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将符合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205例患者确定为研究样本,签订为期1年的高血压健康保健合约,实施社区分层干预措施。结果: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遵医率显著改善(P<0.05);干预前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下降显著(P<0.01);TS双位记分法评价患者血压控制率达44.7%,与全国老年高血压平均控制率相比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分层干预模式对提高患者知识知晓率、遵医率和血压控制率有显著成效,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的、可行的综合防治手段。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合约式管理分层干预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53
资料与方法
以甘肃张掖市4个社区为样本总体。将符合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205例患者确定为研究样本,继发性或恶性高血压、严重靶器官功能受损等已不适合社区康复的患者未列入。其中男99例,女106例;年龄61~79岁,平均68.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9例,高中(中专)105例,初中9例,小学及以下12例。研究过程中4例患者因搬迁、3例因疾病突发死亡而中断研究,实际完成的总样本为198例。
干预措施:①合约式管理:告知患者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本着护患双向自愿原则,签订1年高血压保健合约与患者家庭建立固定的联系,按分层干预计划定期随访和个体化指导。建立健康档案,评估家庭健康管理能力,详细记载干预过程,动态评价干预成效,及时改进干预措施。②分层干预:与上级专科门诊合作, 依据患者血压水平及有无其他危险因按危险分层给与干预。高危组干预:观察(3个月)血压≥180/105mmHg者,或血压未持续≥180/105mmHg,但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者,入户干预1次/周,每月到专科门诊加强规律性降压治疗,隔3个月监测血脂、血糖、肾功能、心电图及眼底改变。中危组干预:观察血压在160~179/95~104mmHg,无或仅有轻度靶器官损害者,入户干预1次/2周,隔3个月到专科门诊采取适量降压治疗,隔6个月监测相关项目。低危组干预:观察血压在140~159/90~95mmHg或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入户干预1次/月,6个月到专科门诊健康咨询并监测相关项目。③入户干预措施: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包括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教会基本家庭护理技能如测量血压、制作家庭保健卡、运动量监测等;干预日均食盐和脂肪量、指导适量运动;督促遵医嘱定期检查、坚持服药、记录血压、体重和服药情况。
评价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类试验研究方法,干预前后自身配对设计。评价指标:①相关知识知晓率和遵医率:自行设计问卷测试,选项均为二项选择,共分两部分共计28个问题,各答对10题以上为合格。②血压控制率:用治疗分数[Treat Score(TS)]的双位记分法,22分以上控制血压达标,21分以下控制不理想。③血压控制水平:干预前后连续测量患者3日血压,分别统计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失访病人不纳入结果统计。患者干预前后知识知晓率、遵医率用X2检验,血压控制水平比较用U检验。
结果
分层干预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遵医率显著改善(P<0.05)。
因干预前应用TS积分无法统计患者血压控制率,取全国老年高血压控制率7.6%为对照值,干预后通过TS积分计算血压控制率达44.1%。应用率的u检验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层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水平变化的比较,见表1。
讨论
社区护理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预的重点是引导、帮助和组织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疾病防治,消除人群的不良行为和帮助人们建立起健康行为。我们以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探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强调有针对性的分层干预可指导患者系统、规范地综合防控高血压,且以TS积分法动态评价社区干预效果,其方法简单,内容不仅以血压下降为依据,还包括患者遵医行为的建立、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等。但由于患者健康信念模式的建立受多因素影响而频繁改变,行为习惯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社区护士不懈努力,与社区相关机构及家庭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长期的综合干预模式,切实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家庭对疾病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高血压社区干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73.
2王薇,赵冬.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246-247.
3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9):647-648.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合约式管理分层干预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53
资料与方法
以甘肃张掖市4个社区为样本总体。将符合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205例患者确定为研究样本,继发性或恶性高血压、严重靶器官功能受损等已不适合社区康复的患者未列入。其中男99例,女106例;年龄61~79岁,平均68.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9例,高中(中专)105例,初中9例,小学及以下12例。研究过程中4例患者因搬迁、3例因疾病突发死亡而中断研究,实际完成的总样本为198例。
干预措施:①合约式管理:告知患者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本着护患双向自愿原则,签订1年高血压保健合约与患者家庭建立固定的联系,按分层干预计划定期随访和个体化指导。建立健康档案,评估家庭健康管理能力,详细记载干预过程,动态评价干预成效,及时改进干预措施。②分层干预:与上级专科门诊合作, 依据患者血压水平及有无其他危险因按危险分层给与干预。高危组干预:观察(3个月)血压≥180/105mmHg者,或血压未持续≥180/105mmHg,但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者,入户干预1次/周,每月到专科门诊加强规律性降压治疗,隔3个月监测血脂、血糖、肾功能、心电图及眼底改变。中危组干预:观察血压在160~179/95~104mmHg,无或仅有轻度靶器官损害者,入户干预1次/2周,隔3个月到专科门诊采取适量降压治疗,隔6个月监测相关项目。低危组干预:观察血压在140~159/90~95mmHg或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入户干预1次/月,6个月到专科门诊健康咨询并监测相关项目。③入户干预措施: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包括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教会基本家庭护理技能如测量血压、制作家庭保健卡、运动量监测等;干预日均食盐和脂肪量、指导适量运动;督促遵医嘱定期检查、坚持服药、记录血压、体重和服药情况。
评价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类试验研究方法,干预前后自身配对设计。评价指标:①相关知识知晓率和遵医率:自行设计问卷测试,选项均为二项选择,共分两部分共计28个问题,各答对10题以上为合格。②血压控制率:用治疗分数[Treat Score(TS)]的双位记分法,22分以上控制血压达标,21分以下控制不理想。③血压控制水平:干预前后连续测量患者3日血压,分别统计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失访病人不纳入结果统计。患者干预前后知识知晓率、遵医率用X2检验,血压控制水平比较用U检验。
结果
分层干预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遵医率显著改善(P<0.05)。
因干预前应用TS积分无法统计患者血压控制率,取全国老年高血压控制率7.6%为对照值,干预后通过TS积分计算血压控制率达44.1%。应用率的u检验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层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水平变化的比较,见表1。
讨论
社区护理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预的重点是引导、帮助和组织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疾病防治,消除人群的不良行为和帮助人们建立起健康行为。我们以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探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强调有针对性的分层干预可指导患者系统、规范地综合防控高血压,且以TS积分法动态评价社区干预效果,其方法简单,内容不仅以血压下降为依据,还包括患者遵医行为的建立、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等。但由于患者健康信念模式的建立受多因素影响而频繁改变,行为习惯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社区护士不懈努力,与社区相关机构及家庭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长期的综合干预模式,切实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家庭对疾病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高血压社区干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73.
2王薇,赵冬.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246-247.
3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9):64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