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延续,是学生鲜活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乐于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提炼素材;布局谋篇;学会表达
【中国分类法】:G623.2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延续,是学生鲜活生活的反映。多年来,语文老师一直被作文教学这个难题所困惑。刻板式的作文模式和作文内容,也难倒很多学生。“作文,作文,害人头疼”这句口头禅,使很多学生望文生畏,面对作文束手无策。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作文课?让学生乐于作文,乐于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下面我想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生提炼素材
学生能不能写好作文,主要是选材问题。面对作文题,学生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哪怕是最熟悉的生活,学生也是视而不见,找不到素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我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写的比较好,而且很有感染力的作文给同学们口述,让学生学着看人家是怎样找素材的。例如,我在本学期开学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妈妈,我爱你”。结果学生大多都用拼凑的办法给我完成,文章都写的特别短,毫无起色。第二周作文评讲时,我绕开学生作文没有写好这个话题,而是将我过去的学生作文用简短的语言口述,让学生感受人家是怎样选材的。二十年前,我在大山里工作,有个女生写“我的妈妈”,非常动人。她写到:“早上,我在火笼旁,拿了两个烤熟的红苕吃了上学。中午,肚子好饿,好不容易盼到下午放学,结果,天突然变了。忽雷闪电,还夹杂着豆大的稀疏的雨珠。我怕小沟涨水,顶着书包冲回家。尖着嗓子喊,妈!妈!我回来了,结果没人应声。我把锅台碗盆翻个遍,没有找到一口可吃的。眼泪水顿时模糊了眼睛,心里好恨妈妈。边超出走边用衣袖擦眼睛,走到屋外的墙角。依然忽雷闪电。就在这时,对面山坡上有一个黑影,在这暴风雨中跌跌撞撞,一会被风吹倒,爬起来,又吹倒,又爬起来,就这样一百米、五十米、三十米……又一个闪电、一股狂风把这个黑影吹倒,滚到沟边,这时我看到了,那是我的妈妈。我不顾一切扑向妈妈,边跑边喊,妈妈—妈妈!。我扶起妈妈,妈妈已经滚的浑身是泥,衣服湿透了。我已经泣不成声了。妈妈是给猪打草去了。…”。像这样的素材我们学生经常经历,可就是发现不了。
母亲是我们朝夕相处最疼爱我们的人,因为母亲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快乐惬意而又幸福,同学们要细心观察。接着我就把八年级作文指导里关于描写母亲的素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读完选文,并谈体会,体会文中的母子情感。一篇是母亲“为我看病”,来展现母子情感;还有母亲的“八个谎言”反衬母亲的伟大;用“背影留给母亲”突显母亲是最挂念自己的人;以及“我和母亲的故事”是用冲突展现母爱。等等。只有一种母爱我们没有体会,哪就是“留一顿午餐时间给母亲”,这是一位成功女儿请她母亲吃午餐,而她母亲非常依赖她女儿,甚至作者把她母亲当孩子写,很有趣味。这些感人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通过认真梳理,却反映了一个伟大的主题“母爱”。
经过引导,我又给学生布置作文:“我的——”。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作文提高了许多,故事真实又感人。
确实,老师对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只要方法正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掘素材,并经过加工,就能写出非常好的作文的。正如高尔基所说:“素材再多不会用也是垃圾,经自己的头脑提炼才成金”。
二、教学生布局谋篇(抓线索)
弗罗斯特说过:“一切乐趣都在于你如何讲述一件事情。”其实,我们的生活本身就不缺乏素材,只是有了素材你如何筛选,如何组织材料,也就是布局谋篇问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组材的线索。一般情况下,标题就是浓缩的主题,按照这条线索,把自己生活中最想表达的事有侧重点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布局谋篇。像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表面上是在写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可是文章表现他和藤野先生的事只有四件,很长篇幅写的与藤野先生没有多大联系。这就是组材问题。这篇文章一方面表现藤野先生作为学者的无私、没有民族偏见,严格要求他,热心帮助他,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者在选材时主要是按照“爱国”这一主题来筛选材料的,也就是这篇课文出现明暗线的问题。
