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翎迸寒星
李广(?-前119年),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李信后裔。少年时世袭家传武功,尤善骑射。
“射”列为六艺之一。在射中育德、观法,在赛筵中为礼为娱。战时,将士以此技能保家卫国。“射”之术在古时备受推崇,以至弓箭被视为权力的象征,皇帝常将弓箭赐给诸侯,以事专征。
李广幼时就很聪明,学习武艺很卖力气。李广的父亲射一手好箭,他便教李广练箭。李广练了三年,就已经百发百中。他站在百步以外,连发十箭,箭能从钱眼穿过去;他骑在快马上,连发十箭,箭箭能把挑在杆上的缨穗射下来;天上飞过一只鸟,他只要瞅上一眼,张弓搭箭,抬手就可以将其射下来。方圆几百里,要说箭法,李广也算是一流的。因此,李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练得不再那么勤了,在一段时期内,箭法一直不见长进。
这时,父亲及时开导他:“广儿,你虽有‘百步穿针’、‘快马采花’的箭法,但天下习武之人很多都掌握了这种本领,并不稀罕。如今匈奴常犯边关,要保国安民,没有一手独到的功夫是不行的。”老人说完,从腰里摸出一样东西递给李广说:“你把它挑在杆上,百步以外射上一射,若是箭箭都掉在杆下,这才算是本事哪!”
李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钢球,有鸡蛋那么大,光溜溜、亮闪闪。李广暗忖:这么大个球儿,哪有射不中的道理?一定是父亲故意耍我。便说:“爹爹请看,孩儿这就射它。”
李广将钢球竖在练武场中央的木杆上,他到百步之外,拈弓搭箭,“嗖”地射去,只听“”的一声,那支箭一滑,朝一边飞去。李广大惊,又一连发九箭,虽是箭箭射得“当当”响,却没有一支箭掉在球下。原来这个球虽大,正中那个点却是小的不能再小了,若射不准那个正中的点儿,箭是断然不会掉在杆下的。
李广的头上开始冒汗,抬头找父亲,父亲早已不知什么时候离去了。
从此以后,李广便天天射起那钢球来,一练就是半天,直到眼疼腿酸胳膊肿才住手,一天不知要射出多少支箭。这样一箭一箭,直练到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有一箭“吧嗒”掉在球下;又一个七七四十九天,有两支箭掉在球下。他不停地练了十个七七四十九天,只要瞅上那么一眼,箭儿就会射在钢球的正当中了。
有一天,父亲又来看李广射箭。李广一连射了一百支,箭箭都落在球底下。父亲这才点点头,说:“孩儿,这一招叫‘飞龙戏珠’。现在,还没有人会这一招呢!”说完,他将手中拿着的一副弓送给李广。“这是良弓,‘鸟号弓’,是用柘桑木制成的,此本质地坚韧,弹性极好。鸟群栖集在树枝上,枝干都被压弯,在飞起后,枝干由屈复直产生弹力,常将树上的鸟巢弹翻,因此鸟不敢飞走,而在枝上呼号,故名‘鸟号弓’,此乃弓之极品,望你今后用它射杀敌酋!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负李家祖辈的英名。”
李广手握良弓激动万分,他朗声道:“请爹爹放心,孩儿一定苦练武艺,早日杀敌报国。”
就这样,少年李广练就了弓开秋月,百步穿杨的好箭法,为今后从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箭震群虏
公元前179年,李广以世家子弟投身戎伍为骑兵,参加汉和匈奴的萧关之战。因功封郎、守卫于宫禁中。因才略过人,颇受文帝赏识,提为武骑常侍。前156年,汉景帝继位,李广任陇西(今甘肃临洮南)都尉、骑郎将。七国叛乱时,以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参战。在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威震全军。其时匈奴常犯汉边。景帝调其任上谷郡(今河北忏来县东南)太守,身兼行政和军事长官,防御匈奴。上谷为出塞要冲,每遇匈奴兵至,李广必亲自出战,将士受此鼓舞,无不奋勇杀敌。后来,李广又调任上郡太守。上郡在雁门内,距虏较远。一日李广出外探哨,猝遇匈奴兵数千人,蜂拥而至,李广手下只有百余骑,如何对敌?战无可战,走不及走,他却从容下马,解鞍坐着。匈奴兵疑有诡谋,倒也未敢相逼。这时有一白马敌将出阵观望。李广竟一跃上马,仅带健骑十余人,向前奔去,至与白马将军相近。张弓发矢,飕的一声,立将白马敌将射毙再回至原处,跳落马下,坐卧自由。匈奴兵始终怀疑,相持至暮并皆退回。
