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教育关系探悉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p5c115f6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在社会中,社会分层和教育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教育使很多社会成员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但是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教育不能使社会出现理想结构,教育不能消除社会分层累积性,教育的应试化趋向等等。
  [关键词]社会分层 教育
  
  社会分层指的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拥有的社会资源是不均等的,因此也产生了社会地位的不均等。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先赋的社会地位,一个是个人的获致能力。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个人获致能力渐渐超过先赋地位影响。而教育作为社会化的手段,对人的获致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教育与社会分层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1 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中分层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模式。多元分层论者认为,社会按社会成员资源的多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正是由于这种分层使得社会成员被安置在不同的位置上,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社会分层是伴随着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的,必然会有冲突和对立。对于这种矛盾,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来缓解,所谓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指尽力避免社会分层累积性的影响,使各人的获致能力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在工业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分层的开放性成为可能,因为社会需要有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劳动者,而拥有相当知识水平的劳动者以知识为资本在市场交换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因此,受教育已经被当代社会大多数人看成是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有力的方式。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越来越成为大多数,美国将中产阶级看成是国家的社会民主和富裕的保证,将橄榄形的社会结构看成是社会分层的最佳状态,又把中产阶级的产生归功于成功的学校教育。
  2 中国社会中教育对分层的影响。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据专业课考试成绩将学生分层别类,使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教授不同的内容,使其成为不同规格的人才。在现代中国社会,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为学生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前,职业间差异并不意味着悬殊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差距,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很有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之间渐渐面临了差异较大的社会背景,教育也由于其在社会分层过程中的作用而获得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自从80年代以来,我国不同行业和职业逐渐享有了不同的经济收入,也享有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研究表明,依据整体地位对行业进行排序:党政机关位列第一位,卫生、文教等行业位置明显靠前,而农林牧渔业等排名则位列最后。人口抽样分析表明:在各行业从业人口中94%的文盲汇集于农林牧渔业,22.2%的文盲汇集于制造业,1.59%的文盲汇集于批发零售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行业中,文盲只有0.06%,金融保险业只有0.01%。在各行业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从业人口中,24.5%集中于教育、文化行业,18%集中于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45%集中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而农林牧渔行业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只有0.17%。可以看出,对从业人员总体平均教育水平要求较低的行业其从业人员的总体社会地位也较低。这说明教育程度与个人进入某一特定的行业之间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为人们进入社会分层提供了一个途径,只有在学校教育中取得理想成绩,才能不断走向层次和质量优异的学校,进而进入理想的社会角色。
  3 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教育与分层的相关性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的,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首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途径,可以减少社会分层的累积性影响,促进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增加,使社会分层更趋于合理化;其次,教育与分层的关系被社会成员所认识后,必然会刺激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的热情,势必会给教育发展带来动力,客观上促进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播。但是,教育并不能解决社会分层中的所有困境。
  3.1 高等教育能否使社会出现橄榄型结构。当代社会形态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经济,教育的作用被社会重视起来。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确实能够拥有知识、技术资本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地位,而实现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么看来,高等教育確实有助于下层青年进入中间阶层。但是,中产阶级能否占社会的多数,并不是只由教育水平决定的,它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即使高等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中间阶级,社会也不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来容纳他们。这就可以理解成为什么北京市有500万流动人口都能有活干,而大学生求职屡屡碰壁。高校年年扩招与就业市场年年惨淡形成了鲜明对比。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高校毕业生有145万,200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12万,而2004年已经达到了280万。这种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希望成为“白领”,进入中间阶层,但是学历贬值的现象却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3.2 社会分层累积性与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分层中的不平等现象,但还不能解决先赋角色不平等问题,在已经形成阶层分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更不能不受其父母阶层地位的影响。例如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的贵族学校,这些教育机构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高薪聘请优秀的教师,但是昂贵的学费把工薪阶级的学生挡在门外,同时一些重点的基础教育学校,都减少招生人数,广招自费生,高额的学费也使很多平民子弟进入了普通学校,而富家子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如果教育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明显。甚至在高等教育招生中也会有一些不公平竞争现象,一些拥有社会关系资源的考生会被破格录取,一些学生也会不经过高考而去国外的大学深造。当一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其父母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成其找到工作与否、工作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能够减弱社会分层积累性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3.3 教育作为人才选拔手段的应试化趋向。教育在社会分层中作用是突出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收益,但是,教育却可以给予社会成员学历和文凭。文凭是衡量教育的合法性依据。在就业市场上,能力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在短期内难以确准考核,而文凭作为外在尺度一般用来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客观依据。因此,社会对于学历的关注会胜于对实际知识、能力的关注。应试教育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分数和升学率,为了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优势,进而在社会分层中获得有利的位置。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教育一直把知识教育高效率作为学校至高活动的中心,人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把学生引入读死书、死读死的胡同。相对于国外教育,我国的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不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把学校作为社会人才选拔的筛子,从中学开始一直进行到以后各个教育阶段,只允许少部分考试成绩高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停留在金字塔底部而被社会主流教育所忽略,这种教育以大多数人的失败,换取了少数人的成功,完全违背了社会平等原则。
其他文献
1 细胞中最多的物质一定是蛋白质,  [辨析]大多数学生认同这个观点。实际上对于不同生物或同一种生物的不同部位含有机物量最多的种类是不定的,如马铃薯的薄壁细胞中最多的有机物是淀粉,而非蛋白质。    2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像在视野左上方,将装片移向右下方,可使像到达视野中央。  [辨析]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物像与实际物体存在情形正好相反。如果像在左上方,意味着物体在视野的右下
期刊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入的技法也就各异。一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法有:迁移导入、观察导入、实验导入、激疑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谈话导入等。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并明确所学内容,清楚地了解本课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导入技法 作用 实例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由于每堂课的时间的减少和每门课总学时的减少,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调整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实施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并能推动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人们的头脑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具体包括:环保、人口、反思、求异思维、可持续发展等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的现代意识教育的方式有许多,本人认为主要可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系社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因而我们在今天就必须高度重视全民的国防意识的教育,在高校中就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国防意识教育不仅是当前我国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而且是我们在今天国防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增强民族整体素
期刊
1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将“已知”转化为“他知”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已知”和学生的“未知”的矛盾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已知”。所谓教师的“已知”,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成了解决教师本身的“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的过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熟读教材
期刊
[摘要]民办院校无论从其师资、设备,还是其社会地位都有别于国办院校。然而,它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在高职教育的市场化进程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民办院校想立足于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就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建设和培养。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为此,建立和造就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创新精神以及相对稳定的“双师
期刊
[摘要]数学教育教学中“学习不良学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只要大家都来关心、爱护“学习不良学生”,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帮助“学习不良学生”,那么“学习不良学生”不但不会再“不良”下去,而且可以转化为“学优生”,即“优秀生”。这样,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就可以落到实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人是建设的主体,和谐校园是大学的理想追求。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是教育最基本、最高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大学精神 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和谐
期刊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城市贫困人口与日俱增,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分析城市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贫困 原因 对策    1 城市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分析。    1.1 转型时期体制转换,企业调整结构,下岗失业职工增多。转型时期体制转换,企业调整结构,经济效益下降,下岗失业职工增多,城市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大量和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