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开家长会,老师总会安慰某些家长:“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每次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也总会做出解释:“他挺聪明,就是没好好学。”
他们的言外之意,似乎都是孩子本身天资聪颖,但是因为被其他因素干扰,没有好好学,只要排除了干扰因素,孩子取得好成绩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这种批评温和、礼貌,又不乏鼓励、肯定,堪称教育界的一碗鸡汤。老师说,家长爱听;家长说,孩子爱听;孩子说,人人爱听,因为孩子虽然成绩差,但还是很有自信的嘛!
那么,这碗鸡汤的实际作用如何?孩子喝下,是否增加了营养,振奋了精神,真的开始认真苦学了呢?
貌似鸡汤,实则毒药
(江丹,外企职员)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学,成绩肯定好!”这是家长们最爱说的,与之有异曲同工效果的神句是“我特美就是管不住嘴”“我瘦了肯定是范冰冰第二”……
这句话貌似鸡汤,实则毒药。你跟谁有仇,你就跟他这么说。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为这句话志大才疏、人生潦倒。
我妹就是个例子。我爸妈以前天天这么说,她信以为真,直到现在还逢人便说:“我就是不想学习,不然肯定比我姐厉害,我姐那么笨都考上大学了。”天知道,考大学根本不是靠聪明好吗?假如我父母不这么说,也许她不会自我感觉这么良好。我妹是爸妈眼中聪明但不愿学的人,而我是不聪明但肯傻学的人。现在,我妹每月的薪水恰好等于我每月上缴的个人所得税。
为什么我认为这句话是毒药?
因为它给孩子传递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聪明比勤奋高级,智商比努力管用,聪明是重要的优点,而不用心是次要的缺点。孩子有了这种认知,就会轻视勤奋。哪怕原本他有勤奋的品格,也會因为轻视而忽略这种品格的价值。
而长期被评价为“人聪明就是不认真,一旦认真学,成绩肯定好”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他需要活在别人的夸奖中。为了看起来聪明,他从来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因为那样就有不够聪明的嫌疑。通常,他的成绩不坏,但也不会名列前茅。即便如此,他还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读、排名靠前的学生。
他的心态是:我没尽全力,如果我尽了全力就可以把别人甩得远远的。可真相是:他永远不能尽全力,因为他需要维持一种“轻松学习却成绩不赖”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担心如果真的尽了全力,却没有收到鹤立鸡群的效果。
我的一个朋友说:“我青春年少时有些许自卑,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便是长辈的夸奖:这孩子聪明。但后来我发现,我即便很努力,依然比不上某些学生。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并不聪明。怎么办?为了这可笑的虚荣,我只能偷懒。这样,我就可以说,看,我只是懒,并不是不聪明。”
无独有偶。我还有个朋友回忆他的学生时代时说,高三那年,班主任对他说,你再不认真学习,真就可惜了你聪明的脑瓜。“班主任说我聪明,那我一定是聪明的。我深深相信,并以此为傲。于是,我沉溺在表现自我聪明中,不敢真正努力,怕真的很努力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成绩,怕别人看出来我没有那么聪明。”
这些人包括我妹,都是到了成年,无奈地吞下了自以为聪明的苦果。也许到了这时,这些“聪明而不用心”的人才会发现,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世间最大的智慧。
套路玩得深,不必太当真
(旺春,某中学老师)
家长会上或者考试成绩刚公布之时,老师最喜欢对一些差生家长说这句话,因为它是安慰家长的最佳选择。虽然你家孩子这次考试成绩很差,但遗传基因是非常优秀的,有这个基础,只要孩子肯努力,那在以后的学习上打个翻身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老师这么说,是客气是礼貌,因为这么说,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当然,有时也是一种无奈,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嘲讽。
也有一些时候,我还没说这些客气话,家长却抢先“表白”了:“老师,其实我那孩子很聪明,就是没好好学。”通常,我都点头附和。家长说这话时,我想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期许,有无奈,有自我安慰,甚至夹杂着自豪和骄傲。但是无论如何,它暴露了家长的失职——既然孩子聪明,那家长你把一个聪明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得一干二净,这是怎么回事呢?
聪明孩子没学好,相当程度上是家长的问题。因为孩子有惰性,需要引导和监督,是家长没有尽到责任。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家长,我敢说,根本没有花心思了解孩子,对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也不甚了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学习不用心之果,一定有家长教育不称职之因。正如我的一位同事吐槽的:该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在麻将桌上!该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你在大街上!该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时候,你在酒场上!然后,孩子不爱学习了,开始逃课、厌学了,你万分诧异,我家的乖宝宝这是怎么了?然后认定宝宝是暂时不想学了,只要他想学,那这么聪明的宝宝一定能学好!
