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申雪,1978年,33岁;赵宏博,1973年,38岁。二人均为哈尔滨人,也同为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在1992年,申雪14岁、赵宏博19岁时,两人首度合作开始了花样双人滑生涯,从此,他们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并在1994年第一次出现在世锦赛的舞台。2003年花样滑冰世锦赛,申雪踝关节扭伤,依然坚持带伤参赛。凭借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申雪/赵宏博蝉联世锦赛冠军。2010年2月16日,在合作18年后,终于夺得中国体育史上首个花样滑冰奥运会金牌。2010年9月4日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约1.8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尖叫声中,申雪、赵宏博完成了他们幸福又浪漫的冰上婚礼庆典。
女孩单调艰苦的少年时
我(申雪)生长在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是一名售货员。当年,我们一家人挤住在道外区一个小房子里。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就是哈尔滨八区体育场。每到冬天,露天冰场上就热闹起来。1983年,当时我才5岁,那是我第一次穿上冰鞋走进这个溜冰场。那是父母让我穿上冰鞋,可没有让我成为什么冠军的意思。因为我打小身子就瘦弱单薄,父母送我去学滑冰,只是想让我能稍微壮实点。但是连我父母都没想到,上了冰场的我逐渐产生了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别看我瘦小,但心气还挺大的。我当时想,只要练了就要练好,从不因为其他的原因耽误我的滑冰课。
我刚练滑冰那会,父母的工资都只有30多元。多少年后我才明白,为了能让我好好滑冰,父母过得非常节俭,在我出成绩前,妈妈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那时的我也还算乖,几乎没给父母提过额外的物质要求。我记得我第一次给他们要东西,是在我第一次获得亚洲冬季运动会双人滑冠军,我父母去看我的时候,我跟她们说我想要几个红富士大苹果。
上了小学以后,学校的课程和我的训练产生了冲突,为了能继续训练,父母找到了学校,他们跟老师商量,看能不能让我只上半天的课程,腾出下午的时间来训练。学校当然不会同意了,但是耐不住我父母的软磨硬泡,最终学校还是松口了,答应先“试试看”。此后,每天中午,爸爸到学校接我去训练,同时他还跟老师问清楚下午上什么课,留哪些作业什么的。晚上我回到家里,他就给我补课。没想到,期中考试时,我居然得了全班第三名的成绩。也正因为这个成绩,学校才答应我可以例外去上半天课。这样,我半天上课半天训练,但是我的成绩一直排在全班的前茅。有一次父母在我的铅笔盒里看到了班干部的臂章,才知道我又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他们就更宽慰了。
8岁以后,我开始跟着教练正式练习花样滑冰。一共有10个小孩子,因为有几年的滑冰基础,再加上我还算是个能吃苦也能动动脑子的孩子吧,我在全队的训练成绩属于中上等。那时候的训练条件可真算得上是比较艰苦的,我们训练在哈尔滨体工队,里面只有一个室内冰场,但是要提供给冰球、速滑、花样滑冰等多个项目的队员训练使用。花样滑冰的训练时间一般都排在凌晨的时候。我们都是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在陆上训练,晚饭后先抓紧时间睡一觉,常常是睡得正香时就被叫起来到冰上训练。想想看,我们那帮孩子正是贪玩、贪睡的时候,这种作息制度能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
冰场上顺畅的小男孩
我(赵宏博)的父亲原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小提琴演奏员,后来转业到哈尔滨工商部门工作;母亲是哈尔滨亚麻厂的一名工人。我踏进滑冰之门的经历,与小雪截然不同。