组织材料是一种艺术。为了让学生学会组织材料,我给学生讲教过的学生作文。有个学生写《家乡的藕》,文章以“藕”为线索,写任家坝的藕种植面积大,清脆香甜,无论是生吃、凉拌、炖汤、清炒数任家坝的藕最好。因而餐桌上少不了吃藕,市场上少不了叫卖藕,茶余饭后不了说藕。文章的主题非常突出,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吃藕、卖藕、议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在例文的指导下,有个学生写“我的朋友”就非常好。她写:我家原来住在大山里。几年前,父亲把房子建在平川。搬家时,告诉我的朋友,我要走了,以后,我们只能在清明节或大年三十给祖先上坟时见面。我的朋友痛苦地躲在房背后大哭一场,过来,眼圈都红了。临别时,她送给我一支笔。三年了,每年的清明节和大年三十都回到老家,迫切想见她,可一直没有见到她,心里很难过。她外婆说她回到那更远的山里了。今年去,她外婆说她去广州打工了,我心里一阵酸,她还不满十六呀。…。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现在不仅学会写作文,而且还能关注社会问题。
三、教学生学会表达
写作文,关键还要学会表达。再好的素材,再好的内容不会表达,写出来也是黯然无色的。表达一定要注意行文的语言,要会润色,要会修辞,要会描写。多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突出个性,让人读出形象,读出意思才行。表达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学会详略。我经常给学生讲要用镜头化描写,无关主题的内容宁可不写或一带而过。简单地说,就是要略写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详写事件的过程(突出主题的过程)。像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篇详略得当的好文章。祥写阿长给鲁迅买《山海经》。阿长这个不幸,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的女人能想方设法为鲁迅买书实在是让人难忘。李森祥的《台阶》和莫泊桑的《福楼家的星期天》就是学习详略、把握线索的好范文,让学生认真琢磨。
温家宝总理曾到北京一所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后,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学生说或写,都需要表达。那么,表达有次序,表达有详略,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而表达的效果是不相同的。
总之,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不光要学会提炼素材,学会布局谋篇,学会表达,还需要大量阅读,不断积累。要积极面对生活,留心观察,积极去思考,大胆想象,把生活中共性的东西有重点地表达出来,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提炼素材;布局谋篇;学会表达
【中国分类法】:G623.2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延续,是学生鲜活生活的反映。多年来,语文老师一直被作文教学这个难题所困惑。刻板式的作文模式和作文内容,也难倒很多学生。“作文,作文,害人头疼”这句口头禅,使很多学生望文生畏,面对作文束手无策。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作文课?让学生乐于作文,乐于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下面我想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生提炼素材
学生能不能写好作文,主要是选材问题。面对作文题,学生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哪怕是最熟悉的生活,学生也是视而不见,找不到素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我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写的比较好,而且很有感染力的作文给同学们口述,让学生学着看人家是怎样找素材的。例如,我在本学期开学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妈妈,我爱你”。结果学生大多都用拼凑的办法给我完成,文章都写的特别短,毫无起色。第二周作文评讲时,我绕开学生作文没有写好这个话题,而是将我过去的学生作文用简短的语言口述,让学生感受人家是怎样选材的。二十年前,我在大山里工作,有个女生写“我的妈妈”,非常动人。她写到:“早上,我在火笼旁,拿了两个烤熟的红苕吃了上学。中午,肚子好饿,好不容易盼到下午放学,结果,天突然变了。忽雷闪电,还夹杂着豆大的稀疏的雨珠。我怕小沟涨水,顶着书包冲回家。尖着嗓子喊,妈!妈!我回来了,结果没人应声。我把锅台碗盆翻个遍,没有找到一口可吃的。眼泪水顿时模糊了眼睛,心里好恨妈妈。边超出走边用衣袖擦眼睛,走到屋外的墙角。依然忽雷闪电。就在这时,对面山坡上有一个黑影,在这暴风雨中跌跌撞撞,一会被风吹倒,爬起来,又吹倒,又爬起来,就这样一百米、五十米、三十米……又一个闪电、一股狂风把这个黑影吹倒,滚到沟边,这时我看到了,那是我的妈妈。我不顾一切扑向妈妈,边跑边喊,妈妈—妈妈!。我扶起妈妈,妈妈已经滚的浑身是泥,衣服湿透了。我已经泣不成声了。妈妈是给猪打草去了。…”。像这样的素材我们学生经常经历,可就是发现不了。
