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精灵与永不凋谢的“花朵”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为高原山区地形,沉积岩分布广。在数亿年的地球演变过程中历经沧海桑田、海水进退,虽然我们现代人类没能亲眼所见这一海陆升降的壮丽场面,但此过程却给贵州留下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贵州古生物研究起步较早,据现有文献记载,在19世纪末德国研究者富合司(P.Fuchs)于1898年在贵阳市青岩镇采集到一些三叠纪化石,由另一德国研究者考肯(E.Koken)于1900年描述并发表论文。由此开始,贵州古生物研究经历了20世纪初至1949年的起步阶段,1950年至1985年全面发展阶段,1986年后的专题研究阶段。近年来经初步统计,贵州各时代地层已发现的化石共计20多个门类、200多个科、2000多个属及亚属、4000多个种及亚种,可谓成果丰硕,从低等菌藻类到第四纪的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均有其代表。并且化石时空分布广泛,几乎所有沉积地层分布地区,均有化石分布,也形成了许多较为系统的化石群,因此贵州也获得了古生物王国的美誉。
  贵州省博物馆作为贵州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着大量具有贵州区域特点的化石,其中知名度较高且数量较多、保存又较为完整的是贵州龙化石及海百合化石。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宣传的不断深入与化石收藏热的兴起,这两类化石也很快出现在各类图书杂志及网络媒体上,吸引了不少人关注。
  这两类物种进化繁衍的鼎盛时期为中生代的晚三叠世时期。贵州作为我国三叠纪地层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三叠系地层在贵州分布广泛,发育良好,既有台地相浅水碳酸盐岩地层,又有深水广海盆地陆源碎屑岩。当时贵州的古环境大致是这样演化的,在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由西至东以贞丰——关岭——贵阳——福泉这一S形曲线为界,以北地区地层为半局限台地相即近海陆地,而这一曲线带地层为台地边缘礁滩——盆地边缘斜坡相就相当于现在海边的礁石滩,曲线以南地区的地层为广海盆地相即为海洋。到了晚三叠世早期由于地壳运动,海水开始南退,但在关岭——晴隆——兴义一带形成了一个水体较深的箕状凹地,或者说是水体较深的海湾,其与外海沟相连,这就形成了一个很适合海生生物生活的环境,这时就是贵州龙动物群及关岭动物群繁衍生息的鼎盛时期。晚三叠世中期,随着安源远动,海水不断南退,使贵州全部上升形成陆上湖泊和沼泽,到了晚期就完全形成大陆。
  贵州龙作为贵州龙动物群最主要的组成成员,其拉丁文学名Keichousaurus,直译为“贵州的蜥蜴”,“saurus”一词是用来指类似蜥蜴的某种动物,例如恐龙一词“Dinosaur”直译为“恐怖的蜥蜴”,我们中文的翻译实际上是根据日语来的,“蜥蜴”一词根据日文就转译为“龙”,由此“贵州的蜥蜴”就译为“贵州龙”。其生活于距今约2.15亿年前,这时恐龙还没有出现,由此贵州龙并不属于恐龙,就像可以在天空中飞行的翼龙以及海洋里漫游的海龙和鱼龙一样,属于不同于恐龙的另一分支。它属于爬行动物纲、双孔亚纲、鳍龙(蜥鳍)目、肿肋龙科。贵州发现的贵州龙包括两个种,一是胡氏贵州龙(Keichousaurus Hui),另一个是贵州龙未定种(Keichousaurus sp.)。胡氏贵州龙是1957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先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及周边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时,于兴义市顶效镇柳荫村所发现。后经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研究,并以产地贵州(Keichou)作为该类化石的属名,以最初采集者胡承志先生的姓氏作为其种名。
  贵州龙的形态特征为:个体较小,一般小于30厘米,从整体形态看其外形与现在的蜥蜴十分相似;头部从前往后依次为鼻孔、眼孔、颞颥孔,眼孔较大,眼眶处也是头部最宽处,颞颥孔小于眼孔;吻部小而尖,牙齿细小呈锥状;颈部较长,约占体长的1/3,颈椎数一般为22个(贵州龙未定种可能略为增多);背椎数一般为19个;荐椎数为3-4个;尾椎数大于35个;颈肋发育,背肋肿粗现象明显;四肢尚未衍化成鳍状,尺骨与腓骨均较短粗,肱骨与股骨长度相当,后者较细小;前肢趾数或趾式为3-4-4-4-3,后肢趾数或趾式为2-3-3-4-2;幼年个体头部较大,与身体明显不成比例。