我记得5岁多的那年,我当时还在上幼儿园。有一天,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刚刚参加完一次幼儿篮球比赛,而且还拿了冠军。我们这些孩子们正在跳啊叫啊,这时,一个陌生人走到我面前,问我:你会滑冰吗?我说不会。那人又问我:你想滑冰吗?可能是小孩子对玩的东西总是有一种天性吧,我也就没拒绝他。没想到,就是这次遭遇,让我和滑冰结下了缘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人叫孙志平,是一位滑冰教练,也成了我的启蒙教练。他找到了我爸爸,和我爸爸商量是否愿意让我练滑冰的事情。我爸爸一看市体校的老师看上了自己的儿子,就答应了下来。这样,我的滑冰之路就开始了。10岁的我就拿到了全国少年花样滑冰冠军,第二年又成了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的冠军。
花样滑冰界有个术语,叫做“拉手”,就是男女两名运动员组成双人滑,一起训练、比赛。我和小雪“拉手”,是在1992年。我当时的搭档健康状态不好,教练组想给我找一位新的搭档,当时我已经获得过国内和亚洲双人滑冠军。谁能成为我的搭档,意味着将有机会成为冠军。好几个候选人虎视眈眈盯着这个位置,小雪并不是最好的,她的最好成绩是黑龙江省少儿比赛的第四名、哈尔滨市中小学比赛的第二名。后来听说小雪的爸爸为了让她入选,还特意去了教练姚滨的家。结果姚滨教练请小雪的爸爸吃了顿饭,还把她爸爸喝醉了。其实,姚滨教练早就看好小雪了,他觉得小雪意志坚强,胆子又大,很适合和我做搭档。
初露锋芒的艰难
小雪的母亲对我这个新搭档很满意。因为我长得高大,比小雪大5岁,这样的人跟她女儿配合能让着她,也可以让她少摔几个跟头吧,这就是做母亲的简单想法。1992年6月,我和小雪正式开始“拉手”。两个月后,队内进行第一次测验,结果非常不理想。小雪摔了4跤。姚滨教练看完后,倒显得无所谓,说了句“很正常”就走了。
我比小雪大,训练内外我总的摆出一副大哥哥的架势。每每出门比赛,我就是她的行李员。坐火车卧铺,我为申雪铺好被子。就连小雪稍微厚一些的衣物,也是我来帮她洗。有时候,为了满足这个小妹妹,我还经常给她买奶油蛋糕。有一次,我拿着奶油蛋糕从外面回来,正好被教练撞上。而那段时间,小雪的身高体重都蹿得快了些,教练已经对她下达了明确的减肥令。我担心小雪挨批,没等教练开口,就赶紧表态:我不觉得申雪重,我一定能举得动她。”
别看小雪嘴馋,她还是有更明显的特点的,比如说她的吃苦精神。当年,一堂课摔几十个跟头是很正常的;而且她的性格很温和。因为双人滑对搭档之间的默契程度有极高的要求,而小雪的性格好,听话,对人很包容,所以我还是蛮有信心的。
我们在一起搭档没多长时间,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在齐齐哈尔举行了。当小雪比赛完回家那天,她爸爸妈妈一开门,就看见小雪背着个小背包站在家门口。当时,爸爸妈妈谁都没敢问比赛成绩。她妈妈赶紧给孩子煮面条。等她吃完后,才问比得怎么样。小雪从小背包里拿出一个奖牌,说:“全国第一”!这就是我们小雪,无论什么时候,都沉得住气。
但是,练滑冰本来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双人滑更是要求搭档默契地配合。在训练中,我常在下面做抛接动作,被砸着这样的苦头也确实没少吃。记得我们刚开始练习高难度动作“沙霍夫四周抛跳”时,经常发生意外。第一次练习这个动作时,被高高抛起的小雪吓得几乎失去了知觉,我只好用自己的身体去接她,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1994年对于我们俩来说是个多事之秋。那一年我父亲去世,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我父亲对前来探望的姚滨教练说:宏博走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下一步的前途都托付给你了!那段时间,我终日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姚滨教练专门把我拉到训练场上,郑重地对我说:你爸爸的希望就是你能振作起来。走吧,把一切都丢掉,我们的目标在冬奥会赛场上!打击还不仅只此,随之而来的是踝关节骨折,这是我运动生涯中最严重的伤病。看着我这样,小雪也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以往是我给她打饭、买好吃的,此时我们二人的角色产生了互换。
我和小雪都属于比较内向的人。在那以后,我们俩整天就是默默地训练,即使有点小伤痛也不告诉别人,都自己消化了。
经过4年的艰苦训练,1998年,我们第一次出征长野冬奥会,开始了此后12年艰难的奥运金牌征程。那一次,初出茅庐的我们夺得第五名。2002年,在盐湖城冬奥会上,一曲《图兰朵》开始了我们新的跳跃。我们第一次在名曲的伴奏下上演最难的动作——“沙霍夫四周抛跳”,并最终夺得铜牌。这是中国双人滑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接着,在同年举办的世锦赛上,我们成为了世界冠军!
