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穆青同志的“勿忘人民”新闻思想是贯穿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新闻理论,本文以我国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为例,论连穆青“匆忘人民”新闻思想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实践。文章在综述穆青同志的“勿惠人民”新闻思想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民生新闻对穆青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文章最后提出要改进目前民生新闻中存在虚假新闻和新闻视觉低俗、狭隘等问题,倡议继续传承穆青同志“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发展积极健康的民生新闻,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穆青 勿忘人民 民生新闻 拓展 实践
穆青“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
“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是贯穿于穆青新闻职业生涯的主线,穆青同志曾多次阐述过“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早在1946年,当时在《东北日报》工作的穆青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报纸,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的报纸,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的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我们报纸的大量篇幅,必须为群众生活、群众活动所占据。”
1963年3月,穆老强调:“报纸是党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的教科书。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在现实斗争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教材,特别是先进人物先进思想的报道更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好的新闻报道,必须在思想上对群众有所启发,精神上有所鼓舞,因此它必须是群众良好的思想教材。”
1978年12月,穆青进一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人。千百万群众的实践活动,应当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我们新闻报道的正确或谬误的标准。”
1996年10月,在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主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闭幕式上,穆老再次提及“我之所以有今天,功劳也在人民群众身上。是人民哺育了我,人民教育了我,并给予我以前进的动力。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勿忘人民’。”
通过分析穆青同志的一系列作品和论著,笔者认为“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现实含义是新闻从业者要牢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观点,明确“新闻的主角是群众”,在工作中始终如一地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重采写和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和事迹,通过人民关注的新闻事件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生新闻对“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
与时俱进地研究穆青同志的新闻思想,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随着“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地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并推动媒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今天“民生新闻”的盛行。既印证了穆老“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又是对这一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其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本文以此进行论述研究民生新闻的内涵。
业界实践“勿忘人民”新闻思想,民生新闻探索期牛刀小试。近年来,随着穆青“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指导意义,在实践中也受到从政策层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并通过实践不断印证和拓展。追溯民生新闻的产生,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和都市报上的社会新闻、市井新闻等,作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衣食住行的新闻,已经具备民生新闻的雏形,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报道趋势逐渐延伸,随后,电视节目类的民生新闻也开始初试牛刀,同时,广播民生新闻报道也逐渐形成规模。
国象宏观政策挟持,民生新闻全面实践“勿忘人民”新闻思想。随着媒体对这一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引发了从高层领导人到新闻从业者的共鸣,我国党和媒体管理机关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展了穆老“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2003年3月28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大力减少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将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让位给群众和基层,使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第10期的《求是》杂志上专门对坚持“三贴近”原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要求在“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03年11月,新华出版社编辑再次把穆青同志一生中的作品归类,编成《穆青通讯》、《穆青散文》、《穆青论新闻》3本书并正式出版发行。2004年9月17日,人民网在“高端论道”栏目中,作了题为《穆青:勿忘人民做记者》的专题报道,刊登出4篇专访穆青的文章,其中第一篇就是《心系人民著华章》。
从国家宏观政策到出版书籍,这一系列的举动无疑是党和人民对穆青“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肯定,这些也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理论支持,为我国民生新闻的全面发展指引了方向,创造了宽松的环境。2004年,国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对《南京零距离》的探索性实践给予了肯定,认为它“舆论导向正确”,“体现‘三贴近”’。至此,我国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穆老“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在媒体控制主体的支持下,进人全面的拓展和实践阶段。