后来,李广又调任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南)太守,防御匈奴。
匈奴视李广为心腹大患。在一次交战中设计准备诱擒李广。开战之初,匈奴兵佯作败退,诱他入围,四面攻击,任李广如何善战,终究是寡不敌众,杀得势穷力竭,竟为所擒。匈奴将士,获得李广,欢喜异常,遂将他缚在马上,押去献功。李广知此去死多活少,闭目设谋。约行数十里,只听胡儿口唱牧歌,自鸣得意,偷眼一瞧,近身有个胡兵,坐着一匹好马,便尽力一挣,扯断绳索,腾身急起,跃上胡兵马背,将胡兵推落马下,夺得弓箭,加鞭南驰,胡兵见李广走脱,回马急追。
好一个李广,只见他张弓搭箭,转身疾射,一连射毙三四名追兵。胡兵竟也发了疯不顾纷纷倒毙的同伴,打马狂追李广。
李广决心震慑住群虏,他“弓开如满月,箭去如流星”,时而回身“平射”,时而卧于马腹下“低射”,时而张弓“明射”,时而藏弓“暗射”,就这样李广一口气射出八十余箭,箭箭毙敌,吓得胡兵胆颤心寒,望而怯步,最后竟让李广逃脱。
此役使李广感到身心疲惫,便告假回乡休养。期间,李广与故颍阴侯灌婴,同居蓝田南山,射猎自娱,常带一些随骑出饮,深夜方归。
灌婴久慕李广神箭,今日得以亲见大加赞赏,并问及箭射之术的诀窍。
李广言道:“射之术,乃将士军卒首选本领,极具杀伤力。练习弓射之法,一靠眼力,二靠臂力,讲究心平、力正、劲满、瞄准。”
灌婴听罢连连赞道:“精辟,精辟”。
不久,灌婴又对李广说:“夫将在谋不在勇,将军有勇有谋。如果能将神射之术记载下来,传给后人,岂不有益于武功的发扬。”
李广征战多年,积累大量的实战射法,经灌婴的提醒感到将箭射之法整理成书大有必要。于是,闭门著书。后来,灌婴还为此书作诗:
百步穿杨箭,弓开秋月明,穿云似天雨,雕翎迸寒星。
射石惊魂
公元前140年,李广调回长安任未央卫尉。前133年参加汉武帝组织的对匈奴战争。前127年匈奴又犯边关,杀毙辽西太守,情势危急。
汉武帝再次起用李广,授李广右北平太守。
右北平向多虎患,李广日日巡逻,一面了敌,一面逐虎,靠着那百步穿杨的绝技,射毙好几只猛虎。一日,复巡至山麓,遥望丛草中间,似有一虎蹲着,急忙张弓搭箭,射将过去。他本箭不虚发,自然射中。从骑见他射中虎身,便即过去牵取,谁知走近草丛,仔细一瞧,并不是虎,却是一块大石!最奇怪的是箭透石中,约有数寸,上面露出箭羽,却用手拔它不起。大家互相诧异,返报李广。
李广闻听也大奇,亲自往观,亦暗暗吃惊,再回至原处注射,箭到石上,全然不受,反将箭镞折断。这大石乃冥山有名的顽石甚坚固,箭锋原难穿入,独李广开手一箭,得把石头射穿,后来连射数箭,俱不能入,不但大家瞧着惊疑不置,就是李广亦莫名其妙。
但经此一箭,李广名声更旺,都说他箭能入石,确具神力,还有何人再敢当锋?所以李广镇守此地五年,烽燧无惊,匈奴无人敢犯。
后来,唐代诗人卢纶诗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李广箭穿顽石,当时传为佳话,确无人能解其中道理。
笔者认为其中道理值得三思。李广箭穿顽石,固有平时刻苦练功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还有思想意识的升华。练武之人不仅要着重机械的肌肉训练,而且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锻炼,即着重意气力的结合。意气力的结合,意领先,意在先行,结合气力,威力无比。昔者庖丁解牛,目无全牛(藐视困难),因而能快速完成解剖牛的任务;李广以石为虎(重视敌情),箭能入石。可见意念结合气力的作用何其大也?中国武术之奥妙无穷,其在斯乎?
