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特魅力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女作家丁玲的著名小说,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被译成10余种文字。2002年1月,丁玲的丈夫、年逾80岁的陈明先生来到国家图书馆,当他在时隔半个世纪后重新又看到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手稿时,激动不已,忍不住热泪长流。这部朴素熟悉的手稿,勾起老人对那段难忘生活的深切回忆。小说手稿共三册,第一册是用白报纸订成,纸又簿又脆,据陈明先生介绍,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能找到可以习字的纸已经非常好了。后两册是日本人丢弃的记帐簿,质地较好,是丁玲的孩子从废品堆里拣回来的。这三册故人的手稿,让老人又回到了当年虽然艰苦但充满激情的岁月,回忆起丁玲与他讨论小说人物如何出场及埋头创作的情景,因此情绪格外激动,这就是手稿的独特魅力。
手稿是作者亲笔手书的文稿,包括诗稿、日记,书信、读书笔记、采访笔记,题词等,是最具个性化的书写和创作。一份名家手稿,包含了作者思考、创作、书写、修改并从心到手的劳作过程,正是这种可以看到整个过程轨迹的“手工制作”,才是研究者、收藏者最看重的,从中既可以感受作者的写作习惯、思维方式,又可以欣赏每一位名家不同的书写个性和书法技艺,这是“机器生产”所不能的。
馆藏特色
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收藏十分丰富,有中国近现代300多位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近5000件,其中很多是手稿中的珍品精品,馆藏具有以下特色:
1.国学大师、文学泰斗的手稿数量多,精品荟萃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著述宏富。1954年梁氏家属慨然捐赠梁启超全部手稿。这批著作手稿共393种,包括全部《饮冰室文集》。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和国学大师。一生七次被追捕,三人牢狱,手稿难有集中完整的保存。然而,国家图书馆却珍藏着章氏的手稿百余件,
我馆保藏鲁迅先生的珍贵手稿百余种,包括先生晚年最重要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朝花夕拾》、《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手稿在我馆有百余种。含有他最著名的著作《人间词》、《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及遗书。同时还收藏了罗振玉、顾颉刚、胡适、梁启超、沈增植,容庚、唐兰等名家在内的50余人的书札近500通,记录了各界与大师的学术交流。
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我国的新文化事业。郑振铎先生的手稿几乎全部收藏在国家图书馆,有300件之多。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遗稿171种255册。闻先生善治印,书写受篆刻影响,笔法刚劲有力,古朴厚重。正如朱自清所记:“我敬佩闻一多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闻的稿子却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差不多一笔不苟……看了先就悦目。”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多次捐赠手稿,馆藏巴金手稿包括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及晚年著名作品《随想录》中的几十篇文章。巴老不仅将自己的多部重要手稿捐给国家图书馆,同时也是捐赠其他名人手稿最多的捐赠者。
这些国宝级大师的手稿,哪怕拥有一件都无比珍贵,值得炫耀,国图却几乎拥有他们存世重要作品的全部,其价值真是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馆藏中有许多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的手稿,其中不少是他们的成名作、代表作。如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周立波著名小说《暴风骤雨》,周而复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的5个历史名剧《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孔雀胆》、《筑》,曹禺剧作《北京人》、老舍剧本《龙须沟》,柳亚子的《南社纪略》、茅盾的《团的儿子》,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以及傅雷、卞之琳、萧三、罗念生、穆木天等著名翻译家的名著译稿等。
2.历史学家手稿多
在馆藏名家文库中,历史学家的手稿十分引人瞩目,上个世纪许多著名历史学家的论著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我馆收有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陈寅恪、陈垣、邓之诚、向达、贺昌群以及思想史家侯外庐,中西交通史家冯承钧、考古学家郭宝钧、石璋如,甲骨学大家董作宾、胡厚宣,中国古代史专家李亚农,劳干,岑仲勉、张荫麟、邓广铭、陈述,吴晗、王崇武、李晋华、李光涛、郑天挺,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中国革命史专家胡华、荣孟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全汉升等几十位历史学家的手稿,其中很多是他们的代表作或是创作高峰期的力作。
3.科学家手稿涉及多学科、多领域
