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大趋势
自从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以来,互联网不仅迅速地改变着世界,而且改变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破坏性进步作用。
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以德国工业4.0为标志,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运动如火如荼,不仅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甚至一些传统制造领域在普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也出现回流现象,表明新一轮制造业地图重绘的过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启动。
过去5年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走低:2010年15.7%,2011年13.9%,2012年10%, 2013年9.7%,2014年8.3%,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警报已经拉响。当前,无论是小型制造业企业,还是大中型制造企业,全部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再分工、全球产业地图再分布、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再平衡、全球环境承载力强约束的巨大考验。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深度提升工业化水平,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跟随逼近态势,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迫在眉睫。
在一个越来越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世界里,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渗透到制造业的所有关键领域与环节,泛在的深度协同制造、威力无比的资源共享、高度自适应的物流、体贴入微的生产性服务、直通用户体验的市场营销,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环境,将淘汰工业经济时代自然成长繁衍的制造类企业。互联网技术首先改造了消费领域,目前已经开始改造制造领域,议论已久的互联网经济时代真的已经到来。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坎坷
面对互联网经济时代制造业巨大挑战,许多中国企业已经积极地展开了自我拯救、自我提升的行动,大部分企业都高度关注引进或者自主开发出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有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站,试图巩固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商业影响力以及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从互联网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最终出路看,这至多只做对了一半。因为当前的制造业变革不仅仅是由产业技术升级这一单因素驱动,同时还受到互联网、物联网这种通用底层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业态与运行模式进化的驱动,近乎于“零边际成本”的互联网经济大潮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制造业的根基,中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要关注专业技术进步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还要关注业态与运行模式进化(转型)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通过专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在以往的追赶型时代,这个矛盾不突出,成本也不太高,周期上也比较短,但是当前已经处于需要原始创新才能取得突破的时代,这将使得通过专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中国制造企业的产业升级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业态与运行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将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首先,互联网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最优业态和运行模式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答案,一切都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免不了摔跟头,企业需要有很强的探索实践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其次,调整业态与运行模式推动产业升级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和人才,中国比较缺乏,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这些无疑都是中国制造业调整业态与运行模式推动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当然,对于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企业来讲,中国制造业的这些困难也是他们的巨大机会。
航天科工的尝试与愿景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航天科工隐隐约约地意识到,全球经济发展观已经过时,导致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然会出现新的经济发展观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原有的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1968年,加勒特·哈丁(Garret Hardin)教授发表了《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指出了资源共享的破坏力。
1986年,卡罗尔·罗斯教授发表了《公地的喜剧》一文,指出了资源共享的诸多好处。1990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发表了《公地的管理》,指出了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她因此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0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发表了《公地的管理》,指出了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她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巧合的是,2009年航天科工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次在全球提出“云制造”的概念,并作为云制造创新团队带头人开始了与制造资源共享相关的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活动。目前,航天科工正在建设一个私有云制造平台(主要服务于航天科工所属企业制造过程深度协同、全要素资源共享),以及一个公有云平台(天智网),全国各地数万家企业已经在平台上获取了服务。航天科工以制造资源共享方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
我们知道,产业升级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不亚于一场新的“长征”,不仅需要企业在现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企业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还需要重新整合相关资源,甚至重新改组企业、改造产业、重构产业生态等等。其中最难的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观,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协同共享新要求。
航天科工将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与中国政府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互动,为促进中国的制造业顺利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自从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以来,互联网不仅迅速地改变着世界,而且改变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破坏性进步作用。
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以德国工业4.0为标志,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运动如火如荼,不仅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甚至一些传统制造领域在普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也出现回流现象,表明新一轮制造业地图重绘的过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启动。
过去5年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走低:2010年15.7%,2011年13.9%,2012年10%, 2013年9.7%,2014年8.3%,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警报已经拉响。当前,无论是小型制造业企业,还是大中型制造企业,全部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再分工、全球产业地图再分布、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再平衡、全球环境承载力强约束的巨大考验。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深度提升工业化水平,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跟随逼近态势,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迫在眉睫。
在一个越来越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世界里,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渗透到制造业的所有关键领域与环节,泛在的深度协同制造、威力无比的资源共享、高度自适应的物流、体贴入微的生产性服务、直通用户体验的市场营销,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环境,将淘汰工业经济时代自然成长繁衍的制造类企业。互联网技术首先改造了消费领域,目前已经开始改造制造领域,议论已久的互联网经济时代真的已经到来。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坎坷
面对互联网经济时代制造业巨大挑战,许多中国企业已经积极地展开了自我拯救、自我提升的行动,大部分企业都高度关注引进或者自主开发出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有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站,试图巩固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商业影响力以及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从互联网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最终出路看,这至多只做对了一半。因为当前的制造业变革不仅仅是由产业技术升级这一单因素驱动,同时还受到互联网、物联网这种通用底层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业态与运行模式进化的驱动,近乎于“零边际成本”的互联网经济大潮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制造业的根基,中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要关注专业技术进步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还要关注业态与运行模式进化(转型)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通过专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在以往的追赶型时代,这个矛盾不突出,成本也不太高,周期上也比较短,但是当前已经处于需要原始创新才能取得突破的时代,这将使得通过专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中国制造企业的产业升级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业态与运行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将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首先,互联网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最优业态和运行模式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答案,一切都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免不了摔跟头,企业需要有很强的探索实践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其次,调整业态与运行模式推动产业升级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和人才,中国比较缺乏,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这些无疑都是中国制造业调整业态与运行模式推动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当然,对于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企业来讲,中国制造业的这些困难也是他们的巨大机会。
航天科工的尝试与愿景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航天科工隐隐约约地意识到,全球经济发展观已经过时,导致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然会出现新的经济发展观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原有的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1968年,加勒特·哈丁(Garret Hardin)教授发表了《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指出了资源共享的破坏力。
1986年,卡罗尔·罗斯教授发表了《公地的喜剧》一文,指出了资源共享的诸多好处。1990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发表了《公地的管理》,指出了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她因此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0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发表了《公地的管理》,指出了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她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巧合的是,2009年航天科工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次在全球提出“云制造”的概念,并作为云制造创新团队带头人开始了与制造资源共享相关的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活动。目前,航天科工正在建设一个私有云制造平台(主要服务于航天科工所属企业制造过程深度协同、全要素资源共享),以及一个公有云平台(天智网),全国各地数万家企业已经在平台上获取了服务。航天科工以制造资源共享方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
我们知道,产业升级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不亚于一场新的“长征”,不仅需要企业在现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企业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还需要重新整合相关资源,甚至重新改组企业、改造产业、重构产业生态等等。其中最难的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观,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协同共享新要求。
航天科工将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与中国政府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互动,为促进中国的制造业顺利转型升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