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给排水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设计水平高低对其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然而在设计时,由于诸多原因,常会出现各种问题,阻碍了建筑功能的发挥。本文主要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
1、建筑给排水的发展
自建国以来建筑给排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其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即给排水专业。紧接着室内给排水阶段,从1964年到1986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通过了工程实践,我国对以往机械搬用国外经验造成的失误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和确立了有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现阶段是建筑给排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专业队伍上已具备有积累一定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安装、施工、管理人员;积累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外的新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展;组织上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
2、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不能实现正常供水
对于高层建筑,很容易出现供水不足现象,特别是在用水高峰期,上面的用户常会停水。可采用接力重力供水方式,这就要求对用水需求和水压有精确地计算,然后再合理设计。然而在设计中,极易计算错误,如水力损失漏算、水泵扬程过小、管径不合适等,加上对市政网水压估算失准,易导致不能正常供水。水箱是给排水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对其安装高度、出水点高差等都有严格要求,设计中一旦不符标准,可能会引起水压和水量的不足。另外没有考虑管道内杂质的堆积会减小横截面积,从而影响给水量。
2.2、管道渗漏或堵塞现象
卫生间和厨房用水较多,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由于提前勘察测量不准,使得管道铺设并不规范。如卫生间和厨房的管道没有分开,给水管和排水管也设计不当。一般而言,给排水管平行铺设时,之间至少要隔开0.5m,否则排出的污水可能会污染给水;若是交叉铺设,给水管应在排水管上方,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实际设计中,这些要点很容易被忽略。有些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在管道材料选择上出现问题,质量不合格。部分情况虽使用的是高质塑料管材,但由于施工工艺问题,也会导致渗漏。或者设计时忽略了对环境的考虑,以至于施工中温度变化过大,以损坏管道。在一些细节方面设计不足,如供水管道接口处的密封性等,常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渗漏。此外,管道材质、内径设计的不合理,极易引起排水管堵塞。如垃圾杂物过多,不能及时清理;管道弯头设计不合理等。
2.3、噪音问题
供水排水时都有产生噪音的可能,受高度限制,水压达不到,便会引起管道内部振动,进而发出噪声。管道铺设、墙壁隔音效果、设计距离等是一个整体,在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如卫生间的排水管道不能太过复杂,尽量提高墙壁的隔音效果并选择较高质量的管道,而且还要与卧室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在冲水时的噪音,极易影响人们居住的舒适性。
2.4、消防用水和节约用水问题
现代化建筑在装修时常常使用一些泡沫材料,或易燃性化学材料,一旦燃烧,后果不堪设想。且按照一般高层建筑的设计结构,火势会从下而上迅速蔓延,所以必须认真考虑消防。很多施工单位缺少安全意识,将供水管和消防水管统一而用,这样在发生火灾时,可能会因供水不足而耽誤救火时机。所以要单独设计消防专用管道,并确保时时能够供水,水压也要符合标准,以应付突然发生的火灾事故。
节能是现代化建筑考虑的重点,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主题。水资源浪费的现象由来已久,如管道在墙中敷设时设计不到位,出现渗漏水现象;水龙头关不严;没有设计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等,都可能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如生活中排放的某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能用于绿化、冲厕所等,但现在多是直接将废水排放,还有可能会污染供水。
3、解决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3.1、给水系统设计的关键
(1)用水量
结合不同用途分别对其用水量进行精确计算,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或供水不足的情况。设计时考虑到办公楼用水、居住用水、洗车用水以及未预见用水等,按照用水人数、时间等对总用水量进行初步估计。因缺少部分资料,无法进一步精确,根据行业规定,按照最高日用水量的25%进行设计,最终确定生活水池的容积。地下室生活水池采用玻璃钢材料,作为生活用水加压系统,并设有深0.8m、宽1.2m的吸水槽。
(2)热水系统
热水系统也是设计的重点部分,以太阳能和电加热系统为主,也有采用锅炉集中供热的方式。太阳能较为方便,可通过设置热水管道或其他设施获得热水。该建筑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供水压力的平衡。所以设计时,热水系统要和给水系统有相同的竖向分区,并由给水系统供水。为保证安全用水,切记各分区的冷热水系统禁止共用减压阀。
3.2、排水系统设计的关键
(1)排水方式