我馆收藏的名家手稿虽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的文稿为主,但自然科学家的手稿也不少,且涉及领域广泛:桥梁学、植物学、药物学、土木建筑、地质学,地层学、本草学、生药学、农学,水利工程、天文学、细菌学,以及一些学科史的研究,如数学史、化学史、动物学史、水利史等。馆藏科学家的手稿包括:中国近代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毕业论文及其日记、信稿,均为英文手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地质学家、地层学家俞建章的论文手稿,农学家冯泽芳的代表作《中国的棉花》,天文学家戴文赛的《普通天文学教程》,著名的文献学家、化学家袁翰青先生将他的20种手稿,分4次捐赠我馆收藏。
手稿数量减少
名家手稿因具有研究与收藏的双重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前辈著名学者作家大师们的手稿已随他们的故去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还由于现当代作家大多换笔改用电脑写作,手写的文稿已成为“稀缺资源”。更何况所有的手稿原件都是孤本。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盛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藏机构及个人认识到名家手稿的重要价值,都在四处搜寻,努力征集。给我们的手稿征集工作增加了难度。过去我馆入藏的手稿,几乎都是名人或其家属子女、出版社、编辑部无偿捐赠的。现在除了接受无偿捐赠,我们也向收藏者购买,还参加古籍手稿的拍卖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名家手稿走入流通领域,而手稿数量的有限、稀缺,收藏机构与个人的大量人市,使手稿拍卖行情持续走高,对国家收藏影响很大。
国内外收藏机构
在国内,除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是手稿收藏的大户,在数量上甚至超过国家馆,并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网站上,就可看到其馆藏作家手稿、书信的目录。他们在征集作家手稿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世界上许多著名图书馆都把收集名人手稿当作自己的重要馆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有专门为专家学者开设的手稿研究阅览室,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去参观的那天,这里的25个座位竟然都有专家在工作,舒乙先生惊讶于法国人研究手稿的热情,并为之感动。他说,这么多人在研究作家的手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回国后即撰文呼吁建立中国的手稿学。
虽然手稿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善本古籍中称为稿本。我馆就藏有宋代司马光的极其珍贵的手稿,距今近千年。)但是今天,手稿的保存、保护、鉴定、利用、研究等许多方面仍然是新课题,有待我们不断学习探索。
[责任编辑] 林 京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女作家丁玲的著名小说,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被译成10余种文字。2002年1月,丁玲的丈夫、年逾80岁的陈明先生来到国家图书馆,当他在时隔半个世纪后重新又看到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手稿时,激动不已,忍不住热泪长流。这部朴素熟悉的手稿,勾起老人对那段难忘生活的深切回忆。小说手稿共三册,第一册是用白报纸订成,纸又簿又脆,据陈明先生介绍,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能找到可以习字的纸已经非常好了。后两册是日本人丢弃的记帐簿,质地较好,是丁玲的孩子从废品堆里拣回来的。这三册故人的手稿,让老人又回到了当年虽然艰苦但充满激情的岁月,回忆起丁玲与他讨论小说人物如何出场及埋头创作的情景,因此情绪格外激动,这就是手稿的独特魅力。
手稿是作者亲笔手书的文稿,包括诗稿、日记,书信、读书笔记、采访笔记,题词等,是最具个性化的书写和创作。一份名家手稿,包含了作者思考、创作、书写、修改并从心到手的劳作过程,正是这种可以看到整个过程轨迹的“手工制作”,才是研究者、收藏者最看重的,从中既可以感受作者的写作习惯、思维方式,又可以欣赏每一位名家不同的书写个性和书法技艺,这是“机器生产”所不能的。
馆藏特色
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收藏十分丰富,有中国近现代300多位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近5000件,其中很多是手稿中的珍品精品,馆藏具有以下特色:
1.国学大师、文学泰斗的手稿数量多,精品荟萃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著述宏富。1954年梁氏家属慨然捐赠梁启超全部手稿。这批著作手稿共393种,包括全部《饮冰室文集》。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和国学大师。一生七次被追捕,三人牢狱,手稿难有集中完整的保存。然而,国家图书馆却珍藏着章氏的手稿百余件,
我馆保藏鲁迅先生的珍贵手稿百余种,包括先生晚年最重要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朝花夕拾》、《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手稿在我馆有百余种。含有他最著名的著作《人间词》、《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及遗书。同时还收藏了罗振玉、顾颉刚、胡适、梁启超、沈增植,容庚、唐兰等名家在内的50余人的书札近500通,记录了各界与大师的学术交流。
