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在人格上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在心理上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同时由于交际方面的压力,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以及将来就业的压力,使得部分同学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为了让大学生能够以轻松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任课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汇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正处于青年中期。然而大学生的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与社会上的青年等同。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大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教育的一大难题和重任。传统的教育里,担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往往是专职辅导、班主任以及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康教育者,应该要和学生接触最多以及熟悉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任课教师,每周都与学生见面一到两次,可以注意到学生各种表现,观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重要角色。由于辅导员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又涉及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辅导员成为心理健康的主要引导者。辅导员接近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使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及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尽早进行疏导、解决。但高校的辅导员岗位,往往是一个年级设置一个辅导员,这就意味着一个年级几百甚至上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落在辅导员身上,如此,辅导员就是拼尽全力也无法单独完成这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滞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方式明显滞后,跟不上学生思想实际,学生社团组织的自主性和活力没有激发出来。大学生处于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还很脆弱的时期,开始接触并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心理负荷超载,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由于缺泛良好的引导,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也没有勇气踏入心理咨询室,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知道他们有心理问题。所以,高校设置的心理咨询通常变成了摆设部门而已。
三、任课教师的角色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担任心理辅导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与学生进行交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态度和行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怀学生,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集体的带头人。因此教师必须通晓社会心理学,善于运用社会心理学来协调学校集体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师生之间,师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与学校领导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其次,教师是心理卫生的治疗者。教师还应该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卫生的治疗者。由于社会竞争性增强,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有的学生胆怯退缩、多疑抑郁;有的学生郁郁寡欢、情绪不佳;有的学生孟浪冒失、喜怒无常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毫无疑问地要充当心理卫生的治疗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和痛苦后,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学生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学活动中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能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拟定心理保健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见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汇于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与学生见面最频繁,因此,教师能够经常观察注意到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表现。在平日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经常引用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例子,引发大学生的讨论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教师发现大学生有孤僻、嫉妒、自卑、冲动、抑郁等不良心理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相关的例子,让他们意识到与人交往的有益于视野的开阔、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自己做个实干的人等。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多交流。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教师才能自觉地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创造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潜在的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立即进行引导。
五、结语
任课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教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可以取代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学校仍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学校墙报、班级板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之深入人心。同时学校的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学生家长等都要各尽其责,才能够确保大学生的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
[2]胡雪梅,张启水.漫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0(5):111-114.
关键词: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正处于青年中期。然而大学生的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与社会上的青年等同。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大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教育的一大难题和重任。传统的教育里,担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往往是专职辅导、班主任以及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康教育者,应该要和学生接触最多以及熟悉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任课教师,每周都与学生见面一到两次,可以注意到学生各种表现,观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重要角色。由于辅导员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又涉及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辅导员成为心理健康的主要引导者。辅导员接近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使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及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尽早进行疏导、解决。但高校的辅导员岗位,往往是一个年级设置一个辅导员,这就意味着一个年级几百甚至上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落在辅导员身上,如此,辅导员就是拼尽全力也无法单独完成这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滞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方式明显滞后,跟不上学生思想实际,学生社团组织的自主性和活力没有激发出来。大学生处于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还很脆弱的时期,开始接触并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心理负荷超载,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由于缺泛良好的引导,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也没有勇气踏入心理咨询室,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知道他们有心理问题。所以,高校设置的心理咨询通常变成了摆设部门而已。
三、任课教师的角色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担任心理辅导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与学生进行交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态度和行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怀学生,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集体的带头人。因此教师必须通晓社会心理学,善于运用社会心理学来协调学校集体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师生之间,师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与学校领导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其次,教师是心理卫生的治疗者。教师还应该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卫生的治疗者。由于社会竞争性增强,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有的学生胆怯退缩、多疑抑郁;有的学生郁郁寡欢、情绪不佳;有的学生孟浪冒失、喜怒无常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毫无疑问地要充当心理卫生的治疗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和痛苦后,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学生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学活动中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能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拟定心理保健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见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汇于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与学生见面最频繁,因此,教师能够经常观察注意到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表现。在平日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经常引用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例子,引发大学生的讨论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教师发现大学生有孤僻、嫉妒、自卑、冲动、抑郁等不良心理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相关的例子,让他们意识到与人交往的有益于视野的开阔、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自己做个实干的人等。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多交流。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教师才能自觉地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创造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潜在的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立即进行引导。
五、结语
任课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教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可以取代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学校仍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学校墙报、班级板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之深入人心。同时学校的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学生家长等都要各尽其责,才能够确保大学生的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
[2]胡雪梅,张启水.漫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0(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