黑暗的时刻
就在我们开始收获成功的时候,命运却给了我们一次沉重的打击。2003年,我和小雪在美国为世锦赛做准备时,小雪扭伤了脚踝,脚肿得连冰鞋都穿不上。队医劝她放弃比赛,但她坚持要上场参赛,打3针麻药不行,就打5针,直到整个小腿都失去知觉。比赛中,小雪完全靠感觉和我的指令来做动作,我们得到了6.0的满分,最终在自由滑的比赛中蝉联冠军。
这次的伤病还算是有惊无险,我们自认为躲过一劫,后面的事情该是顺风顺水了吧。谁能料想,大的挫折还在后边,而且几乎成了我们经历中最黑暗的时刻。2005年8月5日,当时,小雪因为感冒,缺席了训练。我一个人在昆明红塔基地的冰上练习三周跳。当做到第三个三周跳时,不慎摔倒在冰面上,导致跟腱断裂。受伤后,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感觉一切都完了。因为整个2005赛季,我们的状态非常好,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大赛经验、国外裁判的认可程度等因素,都非常理想,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夺冠的几率应该在60%。
手术后的第三天,我就坐起来开始锻炼上肢。一旁的教练和队医都不忍心看。一周之后,我就让队友帮忙取来杠铃片,在床上练力量。姚滨教练发现后,把我训了一顿。一个月后,我每天要去康复中心,开始了恢复性训练。再后来回到队里训练时,都有一个训练医师作陪。3个月后,我上冰了,所有的队医都担心得不敢看。
这时,我确实是在面对一个强大的心理障碍。正是因为小雪的逼迫,让我越过了这个门槛。当时我们之间那种急躁的心情也没有太多的沟通,她的想法是,我如果不完成这个动作,那么去奥运会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我们不会说是去争夺银牌、铜牌的,那些对我们而言没有意义。如果能跳,那我们就有机会;如果跟腱再断了,就当我这半年的努力白费了。
我记得那天场上的气氛,小雪平时不太爱说话,也很文静,但是那天她突然间变得跟另外一个人,像疯了一样。她的样子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周围的人没有一个说话的。小雪在那大喊,然后逼着我跳,场上在一遍遍放音乐。那种情景真是不知该怎么描述。她就逼着我去,强迫我去做我不敢做的动作,随着是冰刀落在冰面上的声音,我成功了。在比赛开始前11天,我完成了难度最高的后外点冰三周跳。
2006年2月,在我受伤仅6个月后,我和小雪迎来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当时的比赛确实是冒着跟腱可能会再次断裂的危险。赛前,有很多外国媒体和运动员都不相信我的跟腱断了,以为这只是中国队在赛前放出的烟雾弹。我每次上冰的时候,很多运动员都在注意我,看到我穿的那双鞋,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在鞋子前面打一个塑料夹板,它的作用是防止我的跟腱过分地拉张。但是,有了夹板又妨碍到我做下蹲的动作,因为固定夹板的胶带会把我下蹲的动作范围限制住了。当我们的表演结束后,人们看到我脚踝处的刀疤时,周围的选手顿时肃然起立,响起一片掌声。
这次比赛我们拿到铜牌,但是对这个成绩,我们还是有些遗憾的。有好多运动员都觉得这哪是去比赛啊,可以说很牵强的去参加了一届奥运会,根本不是我们两个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这也是我一个心结,就觉得这不是我真实的能力。所以当时比赛完之后,很多人包括很多媒体的记者都跟我说,怎么样宏博,你是不是该转业了,这七年也很不容易啊。当时我听着就很难受,因为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得到的。
再一次的复出
大概两三个月后,我们两个人去了美国和加拿大搞舞蹈编排。在2007年,我们迎来了一个大满贯的赛季。那年我们参加了六站大奖赛,拿了六个冠军。在获得整个赛季最后一个冠军的时候,我忽然觉得那个时候可以说告一段落了,我该考虑些别的事情了,我想到了向小雪求婚。