对于这种家长,我和同事的看法就是:呵呵。
聪明,的确是上帝送给孩子的一件非常好的礼物,但如果不把它使用在正确的地方,那它根本就是一个华丽的摆设而已。
按照现在的生活水平,一个班50个孩子至少有40个是聪明的,因此单单聪明毫无竞争力可言。但令人惊讶的是,现在很多学生以不努力但成绩好为骄傲,并嘲笑努力的学生,这种风气非常不好。在我看来,聪明不需要被鼓励,用心才真正需要被肯定。
在老师眼里,成绩好的学生从来都是踏实肯学的,成绩差的学生从来都是聪明不爱学习的。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我听到两个同事的对话:
甲老师:那个××还蛮聪明的,就是不愿意学习。
乙老师:那就是蠢,只有蠢的人才不懂得去努力!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却没有意识到有时候专注、认真这些品质,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聪明反被聪明误
(郭晨,14岁孩子的母亲)
我儿子很聪明,反应快,手机电脑一摸就会,但学习成绩很差。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他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总想投机取巧,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学习主动性差,钻研精神不够等。
孩子聪明,上课一听就懂,就以为老师教的内容很简单,便不再专心听讲。当老师讲到某个关键地方时,他的思想抛锚了,没听到。老师不可能每次都重复,时间久了,有些地方他就听不懂了,想赶上为时已晚。而且上课、做作业,他都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这也成为严重的学习障碍。
孩子耐力不够,持续学习的时间短,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他学习一段时间后,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或者把注意力转向别处,主要原因是根本没有学进去,不能被学习内容所吸引,缺少主動学习的兴趣。
他告诉我,课堂上老师讲课他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就是懒得做。每次考试,他拿个七八十分,中等水平吧,初中整三年,他没交过一次作业。我和爱人生意忙,顾不上管他,心想他混个差不多就行,不指望他将来考“双一流”,随便进个三流大学,毕业后肯定要回来帮家里的忙的。
谁知道,学习是个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的过程,目标定得低,取得的成绩也低,能力提高得也慢。我表姐的孩子比较木讷,和我儿子比,两人小时候一个地上一个天上。但他学习努力,尽管一开始成绩不如我儿子,但贵在脚踏实地,不懂就问,这几年确确实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人也伶俐了许多。
这就像人在海边行走,轻松地在沙滩上踩下一行脚印,但潮水一来,脚印马上消失;而在金属、石头上花力气刻下的字,任凭雨打风吹,多少年后依然清晰如昨。
此外,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天分再高,如果不注意发展、锻炼,其天分就会慢慢生锈烂掉;而资质平平的人,若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不断精进,最终会有成为精英的一天。
我儿子在学习上不求甚解,缺少钻研精神,效率低下,无形中延长了学习时间,增加了工作量,于是越发觉得辛苦,不想下功夫学习,可磨蹭的结果是做作业的时间越拖越长,这让他更感学习的枯燥、艰难,成绩也越来越差。眼看以前聪明伶俐的孩子,如今一翻开书本,两眼茫然、呆如木鸡,我就后悔当初以为他聪明,就没有严格要求他。
如今看来,孩子聪明,不仅不是优点,反而是缺点,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宁愿像表姐一样有个笨孩子。孩子笨,倒不这么爱面子,愿意笨鸟先飞,比常人努力。可聪明孩子总想憋个大招,一鸣惊人,先是看不上飞,后来怕丢面子不敢飞,时间久了也就不会飞了。
炫耀聪明其实是践踏聪明
(胡美菱,教育博士)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找我咨询,在叙述孩子基本情况时,他们无意有意地提起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聪明,并用许多事情来证明这一点,甚至谈起别人对孩子的聪明有过怎样的赞誉等,言语、神情很是陶醉。当然,他们会很快意识到来找我的原因,也感觉孩子如今糟糕的成绩与他的聪明太不般配,可不知原因是什么,也不知该怎么办,只是反复嘟哝着“我那孩子挺聪明的啊,可就是……”
是啊,聪明的孩子没学好不应该啊,因为奔驰车怎么会跑不过马车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对聪明的态度不恰当,孩子是没有理由学不好的。推着奔驰车走,怎么能快过马车呢?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无意有意地做践踏聪明的事情。