为确保能够顺畅排水,在排水管道上设置有专用的通气管。在地下室设有集水坑和回收利用装置,生活污水和雨水排至集水坑后,利用排污泵将其运至检查井,然后进入回收利用系统,以体现节约用水的理念。
(2)管道布置
排水管道不得出现损坏,为减少用量、便于维修,在排出室外时应保持距离最短。排水管在给水管下方,且管和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若需要穿墙,必须设置预留洞。至于排水立管和排出管的连接处,需选择合适的弯头进行连接。通气管的作用是保持与大气的相通,可减少负压,该建筑采用一般的伸顶通气管。另外,管道要远离卧式,否则可能会因为噪音影响睡眠。
排水横支管以顺水斜三通接入排水立管,排水立管在垂直方向转弯处,采用两个45度弯头相连接。穿过墙壁和楼板的排水立管安装有金属防水套管。排水检查井的中心线和建筑外墙的距离至少为3m。
(3)排水系统
有很多部分组成,如排水管道、通气立管、地漏、检查井、卫生器具、化粪池等。每一部分都应合理设计,如地漏要设在地面最低处,方便积水流入。若雨水管道安装在室内,安装完需做灌水试验,确保灌水高度达到雨水斗。
3.3、消防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
建筑物内容消火栓一般包括:消火栓箱、消火栓、水龙带、水枪。对于商住楼中的住宅部分,消火栓在消防电梯前室设置,并且每一层有两股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的要求。另外,消火栓给水系统中应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在需减压处设置减压孔板等减压装置。避免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过大。引起消火栓拴润的损坏。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超过1.0MPa时,采取分区给水系统;大于0.5MPa时,则设置减压孔板等减压装置。
(2)消防栓的布置
消火栓的栓口直径应为65mm,水带长度不超过25m,水枪喷嘴口径为19mm。每根竖管的最小流量为15L/s,每支水枪的最小流量为5L/s,充实水拄为12m。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
总之,在经济技术的推动下,建筑行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质量越来越有保证。现代化房屋建筑除了实用性,人们对其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方面也尤为重视。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及功能的发挥,与建筑舒适性密切相关。随着高层建筑兴起,以及建筑结构逐渐复杂化,加大了给排水设计难度。实际中常会出现渗漏水、供水不足等问题,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所以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胡石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四川水泥,2014,09:143+149.
[2]牛乐生.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城市建筑,2012,13:12+15.
[3]刘海涛.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121.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
1、建筑给排水的发展
自建国以来建筑给排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其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即给排水专业。紧接着室内给排水阶段,从1964年到1986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通过了工程实践,我国对以往机械搬用国外经验造成的失误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和确立了有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现阶段是建筑给排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专业队伍上已具备有积累一定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安装、施工、管理人员;积累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外的新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展;组织上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
2、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不能实现正常供水
对于高层建筑,很容易出现供水不足现象,特别是在用水高峰期,上面的用户常会停水。可采用接力重力供水方式,这就要求对用水需求和水压有精确地计算,然后再合理设计。然而在设计中,极易计算错误,如水力损失漏算、水泵扬程过小、管径不合适等,加上对市政网水压估算失准,易导致不能正常供水。水箱是给排水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对其安装高度、出水点高差等都有严格要求,设计中一旦不符标准,可能会引起水压和水量的不足。另外没有考虑管道内杂质的堆积会减小横截面积,从而影响给水量。
2.2、管道渗漏或堵塞现象
卫生间和厨房用水较多,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由于提前勘察测量不准,使得管道铺设并不规范。如卫生间和厨房的管道没有分开,给水管和排水管也设计不当。一般而言,给排水管平行铺设时,之间至少要隔开0.5m,否则排出的污水可能会污染给水;若是交叉铺设,给水管应在排水管上方,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实际设计中,这些要点很容易被忽略。有些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在管道材料选择上出现问题,质量不合格。部分情况虽使用的是高质塑料管材,但由于施工工艺问题,也会导致渗漏。或者设计时忽略了对环境的考虑,以至于施工中温度变化过大,以损坏管道。在一些细节方面设计不足,如供水管道接口处的密封性等,常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渗漏。此外,管道材质、内径设计的不合理,极易引起排水管堵塞。如垃圾杂物过多,不能及时清理;管道弯头设计不合理等。