那种感觉还不能说是退役,应该说暂时离队吧。有的时候人一个埋藏已久的心气会让你发狠,对我而言,这种狠劲会延续到冰面上,延续到训练场上,可以去逾越很多这种困难。比如说你训练当中很多的坚持,如果坚持不到,那么你心中有那种狠,会逼着你去达到你想要的程度。总是想着我比赛上的一瞬间的时候,就会让你逾越目前很多的困难。当别人都在说我该退役的时候,我就产生了这种心情,想证明我自己,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当时我是有这个心,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又是个很不容易的事情。那些年里,我也在后台去研究花样滑冰的格局。包括当时这个项目的状况、每年的变化、每对选手突出的特点,比如他们的步伐、他们的滑行,还包括裁判员的喜好等等。我收集了很多很多的数据,在为奥运会搞编排的时候,我要拿出这两年的数据去和我的编导沟通。我说我认为的格局是什么样?选手的动作是什么样?然后我的想法又是怎么样,在此基础上,我和编导之间会有一种协调,去编排新节目,赶上当时的潮流。
了解了当时的格局,加上小雪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状态,我觉得再次复出的时机成熟了。那个时候我们两人又和队里领导商量,看看是否有重新出山的可能。当然我们心里头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你决定要参加奥运会的时候,你就会拿你之前所有的荣誉做赌注了。因为如果在奥运会上你只拿个五、六或者拿个奖牌,很有可能你奥运会下来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之前已经拿过很多届世界冠军,但是没有拿奥运会冠军,我总觉得在我的运动生涯中是有缺陷的,所以这个奥运会金牌让我奋斗了很久很久,包括2005年那个时候,我跟腱受伤了,这在我们滑冰界并不多见,但凡受了这样的伤,基本上就意味着要转业了,但是我们一直在为奥运会这个梦想去努力着。
复出的训练是很艰苦的,刚练了两个月,我的左腿膝关节就受伤了,在我做收腿和弯腿的动作时就会疼。后来,队里队医的手段都没什么效果了,又把北京三院的专家请来,让他专门给我做针灸,这才缓解了很多,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奥运会。可以说,我们非常感谢国家,感谢我们这个团队。
信心就这样逐渐培养起来了,在复出第一站中国杯的比赛上,我们的得分就超过了200分。200分是一个运动员的槛,很多运动员要想超过200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到了温哥华,我们的信心很足,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当我们短节目滑完之后,我是第一个出场的,然后站到最后,那个时候应该说是离金牌最近的时刻,承受不了你就可能会崩溃,还好我顶住了。
当时滑完了,我凑到小雪耳边说太好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使命完成了,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我们能得第几,但是我已经觉得非常非常开心,这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金牌终于拿到了,脑子里充满了喜悦。那种激动,那种大叫都是多年压抑的,是积累下来的那种释放。我觉得这种付出的辛苦,所有的一切在那一刻都回报了。那一刻,所有人,所有的关注点会集中到你身上,我觉得很幸福很快乐。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完成了我前半生的使命。
但在我意识中,金牌并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个过程。我记得有一年看乔丹在美国NBA的比赛,他曾表示既使输了也没有事,第二天太阳一样会升起来。我觉得这个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是你必须面临的。输是有可能的,那么输了以后你的生活难道真的就不行了吗?比赛的失败就代表全部了吗?如果那样就看得太重了。体育运动就是一个竞技,就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形式。但是它不会完全地代表你生命的全部。
