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 深度阅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与中低年级不同,低年级注重字词句教学,中年级注重段的教学,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篇的意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再把文章分得七零八落,需要立足全篇,从整体把握。那么,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下面以几个教学案例展开来进行说明。
  一、抓教学主线,以主问题串讲
  杨琴老师在《牵一“线”而懂全文》中谈到:“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抓准这条主线,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从而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教学,问题不能过多,不能什么都讲,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的,而要一课一得,要以主问题串讲的形式整体推进阅读,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深层次的阅读活动。
  如《月光启蒙》一课,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写怀念母亲的,重点写了母亲对“我”的诗歌启蒙,这是文章的主线,也是教学的切入点。我们要围绕着“课文是怎样写母亲的”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整体把握,这样教学才不会散。在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第一,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母亲对“我”的诗歌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从而体会通过多事件来写一个人的表达方式。
  第二,品读“唱歌谣”的部分。母亲是怎样给“我”唱歌谣的?可以找出第1自然段中描写母亲一连串动作的相关句子去品读,想象母亲一天中忙了什么。从母亲的一连串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月光下穿着白布褂的母亲是那么美,她唱的歌谣也是那么优美动听。月光、母亲、歌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课文正是这样以景、人、歌谣融合在一起来写母亲的,写母亲给“我”的启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写出了情景交融的画面感。
  第三,在学习了第一件事之后,让学生自读剩下的三件事,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课文是如何写出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感的,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
  这样教学,以主问题串讲,主线非常明确,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表达特色,从而走向了深度的阅读。
  二、抓表达特色,从篇章上寻突破
  高年级的教学,我们要从篇章上整体把握文章的表达特色。
  如《落花生》一课,有的教师虽然也抓了对比的手法,抓了借物喻人,但是,教学还是散的,把文本拆成一块一块的,教学没有整体性。
  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从篇章上寻找突破口,抓文本整体的表达特色。教学思路如下:
  第一,质疑作者许地山为什么给自己取笔名叫“落华生”。
  第二,找准起点,理清脉络,体会文章的写法。先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其中,前三件事是略写的,后一件是详写的,这样写就是“主次分明”。另外,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前面的“种、收、尝花生”都是写事,最后是写议,像这样的文章结构,就叫“一事一议”。虽然事情写得极略,但不能不写,也不能把它略去。事是议的铺垫,没有写事,突然议论,就会显得太突兀。
  第三,略读“事”的部分。
  第四,精读“议”的部分,学习“议”的方法,看看作者是怎么议花生的。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且明白,像这样你一句他一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议”;接着,重点品读父亲“议花生”的段落,体会“议”的方法,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议”;最后,深化主题,联系实际,升华“议”,学习“议”的更高层次,即把“议”和人联系起来,通过“议”让人懂得一个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这样的教学,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表达特色,即“一事一议”的写法。重点学习课文是如何“议”的,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透过言语的内容看言语的形式,领悟了表达。
  三、抓文体特征,从不同角度整体把握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达特色。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有“文体意识”,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整体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我们可以这样去把握:
  1.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情节的构成又离不开场景、人物和事件。因此,在教学叙事性课文时,我们可以围绕故事情节来展开教学,也可以围绕场景和人物去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如《桥》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去品读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烘托人物,还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接着,让学生走近老汉,感受人物的形象;然后,品读语言表达的简练;最后,学习结尾的巧妙安排。整节课的教学,是依据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整体展开的。
  2.写景文章的教学。写景的文章,既可以是描写景点的,也可以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这些文章写作特点比较鲜明,可以从观察顺序、景色的特点、表达的情感等方面,从整体上去把握。还有一些写景的散文,是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如《山中访友》一课,整篇文章都把景物想象成人,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景—人—情”的角度去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
