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无疑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花时最多,分量最大,地位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从近十多年中考试卷分析来看,学生丢分最多,效益最差的又恰恰是现代文阅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认真、冷静地思考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并展开讨论,确实大有裨益。
首先,从教材来看,六本初中教科书都属文选式综合教材。各册大多选的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好需好,但日益跟不上时代步伐,显得老套,陈旧,题材与风格单调而缺乏多样性。再看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说明文考的是与时代贴得很紧的高科技说明文,有些名词、术语,不但对于农村和山乡的孩子,就是对于大中城市的学生来说也是闻所未闻。学生答起来,自然是站站兢兢,如履薄冰。如果把教材与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段作比较,教材编造的滞后性就显得更加突出,时代的差异就显得更加明显。
再把每篇课文的“思考与练习”与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作比较:课文后的习题在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都不够,而且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述而发挥;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的习题就更少。中考现代文语文阅读测试题的创意设问,角度新颖、灵活,试题干扰设置巧妙隐蔽。这就是说教材中习题不能迎合备考的要求,于是课外训练题铺天盖地,各种教材的资料漫天飞。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和适应中考的需要。或许有人说;“教材仅仅是例子”,但问题是教材要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果不能融类旁通,试问“减轻学生的负担”如何落到实处?
笔者毕竟不是教材的编写者,只希望我们的教材时代感强一些,与学生的思想,生活贴得近一些。习题“思考与联系”编写者要像命中考试题那样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既要命一些水平性测试题,也要命一些选拔性测试题。这样做能较好的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缺陷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能更好堵住一部分粗制烂造的资料。
其次,从教学来看,我们的重点是一直放在“分析”这个能力层次上(能力层次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一篇名家名篇的课文,分析了情节,分析了人物;分析了人物,分析了主题;分析了主题,分析写作特点。课堂上老师一讲到底,不给学生一点消化课文的时间,更不留给他们创造的机会,试问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何提高?这犹如教练教学生游泳,尽管教练头头是道,但不给学生下水的机会,学生如何学会游泳?
讲就讲在点子上了吗?我看未必。一篇讲读课文到了一些语文老师手里,被肢解为一块一块的语文材料,课后留给学生的是几条明晰的筋,记在笔记本上的是简单的结论,仿佛只要如此这般,谁都会炮制出妙笔生花的文章。对“自读课文”的处理,也不尽人意;教师认为重要的是“讲读课文”,于是越俎代庖,费时费力,却不知学生因此失去了一次自己阅读、锻炼、提高的机会。教师认为不重要的“自读课文”,就让学生放纵自流,完全不加以指导、督促检查,故自读课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难怪学生一走进考场就会发觉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笔记本上记的完全解决不了问题。试卷上的文段是你从未接触过的,这里没有可以直接从自己记忆仓库里调出的答案,也不容易推到得出结论,每一道题都必须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平时的能力作答,而且还在有限的时间类单独完成。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呢?笔者提出几点,仅作参考。
提高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途径是多读。时代在飞速发展,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则必然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所以很多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绝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阅读的量没上去,书读得太少”。在我国悠悠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关于浏览、熟读、深思和背诵的格言,实例和文章实在太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境出于吾之心”。限于笔幅,笔者就不一一赘述。
书读得多,如果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也未必有效果。“读书须有疑”,更是鼓励学生读书要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思考,达到释疑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吸取知识的过程,它远甚于被动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他打破了封闭式的教学,丰富和拓宽了语文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就要把问题归类集中,确定重点,适当深化。课堂上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若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解决疑惑,把学生肤浅的认识引向深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到课堂重点,难点上来。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文章,复习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读书。自然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久而久之,阅读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在阅读教学上,教师要求打破单一的教学程式:课文提示——作家作品——诵读课文——生字难词——课文分析——习题解答。长期使用这种教学程式,学生上课就感到单一,泛味,容易使学生养成被动、消极的阅读心态。学生就会认为“我们读与不读都行,反正教师教读”。改变学生这种消极,被动的阅读心态有多种教学方法,在这里特别提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多采用挂图、录音、投影、录象、电影以及课堂剧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透彻的阅读动机,促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阅读状态,然后教师导入情、到入境、到入理。适当加以点拨指导。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实际上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改革。希望语文教师不要怕麻烦,自己制作一些投影片,剪辑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资料。再在教学中妥善处理好教师、学生、课文以及挂图、录音、投影、电影等四者关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受到熏陶、有了感受,悟到了妙处,还不能说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阅读是在反复训练中形成的,没有反复的训练,就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要精选现代文阅读试题,因为复习,备考经验告诉我们:现代阅读训练效果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文阅读试题设计的好坏。在练习中,教师要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找方法,摸规律;在评讲时力求深入浅出,清楚明白。这样做不但可以较快地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是检查,评讲教学的有效手段,使下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更明确 ,教学方法和步骤更为具体。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又说,课堂教学关紧是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活”字在这里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创造性实施教学艺术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学境界。如何使现代文教学挣脱形式主义羁绊,出现教的“活”,学得“活”的生动局面,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将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有待探究的课题。
首先,从教材来看,六本初中教科书都属文选式综合教材。各册大多选的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好需好,但日益跟不上时代步伐,显得老套,陈旧,题材与风格单调而缺乏多样性。再看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说明文考的是与时代贴得很紧的高科技说明文,有些名词、术语,不但对于农村和山乡的孩子,就是对于大中城市的学生来说也是闻所未闻。学生答起来,自然是站站兢兢,如履薄冰。如果把教材与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段作比较,教材编造的滞后性就显得更加突出,时代的差异就显得更加明显。
再把每篇课文的“思考与练习”与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作比较:课文后的习题在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都不够,而且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述而发挥;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的习题就更少。中考现代文语文阅读测试题的创意设问,角度新颖、灵活,试题干扰设置巧妙隐蔽。这就是说教材中习题不能迎合备考的要求,于是课外训练题铺天盖地,各种教材的资料漫天飞。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和适应中考的需要。或许有人说;“教材仅仅是例子”,但问题是教材要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果不能融类旁通,试问“减轻学生的负担”如何落到实处?