这么多年,在我身上似乎总是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其实并不是说我们比别人聪明多少,或者是我有多大的天赋在身上,其实就是一点点去做了。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别的比赛,我练的其实很多,我们教练也多次的在冰上说你俩别练了,赶快下去。但是我觉得我得练,我在训练场上积累的越多,在场上我表现的信心就会更多。很多运动员觉得自己很有天赋,别人用十次的跳跃机会,他用三次就可以完成了,因为他很聪明,表现也很好,但是他就不需要那么多努力。所以我们两个是属于一定要跳十次的那种人,我必须要做满了,在场上才能去完成,才能更有信心。
申雪,1978年,33岁;赵宏博,1973年,38岁。二人均为哈尔滨人,也同为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在1992年,申雪14岁、赵宏博19岁时,两人首度合作开始了花样双人滑生涯,从此,他们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并在1994年第一次出现在世锦赛的舞台。2003年花样滑冰世锦赛,申雪踝关节扭伤,依然坚持带伤参赛。凭借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申雪/赵宏博蝉联世锦赛冠军。2010年2月16日,在合作18年后,终于夺得中国体育史上首个花样滑冰奥运会金牌。2010年9月4日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约1.8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尖叫声中,申雪、赵宏博完成了他们幸福又浪漫的冰上婚礼庆典。
女孩单调艰苦的少年时
我(申雪)生长在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是一名售货员。当年,我们一家人挤住在道外区一个小房子里。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就是哈尔滨八区体育场。每到冬天,露天冰场上就热闹起来。1983年,当时我才5岁,那是我第一次穿上冰鞋走进这个溜冰场。那是父母让我穿上冰鞋,可没有让我成为什么冠军的意思。因为我打小身子就瘦弱单薄,父母送我去学滑冰,只是想让我能稍微壮实点。但是连我父母都没想到,上了冰场的我逐渐产生了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别看我瘦小,但心气还挺大的。我当时想,只要练了就要练好,从不因为其他的原因耽误我的滑冰课。
我刚练滑冰那会,父母的工资都只有30多元。多少年后我才明白,为了能让我好好滑冰,父母过得非常节俭,在我出成绩前,妈妈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那时的我也还算乖,几乎没给父母提过额外的物质要求。我记得我第一次给他们要东西,是在我第一次获得亚洲冬季运动会双人滑冠军,我父母去看我的时候,我跟她们说我想要几个红富士大苹果。
上了小学以后,学校的课程和我的训练产生了冲突,为了能继续训练,父母找到了学校,他们跟老师商量,看能不能让我只上半天的课程,腾出下午的时间来训练。学校当然不会同意了,但是耐不住我父母的软磨硬泡,最终学校还是松口了,答应先“试试看”。此后,每天中午,爸爸到学校接我去训练,同时他还跟老师问清楚下午上什么课,留哪些作业什么的。晚上我回到家里,他就给我补课。没想到,期中考试时,我居然得了全班第三名的成绩。也正因为这个成绩,学校才答应我可以例外去上半天课。这样,我半天上课半天训练,但是我的成绩一直排在全班的前茅。有一次父母在我的铅笔盒里看到了班干部的臂章,才知道我又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他们就更宽慰了。
8岁以后,我开始跟着教练正式练习花样滑冰。一共有10个小孩子,因为有几年的滑冰基础,再加上我还算是个能吃苦也能动动脑子的孩子吧,我在全队的训练成绩属于中上等。那时候的训练条件可真算得上是比较艰苦的,我们训练在哈尔滨体工队,里面只有一个室内冰场,但是要提供给冰球、速滑、花样滑冰等多个项目的队员训练使用。花样滑冰的训练时间一般都排在凌晨的时候。我们都是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在陆上训练,晚饭后先抓紧时间睡一觉,常常是睡得正香时就被叫起来到冰上训练。想想看,我们那帮孩子正是贪玩、贪睡的时候,这种作息制度能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
冰场上顺畅的小男孩