  3.说明文的教学。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说明文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对说明类课文的整体把握阅读,我们可以从抓住要点、说明方法等方面去突破。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这些玻璃分别有什么特点?”“在介绍玻璃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诗词课文的教学。诗词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诗歌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见,在教学诗词类课文时,我们可以从把握诗意、体会情感等方面去整体设计。如在教学《牧童》这一首诗时,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从而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5.写人的课文的教学。写人的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是一个整体的形象,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细节、生活场面,运用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把人物拆分开来阅读理解,而要从整体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形象,也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写的是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围绕“美丽”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抓住居里夫人冶炼金属镭的细节去体会,通过对重点文段的阅读,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去体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全程地阅读和体验课文内容,我们应该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运用整体教学法、“整—分—整”教学法、尝试发现教学法、读议讲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深度閱读。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事实证明,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无味、空洞无物、杂乱无序等常见问题,均与学生的思维未被激活密切相关。习作教学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荣维东教授指出:“要使任务语境具有强刺激,设置语境的时候,可以制造强烈的认知或情感冲突,产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或情感上的巨大反差,能使学生思维被深度激活,这是写作的初始动机和言语生长的内核。”
“词之为体,自有其特质所形成之一种境界。”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其中,宋词最具内涵,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词常给人“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之感,词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然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只编入了少量的词,学生对词的接触甚少。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经典,浸润在民族文化精华中,我们研发了“美丽宋词微课程”,引领学生且吟且唱,
深度学习是从“学”到“用”的过程,它是通过阶梯式的教学,到达一种深度境界。浅表学习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参与,学习过程缺少反思,学习结果只限于模块化的解读、初始的体验。深度学习倡导自主、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深度参与的,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学习策略的反思。所以,学习结果是多角度、有创意的,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度的认识。笔者三次执教《珍珠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搂”“腼”“腆”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语气。  2.通过文本细读,理解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对于成长的不同意义,学会正确理解、判断和对待来自父母以及他人的表扬和批评。【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交流预习 疏通文本  因为是我所带的班级,所以一上课没废话,我直接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读,然后敲敲引号,学生们立刻喊出来:“引用文中父亲母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在作文时经常拿起笔不知从何下手,常常“谈作文色变”。老师们对作文教学也感到头疼。作文就像一头“拦路虎”挡在语文教学的途中。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段采取不同的策略,探索出了一条培养  学生作文兴趣、提升作文质量  之路。  一、写“告状书”,培养写话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带着无比耀眼的光环。然而,站在教育行业中的班主任,更像是战场中的先遣部队,第一时间把教学的思想传达给学生。作为小学班主任,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幸福感。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为每一位小学生树立情绪管理的榜样,采用积极的班级情绪策略进行班级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引领自己的工作走向良性的发展,同时对小学生的
张东兴老师在《共享语文每一天》一文中如是说:“教语文很简单,怎样使语文更可爱就怎样教吧。教出语文的味道,教出语文的魅力,也教出语文人的风采。”张老师的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语文,简单就好。但为了这“简单”,必须先让我们每一个教师自身不简单。几年来,我不断地取长补短,实践,改革,再实践,终于探索出一条在阅读道路上可远行之路——“两读两写”教学。  一读:批注式阅读  五年前,我开始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对比品读中关注学生  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领悟林肯胸怀坦荡、宽容大度、仁爱正义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高阶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聚焦词语表达,理清行文脉络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3课——《鞋匠的儿子》。  (
为了提高自己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我最近读了《跟窦桂梅学朗读》这本书。在这本书中,窦老师先介绍了理论指导,这一部分包括“为什么要朗读”“朗读新解”“朗读的基本方法”“朗读的规范”“朗读注意事项”“不同体裁的朗读指导举隅”六章。第二部分是课堂实践,第三部分是阅读感悟。与其他教育学书籍的最大区别是,本书中不仅有理论,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读来一点也不觉枯燥,反而觉得对于平常的语文教学很有指导性。  
2014年开春,周璐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语文教育专著——《在“以情导学”的语文行旅上跋涉》,我应邀躬逢其盛,第一个读了她的书稿,并遵嘱写了一篇短文,题为《周璐的“路”》,聊充序言。全文围绕“路”字来写,一是应了书题中“语文行旅上跋涉”之意,二是她走过来的这条语文路,确实非同一般。特别有意思的是,走这条“路”竟起步于童稚岁月,6岁时她就常和一群娃娃玩上课教语文的游戏,于是就有了之后不考普通高中而考中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