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实践中看,一篇时政稿件往往承担着多种任务:一是党政领导在重大事件、重大问题上向社会表态;二是把领导机关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指示精神下达基层干部群众;三是对内、对外宣传,凝聚人心,鼓舞干劲,营造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等等。由此,时政报道的效果好坏,关乎党报吸引力,巩固和扩大受众面;关乎能否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笔者认为,只要遵循时政报道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全面、准确,细腻、生动,才能增强领导活动报道的亲和力。
首先,时政记者要培养猎犬的嗅觉,抓好领导活动背景这个细节,突出新闻性,增强稿件厚重感领导调研活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被调研的单位某个方面的工作也必定在全地区具有代表性。因此,在报道前,首先要弄清楚领导为什么要去那里、那里有什么区位特征、存在什么突出问题、当前又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等等。如,1994年大兴安岭林管局领导先后三次深入伊图里河林业局,专门就林业职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由于伊图里河林业局历史上过量采伐,导致木材生产任务锐减,造成了一大批职工失业,外出谋生只是一部分,闲置职工上访激增。如果不及时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加以认真解决,势必会影响林区的稳定和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在几篇报道中,笔者特别突出地把大兴安岭林管局领导为伊图里河林业局新划归施业区及多次深入伊局的工作动态等内容鲜明地报道出来,并受到林管局、伊图里河林业局领导和电视台领导的好评。不久之后,林管局对伊局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其次,时政记者要培养鹰隼的眼力,抓住领导性格特征这个细节,突出现场感,增强稿件可读性。众所周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可以通过丰富的现场音响和激动人心的画面,直接地刺激听众、观众的感官。但文字记者在解说词中,要善于捕捉典型场面、典型场景,更加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这个细节。如《四直辖市长上两会》一稿就为我们如何从抓人物性格特征入手,写好领导活动提供的范例:王岐山去年临危受命从海南调任北京,成功应对非典危机,今年“两会”,他自然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因为王岐山很低调,自己围着围巾,竖起长风衣的领子,匆匆进出大会堂的北门。就在一层,记者拿话筒采访他时,他也以“明天北京團开放,到时再叙”而推脱。非常有经验的记者便以记录真实的报道形式,用“步履如飞”、“绝尘而去”这样的形象用词,将低调的王市长跃然纸上。非常值得我们文字记者学习。
第三,记者要培养“庖丁解牛”的手艺,抓住文章组织结构这个细节,突出技术性,增强稿件的条理性。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领导活动报道细节多了,会与篇幅的“总量控制”的矛盾。因此,更要从文章组织机构这个细节入手,培养“庖丁解牛”的手艺,突出技术性。有了庖丁的手艺,不怕解不了牛。目前领导同志调研活动报道也有“三段论”:导语部分、查看过程和领导讲话。我们完全可以从结构调整上“抠”一点,从领导讲话中“抠”一点,从查看过程上“抠”一点,从而为细节的刻画“抠”出空间。
从结构调整上“抠”一点,就是要合理打破领导在调研中即兴讲话的自然顺序,在尊重意愿的基础上,对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表述进行重组整合,使各个段落意思明确,表达到位,绝不重复。
从领导讲话中“抠”一点,就是要快速深入理解领导即兴讲话精神,分清领导讲话涵盖的各个层面意思,力争整理后的讲话条理清楚、准确全面、文字凝练、言简意赅。
“不知机硅步,无以至千里。”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到了这几点,在调研稿中加入细节描写,又不突破“总量控制”是可以实现的。
第四,记者要有火一样的热情,抓住领导即兴讲话中稍纵即逝的“亮点”这个细节,突出观点性,增强稿件的灵性很多新闻亮点是在会议、调研活动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稍纵即逝。如果能够及时抓住,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记者在工作中要有热情,有激情。特别是要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从群众角度出发,带着满腔激情去听领导讲话。尤其对领导的脱稿讲话,更要用心去体会,不做局外人,不“冷眼看世界”。这样就容易找到“共振点”,从而提炼出为群众之所想、群众之所需的休息和内容,使稿件更容易引发读者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单位:伊图里河电视台)
