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亿平安法人股”去向渐明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47997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海间接持有的1.48亿平安法人股,其三分之二转让给平安保险副总王利平,三分之一卖给裕兴科技旗下公司,后者因有望变现而股价暴涨
  
  继中国人寿12月下旬开始路演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318,下称平安保险)的A股发行亦如箭在弦上。
  平安保险初定于2007年年初回归A股,计划发行不超过11.5亿股。按股改后的全流通政策,平安保险在A股上市之后,全部内资法人股将获流通权。此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绸缪多年的平安员工持股会有望套现股权,实现其激励功能。
  2004年6月,平安保险在香港上市,共计1.9万多名平安员工通过员工股权计划间接持有平安内资法人股。平安员工持股会通过两家公司——深圳市江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南实业)、深圳市新豪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新豪时),实际持有平安保险14.46%的股份。
   平安法人股流通,受益的不只是平安的员工,因为江南实业只有69.11%的股权在“平安员工持股集合”深圳市景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景傲)手中;另外30.89%的股份,已落入原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张海之手。
  张海掌盘健力宝集团之后,于2003年以4.78亿元,购买江南实业30.89%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在港上市的平安保险法人股7400万股,经配售于当年底增持至1.48亿股(参见《财经》2005年第8期“1.48亿‘平安法人股’交易之谜”)。
  如今健力宝集团早已江山易主,这笔平安法人股的去向令人关注。
  
  健力宝卖股偿债
  
  2005年3月张海被拘的主因之一,即是因为涉嫌挪用健力宝集团巨额资金购买“平安保险法人股”。但今年11月初张海案开庭时,检方对张海的所有指控并未涉及该收购事项。
  张海除了间接持有平安保险法人股7400万股,还直接购入原周正毅持有的福建兴业银行7000万法人股。两项投资合计约7亿元,产权均划归于健力宝集团的控股公司三水健力宝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健康产业)名下,张海私人持有健康产业46%股份。
  “这4个亿投资权益后来都给了健力宝集团。”庭审时,张海屡屡提及上述两项“投资业绩”作为自我辩护:“2006年初,佛山市公安局长在相关确认书上签过字。”
   “绝大部分购股资金就是挪用了健力宝集团的钱去购买的。”一位健力宝集团现任高层对此应证,“但这两笔权益没有发生侵占和损失,且张海出事之后,相关权益在2005年春移交给了健力宝集团,检察院没有对此起诉。”
  张海所购1.48亿平安法人股中,另有“5100万法人股转售”插曲。2004年8月10日,裕兴科技董事会主席祝维沙以裕兴科技旗下的北京金裕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金裕兴)与健康产业签署协议。金裕兴获得作价2.17亿元的10.435%江南实业股份,用以抵偿其在健力宝集团相应数额的债权。之后,张海又将剩下的20.45%的江南实业股权抵押给兴业银行广州分行,江南实业为其担保。
  除通过持有江南实业股权间接拥有1.48亿平安法人股,2003年底,张海还以健康产业两次直接买入近1400万股平安法人股。这些挪用健力宝主业资金成就的投资手笔,日后却不得已在仓促中变卖,以解健力宝主业凋敝、资金断流的燃眉之急。
  2005年6月,健力宝集团负债40多亿元,深陷财务困境。经过协商,健康产业、兴业银行广州分行、江南实业及受让人王利平签订了一份债务转让四方协议。
  按协议,王利平同意偿还部分兴业银行贷款本金4.35亿元;健康产业将其所持的20.45%江南实业股权全部转让给王利平。王利平任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同时,与当初购买相关股份的市场价格相比,此次受让获得了约30%溢价。健康产业直接持有的1400万股平安法人股也另行出售给王利平。至此,张海时期投资的全部平安法人股已悉数售出。
  《财经》从健力宝集团高层处获悉,平安保险本欲以2.8亿元接手健力宝手上的7000万股福建兴业银行法人股。但鉴于平安已经持有兴业银行6000万股权,该项收购未被银监会批准。2005年11月,健康产业将该笔兴业法人股作价近3亿元卖给了中粮集团,所得全部用于健力宝集团偿债。
  
  祝维沙“因祸得福”
  