以群众为本拓宽报道范畴,民生新闻实现传受互动双向传播。目前,我国民生新闻栏目报道的内容基本上是平民百姓的新闻,群众在媒体上说话的机会大大增加,大多新闻是由他们自己在镜头前讲述,群众逐渐成为“新闻的主体”。“民生新闻”通过平民百姓的视角去发现、解读新闻事件,用极具亲和力的谈话方式,“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新闻故事,从贴近群众生活和满足群众需求的出发点采访、报道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摒弃了传统媒体“灌输式”的单向传播方式,转向传受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双向互动传播方式,让群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變为主动的参与者,传播的内容也由单方意愿变为共同关心。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民生新闻”经常采取DV记录、记者帮忙、人户调查、有奖征集、演播室访谈、短信平台等形式报道百姓生活,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节目和互动。人文关怀式的报道风格,自然流露着对老百姓喜怒哀乐和现实情感的热爱和关注,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了观众朋友参与新闻事件、关注新闻节目的热情。在这种媒体“主人翁”意识的强烈冲击下,媒体和群众的关系更趋于和谐、传播渠道也更加畅通,媒体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就较易发挥作用,有助于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传播效果。
深入群众生活直面热点,民生新闻引发社会政策改革。民生新闻始终聚焦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百姓冷暖,反映人民呼声,体察群众疾苦,捍卫大众 利益。普通百姓成为新闻主体,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拥有媒体的“话语主导权”。然而。民生新闻报道中避免不了会有一些负面新闻事件,针对这样的事件是报还是不报?如何报道才能正确引导舆论?穆青同志在《贴近群众,加强“热点”报道》一文中指出:“对于热点问题,倒不如各个方面都加以曝光,让群众了解内情,知道原委。这样做,就会达到互相通气,上下一心。对政府的一些困难,群众就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政府解决。”“我们的报道不能要么是批评,要么是表扬。要在批评和表扬之间找出一个结合点,找出一条路来。只要我们不隐瞒情况,推心置腹地同群众坦诚相见,这种报道是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在穆青看来,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舆论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健康发展,二者殊途同归,共同统一于良好的社会效果之上。2008年9月初,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因添加三聚氰胺,酿成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经过媒体迅速跟进调查、及时曝光和跟踪报道,将事实真相公告给人民群众。各地民生新闻将焦点集中在国家迅速组织各地医院积极救治患儿,大力对三鹿奶粉事件追查、问题处理,及时发布事态状况等关乎民生的内容报道上,有效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当前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困惑
杜绝哗众取宠制造假新闻。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社会上存在许多导致人们心理浮躁的因素。但是,媒体决不能浮躁,因为媒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目前,有些媒体为了争夺收视率,增加社会效益,不顾社会后果打着民生新闻的旗号,挖空心思,哗众取宠制造假新闻,蛊惑群众,误导群众,如“纸馅包子”、“注射西瓜”、“香蕉会致癌”等假新闻,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穆青同志在谈到具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时,认为:“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具来说,讴歌好的和批判坏的,正面宣传和揭露问题,哪个为主,哪个为次,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揭露性的报道太多,反映阴暗面的内容过分突出,让人看了不能提高信心,反而产生一种灰色的、失望的情绪,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他还指出:“群众最关心的情况应该让群众知道,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来避免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既有利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又不致造成实际工作的混乱。”
从理论上,媒体制造轰动效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我们共同的社会大家庭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冲突,甚至有不良行为、丑恶现象等负面现象。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存在,是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人民内部的一般矛盾和摩擦,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和原则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此,新闻媒体应该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深入调查事实真相,找出问题症结,报道事情真相,帮助群众共同解决问题。
力避新闻视觉过于低俗和狭隘。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媒体从业人员过度依赖新闻策划。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他们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良知的底线一再拉低,民生话题惨遭变味,甚至不惜报道那些特别另类和荒诞的新闻来产生轰动效应。另外,新闻媒体过多地把民生新闻的注意力放在了群众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街头醉酒等琐事上,仅满足于各类没有梳理过的原生素材,致使新闻视觉过于低俗和狭隘。
穆青同志在谈到如何注意社会效果时,说:“我们的新闻还要使读者读了以后增加力量,明确方向,得到鼓舞、得到提高,有利于增长知识,培育高尚的情操。这样的新闻,才能成为强大的推动力量、强大的舆论力量、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发展。”
