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体验是道德内化的必然过程和重要环节,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体验机会,让学生置身情境并参与活动,相互合作,亲身体验并从中感悟,在体验中激发情感,在感悟中升华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品德得以养成,行为得以规范,智慧得以生长。
体验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17-01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课程以小学生自身的生活为源泉,是一门非科学性的活动型和综合实践型课程。因此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让“道德”与“法治”在孩子心中“润物细无声”。
1.联系实际,构建生活化体验情景
联系儿童的学习、生活实际撰写内容。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活动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在儿童的生活中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让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情体验,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传统课堂的纯粹传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枯燥无味,而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再现,引领学生在课堂中走进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化难为易,化枯燥为趣味。如我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就抓住了学生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例进行教育。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在教室、校园和公共场所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大声喧哗的情境。于是我悄悄地把这些吵闹声录制成了音频,课堂上情景回放,让他们切实意识到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我们小点儿声”的道德意识,我请了一组学生上台演示食堂放餐具,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公共场所安静环境的重要性。联系实际在生活中的体验,能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很好地融合,有效地激活课堂。
2.激发兴趣,突出情感式体验教育
从兴趣、情感角度撰写内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焕发课堂的活力与生机,就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动情的教育,走心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1)目标性
任何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都应指向教学目标,情感体验也要坚持目标性原则,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如我教学《家人的爱》(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达成“我爱家人”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教孩子学步”三分钟体验,如果体验时间过短,则孩子们无法感受为人父母的辛苦,那么教学目标也将无法达成,只有让他们累到极致,才能感同身受。有位家长在课后告诉我说“今天孩子回家特别懂事,主动要洗碗、扫地,孩子说今天教洋娃娃学走路,才知道爸爸妈妈原来这么辛苦……”在情感体验活动中,教师无需引入过多与学习内容关联不大、花里胡哨的情感体验,直向教学目标的体验,一个足矣!
(2)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开展体验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学习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夯实道德准则。如我教学《我们排排队》(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课堂上我让一周做操排队小标兵上台领取文明勋章,低年级小朋友听到领奖都很兴奋,一拥而上,于是我顺势引导“这样乱糟糟、闹哄哄的还文明吗?”小朋友一致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好,“那么该怎么做呢?”我让小朋友重新上台领取勋章,第二次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地有秩序地排好队。在即时生成的课堂中,在自然真实的体验中,孩子们明白了文明排队的重要性。
3.强化养成,提升可持续体验实效
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角度撰写内容。
新形势下,随着教材的修改和教学内容的修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可持续发展。
如在苏州教研员胡春娜老师的《学做家务活》一课中,胡老师没有说教式的强调做家务的重要性,而是让孩子了解各国孩子做家务的时间,做家务孩子和不做家务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并且通过阿花的故事,让孩子们感观地去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做家务,然后让孩子也来学做一样家务活“叠毛衣”,在直观的视频教学和情感的铺垫后,孩子们学叠毛衣特别认真、专注。
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得当,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注体验式学习,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体验,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在体验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学科的魅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效提升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体验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17-01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课程以小学生自身的生活为源泉,是一门非科学性的活动型和综合实践型课程。因此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让“道德”与“法治”在孩子心中“润物细无声”。
1.联系实际,构建生活化体验情景
联系儿童的学习、生活实际撰写内容。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活动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在儿童的生活中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让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情体验,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传统课堂的纯粹传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枯燥无味,而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再现,引领学生在课堂中走进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化难为易,化枯燥为趣味。如我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就抓住了学生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例进行教育。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在教室、校园和公共场所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大声喧哗的情境。于是我悄悄地把这些吵闹声录制成了音频,课堂上情景回放,让他们切实意识到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我们小点儿声”的道德意识,我请了一组学生上台演示食堂放餐具,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公共场所安静环境的重要性。联系实际在生活中的体验,能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很好地融合,有效地激活课堂。
2.激发兴趣,突出情感式体验教育
从兴趣、情感角度撰写内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焕发课堂的活力与生机,就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动情的教育,走心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1)目标性
任何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都应指向教学目标,情感体验也要坚持目标性原则,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如我教学《家人的爱》(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达成“我爱家人”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教孩子学步”三分钟体验,如果体验时间过短,则孩子们无法感受为人父母的辛苦,那么教学目标也将无法达成,只有让他们累到极致,才能感同身受。有位家长在课后告诉我说“今天孩子回家特别懂事,主动要洗碗、扫地,孩子说今天教洋娃娃学走路,才知道爸爸妈妈原来这么辛苦……”在情感体验活动中,教师无需引入过多与学习内容关联不大、花里胡哨的情感体验,直向教学目标的体验,一个足矣!
(2)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开展体验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学习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夯实道德准则。如我教学《我们排排队》(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课堂上我让一周做操排队小标兵上台领取文明勋章,低年级小朋友听到领奖都很兴奋,一拥而上,于是我顺势引导“这样乱糟糟、闹哄哄的还文明吗?”小朋友一致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好,“那么该怎么做呢?”我让小朋友重新上台领取勋章,第二次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地有秩序地排好队。在即时生成的课堂中,在自然真实的体验中,孩子们明白了文明排队的重要性。
3.强化养成,提升可持续体验实效
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角度撰写内容。
新形势下,随着教材的修改和教学内容的修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可持续发展。
如在苏州教研员胡春娜老师的《学做家务活》一课中,胡老师没有说教式的强调做家务的重要性,而是让孩子了解各国孩子做家务的时间,做家务孩子和不做家务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并且通过阿花的故事,让孩子们感观地去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做家务,然后让孩子也来学做一样家务活“叠毛衣”,在直观的视频教学和情感的铺垫后,孩子们学叠毛衣特别认真、专注。
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得当,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注体验式学习,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体验,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在体验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学科的魅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效提升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