笔者毕竟不是教材的编写者,只希望我们的教材时代感强一些,与学生的思想,生活贴得近一些。习题“思考与联系”编写者要像命中考试题那样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既要命一些水平性测试题,也要命一些选拔性测试题。这样做能较好的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缺陷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能更好堵住一部分粗制烂造的资料。
其次,从教学来看,我们的重点是一直放在“分析”这个能力层次上(能力层次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一篇名家名篇的课文,分析了情节,分析了人物;分析了人物,分析了主题;分析了主题,分析写作特点。课堂上老师一讲到底,不给学生一点消化课文的时间,更不留给他们创造的机会,试问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何提高?这犹如教练教学生游泳,尽管教练头头是道,但不给学生下水的机会,学生如何学会游泳?
讲就讲在点子上了吗?我看未必。一篇讲读课文到了一些语文老师手里,被肢解为一块一块的语文材料,课后留给学生的是几条明晰的筋,记在笔记本上的是简单的结论,仿佛只要如此这般,谁都会炮制出妙笔生花的文章。对“自读课文”的处理,也不尽人意;教师认为重要的是“讲读课文”,于是越俎代庖,费时费力,却不知学生因此失去了一次自己阅读、锻炼、提高的机会。教师认为不重要的“自读课文”,就让学生放纵自流,完全不加以指导、督促检查,故自读课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难怪学生一走进考场就会发觉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笔记本上记的完全解决不了问题。试卷上的文段是你从未接触过的,这里没有可以直接从自己记忆仓库里调出的答案,也不容易推到得出结论,每一道题都必须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平时的能力作答,而且还在有限的时间类单独完成。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呢?笔者提出几点,仅作参考。
提高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途径是多读。时代在飞速发展,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则必然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所以很多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绝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阅读的量没上去,书读得太少”。在我国悠悠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关于浏览、熟读、深思和背诵的格言,实例和文章实在太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境出于吾之心”。限于笔幅,笔者就不一一赘述。
书读得多,如果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也未必有效果。“读书须有疑”,更是鼓励学生读书要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思考,达到释疑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吸取知识的过程,它远甚于被动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他打破了封闭式的教学,丰富和拓宽了语文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就要把问题归类集中,确定重点,适当深化。课堂上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若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解决疑惑,把学生肤浅的认识引向深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到课堂重点,难点上来。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文章,复习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读书。自然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久而久之,阅读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在阅读教学上,教师要求打破单一的教学程式:课文提示——作家作品——诵读课文——生字难词——课文分析——习题解答。长期使用这种教学程式,学生上课就感到单一,泛味,容易使学生养成被动、消极的阅读心态。学生就会认为“我们读与不读都行,反正教师教读”。改变学生这种消极,被动的阅读心态有多种教学方法,在这里特别提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多采用挂图、录音、投影、录象、电影以及课堂剧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透彻的阅读动机,促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阅读状态,然后教师导入情、到入境、到入理。适当加以点拨指导。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实际上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改革。希望语文教师不要怕麻烦,自己制作一些投影片,剪辑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资料。再在教学中妥善处理好教师、学生、课文以及挂图、录音、投影、电影等四者关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受到熏陶、有了感受,悟到了妙处,还不能说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阅读是在反复训练中形成的,没有反复的训练,就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要精选现代文阅读试题,因为复习,备考经验告诉我们:现代阅读训练效果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文阅读试题设计的好坏。在练习中,教师要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找方法,摸规律;在评讲时力求深入浅出,清楚明白。这样做不但可以较快地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是检查,评讲教学的有效手段,使下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更明确 ,教学方法和步骤更为具体。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又说,课堂教学关紧是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活”字在这里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创造性实施教学艺术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学境界。如何使现代文教学挣脱形式主义羁绊,出现教的“活”,学得“活”的生动局面,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将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有待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