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了中学体育教育创新、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改中的健康教育、教师发展等焦点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改革重点及发展趋势。
关健词: 中学 体育教育 创新 课程改革
前言
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正在改变。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体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如何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创新,使体育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生活化的平台?体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需要大批关注体育教育的管理者、教师共同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式。笔者从理论分析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整理,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一、中学体育教育创新应集中体现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方面
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上,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具有基本的教育标准,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比较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能保证大面积的教学质量,但同时又显得单一呆板,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个性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摆在首位,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抓住这个重点将会突破现行教育的禁锢,打开学生思路。此外,还要注重构建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思想。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创新人才。体育课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要求学生具备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体育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求学生自己思考一些锻炼项目,创编一些简单动作做为课前准备活动,同时要加强学生自尊心培养,不同学生应区别对待,在体育课中排除谁优谁劣的观念,使得学生更乐于开动脑筋,投入到创新教学活动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体育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的呼唤,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贯彻始终。
二、新课程改革——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体育课程,是体育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以往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我们需要对现有体育课程目标做出相应调整,在体育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自觉锻炼的思想,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课程内容陈旧,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为此,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出全面调整。新课程的确立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设计个性化、综合化、科学化的体育课程观。在教学内容上应淡化“竞技体育”教学模式,树立“健康为主”、“德育优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必须走开放式的育人之路,探索新教法、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区别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新型课堂教学——构建“主项选修,配项必修”体育课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实践教学的内容,讲究多而全、深而难,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重复枯燥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则很少涉及;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多以教学目标为焦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搭配,却很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搭配。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从实际来看,由于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不言自明。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需要,不能体现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充分发展出发,以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主项选修,配项必修”课的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学生性别特点、学校师资及场地器材等方面现实条件进行安排。一般说来,分别给男、女生提供2—4个运动项目为宜。主项的确定应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开学初,配项的确定应根据每一堂课主项教学完成目标的实际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的宗旨合理地选择技术动作或身体练习。在选择过程中,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互补性原则,主项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有空缺或不够之处,要选择相应的“配项”进行补充;二是广泛性原则,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的实践内容往往不止一个,因此要经常改变“花式品种”,使配项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终身体育锻炼技能。
“主项选修,配项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应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从“主讲”变为“指导”,而学生则应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主项选修,辅项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
四、教改中的健康教育——贯彻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当代人才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具备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如果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轻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就会失去体育教学的意义。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藏的创新特点和教育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鼓励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负责。3.让他们从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中感悟到哲学家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手和脚的关系。协同可产生能量,可以战胜一切。”
中学体育教学须应用非智力因素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除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教师还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习惯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取人性化教育方式,当学生有不良情绪出现时,体育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多采用目光暗示、走近提醒、沉默警示、侧面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淡化对立情绪,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而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确定、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患有偏执、抑郁、自卑、敌对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有治疗作用。
五、教师发展——突出教师创造性能力
自从出现了体育教育活动以来,体育教师所承担的工作绝大多数属于传习性的,无论传习的是科学的、理性的还是技术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的工作常和秉承、传递、重复、体力等概念相联系。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主要被看作是按部就班的重复性劳动,这也是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地位不高,甚至被社会上一部分人看不起的主要根源。事实上,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劳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独特”的“人”的哲学观,相信通过关注人、信任人,就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树立健康的“人”观,才可能具有健康的教学观、人才观、成才观。
其次,体育教师需具备开放性的知识结构。这里开放性的知识结构主要指三个板块的内容:一是通俗文化知识,包括我们常说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知识;二是专业知识,即直接为开展体育教学而需掌握的专门性知识;三是教育专业知识,其中包括体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等。
最后,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浩瀚如烟的纷杂信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取、存贮、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最后,还需要具备认知和情感相互协调发展的人格。很少有人关注教师人格对其创造性的影响,很少关注教师情感与人格方面的发展与水平。研究表明,教学效能高的教师往往与其情感与人格发展水平有很高相关。无论教学过程、德育过程都无一例外地凸显人的情感发展,包括感受性、体验理解水平、情绪情感表达、交往等,体育教师同样需要这些能力去构筑一个安全、信任、轻松、尊重、和谐和鼓励学生成长的环境。
结语
对当代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远远不止以上几个问题,构筑一个成功的体育教学体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必须依赖中学体育工作主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注重情感教育,贯彻中学体育教学新思想,探索新路子,使体育真正发挥健身、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红.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福建体育科技,2003.8.
[2]谢翔.坚持改革创新,迎接新世纪挑战——广西中学体育教学技能大赛述评[J].体育科技,2000.4.
[3]谷忐立.从整体谈普通中学体育教学的观念更新[J].洛阳:师专学报,1996.5.