2.3、噪音问题
供水排水时都有产生噪音的可能,受高度限制,水压达不到,便会引起管道内部振动,进而发出噪声。管道铺设、墙壁隔音效果、设计距离等是一个整体,在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如卫生间的排水管道不能太过复杂,尽量提高墙壁的隔音效果并选择较高质量的管道,而且还要与卧室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在冲水时的噪音,极易影响人们居住的舒适性。
2.4、消防用水和节约用水问题
现代化建筑在装修时常常使用一些泡沫材料,或易燃性化学材料,一旦燃烧,后果不堪设想。且按照一般高层建筑的设计结构,火势会从下而上迅速蔓延,所以必须认真考虑消防。很多施工单位缺少安全意识,将供水管和消防水管统一而用,这样在发生火灾时,可能会因供水不足而耽誤救火时机。所以要单独设计消防专用管道,并确保时时能够供水,水压也要符合标准,以应付突然发生的火灾事故。
节能是现代化建筑考虑的重点,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主题。水资源浪费的现象由来已久,如管道在墙中敷设时设计不到位,出现渗漏水现象;水龙头关不严;没有设计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等,都可能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如生活中排放的某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能用于绿化、冲厕所等,但现在多是直接将废水排放,还有可能会污染供水。
3、解决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3.1、给水系统设计的关键
(1)用水量
结合不同用途分别对其用水量进行精确计算,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或供水不足的情况。设计时考虑到办公楼用水、居住用水、洗车用水以及未预见用水等,按照用水人数、时间等对总用水量进行初步估计。因缺少部分资料,无法进一步精确,根据行业规定,按照最高日用水量的25%进行设计,最终确定生活水池的容积。地下室生活水池采用玻璃钢材料,作为生活用水加压系统,并设有深0.8m、宽1.2m的吸水槽。
(2)热水系统
热水系统也是设计的重点部分,以太阳能和电加热系统为主,也有采用锅炉集中供热的方式。太阳能较为方便,可通过设置热水管道或其他设施获得热水。该建筑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供水压力的平衡。所以设计时,热水系统要和给水系统有相同的竖向分区,并由给水系统供水。为保证安全用水,切记各分区的冷热水系统禁止共用减压阀。
3.2、排水系统设计的关键
(1)排水方式
为确保能够顺畅排水,在排水管道上设置有专用的通气管。在地下室设有集水坑和回收利用装置,生活污水和雨水排至集水坑后,利用排污泵将其运至检查井,然后进入回收利用系统,以体现节约用水的理念。
(2)管道布置
排水管道不得出现损坏,为减少用量、便于维修,在排出室外时应保持距离最短。排水管在给水管下方,且管和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若需要穿墙,必须设置预留洞。至于排水立管和排出管的连接处,需选择合适的弯头进行连接。通气管的作用是保持与大气的相通,可减少负压,该建筑采用一般的伸顶通气管。另外,管道要远离卧式,否则可能会因为噪音影响睡眠。
排水横支管以顺水斜三通接入排水立管,排水立管在垂直方向转弯处,采用两个45度弯头相连接。穿过墙壁和楼板的排水立管安装有金属防水套管。排水检查井的中心线和建筑外墙的距离至少为3m。
(3)排水系统
有很多部分组成,如排水管道、通气立管、地漏、检查井、卫生器具、化粪池等。每一部分都应合理设计,如地漏要设在地面最低处,方便积水流入。若雨水管道安装在室内,安装完需做灌水试验,确保灌水高度达到雨水斗。
3.3、消防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
建筑物内容消火栓一般包括:消火栓箱、消火栓、水龙带、水枪。对于商住楼中的住宅部分,消火栓在消防电梯前室设置,并且每一层有两股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的要求。另外,消火栓给水系统中应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在需减压处设置减压孔板等减压装置。避免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过大。引起消火栓拴润的损坏。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超过1.0MPa时,采取分区给水系统;大于0.5MPa时,则设置减压孔板等减压装置。
(2)消防栓的布置
消火栓的栓口直径应为65mm,水带长度不超过25m,水枪喷嘴口径为19mm。每根竖管的最小流量为15L/s,每支水枪的最小流量为5L/s,充实水拄为12m。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
总之,在经济技术的推动下,建筑行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质量越来越有保证。现代化房屋建筑除了实用性,人们对其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方面也尤为重视。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及功能的发挥,与建筑舒适性密切相关。随着高层建筑兴起,以及建筑结构逐渐复杂化,加大了给排水设计难度。实际中常会出现渗漏水、供水不足等问题,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所以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胡石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四川水泥,2014,09:143+149.
[2]牛乐生.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城市建筑,2012,13:12+15.
[3]刘海涛.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