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借助ESI数据库分析工具,对1999年至2009年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发表的国际论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情报研究的方法,为学科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ESI计算机科学 学科数据 文献计量 情报研究 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b)-0008-02
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学科建设非常重要。首先,高校几乎都提出将学科建设为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其次,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因此,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借助数据库分析工具,科学合理的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有助于及时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从而为学科发展提供依据。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的数据库分别是ESI和SCI(E)网络数据库。
ESI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该数据库从科学家、机构、国家、学科等角度提供发文量、总被引次数、热门论文、高被引论文等索引信息。ESI从引文分析的角度,针对22个专业领域,分别对国家、研究机构、期刊、论文以及科学家进行统计分析排序。用户可以从该数据库中了解在一定排名范围内的科学家、研究机构、国家(地区)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力,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SCI(E)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它在衡量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美国ESI数据库国际论文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统计数据显示,兰州大学六个学科(领域)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论文被引数量位居全球科研机构前1%,它们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以及植物学与动物学。美国ESI数据库统计分析了22个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领域兰州大学作为机构未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前1%。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隶属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因此,通过统计分析SCI(E)数据库中10年来(1999.1至2009.12)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著者单位的143篇论文的产出情况,同时对比ESI数据库中计算机科学领域涉及的相关数据和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情报研究的方法,对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2基于SCI(E)的以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著者单位国际论文产出
通过检索SCI(E)数据库,兰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年来共发表国际论文143篇,见表1。
3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存在的差距
基于ESI(1999.1至2009.12)世界所有学术机构排名来看我国在化学、物理、工程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较好的表现。从表2(数据摘自ESI)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学科仅有11所中国高校/机构进入世界科研机构的前1%,世界排名来看香港科技大学为49/338、中国科学院为58/338、清华大学为66/338,这三所高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已进入世界前100,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
通过分析SCI(E)数据库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著者单位产出的143篇国际论文,可以看出有133篇论文进入ESI,有10篇论文因为所发表的6种期刊非ESI收录期刊(SCI收录期刊根据相关指标仅有部分进入ESI)而未进入ESI。而132篇论文中仅有11篇论文发表的5种期刊属于ESI计算机科学领域,其余的的122篇论文根据发表期刊分别为工程学44篇、物理学35篇、化学32篇、数学6篇、药理学和毒物学2篇、地球科学1篇、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篇以及材料科学1篇。因此通与过表2对比可以发现就计算机科学学科而言兰州大学与国内高水平高校相比差距很大。
4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发展
为了推动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发展,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情报研究的方法,提供学科发展相关依据。
4.1 科研领军人才与团队建设
为了了解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国际论文发表情况,我们在聚类统计了论文作者情况。10年来论文发表量最多的第一作者为许福永教授,共发表论文16篇,其次为张晓萍教授共发表论文6篇,张瑞生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超过10篇,因此与兰州大学具有优势学科的其他学院的研究人员相比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该大力培养团队的领军人才。10年来143篇论文涉及的第一作者为72人,人均发文量为1.97篇,说明人均发文量水平较低。因此,为了学科发展,可以从提高国际论文的发文量角度来推动研究团队建设。
4.2 交叉学科发展
计算机科学基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交叉学科领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在推动兰州大学优势学科的建设方面,这一点已初见端倪。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所产出,贡献较多的领域为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除了学科自身的原因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和其他领域(尤其是我校已有的优势学科领域)结合找到突破口也尤为重要,因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当发挥优势将交叉学科的贡献率做大做强。
4.3 学术投稿与信息资源建设
科学研究的重要产出形式为发表论文,因此,归根结底学术研究的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就在于本学科领域内高档次学术期刊上论文的发表量和论文的被引量。从科研产出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论文的投稿期刊涉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仅为5种,但根据对比进入ESI计算机科学领域期刊数据可以看出ESI中计算机科学的期刊达到200种,而ESI中排名在前的物理学期刊为193种,因此,计算机科学学科的投稿空间较大。从信息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兰州大学已经引进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年,而且ACM的11种期刊均进入ESI,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尚未向其投稿。此外,投稿时研究人员可以多角度选择收稿量多且论文被引量大的期刊投稿,以提稿学术影响力。
5结语
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明确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相对位置,从而发挥比较优势,找出问题和差距,根据ESI数据库的科学指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寻找合作和学习的国内外学术单位,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颖鑫,刘德洪,刘清.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应用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6):137~140.