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我国的新文化事业。郑振铎先生的手稿几乎全部收藏在国家图书馆,有300件之多。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遗稿171种255册。闻先生善治印,书写受篆刻影响,笔法刚劲有力,古朴厚重。正如朱自清所记:“我敬佩闻一多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闻的稿子却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差不多一笔不苟……看了先就悦目。”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多次捐赠手稿,馆藏巴金手稿包括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及晚年著名作品《随想录》中的几十篇文章。巴老不仅将自己的多部重要手稿捐给国家图书馆,同时也是捐赠其他名人手稿最多的捐赠者。
这些国宝级大师的手稿,哪怕拥有一件都无比珍贵,值得炫耀,国图却几乎拥有他们存世重要作品的全部,其价值真是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馆藏中有许多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的手稿,其中不少是他们的成名作、代表作。如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周立波著名小说《暴风骤雨》,周而复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的5个历史名剧《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孔雀胆》、《筑》,曹禺剧作《北京人》、老舍剧本《龙须沟》,柳亚子的《南社纪略》、茅盾的《团的儿子》,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以及傅雷、卞之琳、萧三、罗念生、穆木天等著名翻译家的名著译稿等。
2.历史学家手稿多
在馆藏名家文库中,历史学家的手稿十分引人瞩目,上个世纪许多著名历史学家的论著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我馆收有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陈寅恪、陈垣、邓之诚、向达、贺昌群以及思想史家侯外庐,中西交通史家冯承钧、考古学家郭宝钧、石璋如,甲骨学大家董作宾、胡厚宣,中国古代史专家李亚农,劳干,岑仲勉、张荫麟、邓广铭、陈述,吴晗、王崇武、李晋华、李光涛、郑天挺,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中国革命史专家胡华、荣孟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全汉升等几十位历史学家的手稿,其中很多是他们的代表作或是创作高峰期的力作。
3.科学家手稿涉及多学科、多领域
我馆收藏的名家手稿虽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的文稿为主,但自然科学家的手稿也不少,且涉及领域广泛:桥梁学、植物学、药物学、土木建筑、地质学,地层学、本草学、生药学、农学,水利工程、天文学、细菌学,以及一些学科史的研究,如数学史、化学史、动物学史、水利史等。馆藏科学家的手稿包括:中国近代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毕业论文及其日记、信稿,均为英文手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地质学家、地层学家俞建章的论文手稿,农学家冯泽芳的代表作《中国的棉花》,天文学家戴文赛的《普通天文学教程》,著名的文献学家、化学家袁翰青先生将他的20种手稿,分4次捐赠我馆收藏。
手稿数量减少
名家手稿因具有研究与收藏的双重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前辈著名学者作家大师们的手稿已随他们的故去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还由于现当代作家大多换笔改用电脑写作,手写的文稿已成为“稀缺资源”。更何况所有的手稿原件都是孤本。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盛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藏机构及个人认识到名家手稿的重要价值,都在四处搜寻,努力征集。给我们的手稿征集工作增加了难度。过去我馆入藏的手稿,几乎都是名人或其家属子女、出版社、编辑部无偿捐赠的。现在除了接受无偿捐赠,我们也向收藏者购买,还参加古籍手稿的拍卖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名家手稿走入流通领域,而手稿数量的有限、稀缺,收藏机构与个人的大量人市,使手稿拍卖行情持续走高,对国家收藏影响很大。
国内外收藏机构
在国内,除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是手稿收藏的大户,在数量上甚至超过国家馆,并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网站上,就可看到其馆藏作家手稿、书信的目录。他们在征集作家手稿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世界上许多著名图书馆都把收集名人手稿当作自己的重要馆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有专门为专家学者开设的手稿研究阅览室,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去参观的那天,这里的25个座位竟然都有专家在工作,舒乙先生惊讶于法国人研究手稿的热情,并为之感动。他说,这么多人在研究作家的手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回国后即撰文呼吁建立中国的手稿学。
虽然手稿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善本古籍中称为稿本。我馆就藏有宋代司马光的极其珍贵的手稿,距今近千年。)但是今天,手稿的保存、保护、鉴定、利用、研究等许多方面仍然是新课题,有待我们不断学习探索。
[责任编辑] 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