母亲是我们朝夕相处最疼爱我们的人,因为母亲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快乐惬意而又幸福,同学们要细心观察。接着我就把八年级作文指导里关于描写母亲的素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读完选文,并谈体会,体会文中的母子情感。一篇是母亲“为我看病”,来展现母子情感;还有母亲的“八个谎言”反衬母亲的伟大;用“背影留给母亲”突显母亲是最挂念自己的人;以及“我和母亲的故事”是用冲突展现母爱。等等。只有一种母爱我们没有体会,哪就是“留一顿午餐时间给母亲”,这是一位成功女儿请她母亲吃午餐,而她母亲非常依赖她女儿,甚至作者把她母亲当孩子写,很有趣味。这些感人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通过认真梳理,却反映了一个伟大的主题“母爱”。
经过引导,我又给学生布置作文:“我的——”。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作文提高了许多,故事真实又感人。
确实,老师对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只要方法正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掘素材,并经过加工,就能写出非常好的作文的。正如高尔基所说:“素材再多不会用也是垃圾,经自己的头脑提炼才成金”。
二、教学生布局谋篇(抓线索)
弗罗斯特说过:“一切乐趣都在于你如何讲述一件事情。”其实,我们的生活本身就不缺乏素材,只是有了素材你如何筛选,如何组织材料,也就是布局谋篇问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组材的线索。一般情况下,标题就是浓缩的主题,按照这条线索,把自己生活中最想表达的事有侧重点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布局谋篇。像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表面上是在写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可是文章表现他和藤野先生的事只有四件,很长篇幅写的与藤野先生没有多大联系。这就是组材问题。这篇文章一方面表现藤野先生作为学者的无私、没有民族偏见,严格要求他,热心帮助他,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者在选材时主要是按照“爱国”这一主题来筛选材料的,也就是这篇课文出现明暗线的问题。
组织材料是一种艺术。为了让学生学会组织材料,我给学生讲教过的学生作文。有个学生写《家乡的藕》,文章以“藕”为线索,写任家坝的藕种植面积大,清脆香甜,无论是生吃、凉拌、炖汤、清炒数任家坝的藕最好。因而餐桌上少不了吃藕,市场上少不了叫卖藕,茶余饭后不了说藕。文章的主题非常突出,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吃藕、卖藕、议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在例文的指导下,有个学生写“我的朋友”就非常好。她写:我家原来住在大山里。几年前,父亲把房子建在平川。搬家时,告诉我的朋友,我要走了,以后,我们只能在清明节或大年三十给祖先上坟时见面。我的朋友痛苦地躲在房背后大哭一场,过来,眼圈都红了。临别时,她送给我一支笔。三年了,每年的清明节和大年三十都回到老家,迫切想见她,可一直没有见到她,心里很难过。她外婆说她回到那更远的山里了。今年去,她外婆说她去广州打工了,我心里一阵酸,她还不满十六呀。…。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现在不仅学会写作文,而且还能关注社会问题。
三、教学生学会表达
写作文,关键还要学会表达。再好的素材,再好的内容不会表达,写出来也是黯然无色的。表达一定要注意行文的语言,要会润色,要会修辞,要会描写。多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突出个性,让人读出形象,读出意思才行。表达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学会详略。我经常给学生讲要用镜头化描写,无关主题的内容宁可不写或一带而过。简单地说,就是要略写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详写事件的过程(突出主题的过程)。像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篇详略得当的好文章。祥写阿长给鲁迅买《山海经》。阿长这个不幸,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的女人能想方设法为鲁迅买书实在是让人难忘。李森祥的《台阶》和莫泊桑的《福楼家的星期天》就是学习详略、把握线索的好范文,让学生认真琢磨。
温家宝总理曾到北京一所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后,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学生说或写,都需要表达。那么,表达有次序,表达有详略,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而表达的效果是不相同的。
总之,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不光要学会提炼素材,学会布局谋篇,学会表达,还需要大量阅读,不断积累。要积极面对生活,留心观察,积极去思考,大胆想象,把生活中共性的东西有重点地表达出来,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