  爬行动物是由水生动物登陆后进化而来的陆生物种,但其中一些类型在进化过程中又重新返回水域适应水生生活,如贵州龙和贵州龙动物群中的其他鳍龙类就是回归海洋的爬行动物,它们的身体因需要适应生存环境已发生改变,尺骨与腓骨较肱骨、股骨变得明显短粗,趾骨细长,但与回到海洋生活的鱼龙不同的是,其四肢尚未特化成鳍状。其生活方式可能与现代哺乳动物中的海狮类似,或介于龟与海狮之间,在近陆浅海、局限海及泻湖等区域牛活,以捕食与其共生的小鱼、小虾等为牛。纵观世界,与贵州龙较为相近的鳍龙类在欧洲、中国等古特提斯海地区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发现,这一古地理分布说明二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中国南部与欧洲曾是一片相连的海域。从鳍龙类的形态特征分析,尤其是趾的形态结构是不完全适应水生生活的爬行动物,所以有专家认为它们是一类适应海滨生活的水陆两栖类型。
  贵州龙的发现是原始鳍龙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也正是它的发现从而揭开了我国三叠纪水生爬行动物研究的序幕。胡氏贵州龙较欧洲发现的肿肋龙更加特化,时代也较晚,是研究侏罗纪蛇颈龙起源的重要材料。
  贵州三叠纪海洋古生物化石的另一明星就是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关岭动物群中重要的无脊椎动物组成成员,也是动物群中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一类。关岭生物群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乡,其是一个门类众多、数量丰富的化石群,包含有海生爬行动物、鱼类、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是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
  海百合动物属棘皮动物门,海百合亚门、海百合纲,是一种始见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的无脊椎动物(始海百合),在中生代晚三叠纪时达到鼎盛时期,与现在的海参、海胆为同一大类,在现代海洋深处仍有海百合动物生存,由此可见海百合纲是海百合亚门中发展最为完善,演化最为成功的一个纲。海百合因其外形与百合花相似而得名,但其确实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它由萼、腕、茎和根四部分组成,萼与腕组成冠,很像现在山野盛开的百合花。海百合是一种群居动物,其根部固着在海底或附着在漂游于海洋中枯木上,茎部由无数细小的骨板连接而成,茎部中空为其消化道,身体可随着海水运动而自由摆动。有意思的是:它的进食腔与排泄孔处于同一位置。
  关岭生物群中的海百合化石目前仅发现有1个属、2个种,即创孔海百合属,许氏创孔海百合和关岭创孔海百合。
  许氏创孔海百合,个体中等,成年个体冠长10-15厘米,冠大,上宽下窄,萼部小,约占冠长的1/6,无肛板,腕部由三级构成,茎圆,茎中孔小而圆。
  关岭创孔海百合,个体较大,冠大,直径在30厘米以上,茎长大于150厘米,其他结构与许氏创孔海百合相同。
  海百合化石与海生爬行动物共同保存完好,这为研究当时生态学和古埋藏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同时,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也为地方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为向普通百姓宣传科普知识提供了直观的实物样本。
  随着地球沧桑巨变和生命的不断演化,大自然给贵州留下丰富而又宝贵的古生物化石,作为贵州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并认真仔细的研究好这些精美的化石,在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道路上不断有所发现,理清和补充它们的进化过程,为完善生物进化谱系而努力。我们也要责无旁贷地保护好这些宝贵的遗产,让子孙后代也能持续的同样感受到地球生命力的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清代乾隆皇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地位首屈一指,即位皇帝时间最长,端坐了60年、加之太上皇3年;又因一生显赫至尊,文治武功,晚年五世同堂,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皇帝对他自己的一生,评价极高,自诩“千古第一全人”,“幸为千古全人”,把他一生中十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为“十全武功”,自号“十全老人”。在《清高宗(乾隆)御制文三集》卷八《十全记》中将其所作所为之功绩,具体概括为:  十功者,平准噶尔
期刊