一些民生节目紧盯群众的私生活,把镜头对准他人的家庭纠纷,真实报道亲人间、夫妻间的争吵和打骂。这些报道名义上是反映民生民事,其实是偷换概念,曝光他人隱私,没有从更高的社会角度去分析和引导,往往是节目结束时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仅仅是充当了事件的见证人而已,没有起到培养群众情操、教育引导的作用,以上种种不良做法,亵渎了民生新闻的品质和高尚性。因此,我们在新闻报道时应时刻牢记穆青同志“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拓宽新闻视觉,提高报道品位,努力创作优秀作品、塑造高尚的精神,把新闻事业办成人民群众受益的社会主义媒体。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穆青 勿忘人民 民生新闻 拓展 实践
穆青“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
“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是贯穿于穆青新闻职业生涯的主线,穆青同志曾多次阐述过“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早在1946年,当时在《东北日报》工作的穆青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报纸,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的报纸,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的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我们报纸的大量篇幅,必须为群众生活、群众活动所占据。”
1963年3月,穆老强调:“报纸是党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的教科书。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在现实斗争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教材,特别是先进人物先进思想的报道更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好的新闻报道,必须在思想上对群众有所启发,精神上有所鼓舞,因此它必须是群众良好的思想教材。”
1978年12月,穆青进一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人。千百万群众的实践活动,应当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我们新闻报道的正确或谬误的标准。”
1996年10月,在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主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闭幕式上,穆老再次提及“我之所以有今天,功劳也在人民群众身上。是人民哺育了我,人民教育了我,并给予我以前进的动力。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勿忘人民’。”
通过分析穆青同志的一系列作品和论著,笔者认为“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现实含义是新闻从业者要牢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观点,明确“新闻的主角是群众”,在工作中始终如一地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重采写和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和事迹,通过人民关注的新闻事件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生新闻对“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
与时俱进地研究穆青同志的新闻思想,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随着“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地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并推动媒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今天“民生新闻”的盛行。既印证了穆老“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又是对这一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其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本文以此进行论述研究民生新闻的内涵。
业界实践“勿忘人民”新闻思想,民生新闻探索期牛刀小试。近年来,随着穆青“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指导意义,在实践中也受到从政策层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并通过实践不断印证和拓展。追溯民生新闻的产生,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和都市报上的社会新闻、市井新闻等,作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衣食住行的新闻,已经具备民生新闻的雏形,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报道趋势逐渐延伸,随后,电视节目类的民生新闻也开始初试牛刀,同时,广播民生新闻报道也逐渐形成规模。
国象宏观政策挟持,民生新闻全面实践“勿忘人民”新闻思想。随着媒体对这一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引发了从高层领导人到新闻从业者的共鸣,我国党和媒体管理机关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展了穆老“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2003年3月28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大力减少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将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让位给群众和基层,使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第10期的《求是》杂志上专门对坚持“三贴近”原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要求在“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03年11月,新华出版社编辑再次把穆青同志一生中的作品归类,编成《穆青通讯》、《穆青散文》、《穆青论新闻》3本书并正式出版发行。2004年9月17日,人民网在“高端论道”栏目中,作了题为《穆青:勿忘人民做记者》的专题报道,刊登出4篇专访穆青的文章,其中第一篇就是《心系人民著华章》。
从国家宏观政策到出版书籍,这一系列的举动无疑是党和人民对穆青“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肯定,这些也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理论支持,为我国民生新闻的全面发展指引了方向,创造了宽松的环境。2004年,国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对《南京零距离》的探索性实践给予了肯定,认为它“舆论导向正确”,“体现‘三贴近”’。至此,我国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穆老“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在媒体控制主体的支持下,进人全面的拓展和实践阶段。
