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审美过程的阐释形象及意义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欣赏者的接受是艺术活动的主体, 艺术生命的存在、延续和拓展都是靠接受者来完成和实现的。接受者在音乐审美接受过程中通过参与并构建音乐形象来表达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接受的意义。
  关键词: 音乐形象;审美;阐释
  音乐是以声响在时间中流动的状态出现的, 它所依赖的物质载体是快速运行着的,因此很难通过表达明确、完整的内容来构建起自身的艺术形象。由于不能直接展示画面, 音乐往往被看作无形象的艺术。而实质上形象性是所有艺术最基本和普遍的审美特征, 音乐也不例外。 作为一种特殊声响的音乐, 依然有描画自己形象的要求,它既不同于绘画运用纸笔描画出直观的艺术形象;也不同于文学利用文字长久性的停留而提供的形象展现。音乐是表现性艺术形象, 必须经由作品—演绎—欣赏这样一个过程, 并由此呈现出 三 个层面的形象交织集合来完成形象塑造。在这个过程中欣赏本身也是创作, 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 并与原创合一来构建音乐形象, 欣赏者不仅能感受、理解作品, 更能完善和完成作品, 最终还能再造和延续作品。
  一、音乐阐释形象的形成的原因
  首先,音乐自身给予欣赏者构建阐释形象最充分的必然和可能, 音乐作品既是一个自身独立存在的物态性客体, 同时又是一个离不开接受者意识活动的非实在的观念性客体。要想使音乐作品成为音乐审美对象, 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音乐作品必须充分被呈现, 也就是通过演奏化为听觉可把握的声音。另一个条件则必须有欣赏者, 作品没有欣赏者的接受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作品只有在接受者的传递过程中才能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世界, 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决定作品效果的两大因素是作品本身的审美内涵和欣赏者能动的接受意识, 而后者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 作为艺术家必然有对艺术作品生命延续的要求, 因此也就与欣赏者有着历史性结合的愿望。这种愿望有意无意地渗透在作品的起始过程中成为艺术被欣赏者接受的必要条件。而作为欣赏者, 也不是被动的接受, 因为有着对艺术作品的期待视野,即欣赏者在接受之前或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他们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定的欣赏结构图式。有了期待又有接受, 音乐形象就有了重新建立和完成的必然条件。
  第三, 只要是艺术作品就必然显现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由“空白”(“或称意义空白”)构成,,所谓“空白”和“不确定性”在音乐作品中尤为突出和明显, 这种“不确定性”是由音乐本体特性、音乐创作( 或演奏)主体和听众的欣赏接受特点所决定, 从而最大限度地为接受者提供再造形象的条件。欣赏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也是艺术作品的实际创造者, 欣赏者在解读作品时, 要调动的是想象力, 补充作者留下的“空白点”。
  二、形象依赖视觉意象的构建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不满足于听觉的直观而将听觉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视意象, 使其形象化。 对音乐的欣赏, 必然要经历生理感官的接受到达心里层次的感受, 再加上理性认识的参与, 从而形成一种全身心的、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可见, 理性认识在强化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深入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内涵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是, 音乐艺术的特性不仅在于它的审美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且还在于它的感受性材料( 音响)不具有可视性。在这种对象面前, 人类意识的实践性认识功能受到了阻碍, 理性支配下的逻辑思维活动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因为单纯的乐音组合中既无判断推理所使用的概念, 也无可供视觉直观的空间实体。在这种情形下, 它驱动着人的意识将听觉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视意象, 然后在形象化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把握音乐。音乐这门艺术它所要传达的东西往往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无法捕捉到的, 只能借助于音乐的形象, 使这种“神秘”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同时, 理性思维也通过形象的中介去接近音乐的本质。
  三、阐释形象的构建过程