当时,有人请教文人杨子云,他答道:“至诚则金石为开。”意思是:只要诚心诚意,即使最坚硬的石头也会感动。
固然,这只是文人理解的对事物一定的感召力。但,从习武者的角度看,何尝不是一种意气力结合的典范!
前121年夏季,汉军大举进攻漠北。郎中令李广出右北平,率骑兵四千人为前驱,孤军冒进匈奴境内数十里。匈奴左贤王亟引铁骑四方,专来捕捉李广。面对四万胡骑,李廣神色不变,独命少子李敢,带着壮士数十骑,突围试敌。李敢得其父武功真传,不仅弓箭纯熟,更使得一手好槊。只见他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阵,两手挑杀,杀开一条血路,穿通敌围,复从原路杀回,仍至李广面前,手下壮士,不过伤亡三五人,余皆无恙。军士本皆惶惧,见少将军出入自如,却也胆壮起来,且闻李敢回报道:“胡虏容易抵,不足为虑。”于是众人愈发胆壮。李广令军士布成圆阵,面皆外向,四面堵住,胡兵不敢进逼,但用强弓四射,箭如飞蝗。汉军虽然镇定,究竟避不过箭镞,多半伤亡。李广令士卒返射,毙敌数千。这时,他见箭杆且尽,乃使士卒张弓勿发,自用有名的大黄弩,专射敌将。每发一矢,无不奇中,接连射毙数人,胡兵素知李广善射,皆畏缩不前。相持一日一夜,汉军早已疲惫不堪,个个面无人色,独李广仍抖擞精神,力持不懈。俟至天明,再与胡兵力战,仍可杀伤无数。
此役杀敌数千,胡兵闻李广之名胆寒,皆称为汉中勇士,边关飞将军。
前119年,汉军兴师北伐,再征匈奴。此时,李广已六十多岁,大将军卫青恐其做前锋不能胜任,便让其做后卫,取东道包抄匈奴,配合其他几路大军的行动。
李广征战,历来为先锋,今当其后卫甚感气闷,加之所径东道迂远,更乏水草,中途迷路,误了战机。受了大将军卫青的责备,李广深感惭愧,回帐后便引颈自刎。
李广戎边数十载,与匈奴征战无数,以其高超的箭法名扬天下,著有《李将军射法》流传甚广。有诗赞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戎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前119年),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李信后裔。少年时世袭家传武功,尤善骑射。
“射”列为六艺之一。在射中育德、观法,在赛筵中为礼为娱。战时,将士以此技能保家卫国。“射”之术在古时备受推崇,以至弓箭被视为权力的象征,皇帝常将弓箭赐给诸侯,以事专征。
李广幼时就很聪明,学习武艺很卖力气。李广的父亲射一手好箭,他便教李广练箭。李广练了三年,就已经百发百中。他站在百步以外,连发十箭,箭能从钱眼穿过去;他骑在快马上,连发十箭,箭箭能把挑在杆上的缨穗射下来;天上飞过一只鸟,他只要瞅上一眼,张弓搭箭,抬手就可以将其射下来。方圆几百里,要说箭法,李广也算是一流的。因此,李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练得不再那么勤了,在一段时期内,箭法一直不见长进。
这时,父亲及时开导他:“广儿,你虽有‘百步穿针’、‘快马采花’的箭法,但天下习武之人很多都掌握了这种本领,并不稀罕。如今匈奴常犯边关,要保国安民,没有一手独到的功夫是不行的。”老人说完,从腰里摸出一样东西递给李广说:“你把它挑在杆上,百步以外射上一射,若是箭箭都掉在杆下,这才算是本事哪!”