以群众为本拓宽报道范畴,民生新闻实现传受互动双向传播。目前,我国民生新闻栏目报道的内容基本上是平民百姓的新闻,群众在媒体上说话的机会大大增加,大多新闻是由他们自己在镜头前讲述,群众逐渐成为“新闻的主体”。“民生新闻”通过平民百姓的视角去发现、解读新闻事件,用极具亲和力的谈话方式,“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新闻故事,从贴近群众生活和满足群众需求的出发点采访、报道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摒弃了传统媒体“灌输式”的单向传播方式,转向传受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双向互动传播方式,让群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變为主动的参与者,传播的内容也由单方意愿变为共同关心。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民生新闻”经常采取DV记录、记者帮忙、人户调查、有奖征集、演播室访谈、短信平台等形式报道百姓生活,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节目和互动。人文关怀式的报道风格,自然流露着对老百姓喜怒哀乐和现实情感的热爱和关注,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了观众朋友参与新闻事件、关注新闻节目的热情。在这种媒体“主人翁”意识的强烈冲击下,媒体和群众的关系更趋于和谐、传播渠道也更加畅通,媒体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就较易发挥作用,有助于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传播效果。
深入群众生活直面热点,民生新闻引发社会政策改革。民生新闻始终聚焦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百姓冷暖,反映人民呼声,体察群众疾苦,捍卫大众 利益。普通百姓成为新闻主体,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拥有媒体的“话语主导权”。然而。民生新闻报道中避免不了会有一些负面新闻事件,针对这样的事件是报还是不报?如何报道才能正确引导舆论?穆青同志在《贴近群众,加强“热点”报道》一文中指出:“对于热点问题,倒不如各个方面都加以曝光,让群众了解内情,知道原委。这样做,就会达到互相通气,上下一心。对政府的一些困难,群众就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政府解决。”“我们的报道不能要么是批评,要么是表扬。要在批评和表扬之间找出一个结合点,找出一条路来。只要我们不隐瞒情况,推心置腹地同群众坦诚相见,这种报道是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在穆青看来,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舆论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健康发展,二者殊途同归,共同统一于良好的社会效果之上。2008年9月初,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因添加三聚氰胺,酿成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经过媒体迅速跟进调查、及时曝光和跟踪报道,将事实真相公告给人民群众。各地民生新闻将焦点集中在国家迅速组织各地医院积极救治患儿,大力对三鹿奶粉事件追查、问题处理,及时发布事态状况等关乎民生的内容报道上,有效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当前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困惑
杜绝哗众取宠制造假新闻。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社会上存在许多导致人们心理浮躁的因素。但是,媒体决不能浮躁,因为媒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目前,有些媒体为了争夺收视率,增加社会效益,不顾社会后果打着民生新闻的旗号,挖空心思,哗众取宠制造假新闻,蛊惑群众,误导群众,如“纸馅包子”、“注射西瓜”、“香蕉会致癌”等假新闻,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穆青同志在谈到具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时,认为:“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具来说,讴歌好的和批判坏的,正面宣传和揭露问题,哪个为主,哪个为次,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揭露性的报道太多,反映阴暗面的内容过分突出,让人看了不能提高信心,反而产生一种灰色的、失望的情绪,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他还指出:“群众最关心的情况应该让群众知道,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来避免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既有利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又不致造成实际工作的混乱。”
从理论上,媒体制造轰动效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我们共同的社会大家庭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冲突,甚至有不良行为、丑恶现象等负面现象。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存在,是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人民内部的一般矛盾和摩擦,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和原则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此,新闻媒体应该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深入调查事实真相,找出问题症结,报道事情真相,帮助群众共同解决问题。
力避新闻视觉过于低俗和狭隘。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媒体从业人员过度依赖新闻策划。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他们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良知的底线一再拉低,民生话题惨遭变味,甚至不惜报道那些特别另类和荒诞的新闻来产生轰动效应。另外,新闻媒体过多地把民生新闻的注意力放在了群众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街头醉酒等琐事上,仅满足于各类没有梳理过的原生素材,致使新闻视觉过于低俗和狭隘。
穆青同志在谈到如何注意社会效果时,说:“我们的新闻还要使读者读了以后增加力量,明确方向,得到鼓舞、得到提高,有利于增长知识,培育高尚的情操。这样的新闻,才能成为强大的推动力量、强大的舆论力量、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发展。”
一些民生节目紧盯群众的私生活,把镜头对准他人的家庭纠纷,真实报道亲人间、夫妻间的争吵和打骂。这些报道名义上是反映民生民事,其实是偷换概念,曝光他人隱私,没有从更高的社会角度去分析和引导,往往是节目结束时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仅仅是充当了事件的见证人而已,没有起到培养群众情操、教育引导的作用,以上种种不良做法,亵渎了民生新闻的品质和高尚性。因此,我们在新闻报道时应时刻牢记穆青同志“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拓宽新闻视觉,提高报道品位,努力创作优秀作品、塑造高尚的精神,把新闻事业办成人民群众受益的社会主义媒体。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