聪明是好事,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理解力、接受力强的孩子的确比一般孩子的表现要好得多。刚上小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老师一个知识点要讲若干遍,聪明孩子听一遍就懂了,后面就懒得听了。等到考试的时候,他的成绩并不差。
但是到了初高中,随着功课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老师授课不再像小学那样只围绕一个知识点再三讲解,智力平平的孩子还像以前一样专心坐着,从头听到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而聪明孩子已经养成了“听半节课玩半节课”的习惯,一堂课开头几分钟还听得进去,半堂课过去就忍不住要走神溜号,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慢慢地,聪明孩子就被一般孩子甩到了后面,形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局面。
有些家长比较虚荣,喜欢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聪明。被盲目夸奖的孩子沾沾自喜,以为靠着这份聪明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走上人生巅峰。
其实要我说,天生的聪明不仅不值得夸奖,反而需要警惕。因为走上人生巅峰,需要时刻与惰性做斗争,而聪明人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勤奋。偏偏勤奋是极难培养又极易丢失的能力,如果任由惰性滋长,那么在这场交锋中,勤奋很有可能落败。所以,很多聪明孩子后来发现,他们从前看不起的努力原来这么难以做到。“我从来没有办法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习惯于偷懒。”“我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绩,但我不愿意去努力,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努力,也不知道努力到底是什么东西。”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曾对1440名天才儿童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有20%的儿童在幼儿期智商很高,但成年后就泯于众人了。与成功者相比,其差距不在智力因素上,而在非智力因素上,如上进心、主动性、自觉性、勇气、毅力等。
意志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家长重视孩子智能的培养,却忽略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也不了解哪些品质对取得成功有重要作用,所以孩子尽管很聪明,但在学习成绩出现问题时,其身上已经表现出懒惰、自觉性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等问题。
培养天资聪颖的孩子,关键在引导。好的家长犹如好的驯马师,若能将生性刚烈的野马驯服,就有可能使其成为千里马。聪明的孩子,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反倒不如那些资质一般的孩子有平常心、踏实肯干。
最后,请家长们牢记:聪明,从来不是成绩好的关键因素,成绩好的关键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意志力等。而且,天生的聪明是不值得夸奖的。我们都知道,美是创造出来的,真正的聪明亦如此。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编辑:杨子】
他们的言外之意,似乎都是孩子本身天资聪颖,但是因为被其他因素干扰,没有好好学,只要排除了干扰因素,孩子取得好成绩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这种批评温和、礼貌,又不乏鼓励、肯定,堪称教育界的一碗鸡汤。老师说,家长爱听;家长说,孩子爱听;孩子说,人人爱听,因为孩子虽然成绩差,但还是很有自信的嘛!
那么,这碗鸡汤的实际作用如何?孩子喝下,是否增加了营养,振奋了精神,真的开始认真苦学了呢?
貌似鸡汤,实则毒药
(江丹,外企职员)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学,成绩肯定好!”这是家长们最爱说的,与之有异曲同工效果的神句是“我特美就是管不住嘴”“我瘦了肯定是范冰冰第二”……
这句话貌似鸡汤,实则毒药。你跟谁有仇,你就跟他这么说。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为这句话志大才疏、人生潦倒。
我妹就是个例子。我爸妈以前天天这么说,她信以为真,直到现在还逢人便说:“我就是不想学习,不然肯定比我姐厉害,我姐那么笨都考上大学了。”天知道,考大学根本不是靠聪明好吗?假如我父母不这么说,也许她不会自我感觉这么良好。我妹是爸妈眼中聪明但不愿学的人,而我是不聪明但肯傻学的人。现在,我妹每月的薪水恰好等于我每月上缴的个人所得税。
为什么我认为这句话是毒药?
