调节语气并构成疑问程度的不同,承载疑问信息的主要是疑问代词。如:
(19)他喊我来的↘。
—— 哪个喊你来的↘?\哪个喊你来的↗?
哪个喊你来的*(ǎo)↘?\哪个喊你来的*(ǎo)↗?
哪个喊你来的哟↗?
哪个喊你来的噻↗?
哪个喊你来的哦↗?
哪个喊你来的哎(iài)↗?
它们在特指问中若是搭配的疑问语调上扬程度增强,则构成了反问句。
这里还有几个特殊现象,当特指问句中出现“唛、嗦”的时候,它的提问就变得不那么“特指”了,如:“哪个喊你来的唛\嗦↗?”,并不是需要回答是哪个人,而是说虚指有人;再如“就在哪儿唛\嗦↗?”,也不是需要回答在哪个具体地方,只是说是不是在某一带附近;而“你好久回去唛\嗦↗?”,也不是问回去的具体时间,而是问是不是要回去。通常情况下句中有疑问代词,“唛”是和疑问语调连用的。
综上所述,万州方言一般疑问句中疑问语气词、疑问语调和疑问代词的搭配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可搭配用“+”表示),见表2:
方言口语是活的语言艺术,也是难以固定描摹的。以上只是对万州方言疑问句中语气词、疑问语调、疑问代词的搭配最基本、最常态的论述。万州方言中的疑问句在不同的语境下还会有更多的变换,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了。
(本文为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ycjj55]。)
参考文献:
[1]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曹剑芬.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J].中国语文,2002,(3).
[4]黄国营.“吗”字句用法初探[J].语言研究,1986,(2).
[5]刘红曦.试析重庆方言的单音节语气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4).
[6]李科凤.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疑问句的异同[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向梦冰 四川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