首先,时政记者要培养猎犬的嗅觉,抓好领导活动背景这个细节,突出新闻性,增强稿件厚重感领导调研活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被调研的单位某个方面的工作也必定在全地区具有代表性。因此,在报道前,首先要弄清楚领导为什么要去那里、那里有什么区位特征、存在什么突出问题、当前又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等等。如,1994年大兴安岭林管局领导先后三次深入伊图里河林业局,专门就林业职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由于伊图里河林业局历史上过量采伐,导致木材生产任务锐减,造成了一大批职工失业,外出谋生只是一部分,闲置职工上访激增。如果不及时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加以认真解决,势必会影响林区的稳定和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在几篇报道中,笔者特别突出地把大兴安岭林管局领导为伊图里河林业局新划归施业区及多次深入伊局的工作动态等内容鲜明地报道出来,并受到林管局、伊图里河林业局领导和电视台领导的好评。不久之后,林管局对伊局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其次,时政记者要培养鹰隼的眼力,抓住领导性格特征这个细节,突出现场感,增强稿件可读性。众所周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可以通过丰富的现场音响和激动人心的画面,直接地刺激听众、观众的感官。但文字记者在解说词中,要善于捕捉典型场面、典型场景,更加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这个细节。如《四直辖市长上两会》一稿就为我们如何从抓人物性格特征入手,写好领导活动提供的范例:王岐山去年临危受命从海南调任北京,成功应对非典危机,今年“两会”,他自然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因为王岐山很低调,自己围着围巾,竖起长风衣的领子,匆匆进出大会堂的北门。就在一层,记者拿话筒采访他时,他也以“明天北京團开放,到时再叙”而推脱。非常有经验的记者便以记录真实的报道形式,用“步履如飞”、“绝尘而去”这样的形象用词,将低调的王市长跃然纸上。非常值得我们文字记者学习。
第三,记者要培养“庖丁解牛”的手艺,抓住文章组织结构这个细节,突出技术性,增强稿件的条理性。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领导活动报道细节多了,会与篇幅的“总量控制”的矛盾。因此,更要从文章组织机构这个细节入手,培养“庖丁解牛”的手艺,突出技术性。有了庖丁的手艺,不怕解不了牛。目前领导同志调研活动报道也有“三段论”:导语部分、查看过程和领导讲话。我们完全可以从结构调整上“抠”一点,从领导讲话中“抠”一点,从查看过程上“抠”一点,从而为细节的刻画“抠”出空间。
从结构调整上“抠”一点,就是要合理打破领导在调研中即兴讲话的自然顺序,在尊重意愿的基础上,对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表述进行重组整合,使各个段落意思明确,表达到位,绝不重复。
从领导讲话中“抠”一点,就是要快速深入理解领导即兴讲话精神,分清领导讲话涵盖的各个层面意思,力争整理后的讲话条理清楚、准确全面、文字凝练、言简意赅。
“不知机硅步,无以至千里。”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到了这几点,在调研稿中加入细节描写,又不突破“总量控制”是可以实现的。
第四,记者要有火一样的热情,抓住领导即兴讲话中稍纵即逝的“亮点”这个细节,突出观点性,增强稿件的灵性很多新闻亮点是在会议、调研活动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稍纵即逝。如果能够及时抓住,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记者在工作中要有热情,有激情。特别是要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从群众角度出发,带着满腔激情去听领导讲话。尤其对领导的脱稿讲话,更要用心去体会,不做局外人,不“冷眼看世界”。这样就容易找到“共振点”,从而提炼出为群众之所想、群众之所需的休息和内容,使稿件更容易引发读者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单位:伊图里河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