  2006年12月11日,停牌27个月的裕兴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8005,下称裕兴科技)复牌交易,当日股价暴涨332%,每股股价最高达3.30港元,与2004年8月26日停牌时的每股0.31港元相比飙升近十倍。
  昔日停牌和如今股价暴涨,皆源于前面提到的同一事由:2004年8月,裕兴科技全资控股公司金裕兴以2.17亿元向广东三水健力宝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购入江南实业10.435%股份,并由此间接持有了平安保险5100万股法人股。
  此番复牌前夕,裕兴科技在12月8日的公告中以隐讳的措辞承认:2004年8月出面购买江南实业10.435%股权的交易主体金裕兴,按当时的内地法规并无充足的资本净值做出这项股权投资,且系违规动用上市公司裕兴科技的资金8860万元才得以完成该项交易的。
   公告同时表示,“相关中国法律已经于2006年1月1日修订”,之前的相关限制已被废除。并且,相关监管机关目前对裕兴科技并无任何惩罚。
   平安保险至2006年12月21日收盘价已高达每股37.15港元。裕兴科技当初以每股约4.17港元购得的5100万股平安法人股,如今尽显升值潜力。
  但金裕兴收购江南实业股份之前,未按上市规则规定取得裕兴科技股东的批准。裕兴科技复牌后需在股东大会上向独立股东征询意见,方能对该收购事项作出追认。若不获股东同意,裕兴科技将尝试出售江南实业股份及相关平安保险国内法人股。
  在佛山石湾看守所关押了近16个月之后,裕兴科技董事局主席祝维沙已于2006年8月取保候审,并于12月“重返工作岗位”,职务依旧。接近祝维沙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祝获释后行事极为低调,更多时间在内地而非在香港,“对他来说,内地更好办事”。
  祝维沙2005年3月被拘之前,曾在香港为5100万股平安法人股四处寻找买家,欲以每股5港元的底价出售,终究未能脱手。如今看来,可能是“因祸得福”。
  “市场预期平安内资法人股的实际权益能落到裕兴科技股东头上,这是裕兴复牌后股价被爆炒的重要原因。”曾于2005年初接受祝维沙委托出售平安法人股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5100万股平安法人股在当初“有价无市”,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裕兴所出售的实际上是对平安法人股的“间接持有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在于,按《公司法》规定,江南实业作为平安保险发起股东,在平安保险上市后的三年内,不得将所持平安法人股转让。因此,健力宝及金裕兴均靠与江南实业签订“股权托管协议”,以保障所购平安法人股的分红权和质押权,即所谓“实益持有”平安法人股。
  而且,法人股虽与H股同股同权,但不得上市交易;平安内资法人股在三年禁售期之后如果要在香港市场上套现,也必须先转成H股。
  香港证监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内资法人股转成H股,需H股股东投票表决,尔后报证监会批准。但香港股市上极少有内资法人股转为H股的先例。“普遍的担心是,H股股东很可能不乐意自己的权益被内资法人股转来的新股东摊薄。”
  无论如何,在当时,平安H股的股价仅为每股13港元左右,如今已升了近两倍,不可同日而语。
  
  平安法人股前途
  
  更重要的还是平安保险内资法人股已经打通了另一条获取流通权的路径:2007年于国内A股上市,按照新的上市规则,届时所有的平安内资法人股均可获得A股市场的流通权。
  国泰君安的保险业分析师罗景认为,倘若平安保险2007年成功在A股上市,金裕兴就不用辗转去H股市场变现所持平安内资法人股。“只不过法人股在A股市场变现,一般也要经过一个自A股首发之后计算的禁售期。”
  平安保险公关部总经理助理盛瑞生对《财经》记者表示,按照通行的做法,控股股东所持法人股会设定三年禁售期,一般股东所持法人股则设定一年禁售期。江南实业目前总共持有1.39亿股平安法人股,占平安保险总发行股本约2.3%,属于一般股东。
  平安保险2006年12月公告显示,平安保险全部股份中现有58.7%是内资法人股,41.3%是H股。预期A股IPO后,内资股将占65.2%,H股占34.8%。
  江南实业持有的平安法人股比例并不高,但转让波折却极为频繁。不无蹊跷的是,2006年2月、11月,深圳景傲两次以近乎无偿转让的形式,将其在江南实业的所有股权分别转给江南实业的另两名股东,即王利平和金裕兴。
  转让完成后,总计金裕兴及王利平分别持有江南实业约36.66%及63.34%的股份。但三方同时订立协议,表明金裕兴仍然只对5100万(10.435%)股平安股权拥有实际权益,并不会因为其在江南实业的股权变动而受影响。没有人能够解释,王利平何以成为公司惟一个人大股东,且金裕兴名义所持股份中其余20%由谁真正控制。王利平本人对《财经》问询不予作答。
  目前,金裕兴如果要对5100万平安法人股行权,仍存在一道障碍。2005年4月,佛山公安局要求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2006年4月14日之前,拒绝批准转让、抵押或出售金裕兴持有的江南实业10.435%股权。至今,实施查封已超过一年。但倘若裕兴科技最终决定出售江南实业股权,仍需待佛山公安局解除该查封才能通行。
  