  第一阶段, 在客体方面, 是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变为艺术形象, 在主体方面, 是从审美知觉到艺术呈现。人的审美知觉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使物质质料转为艺术形象。反过来, 只有出现了艺术作品, 人的审美知觉才得以表现出来, 本有的从物质质料听出艺术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显现。第二阶段, 在客体方面, 是艺术形象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 在主体方面, 是从呈现到再现。欣赏者听到的首先是没有明确语义的物质声响。加之这种声响在时间中进行, 每一个音符都成瞬间, 随生随灭、稍纵即逝。这种感受是不确定的、不满足的, 于是便需要填充和补足。 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使欣赏者对这种召唤的应答更加自觉、更加积极、更加投入。 接收者与创作者、接受者之间对同一作品也会产生种种不同的想象分歧, 形意义互相缠绕纠结, 使意义成为不可能会有共同结论或最后定论的东西,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由此, 音乐的阐释形象丰富而多样。第三阶段, 在客体方面, 是由活的形象到主题;在主体方面, 是由活现到思想。当形象活起来之后,对活的形象的观照必然将归纳为一种主题 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就是通过悲哀、叹息、厮杀、凶残、深沉、思考、坚强、信念、光明、胜利等主题形象表达贝多芬对一个时代, 甚至跨越这个时代人类命运的思索和抗争。 第四阶段, 在作品, 表现为一种非主题所能穷尽的意韵, 即境外之象, 境外之景, 意外之意, 韵外之致; 在主体, 表现为一种非思想所能穷尽的情味, 可感到而难以言说, 可意得而难以形求。 不朽的音乐作品一定具备灵感, 灵感的实质就是在创造时忘我的状态, 它超越了具体时空中的常识和理性, 达到的是被具体存在之物形成了意境之象, 正是这种最高的超越性的人性深度, 构成音乐作品的永恒性和满足一切时空人的共赏性。最后的阶段就进入了人性的深度, 当作品中的韵外之致出现时, 主体也就被激发, 使本有的人性深度呈现出来。在艺术的韵外之致中, 人才感受、体悟、意识到人的本质。只有在面对艺术作品, 在艺术作品一层层的激发中, 显露出来, 没有接受, 艺术作品的深度就无法呈现出来, 没有艺术作品, 人性的深度也无法呈现出来。作品和主体的相互依赖、相互刺激、相互突破、相互深入, 就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目的:探析研究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干骨折采用旷置螺钉孔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四肢骨干骨折患者中选择52例进行对比治疗,采用数字表法进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与“知人论世”说从求实的精神出发,兼具辩证法的哲学因素,对我国传记批评传统奠定了方法论上的理论基础,汉代司马迁受其理论的影响并在实践中继承和发
摘 要: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短篇小说家。本文集中分析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中的写作特色,主要从她的写作视角,行文结构,语言风格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门罗作品中的女性写作,时空转换和细腻平淡的特色。  关键词:纯粹的女性视角;时空转换;无情的叙述语言  在加拿大文学界,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以“当代契诃夫”著称。门罗所写的都是些生活琐事 ,故事大多发生在加拿大南安大略的偏僻小
英语课是初中各们功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尤其在英语教材改版以后,许多旧的教学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提上日程,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适应新的教材,显得尤其迫切。
本文运用展开博弈模型建立起风险投资中参与双方行为的数量关系,对博弈双方的投资策略行为进行理论和应用分析,重点研究了双方坚持投资策略的条件以及风险投资中的经济变量的
宋元明打开窗户,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忽悠一下飞了进来,宋元明吓了一跳.蝴蝶在房间里忽闪忽闪,像一个跳舞的女人,给宋元明这尘封多时的小小空间制造出勃勃生机来.房间如旧,跟
摘要:音乐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这也是改进和探索音乐教学方式的中心指导。音乐审美需要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共同作用,以此为依据,探讨了音乐审美的三条途径。  关键词:审美;感性;理性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艺术化的形式全面解析音乐作品内涵,带领学生感受美的熏陶,逐步提高审美境界。尽管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但审美却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相互结合,感性认识是审
诸葛亮采取的处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思想是冷静、理性而又得当的,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推诚布信”、“因俗而治”、“以夷治夷”的民族关系
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对“诚”诠释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古代《孟子》以“仁”为主的“诚”;《中庸》“人主天辅”的“诚”;近代“天主人辅”的“诚”;现代“天人共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