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远的,陈曦出现在我们的视线,素衣白裙,随意的麻花辫子,晒得健康的肤色,平和却真诚的笑。身后花木扶疏,掩映、点缀着她青砖垒就的家,这是一幅田园景致的梦中情境啊!
百年的核桃树,成片的金针草,摇曳的满树繁花,通幽的曲径长廊,陈曦带着我们走完一景又一景。恍惚中,觉得陈曦真的不是一个寻常的女子,把家和自己一手操持起来的红都糅合得如此浑然天成,只有秀外慧中、聪敏灵透的性情女子才能做得到吧?
过去时:以往的旧日子
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有一种力量,使我们潸然泪下。
做教师其实是最喜欢的
生活总是让我们扔掉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陈曦也是。1993年的痛苦抉择对陈曦来讲,是至今都无法释怀的痛。她是那么钟爱教师这个职业,她是那么放不下孩子们,何况,她还干得那么出色。
1986年,陈曦师范毕业,分配到东城区任教。要强的个性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让她不仅把语文课教得出彩,经常被校长亲自点将出任各级各类公开课的教学,而且她的班主任工作一样做得到家。她在学生家长那里很有人缘,和他们都是朋友。陈曦从不刻意去追逐大家眼里的名誉,性情里的大气就如她选修美术时学的大写意,是一种从不循规蹈矩的超然。
然而,在没有人能够逃脱的生存重负里,陈曦也一样退让了。她栖居的平房被拆迁,如果搬走,是远在当年觉得无法跨越的四环外,路远得简直没有办法解决上班的时间成本;如果回迁,5万多的费用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啊!陈曦只有1100元,连零头都不够,怎么办?
在陈曦萌生了离开的念头时,她严重失眠。整夜地做讲课的梦,梦见笑靥如花的小脸和单纯期待的眼神。决意离开的一个月里,陈曦掉了十多斤肉,压力大极了。
小门店里盛放的野菊花
陈曦用父母资助的一万块钱,在离《工人日报》不远的一个公厕旁边,开了个小门店,专卖烟啊、酒啊、汽水啊这些普通的日用品,成了一个地道的“小商小贩”。对她来说,首先要挑战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如雨如雪般的各种眼神。那是一下子被扔到海里的感觉。
报社的人来买东西,看见陈曦很有教养的样子,问:“你不是做这个的吧?”陈曦答:“我就是做这个的。”对方不信。陈曦就再强调:“我真的就是做这个的。”
学生家长特别惦念陈曦,也来门店看她,看见促狭的空间,觉得离想象中陈老师下海的风光全然不同,很是惋惜。在他们心里,陈老师应该去体面又风光的地方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陈曦在那个不足5平米的小店,如蚂蚁样忙碌着。虽说是在公厕旁,但经陈曦一布置,小店全是整洁清爽的气息。她把从路边采来的野菊花插在店里,让光顾这里的人眼前一亮,怎么感觉都和普通开店的小业主不同啊!一来二去,加上陈曦与生俱来的平易和善良,来往的人便渐渐多了起来。
陈曦把厂家赠送的遮阳伞立在店门外,摆放起雅致的桌椅。来这里喝水的,不光是付钱的客人,还有站累了的交警,脸熟的常客,甚至是拣破烂的妇人。虽说当时经济的压力还没有缓解,但小小的赠予给陈曦带来了快乐,同时,附近单位的团购和越来越多的回头客给陈曦带来了不错的财运。
用陈曦的话说,小店的平台很低,但人格没有低;接触的人群层次很低,但品性没有低。陈曦没有雇人,一个人里里外外,尽心操持,把小店作为一个自己的事业经营。1995年,解决了生计之忧的陈曦买了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回迁房,而且是计划外的两居。
起落沉浮的“红都”
在海里试过水性,陈曦觉得自己还行,便不甘心再蜗居在小店里了。她跃跃欲试地搞起了大米批发。胆子很大的陈曦,带着不多的资金,穿上破旧的军大衣,在东北的米农家一住就是一个星期。东北奇冷哪,冰冻的树挂,一米深的积雪,难怪来时丈夫阻拦啊!倔强的陈曦顾不得这些,她和米农周旋,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家和父母的家,以担保自己的信誉,只用一万块钱就赊来了整车皮的大米,然后借助学生家长的帮助,再发往新疆。如此下来,陈曦淘来了第一桶重金。20多万,是那些年陈曦见到的最大一笔钱。
也是机缘碰巧。1997年,同样离开教育界但走入媒体的丈夫王秋杰,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就职时,徐水的一家酒厂委托他在北京寻求合作,这个信息让陈曦动了心。
她和丈夫一商量,又凑来一部分资金,注册了50万资金的红都酒业公司,开始尝试把事业做大。
一开始,他们做得很顺,好的时候,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厂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等着买酒的经销商,红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地加工。后来山西的假酒案波及到酒类行业,红都也没能幸免,100多万的资产全部被冻结、封压,陈曦夫妇像掉进了冰窖,这意味着把父母兄弟所有的家当抵押进去都不够啊!
陈曦百般感慨,真是商场如海啊,一不小心就会倾巢覆没。她想起开小门店时辛劳却温馨的场景。做记者的丈夫忙了一天之后,会心疼地送来温乎的饭菜,会帮衬自己干一些体力活,那是穷日子里相濡以沫的温情,现在,却是重担千斤,开弓没有回头箭啊!
