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读生”由于学习有困难,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让“随读生”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关键词:随读生 情境 学习兴趣
“随读生”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对于“随读生”来说,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要选择他们所需的生活素材,这样才有助于“随读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更容易被“随读生”接受。这里所指的生活指现实生活。每天重复出现的现实生活内容,能降低“随读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自然而然地习得,并能运用于现实生活。
一、创设情境,贯通生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到数学。而“随读生”由于,学习有困难,因此学习时心理负担重、精神压力大。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让“随读生”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1、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在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考虑到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比比皆是,“随读生”较为熟悉,于是我事先叫他们带来许多包装盒子,这样提问: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形状不同的盒子,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盒子分分类?有人按大小分,有人按形状分,这时,我再提示一下,举一个和我相似的盒子。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是单纯的“教”,教例题,教公式,使数学学习缺乏生气,更使那些“随读生”“跳不起,摸不到”,因为不理解,所以就没兴趣,因为没兴趣,所以就不爱学,渐渐形成恶性循环,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二、探究问题,贯通生活
探究新知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随读生”在学习问题探究过程中容易造成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脱节。因此,在教学中,要让数学问题与“随读生”的生活零距离。
1、身临其境,使数学问题实际化。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一位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这位老师也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啤酒”“白酒”“米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随读生”充分交流百分数的认识,让“随读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让“随读生”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学得十分开心。
2、动手表演,使数学问题动作化。动手操作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知”,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理解深刻。而“随读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读书本,背书本,读题目,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10的认识与组成”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我根据学生的语言积累加上动作编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练习,贯通生活
现行课本中的多数问题都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学生的练习有时也是重复的劳动。如果练习作业只是让学生反复计算,久而久之“随读生”就会对数学丧失兴趣。在练习的环节中,一定要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随读生”在生活中理解运用知识,增强感受,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生存能力。
1、设计问题,巩固新知。让“随读生”确信: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所以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紧扣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教师便引导“随读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立方体、长方体。
2、动手操作,完成作业。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随读生”也不例外,练习作业要顺其天性,从“随读生”的爱好、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
在教学“10的组成”后,可以指导“随读生”通过自己两个手掌的10个手指头来分解或组合10的组成的游戏。通过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来调动“随读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随读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随读生”对生活数学的认识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3、深入生活,完成作业。俗话说:“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生活,完成作业,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了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让“随读生”去动手量一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这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对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随读生”的学习情感。而“随读生”由于智力发育迟缓、情感贫乏、接受能力差等特点导致他们很难将数学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生活素材,将数学与“随读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挖掘其潜力,激发其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促进“随读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随读生 情境 学习兴趣
“随读生”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对于“随读生”来说,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要选择他们所需的生活素材,这样才有助于“随读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更容易被“随读生”接受。这里所指的生活指现实生活。每天重复出现的现实生活内容,能降低“随读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自然而然地习得,并能运用于现实生活。
一、创设情境,贯通生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到数学。而“随读生”由于,学习有困难,因此学习时心理负担重、精神压力大。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让“随读生”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1、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在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考虑到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比比皆是,“随读生”较为熟悉,于是我事先叫他们带来许多包装盒子,这样提问: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形状不同的盒子,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盒子分分类?有人按大小分,有人按形状分,这时,我再提示一下,举一个和我相似的盒子。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是单纯的“教”,教例题,教公式,使数学学习缺乏生气,更使那些“随读生”“跳不起,摸不到”,因为不理解,所以就没兴趣,因为没兴趣,所以就不爱学,渐渐形成恶性循环,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二、探究问题,贯通生活
探究新知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随读生”在学习问题探究过程中容易造成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脱节。因此,在教学中,要让数学问题与“随读生”的生活零距离。
1、身临其境,使数学问题实际化。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一位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这位老师也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啤酒”“白酒”“米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随读生”充分交流百分数的认识,让“随读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让“随读生”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学得十分开心。
2、动手表演,使数学问题动作化。动手操作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知”,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理解深刻。而“随读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读书本,背书本,读题目,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10的认识与组成”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我根据学生的语言积累加上动作编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练习,贯通生活
现行课本中的多数问题都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学生的练习有时也是重复的劳动。如果练习作业只是让学生反复计算,久而久之“随读生”就会对数学丧失兴趣。在练习的环节中,一定要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随读生”在生活中理解运用知识,增强感受,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生存能力。
1、设计问题,巩固新知。让“随读生”确信: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所以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紧扣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教师便引导“随读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立方体、长方体。
2、动手操作,完成作业。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随读生”也不例外,练习作业要顺其天性,从“随读生”的爱好、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
在教学“10的组成”后,可以指导“随读生”通过自己两个手掌的10个手指头来分解或组合10的组成的游戏。通过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来调动“随读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随读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随读生”对生活数学的认识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3、深入生活,完成作业。俗话说:“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生活,完成作业,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了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让“随读生”去动手量一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这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对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随读生”的学习情感。而“随读生”由于智力发育迟缓、情感贫乏、接受能力差等特点导致他们很难将数学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生活素材,将数学与“随读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挖掘其潜力,激发其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促进“随读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