  本刊记者毕爱芳对此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何兆武先生是我敬慕的前辈哲人,他译的《思想录》、《西方哲学史》等名著文字优美,功力与学思并臻上乘,嘉惠了不知几多学子。最近,由何先生口述、文靖整理的回忆录《上学记》出版,更是当代读书人的大幸事。  何先生是历史学家,他回顾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历程,“讲古”顺畅明晰,要言不烦,话语清澈如水,味淡而永。这不是那种“闲坐说玄宗”式的一味慨叹,而是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的生动描绘,揭示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
期刊
一位亚洲顶级投行经济学家职业生涯的意外及其背后    □ 本刊特派记者 何禹欣 发自香港    “内邮”外泄  10月初,摩根士丹利亚太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Andy Xie)突然离任的消息,令人困惑又惊奇。  作为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研究部门负责人,以宏观经济分析见长的谢,知名度并不限于亚太区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炒掉Andy对‘大摩’都没有什么好处。”谢的一位朋友、亦是另一家国际投行研究部的负责人
期刊
中国的货币政策采用多目标制,且混合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而推动改革的重要性可能在一个阶段内会大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最近,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一些关于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理论和实践的新说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央行的目标问题。央行追求的究竟是单目标还是多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问题。国际上有不少央行已经开始实行通胀目标制,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问
期刊
转型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远较成熟市场经济体复杂而多变。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造成的。第一,经济和金融转型意味着体制的重大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在某个历史阶段是有效的,但在另一个阶段很可能失灵。第二,经济转型中的某些结构性风险导致经典的货币政策工具未必有效。  中国的特殊宏观经济决定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工具的混合使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显得简单而直观,其假设在于经济结构是稳定的,基准利率可以传递并影响到经济
期刊
市场与油源应当并进      (《财经》2006年第20期“能源安全:市场还是油源”)    当前中国的能源安全的解决方案,是以油源的拓展为主要方式。这是基于中国在全球能源环境中地位的现实选择。  首先,中国缺乏对能源大量进口和依赖的经验,也缺乏参与市场的经验。这就决定了在出现极大能源缺口的时候,中国还并没有掌握好参与全球能源市场的知识,去组织能源进口调剂余缺。  其次,缺乏市场行为经验的中国,在
期刊
政府能够效率更高地经营公共品的情况,比想象的要少    自凯恩斯以来,“市场失效靠政府”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市场的确有失效的时候,但市场失效不是政府有效的保证书,不能作为政府干预的入场券。  公共品(Public Goods)是市场失效的一个经典案例,似乎只能由政府生产。其实未必如此。公共品如街道的特点是非竞争性(Non-rivalry),甲在路上行走并不影响乙在同一道路上散步;而私人品如
期刊
1991年:退休费统筹  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退休费社会统筹正式在全国推广。  文件要求,在企业缴费之外,职工个人也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由地方政府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文件明确提出,劳动部和地方劳动部门负责管理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  在筹资模式方面,文件首次提出
期刊
如果拥有更多的加尔布雷思主义者,经济学将会变得更强大,也会与21世纪世界各国的现实经济问题更为相关    过去50年里,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已经离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完全竞争”越来越远了。但作为一门学科,经济学却越来越忠实于“完全竞争”标准。  人们不断重复着“市场运转良好”之类的话,却不试图把握现实中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制度复杂性。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人们对上个月逝世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了解,远
期刊
如果现收现付制存在巨大缺口,如果完全的基金积累制尚不可行,有没有一个绕过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和行政管理能力制约瓶颈,兼顾现实与未来的社保制度设计?    社会保障体系的难题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应对老龄化进程、又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之道。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除了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使这个问题更为复杂。    何谓NDC    在许多社保专
期刊
俄对格鲁吉亚倒向西方的态度十分敌视    9月底,格鲁吉亚当局以涉嫌参与推翻现任总统萨卡什维利的阴谋为名,逮捕了四名俄罗斯军人。尽管他们很快被释放,但俄还是很快展开了报复行动,包括召回外交官、施加贸易和金融制裁等等。  俄格之间的敌视情绪由来已久。格鲁吉亚独立后,一直对俄罗斯持强硬的批评态度;俄也对格经济高度依赖俄却“不知感恩”而愤愤不平。尽管俄总统普京的政策是以克制、实用为主,但格俄之间爆发悲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