因为它给孩子传递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聪明比勤奋高级,智商比努力管用,聪明是重要的优点,而不用心是次要的缺点。孩子有了这种认知,就会轻视勤奋。哪怕原本他有勤奋的品格,也會因为轻视而忽略这种品格的价值。
而长期被评价为“人聪明就是不认真,一旦认真学,成绩肯定好”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他需要活在别人的夸奖中。为了看起来聪明,他从来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因为那样就有不够聪明的嫌疑。通常,他的成绩不坏,但也不会名列前茅。即便如此,他还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读、排名靠前的学生。
他的心态是:我没尽全力,如果我尽了全力就可以把别人甩得远远的。可真相是:他永远不能尽全力,因为他需要维持一种“轻松学习却成绩不赖”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担心如果真的尽了全力,却没有收到鹤立鸡群的效果。
我的一个朋友说:“我青春年少时有些许自卑,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便是长辈的夸奖:这孩子聪明。但后来我发现,我即便很努力,依然比不上某些学生。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并不聪明。怎么办?为了这可笑的虚荣,我只能偷懒。这样,我就可以说,看,我只是懒,并不是不聪明。”
无独有偶。我还有个朋友回忆他的学生时代时说,高三那年,班主任对他说,你再不认真学习,真就可惜了你聪明的脑瓜。“班主任说我聪明,那我一定是聪明的。我深深相信,并以此为傲。于是,我沉溺在表现自我聪明中,不敢真正努力,怕真的很努力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成绩,怕别人看出来我没有那么聪明。”
这些人包括我妹,都是到了成年,无奈地吞下了自以为聪明的苦果。也许到了这时,这些“聪明而不用心”的人才会发现,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世间最大的智慧。
套路玩得深,不必太当真
(旺春,某中学老师)
家长会上或者考试成绩刚公布之时,老师最喜欢对一些差生家长说这句话,因为它是安慰家长的最佳选择。虽然你家孩子这次考试成绩很差,但遗传基因是非常优秀的,有这个基础,只要孩子肯努力,那在以后的学习上打个翻身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老师这么说,是客气是礼貌,因为这么说,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当然,有时也是一种无奈,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嘲讽。
也有一些时候,我还没说这些客气话,家长却抢先“表白”了:“老师,其实我那孩子很聪明,就是没好好学。”通常,我都点头附和。家长说这话时,我想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期许,有无奈,有自我安慰,甚至夹杂着自豪和骄傲。但是无论如何,它暴露了家长的失职——既然孩子聪明,那家长你把一个聪明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得一干二净,这是怎么回事呢?
聪明孩子没学好,相当程度上是家长的问题。因为孩子有惰性,需要引导和监督,是家长没有尽到责任。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家长,我敢说,根本没有花心思了解孩子,对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也不甚了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学习不用心之果,一定有家长教育不称职之因。正如我的一位同事吐槽的:该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在麻将桌上!该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你在大街上!该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时候,你在酒场上!然后,孩子不爱学习了,开始逃课、厌学了,你万分诧异,我家的乖宝宝这是怎么了?然后认定宝宝是暂时不想学了,只要他想学,那这么聪明的宝宝一定能学好!
对于这种家长,我和同事的看法就是:呵呵。
聪明,的确是上帝送给孩子的一件非常好的礼物,但如果不把它使用在正确的地方,那它根本就是一个华丽的摆设而已。
按照现在的生活水平,一个班50个孩子至少有40个是聪明的,因此单单聪明毫无竞争力可言。但令人惊讶的是,现在很多学生以不努力但成绩好为骄傲,并嘲笑努力的学生,这种风气非常不好。在我看来,聪明不需要被鼓励,用心才真正需要被肯定。
在老师眼里,成绩好的学生从来都是踏实肯学的,成绩差的学生从来都是聪明不爱学习的。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我听到两个同事的对话:
甲老师:那个××还蛮聪明的,就是不愿意学习。
乙老师:那就是蠢,只有蠢的人才不懂得去努力!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却没有意识到有时候专注、认真这些品质,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聪明反被聪明误
(郭晨,14岁孩子的母亲)
我儿子很聪明,反应快,手机电脑一摸就会,但学习成绩很差。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他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总想投机取巧,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学习主动性差,钻研精神不够等。
孩子聪明,上课一听就懂,就以为老师教的内容很简单,便不再专心听讲。当老师讲到某个关键地方时,他的思想抛锚了,没听到。老师不可能每次都重复,时间久了,有些地方他就听不懂了,想赶上为时已晚。而且上课、做作业,他都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这也成为严重的学习障碍。
孩子耐力不够,持续学习的时间短,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他学习一段时间后,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或者把注意力转向别处,主要原因是根本没有学进去,不能被学习内容所吸引,缺少主動学习的兴趣。