李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钢球,有鸡蛋那么大,光溜溜、亮闪闪。李广暗忖:这么大个球儿,哪有射不中的道理?一定是父亲故意耍我。便说:“爹爹请看,孩儿这就射它。”
李广将钢球竖在练武场中央的木杆上,他到百步之外,拈弓搭箭,“嗖”地射去,只听“”的一声,那支箭一滑,朝一边飞去。李广大惊,又一连发九箭,虽是箭箭射得“当当”响,却没有一支箭掉在球下。原来这个球虽大,正中那个点却是小的不能再小了,若射不准那个正中的点儿,箭是断然不会掉在杆下的。
李广的头上开始冒汗,抬头找父亲,父亲早已不知什么时候离去了。
从此以后,李广便天天射起那钢球来,一练就是半天,直到眼疼腿酸胳膊肿才住手,一天不知要射出多少支箭。这样一箭一箭,直练到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有一箭“吧嗒”掉在球下;又一个七七四十九天,有两支箭掉在球下。他不停地练了十个七七四十九天,只要瞅上那么一眼,箭儿就会射在钢球的正当中了。
有一天,父亲又来看李广射箭。李广一连射了一百支,箭箭都落在球底下。父亲这才点点头,说:“孩儿,这一招叫‘飞龙戏珠’。现在,还没有人会这一招呢!”说完,他将手中拿着的一副弓送给李广。“这是良弓,‘鸟号弓’,是用柘桑木制成的,此本质地坚韧,弹性极好。鸟群栖集在树枝上,枝干都被压弯,在飞起后,枝干由屈复直产生弹力,常将树上的鸟巢弹翻,因此鸟不敢飞走,而在枝上呼号,故名‘鸟号弓’,此乃弓之极品,望你今后用它射杀敌酋!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负李家祖辈的英名。”
李广手握良弓激动万分,他朗声道:“请爹爹放心,孩儿一定苦练武艺,早日杀敌报国。”
就这样,少年李广练就了弓开秋月,百步穿杨的好箭法,为今后从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箭震群虏
公元前179年,李广以世家子弟投身戎伍为骑兵,参加汉和匈奴的萧关之战。因功封郎、守卫于宫禁中。因才略过人,颇受文帝赏识,提为武骑常侍。前156年,汉景帝继位,李广任陇西(今甘肃临洮南)都尉、骑郎将。七国叛乱时,以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参战。在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威震全军。其时匈奴常犯汉边。景帝调其任上谷郡(今河北忏来县东南)太守,身兼行政和军事长官,防御匈奴。上谷为出塞要冲,每遇匈奴兵至,李广必亲自出战,将士受此鼓舞,无不奋勇杀敌。后来,李广又调任上郡太守。上郡在雁门内,距虏较远。一日李广出外探哨,猝遇匈奴兵数千人,蜂拥而至,李广手下只有百余骑,如何对敌?战无可战,走不及走,他却从容下马,解鞍坐着。匈奴兵疑有诡谋,倒也未敢相逼。这时有一白马敌将出阵观望。李广竟一跃上马,仅带健骑十余人,向前奔去,至与白马将军相近。张弓发矢,飕的一声,立将白马敌将射毙再回至原处,跳落马下,坐卧自由。匈奴兵始终怀疑,相持至暮并皆退回。
后来,李广又调任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南)太守,防御匈奴。
匈奴视李广为心腹大患。在一次交战中设计准备诱擒李广。开战之初,匈奴兵佯作败退,诱他入围,四面攻击,任李广如何善战,终究是寡不敌众,杀得势穷力竭,竟为所擒。匈奴将士,获得李广,欢喜异常,遂将他缚在马上,押去献功。李广知此去死多活少,闭目设谋。约行数十里,只听胡儿口唱牧歌,自鸣得意,偷眼一瞧,近身有个胡兵,坐着一匹好马,便尽力一挣,扯断绳索,腾身急起,跃上胡兵马背,将胡兵推落马下,夺得弓箭,加鞭南驰,胡兵见李广走脱,回马急追。
好一个李广,只见他张弓搭箭,转身疾射,一连射毙三四名追兵。胡兵竟也发了疯不顾纷纷倒毙的同伴,打马狂追李广。
李广决心震慑住群虏,他“弓开如满月,箭去如流星”,时而回身“平射”,时而卧于马腹下“低射”,时而张弓“明射”,时而藏弓“暗射”,就这样李广一口气射出八十余箭,箭箭毙敌,吓得胡兵胆颤心寒,望而怯步,最后竟让李广逃脱。
此役使李广感到身心疲惫,便告假回乡休养。期间,李广与故颍阴侯灌婴,同居蓝田南山,射猎自娱,常带一些随骑出饮,深夜方归。
灌婴久慕李广神箭,今日得以亲见大加赞赏,并问及箭射之术的诀窍。