状态: 正常模式, 您上次访问是在: 2010-5-18 13:42 查看新帖 标记已读
期刊
清官珍藏的武备兵器品种丰富,十分珍贵,多数为皇家御用品,在清代是专门由清官总管内务府管辖的武备院管理。  故宫博物院珍藏武备兵器之一的防护装具——清帝御用盔甲。盔甲亦称“甲胄”,甲为衣,胄(盔)为帽,是一种身着人体用于保护的防护装具,主要是清代宫廷保存下来的遗产,其中藏有红闪缎面铁叶努尔哈赤御用甲、努尔哈赤御用铁盔、蓝色缎面绣龙纹铁叶皇太极御用甲、皇太极御用铁盔、蓝色锦缎铜钉顺治帝御用棉甲、铁金累
期刊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早期的画经匠人的再造,绘在了陶器上。直至汉代纸张发明后,画家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国画。传统中国绘画有三大体系:院画、文人画、民间绘画。院体绘画一般指宋代翰林院及其后的宫廷画家所绘的画,是中国职业画家的艺术。这类作品多为迎合帝王、宫廷之需,多以花鸟、山水、人物、宫廷生活或宗教内容为题材。有着极其完备的作画技法,对绘画材料的要求极严格;作画讲究格法工整,重视形神
期刊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经济开发区发掘了几千座战国秦汉墓葬。这些墓葬大部分保存完整,陪葬品丰富,很多墓葬有相当高的规格,而且几乎每一座完整且稍具规模的墓葬都随葬铜镜。在开发区白鹭洲墓地发掘的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枚珍贵的六山纹铜镜。  这枚六山纹铜镜,宽平素缘,镜面近平。双弦纹纽,圆圈纽座,饰羽状地纹。主纹区为顺时针方向相连的六个“山”字,字体瘦削,倾斜度很大。“山”字中间的竖画甚长,顶住镜缘,每个
期刊
人物简介  李福顺教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会员,教育部高校重点学科评审委员,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其主讲的《中国美术史》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1974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美术学院)任教至今,几十年从事美术史、美术理论教学与研究,刻苦钻研,笔耕不缀,学术涉猎面宽,贯
期刊
将科技检测手段引入文物鉴定,已经是文物鉴定领域中毫无争议的共识。作为在文物鉴定一线工作的部门,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近年已尝试与文保科技机构合作,逐步在青铜器、陶器等类文物鉴定中结合科技检测于段。  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除日常鉴定外,还履行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陕西管理处职能,在这些涉及领域多样的文物鉴定巾,青铜器作为陕西馆藏、待征集和涉案文物中的重要内容,专家力量较强,
期刊
江苏常州地处江南,两宋以来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清雍正四年时常州府下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常州府东有天宁万寿禅寺,该寺始建于唐永徽年间,为中国禅宗四大丛林之一,素为“中吴首刹”,香火兴盛。清乾隆帝六下江南,曾三次于天宁寺拈香顶礼,并题写了“龙城象教”匾额。  天宁寺屹立东南一千三百余年,但地处要冲,于乱世中屡遭兵燹,诸多古迹现已不存。寺
期刊
传统中国山水画主要有水墨、浅绛、青绿等形式,而青绿山水画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簿罩青绿。(邵洛羊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4页)美术史一般认为,中国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青绿山水画为其初始形态和古典样式。青绿山水设色一般使用精制的矿物、植物颜料,其中矿物颜料以胶矾为媒介剂,植物颜料以水
期刊
艺术市场深度调整已历有时,偏安西南一隅的云南典藏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巨大压力,不急不燥,沉着应对,一方面顺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模式结构,合理配置运用有效资源;另一方面则省时度势,结合全国尤其是西南市场的特点与新老客户的消费取向,在拍品征集和场次设置安排等方面突出地缘优势和品牌特色。本次20周年的纪念秋季拍卖中,没有急功近利做面子工程,而是实事求是,稳扎稳打,根据市场的现实合理定位统筹全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