[5]杨艳娇.浅谈中学体育的教学策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
关健词: 中学 体育教育 创新 课程改革
前言
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正在改变。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体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如何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创新,使体育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生活化的平台?体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需要大批关注体育教育的管理者、教师共同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式。笔者从理论分析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整理,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一、中学体育教育创新应集中体现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方面
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上,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具有基本的教育标准,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比较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能保证大面积的教学质量,但同时又显得单一呆板,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个性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摆在首位,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抓住这个重点将会突破现行教育的禁锢,打开学生思路。此外,还要注重构建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思想。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创新人才。体育课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要求学生具备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体育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求学生自己思考一些锻炼项目,创编一些简单动作做为课前准备活动,同时要加强学生自尊心培养,不同学生应区别对待,在体育课中排除谁优谁劣的观念,使得学生更乐于开动脑筋,投入到创新教学活动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体育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的呼唤,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贯彻始终。
二、新课程改革——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体育课程,是体育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以往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我们需要对现有体育课程目标做出相应调整,在体育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自觉锻炼的思想,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课程内容陈旧,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为此,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出全面调整。新课程的确立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设计个性化、综合化、科学化的体育课程观。在教学内容上应淡化“竞技体育”教学模式,树立“健康为主”、“德育优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必须走开放式的育人之路,探索新教法、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区别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新型课堂教学——构建“主项选修,配项必修”体育课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实践教学的内容,讲究多而全、深而难,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重复枯燥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则很少涉及;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多以教学目标为焦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搭配,却很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搭配。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从实际来看,由于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不言自明。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需要,不能体现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充分发展出发,以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主项选修,配项必修”课的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学生性别特点、学校师资及场地器材等方面现实条件进行安排。一般说来,分别给男、女生提供2—4个运动项目为宜。主项的确定应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开学初,配项的确定应根据每一堂课主项教学完成目标的实际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的宗旨合理地选择技术动作或身体练习。在选择过程中,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互补性原则,主项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有空缺或不够之处,要选择相应的“配项”进行补充;二是广泛性原则,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的实践内容往往不止一个,因此要经常改变“花式品种”,使配项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终身体育锻炼技能。
“主项选修,配项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应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从“主讲”变为“指导”,而学生则应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主项选修,辅项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
四、教改中的健康教育——贯彻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当代人才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具备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如果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轻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就会失去体育教学的意义。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藏的创新特点和教育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鼓励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负责。3.让他们从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中感悟到哲学家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手和脚的关系。协同可产生能量,可以战胜一切。”
中学体育教学须应用非智力因素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除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教师还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习惯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取人性化教育方式,当学生有不良情绪出现时,体育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多采用目光暗示、走近提醒、沉默警示、侧面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淡化对立情绪,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而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确定、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患有偏执、抑郁、自卑、敌对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有治疗作用。
五、教师发展——突出教师创造性能力
自从出现了体育教育活动以来,体育教师所承担的工作绝大多数属于传习性的,无论传习的是科学的、理性的还是技术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的工作常和秉承、传递、重复、体力等概念相联系。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主要被看作是按部就班的重复性劳动,这也是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地位不高,甚至被社会上一部分人看不起的主要根源。事实上,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劳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独特”的“人”的哲学观,相信通过关注人、信任人,就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树立健康的“人”观,才可能具有健康的教学观、人才观、成才观。
其次,体育教师需具备开放性的知识结构。这里开放性的知识结构主要指三个板块的内容:一是通俗文化知识,包括我们常说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知识;二是专业知识,即直接为开展体育教学而需掌握的专门性知识;三是教育专业知识,其中包括体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等。
最后,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浩瀚如烟的纷杂信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取、存贮、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最后,还需要具备认知和情感相互协调发展的人格。很少有人关注教师人格对其创造性的影响,很少关注教师情感与人格方面的发展与水平。研究表明,教学效能高的教师往往与其情感与人格发展水平有很高相关。无论教学过程、德育过程都无一例外地凸显人的情感发展,包括感受性、体验理解水平、情绪情感表达、交往等,体育教师同样需要这些能力去构筑一个安全、信任、轻松、尊重、和谐和鼓励学生成长的环境。
结语
对当代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远远不止以上几个问题,构筑一个成功的体育教学体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必须依赖中学体育工作主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注重情感教育,贯彻中学体育教学新思想,探索新路子,使体育真正发挥健身、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红.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福建体育科技,2003.8.
[2]谢翔.坚持改革创新,迎接新世纪挑战——广西中学体育教学技能大赛述评[J].体育科技,2000.4.
[3]谷忐立.从整体谈普通中学体育教学的观念更新[J].洛阳:师专学报,1996.5.
[5]杨艳娇.浅谈中学体育的教学策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