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师生在课堂上贴近文本,品文入境,打造活泼灵动、趣味盎然的语文阅读课堂,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巧妙导入,激起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语文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伊始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解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他们入情入境。
例如在教学《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这样导入新课: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古老的北京城遭到了侵略者的践踏,城里到处布满了日本鬼子的岗哨。战争无情地改变着每一个北平人的生活和命运,每一个北平人不得不面对战争、生死做出各自的选择。作为教员的祁瑞宣怎么上他在北平沦陷后的第一堂课呢?……”
这些饱含真情的话语,为文本打开了一扇情感之门,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二、品味语言,感受意趣
曹文轩教授说过,他特别喜欢听那种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在他看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用的,它实际上都代表着一种存在状态。我们要去琢磨那个词,才能发现其中蕴涵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让学生体悟作者的深沉情感。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开篇提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与学生仔细琢磨“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句话,为何与父亲两年多不见?即使在外奔波,年终总可见一面啊!后来研究发现,朱自清与父亲因为新旧观念对立、家庭矛盾等缘故,两人长期不愿见面。后父亲来信,言及病痛,觉大去之日不远,朱自清才悲从中来,提笔创作《背影》,在文中尽显悔疚之意、父子真情。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才逐渐体会到了朱自清笔下流出的深沉情感,品出了不一样的意趣。
三、诵读文本,浸润雅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作了如下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不能仅靠参考书,而要靠诵读,要引导学生诵读涵泳,深层理解文本,把握主导情感,然后以气托声、以声传情。
四、设疑感悟,探寻理趣
学贵有疑。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巧设疑问,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从更深层次去读懂文本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饮酒》时,我问学生: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归隐为何会成为陶渊明一生的追求?
学生在讨论后总结出,陶渊明对当时的官场心灰意冷,只好回到偏僻之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乐土,他的归隐是无奈的,但也有积极的意义。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社会树立了正义善良的人格形象。选择归隐,实质上是他在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只要巧妙导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诵读文本、设疑感悟,就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感受意趣、浸润雅趣、探寻理趣,从而打造出“趣”味盎然的阅读课堂。
(责 编 晓 月)
一、巧妙导入,激起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语文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伊始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解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他们入情入境。
例如在教学《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这样导入新课: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古老的北京城遭到了侵略者的践踏,城里到处布满了日本鬼子的岗哨。战争无情地改变着每一个北平人的生活和命运,每一个北平人不得不面对战争、生死做出各自的选择。作为教员的祁瑞宣怎么上他在北平沦陷后的第一堂课呢?……”
这些饱含真情的话语,为文本打开了一扇情感之门,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二、品味语言,感受意趣
曹文轩教授说过,他特别喜欢听那种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在他看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用的,它实际上都代表着一种存在状态。我们要去琢磨那个词,才能发现其中蕴涵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让学生体悟作者的深沉情感。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开篇提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与学生仔细琢磨“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句话,为何与父亲两年多不见?即使在外奔波,年终总可见一面啊!后来研究发现,朱自清与父亲因为新旧观念对立、家庭矛盾等缘故,两人长期不愿见面。后父亲来信,言及病痛,觉大去之日不远,朱自清才悲从中来,提笔创作《背影》,在文中尽显悔疚之意、父子真情。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才逐渐体会到了朱自清笔下流出的深沉情感,品出了不一样的意趣。
三、诵读文本,浸润雅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作了如下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不能仅靠参考书,而要靠诵读,要引导学生诵读涵泳,深层理解文本,把握主导情感,然后以气托声、以声传情。
四、设疑感悟,探寻理趣
学贵有疑。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巧设疑问,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从更深层次去读懂文本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饮酒》时,我问学生: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归隐为何会成为陶渊明一生的追求?
学生在讨论后总结出,陶渊明对当时的官场心灰意冷,只好回到偏僻之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乐土,他的归隐是无奈的,但也有积极的意义。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社会树立了正义善良的人格形象。选择归隐,实质上是他在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只要巧妙导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诵读文本、设疑感悟,就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感受意趣、浸润雅趣、探寻理趣,从而打造出“趣”味盎然的阅读课堂。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