他告诉我,课堂上老师讲课他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就是懒得做。每次考试,他拿个七八十分,中等水平吧,初中整三年,他没交过一次作业。我和爱人生意忙,顾不上管他,心想他混个差不多就行,不指望他将来考“双一流”,随便进个三流大学,毕业后肯定要回来帮家里的忙的。
谁知道,学习是个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的过程,目标定得低,取得的成绩也低,能力提高得也慢。我表姐的孩子比较木讷,和我儿子比,两人小时候一个地上一个天上。但他学习努力,尽管一开始成绩不如我儿子,但贵在脚踏实地,不懂就问,这几年确确实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人也伶俐了许多。
这就像人在海边行走,轻松地在沙滩上踩下一行脚印,但潮水一来,脚印马上消失;而在金属、石头上花力气刻下的字,任凭雨打风吹,多少年后依然清晰如昨。
此外,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天分再高,如果不注意发展、锻炼,其天分就会慢慢生锈烂掉;而资质平平的人,若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不断精进,最终会有成为精英的一天。
我儿子在学习上不求甚解,缺少钻研精神,效率低下,无形中延长了学习时间,增加了工作量,于是越发觉得辛苦,不想下功夫学习,可磨蹭的结果是做作业的时间越拖越长,这让他更感学习的枯燥、艰难,成绩也越来越差。眼看以前聪明伶俐的孩子,如今一翻开书本,两眼茫然、呆如木鸡,我就后悔当初以为他聪明,就没有严格要求他。
如今看来,孩子聪明,不仅不是优点,反而是缺点,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宁愿像表姐一样有个笨孩子。孩子笨,倒不这么爱面子,愿意笨鸟先飞,比常人努力。可聪明孩子总想憋个大招,一鸣惊人,先是看不上飞,后来怕丢面子不敢飞,时间久了也就不会飞了。
炫耀聪明其实是践踏聪明
(胡美菱,教育博士)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找我咨询,在叙述孩子基本情况时,他们无意有意地提起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聪明,并用许多事情来证明这一点,甚至谈起别人对孩子的聪明有过怎样的赞誉等,言语、神情很是陶醉。当然,他们会很快意识到来找我的原因,也感觉孩子如今糟糕的成绩与他的聪明太不般配,可不知原因是什么,也不知该怎么办,只是反复嘟哝着“我那孩子挺聪明的啊,可就是……”
是啊,聪明的孩子没学好不应该啊,因为奔驰车怎么会跑不过马车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对聪明的态度不恰当,孩子是没有理由学不好的。推着奔驰车走,怎么能快过马车呢?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无意有意地做践踏聪明的事情。
聪明是好事,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理解力、接受力强的孩子的确比一般孩子的表现要好得多。刚上小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老师一个知识点要讲若干遍,聪明孩子听一遍就懂了,后面就懒得听了。等到考试的时候,他的成绩并不差。
但是到了初高中,随着功课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老师授课不再像小学那样只围绕一个知识点再三讲解,智力平平的孩子还像以前一样专心坐着,从头听到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而聪明孩子已经养成了“听半节课玩半节课”的习惯,一堂课开头几分钟还听得进去,半堂课过去就忍不住要走神溜号,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慢慢地,聪明孩子就被一般孩子甩到了后面,形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局面。
有些家长比较虚荣,喜欢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聪明。被盲目夸奖的孩子沾沾自喜,以为靠着这份聪明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走上人生巅峰。
其实要我说,天生的聪明不仅不值得夸奖,反而需要警惕。因为走上人生巅峰,需要时刻与惰性做斗争,而聪明人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勤奋。偏偏勤奋是极难培养又极易丢失的能力,如果任由惰性滋长,那么在这场交锋中,勤奋很有可能落败。所以,很多聪明孩子后来发现,他们从前看不起的努力原来这么难以做到。“我从来没有办法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习惯于偷懒。”“我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绩,但我不愿意去努力,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努力,也不知道努力到底是什么东西。”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曾对1440名天才儿童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有20%的儿童在幼儿期智商很高,但成年后就泯于众人了。与成功者相比,其差距不在智力因素上,而在非智力因素上,如上进心、主动性、自觉性、勇气、毅力等。
意志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家长重视孩子智能的培养,却忽略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也不了解哪些品质对取得成功有重要作用,所以孩子尽管很聪明,但在学习成绩出现问题时,其身上已经表现出懒惰、自觉性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等问题。
培养天资聪颖的孩子,关键在引导。好的家长犹如好的驯马师,若能将生性刚烈的野马驯服,就有可能使其成为千里马。聪明的孩子,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反倒不如那些资质一般的孩子有平常心、踏实肯干。
最后,请家长们牢记:聪明,从来不是成绩好的关键因素,成绩好的关键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意志力等。而且,天生的聪明是不值得夸奖的。我们都知道,美是创造出来的,真正的聪明亦如此。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