为了不让儿子龙娃的生活受影响,陈曦夫妇把自己的房子租了出去,以支应儿子的日常开销。他们则住在地下室里,抛开一时的分嚣忙乱,一边等待大气候的云开雾散,一边潜心酝酿、研发新的酒类配方。
阴霾过后,浮出水面的不仅仅是酒厂被解禁,还有他们研发的“伟哥”新品在南方的广受青睐。红都迅速走出了低谷,一夜成名,成为酒业创新的一面旗帜。
和当年开小门店时一样,陈曦谨记用信誉做事做人。她用“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同仁堂古训自勉,也让它成为红都的酿制标准,始终抵制着浮夸和取巧。几年下来,红都走得稳中有升,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强势的系列产品,完成了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创新设计、重新定位的几招大棋。丈夫王秋杰精心策划、打造的红都模式,被业内称为“酒业的耐克模式”。
现在时:红都山庄和我的家
白天,这里有爱娃;晚上,他累了会回来,这儿便是一个家。
安放倦了的心灵
颠峰之中,陈曦却想走下来。在红都,她经历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随着时间水一样的流走,被蹉跎岁月打磨掉的东西又一点点回到陈曦的意念中来,她想回家,确切地说,她想把家安放在与红都有关的氛围之中。
于是有了爱娃,于是有了现在的家,于是有了红都山庄。
眼前的日子,是惬意的,散淡的,空灵的。林木婆娑中,青砖铺就的院落让人们联想起小时候的光景。陈曦一点点营造它们,不心急,不铺张,在细节上下足了工夫。很多东西,都是废旧物品被利用的,却很环保;树旁的碎石,是从河滩捡回来后精心铺成的;铁艺的雕栏、座椅,朴素却用心的小碎花桌布,找回来的老式家具,草编的筐啊,坐垫啊,土炕啊,壁炉啊,中西合璧得严丝合缝,就像楼上居室中“枯木逢春”的创意,景物移换中给你许多味道很足的感觉。
陈曦说,每天拔草干活,收拾庭院,现在被晒得很黑。陈曦还说,每天喝这里的井水,吃自己种的绿色食品,呼吸纯净的空气,胖了很多呢!
一个“龙娃”,一个“爱娃”
小爱娃两岁大小,和妈妈一样,两条细细的黄辫子,娇俏的裙,像小精灵般穿梭在家与山庄之间。这个聪明的小家伙喜欢见人,给新来的客人介绍起山庄来,在行得很。看得出,爱娃很恋陈曦。采访的那一大段时间,爱娃没有和妈妈在一起,委屈得都掉了眼泪。等见了妈妈,立刻满心欢喜了。陈曦笑着说,从红都下来,还有什么比爱娃更好的借口吗?
吃饭的时候,爱娃像个大人,坐在专用的餐车上,她说,我是小老虎,吃得可多了!夸张的样子让人觉得女人如陈曦,用再多的辉煌换取眼前的温柔画面,都是值得的。何况陈曦并不是放弃,而是把红都的文化根植在这里了呢!
儿子龙娃已经长大了,在外地学习音乐,再过几天就回来。看着照片上的儿子,陈曦很骄傲,龙娃小时候穿的毛衣,和旧照片里的靠垫等家居饰物,都是陈曦自己编织、加工的。
“儿子像丈夫,越来越英俊了。而且,他可知道让着爱娃了!”陈曦正说着,小爱娃抢过来照片说:“这是我和哥哥踢球。”接着又说:“我把哥哥打疼了,他都不打我。”言外之意,是对妈妈的话做一个补充呢!
怎样的女人是幸福的,有千万种答案在里面。对陈曦来讲,也许是一种深邃的安宁吧!给职场拼杀的丈夫一个累了可以休息的去处,给自己一个回归心灵的家园,给孩子们一个融入自然的环境,给一手带大的红都一个归属,给情趣相投的朋友一个聚合的理由,如此,就是陈曦回归红都山庄的所有初衷吧。
几个小时的接触,感觉出她对幸福的诠释:看待事业如生活般自然、细腻,看待生活如事业般孜孜以求。看似平淡却气派非凡,看似简单却是几十年的修养历练。淡泊名利,实际上是她对更高精神层面的追求。
后记资料:
红都山庄——这里制造品位
红都山庄坐落于香山风景区西侧,三面环山,一面临永定河水,更有佛教胜地八大处、檀柘寺、妙峰山等与此依山环绕,气脉相连,和玉泉山水一脉相承,座拥独一无二的山水秀气。
红都山庄占地50亩,房屋400多间,是京城第一家酒文化主题庄园,是集名品、名人、名胜为一体的酒文化交流基地。这里有百年酒窖,使酒香更陈;这里有葡萄长廊,充满田园风光;这里有神秘的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中流出的沉缸黄酒体现东方文化的和合圆融;更有画家村、名人渡假别墅、乡村酒吧、乡村音乐茶园、陶艺工作室及手工艺包装工作室,浓郁的文化氛围与一流的市场资源为红都系列产品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气质,给红都出产的每一瓶酒都打上尊贵独享的标识。
如今在红都山庄又诞生了一个“三好”文化公司,顾名思义是由陈曦与另两位女子一起创办的。她们有一个梦想:在山庄里聚集志趣相投的女子办一个文化沙龙。不管你是商界才女,还是文化名流,你都不会拒绝幸福吧,那么你就到沙龙中来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