[2] 邱均平.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16.
关键词:ESI计算机科学 学科数据 文献计量 情报研究 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b)-0008-02
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学科建设非常重要。首先,高校几乎都提出将学科建设为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其次,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因此,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借助数据库分析工具,科学合理的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有助于及时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从而为学科发展提供依据。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的数据库分别是ESI和SCI(E)网络数据库。
ESI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该数据库从科学家、机构、国家、学科等角度提供发文量、总被引次数、热门论文、高被引论文等索引信息。ESI从引文分析的角度,针对22个专业领域,分别对国家、研究机构、期刊、论文以及科学家进行统计分析排序。用户可以从该数据库中了解在一定排名范围内的科学家、研究机构、国家(地区)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力,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SCI(E)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它在衡量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美国ESI数据库国际论文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统计数据显示,兰州大学六个学科(领域)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论文被引数量位居全球科研机构前1%,它们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以及植物学与动物学。美国ESI数据库统计分析了22个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领域兰州大学作为机构未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前1%。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隶属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因此,通过统计分析SCI(E)数据库中10年来(1999.1至2009.12)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著者单位的143篇论文的产出情况,同时对比ESI数据库中计算机科学领域涉及的相关数据和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情报研究的方法,对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2基于SCI(E)的以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著者单位国际论文产出
通过检索SCI(E)数据库,兰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年来共发表国际论文143篇,见表1。
3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存在的差距
基于ESI(1999.1至2009.12)世界所有学术机构排名来看我国在化学、物理、工程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较好的表现。从表2(数据摘自ESI)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学科仅有11所中国高校/机构进入世界科研机构的前1%,世界排名来看香港科技大学为49/338、中国科学院为58/338、清华大学为66/338,这三所高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已进入世界前100,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
通过分析SCI(E)数据库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著者单位产出的143篇国际论文,可以看出有133篇论文进入ESI,有10篇论文因为所发表的6种期刊非ESI收录期刊(SCI收录期刊根据相关指标仅有部分进入ESI)而未进入ESI。而132篇论文中仅有11篇论文发表的5种期刊属于ESI计算机科学领域,其余的的122篇论文根据发表期刊分别为工程学44篇、物理学35篇、化学32篇、数学6篇、药理学和毒物学2篇、地球科学1篇、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篇以及材料科学1篇。因此通与过表2对比可以发现就计算机科学学科而言兰州大学与国内高水平高校相比差距很大。
4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发展
为了推动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发展,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情报研究的方法,提供学科发展相关依据。
4.1 科研领军人才与团队建设
为了了解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国际论文发表情况,我们在聚类统计了论文作者情况。10年来论文发表量最多的第一作者为许福永教授,共发表论文16篇,其次为张晓萍教授共发表论文6篇,张瑞生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超过10篇,因此与兰州大学具有优势学科的其他学院的研究人员相比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该大力培养团队的领军人才。10年来143篇论文涉及的第一作者为72人,人均发文量为1.97篇,说明人均发文量水平较低。因此,为了学科发展,可以从提高国际论文的发文量角度来推动研究团队建设。
4.2 交叉学科发展
计算机科学基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交叉学科领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在推动兰州大学优势学科的建设方面,这一点已初见端倪。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所产出,贡献较多的领域为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除了学科自身的原因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和其他领域(尤其是我校已有的优势学科领域)结合找到突破口也尤为重要,因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当发挥优势将交叉学科的贡献率做大做强。
4.3 学术投稿与信息资源建设
科学研究的重要产出形式为发表论文,因此,归根结底学术研究的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就在于本学科领域内高档次学术期刊上论文的发表量和论文的被引量。从科研产出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论文的投稿期刊涉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仅为5种,但根据对比进入ESI计算机科学领域期刊数据可以看出ESI中计算机科学的期刊达到200种,而ESI中排名在前的物理学期刊为193种,因此,计算机科学学科的投稿空间较大。从信息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兰州大学已经引进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年,而且ACM的11种期刊均进入ESI,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尚未向其投稿。此外,投稿时研究人员可以多角度选择收稿量多且论文被引量大的期刊投稿,以提稿学术影响力。
5结语
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明确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相对位置,从而发挥比较优势,找出问题和差距,根据ESI数据库的科学指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寻找合作和学习的国内外学术单位,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颖鑫,刘德洪,刘清.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应用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6):137~140.
[2] 邱均平.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