李广言道:“射之术,乃将士军卒首选本领,极具杀伤力。练习弓射之法,一靠眼力,二靠臂力,讲究心平、力正、劲满、瞄准。”
灌婴听罢连连赞道:“精辟,精辟”。
不久,灌婴又对李广说:“夫将在谋不在勇,将军有勇有谋。如果能将神射之术记载下来,传给后人,岂不有益于武功的发扬。”
李广征战多年,积累大量的实战射法,经灌婴的提醒感到将箭射之法整理成书大有必要。于是,闭门著书。后来,灌婴还为此书作诗:
百步穿杨箭,弓开秋月明,穿云似天雨,雕翎迸寒星。
射石惊魂
公元前140年,李广调回长安任未央卫尉。前133年参加汉武帝组织的对匈奴战争。前127年匈奴又犯边关,杀毙辽西太守,情势危急。
汉武帝再次起用李广,授李广右北平太守。
右北平向多虎患,李广日日巡逻,一面了敌,一面逐虎,靠着那百步穿杨的绝技,射毙好几只猛虎。一日,复巡至山麓,遥望丛草中间,似有一虎蹲着,急忙张弓搭箭,射将过去。他本箭不虚发,自然射中。从骑见他射中虎身,便即过去牵取,谁知走近草丛,仔细一瞧,并不是虎,却是一块大石!最奇怪的是箭透石中,约有数寸,上面露出箭羽,却用手拔它不起。大家互相诧异,返报李广。
李广闻听也大奇,亲自往观,亦暗暗吃惊,再回至原处注射,箭到石上,全然不受,反将箭镞折断。这大石乃冥山有名的顽石甚坚固,箭锋原难穿入,独李广开手一箭,得把石头射穿,后来连射数箭,俱不能入,不但大家瞧着惊疑不置,就是李广亦莫名其妙。
但经此一箭,李广名声更旺,都说他箭能入石,确具神力,还有何人再敢当锋?所以李广镇守此地五年,烽燧无惊,匈奴无人敢犯。
后来,唐代诗人卢纶诗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李广箭穿顽石,当时传为佳话,确无人能解其中道理。
笔者认为其中道理值得三思。李广箭穿顽石,固有平时刻苦练功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还有思想意识的升华。练武之人不仅要着重机械的肌肉训练,而且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锻炼,即着重意气力的结合。意气力的结合,意领先,意在先行,结合气力,威力无比。昔者庖丁解牛,目无全牛(藐视困难),因而能快速完成解剖牛的任务;李广以石为虎(重视敌情),箭能入石。可见意念结合气力的作用何其大也?中国武术之奥妙无穷,其在斯乎?
当时,有人请教文人杨子云,他答道:“至诚则金石为开。”意思是:只要诚心诚意,即使最坚硬的石头也会感动。
固然,这只是文人理解的对事物一定的感召力。但,从习武者的角度看,何尝不是一种意气力结合的典范!
前121年夏季,汉军大举进攻漠北。郎中令李广出右北平,率骑兵四千人为前驱,孤军冒进匈奴境内数十里。匈奴左贤王亟引铁骑四方,专来捕捉李广。面对四万胡骑,李廣神色不变,独命少子李敢,带着壮士数十骑,突围试敌。李敢得其父武功真传,不仅弓箭纯熟,更使得一手好槊。只见他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阵,两手挑杀,杀开一条血路,穿通敌围,复从原路杀回,仍至李广面前,手下壮士,不过伤亡三五人,余皆无恙。军士本皆惶惧,见少将军出入自如,却也胆壮起来,且闻李敢回报道:“胡虏容易抵,不足为虑。”于是众人愈发胆壮。李广令军士布成圆阵,面皆外向,四面堵住,胡兵不敢进逼,但用强弓四射,箭如飞蝗。汉军虽然镇定,究竟避不过箭镞,多半伤亡。李广令士卒返射,毙敌数千。这时,他见箭杆且尽,乃使士卒张弓勿发,自用有名的大黄弩,专射敌将。每发一矢,无不奇中,接连射毙数人,胡兵素知李广善射,皆畏缩不前。相持一日一夜,汉军早已疲惫不堪,个个面无人色,独李广仍抖擞精神,力持不懈。俟至天明,再与胡兵力战,仍可杀伤无数。
此役杀敌数千,胡兵闻李广之名胆寒,皆称为汉中勇士,边关飞将军。
前119年,汉军兴师北伐,再征匈奴。此时,李广已六十多岁,大将军卫青恐其做前锋不能胜任,便让其做后卫,取东道包抄匈奴,配合其他几路大军的行动。
李广征战,历来为先锋,今当其后卫甚感气闷,加之所径东道迂远,更乏水草,中途迷路,误了战机。受了大将军卫青的责备,李广深感惭愧,回帐后便引颈自刎。
李广戎边数十载,与匈奴征战无数,以其高超的箭法名扬天下,著有《李将军射法》流传甚广。有诗赞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戎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