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 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m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病因及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判断标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后,恢复良好29例,中度伤残11例,重度伤残5例,植物状态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的颅脑损伤所导致的颅内血肿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复发性自然流产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生的原因复杂,如染色体异常、子宫畸形、胎盘功能不足、环境因素、母体感染等,个体差异较大.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妊娠妇女血浆激活素A
王慧明教授rn王慧明教授,男,1960年9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并留校任教.1986年考入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王模堂教授及
目的:探讨江浙沪地区正常(牙合)成年人颅颌面部结构形态特征的美学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方法:选取江浙沪地区正常(牙合)者50例(男22例,平均年龄22.9岁;女28例,平均年龄21.2岁),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合成酶( mPGES-1)和环氧化酶(COX-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检测肺癌及癌旁组织中mPGES-1、COX-2 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相应标本中mPGES-1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mPGES-1和COX-2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 <0.05);mPGES-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肺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指标8-iso-PGF2α、GSH-PX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发病机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作为内异症不孕组,并分为内异症不孕A组
目的 探讨经内窥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ANVUGIB患者(观察组)在内窥镜下根据出血不同采用局部药物喷洒、局部药物注射、钛夹止血等治疗,并与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治疗的5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采用Forrest分类法评价出血分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均在24 ~72 h内止血成功,止血成功率为100.0%,其中采用喷洒药物进行止血治疗27例
目的 观察七叶皂苷治疗Ⅰ~Ⅱ期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7例Ⅰ~Ⅱ期内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采用七叶皂苷片治疗,每次2片,每天2次口服.对照组外用痔疮栓剂,每次1枚,每天2次外用.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制43例、显效33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4%,对照组分别为23例、22例、28例、17例、81.1%,两组
目的 了解肛肠疾病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病情况,为肛肠科临床及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710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肛肠专科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并与全国肛肠病普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7102例中检出肛肠疾病阳性者4758例,总发病率为67.0%,其中痔4119例、肛乳头肥大1138例、直肠息肉227例、肛裂201例、肛周皮肤病113例、肛瘘94例、直肠癌1例.男性肛肠疾病阳性率(62.3%)
目的:探讨孕妇阴道菌群失调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胎膜早破孕妇和100例正常分娩孕妇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正常分娩组孕妇阴道内乳酸杆菌培养阳性率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