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电刺激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眨眼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不同波形和参数的脉冲电刺激诱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新西兰白兔眨眼运动的效果,同时建立一个功能性电刺激系统,用以恢复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的双侧同步眨眼功能.

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完全随机法分为Ⅰ、Ⅱ、Ⅲ组,每组8只.分别切断右侧面神经总干,制作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模型;采用电脉冲串分别刺激其双侧眼轮匝肌,诱发眨眼运动;Ⅰ、Ⅱ、Ⅲ组兔的刺激波形分别为方波、正弦波和三角波,每只动物分别接受三种载波频率(25、50和100 Hz)、九种波宽(1~9 ms)的脉冲刺激;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比较不同波形和刺激参数之间诱发眨眼反应所需电压阈值和总电荷量的差别.然后任意选取6只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用生理记录仪和电刺激器组成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来记录其健侧眨眼时眼轮匝肌的肌电信号,并以此为触发信号,触发麻痹侧眼轮匝肌的电刺激,观察其眨眼动作.

结果

25 Hz的电脉冲串在诱发眨眼的过程中会发生眼睑的持续颤动,不能产生平滑的眨眼运动;而50 Hz和100 Hz载波频率的脉冲串刺激可以诱发接近自然状态的眨眼反应.方波诱发完全眨眼所需的阈电压远小于其他两种波形(P<0.05).三种波形刺激诱发眨眼反应所需的总电荷量差异较小.在刺激频率相同时,三种波形诱发完全眨眼所需的总电荷量随着脉冲波宽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100 Hz的脉冲串刺激诱发眨眼所需的电压小于50 Hz(P<0.05),但是其消耗的电荷量远高于50 Hz的脉冲串(P<0.05).6只兔在健侧产生诱发性眨眼时,功能性电刺激系统均能够成功恢复麻痹侧的同步眨眼运动.

结论

50 Hz的方波电脉冲最适合用于刺激兔眼轮匝肌诱发眨眼,用健侧眼轮匝肌的肌电信号作为患侧眼轮匝肌电刺激的触发信号,可以恢复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的双侧同步眨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瘢痕切除及扩张子置入治疗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12年32例采用支撑喉镜下瘢痕切除和(或)扩张子置入治疗的喉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5~70岁,中位数年龄36岁;治疗前狭窄分度Cotton Ⅰ度13例,Ⅱ度8例,Ⅲ度11例.术前19例已行气管切开;狭窄长度平均1.3 cm,最狭窄处横径平均0.5 cm;23例单一层面狭窄,9例复合层面狭窄.治疗手
患者,女,42岁。因咳嗽、气短10余年,加重2d于2013年8月9日入住呼吸内科。入院查体:口唇无发绀,吸气性呼吸困难Ⅲ度,平静吸气末可见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性哕音。肺CT检查:声门下主气管内壁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向腔内突出,边界光整,密度均匀,CT值约49Hu(图1)。肺功能检查提示大气道梗阻。
患者 女,32岁,因右眼球突出加重2个月,同侧面部麻木4个月于2013年6月入院,不伴复视、视力下降、涕中带血、鼻塞、头昏头痛等不适。专科检查:右侧中鼻道、下鼻道稍隆起,表面黏膜光滑;颈部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鼻腔鼻窦CT及MRI(图1)提示右侧上颌窦软组织填充,侵及眼眶下部和下直肌,筛窦、上鼻甲、中鼻甲及右侧翼腭窝、颞下窝局部骨质吸收破坏,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目的评价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免疫抑制治疗(IST)不同时期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1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105例SAA患儿资料。将105例患儿按G–CSF的使用时期分为4组:A组(27例):全程未使用G–CSF;B组(24例):IST治疗前即开始应用G–CSF;C组(24例):I
目的总结中耳胆脂瘤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根治术中面神经情况,为临床医师提供手术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370耳)行乳突根治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45耳)及中耳胆脂瘤(225耳)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面神经裸露情况及其发生部位,应用SPSS 17.0软件单因素分析年龄、病程、病理类型、面神经低位、术前面神经麻痹以及并发迷路瘘等因素与面神经裸露的关系.结果370耳中面神经裸露117耳,总裸露
目的观察内镜下后鼻孔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间,经电子鼻咽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确诊为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6岁;其中男7例、女8例;单侧闭锁6例,双侧闭锁9例;10例(16侧)为膜性闭锁,2例(4侧)为混合型闭锁,3例(4侧)为骨性闭锁.全部患儿均在全麻内镜下行后鼻孔成形术,成形扩大后鼻孔后
目的探讨下咽癌患者喉功能保留外科治疗方式的可行性、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下咽癌患者50例,其中保留喉功能者20例,保喉率为40.0%.2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39 ~ 77岁,中位62.0岁.肿瘤发生部位为梨状窝区17例,环后区1例,下咽后壁区2例,所有患者均无远处转移,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式选择为咽部分
目的尝试采用游离空肠修复技术保留下咽颈段食管交界癌患者的喉功能.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12月回顾性分析肿瘤同时位于下咽和颈段食管的13例鳞状细胞癌患者,均进行喉功能保留的外科治疗.原发灶T3期8例,T4期4例,放疗后复发rT2期1例.采用游离空肠部分剖开的方法同时修复下咽和颈段食管.1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7例)或放化疗(3例),放疗剂量49~65 Gy,平均56 Gy.结果Kaplan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主办,安徽省立医院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六届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拟于2014年9月11日(周四)-14日(周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目的总结下咽癌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放疗)的疗效,分析影响下咽癌预后的因素.方法2003年6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149例原发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梨状窝癌121例,下咽后壁癌21例,环后区癌7例;Ⅰ期3例,Ⅱ期15例,Ⅲ期29例,Ⅳ期102例.原发灶切除方式:单纯梨状窝或下咽后壁切除22例,下咽部分切除喉部分切除29例,下咽部分切除喉全切除67例,下咽和喉全切除16例,喉全切除下咽颈段食管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