我(赵宏博)的父亲原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小提琴演奏员,后来转业到哈尔滨工商部门工作;母亲是哈尔滨亚麻厂的一名工人。我踏进滑冰之门的经历,与小雪截然不同。
我记得5岁多的那年,我当时还在上幼儿园。有一天,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刚刚参加完一次幼儿篮球比赛,而且还拿了冠军。我们这些孩子们正在跳啊叫啊,这时,一个陌生人走到我面前,问我:你会滑冰吗?我说不会。那人又问我:你想滑冰吗?可能是小孩子对玩的东西总是有一种天性吧,我也就没拒绝他。没想到,就是这次遭遇,让我和滑冰结下了缘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人叫孙志平,是一位滑冰教练,也成了我的启蒙教练。他找到了我爸爸,和我爸爸商量是否愿意让我练滑冰的事情。我爸爸一看市体校的老师看上了自己的儿子,就答应了下来。这样,我的滑冰之路就开始了。10岁的我就拿到了全国少年花样滑冰冠军,第二年又成了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的冠军。
花样滑冰界有个术语,叫做“拉手”,就是男女两名运动员组成双人滑,一起训练、比赛。我和小雪“拉手”,是在1992年。我当时的搭档健康状态不好,教练组想给我找一位新的搭档,当时我已经获得过国内和亚洲双人滑冠军。谁能成为我的搭档,意味着将有机会成为冠军。好几个候选人虎视眈眈盯着这个位置,小雪并不是最好的,她的最好成绩是黑龙江省少儿比赛的第四名、哈尔滨市中小学比赛的第二名。后来听说小雪的爸爸为了让她入选,还特意去了教练姚滨的家。结果姚滨教练请小雪的爸爸吃了顿饭,还把她爸爸喝醉了。其实,姚滨教练早就看好小雪了,他觉得小雪意志坚强,胆子又大,很适合和我做搭档。
初露锋芒的艰难
小雪的母亲对我这个新搭档很满意。因为我长得高大,比小雪大5岁,这样的人跟她女儿配合能让着她,也可以让她少摔几个跟头吧,这就是做母亲的简单想法。1992年6月,我和小雪正式开始“拉手”。两个月后,队内进行第一次测验,结果非常不理想。小雪摔了4跤。姚滨教练看完后,倒显得无所谓,说了句“很正常”就走了。
我比小雪大,训练内外我总的摆出一副大哥哥的架势。每每出门比赛,我就是她的行李员。坐火车卧铺,我为申雪铺好被子。就连小雪稍微厚一些的衣物,也是我来帮她洗。有时候,为了满足这个小妹妹,我还经常给她买奶油蛋糕。有一次,我拿着奶油蛋糕从外面回来,正好被教练撞上。而那段时间,小雪的身高体重都蹿得快了些,教练已经对她下达了明确的减肥令。我担心小雪挨批,没等教练开口,就赶紧表态:我不觉得申雪重,我一定能举得动她。”
别看小雪嘴馋,她还是有更明显的特点的,比如说她的吃苦精神。当年,一堂课摔几十个跟头是很正常的;而且她的性格很温和。因为双人滑对搭档之间的默契程度有极高的要求,而小雪的性格好,听话,对人很包容,所以我还是蛮有信心的。
我们在一起搭档没多长时间,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在齐齐哈尔举行了。当小雪比赛完回家那天,她爸爸妈妈一开门,就看见小雪背着个小背包站在家门口。当时,爸爸妈妈谁都没敢问比赛成绩。她妈妈赶紧给孩子煮面条。等她吃完后,才问比得怎么样。小雪从小背包里拿出一个奖牌,说:“全国第一”!这就是我们小雪,无论什么时候,都沉得住气。
但是,练滑冰本来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双人滑更是要求搭档默契地配合。在训练中,我常在下面做抛接动作,被砸着这样的苦头也确实没少吃。记得我们刚开始练习高难度动作“沙霍夫四周抛跳”时,经常发生意外。第一次练习这个动作时,被高高抛起的小雪吓得几乎失去了知觉,我只好用自己的身体去接她,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1994年对于我们俩来说是个多事之秋。那一年我父亲去世,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我父亲对前来探望的姚滨教练说:宏博走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下一步的前途都托付给你了!那段时间,我终日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姚滨教练专门把我拉到训练场上,郑重地对我说:你爸爸的希望就是你能振作起来。走吧,把一切都丢掉,我们的目标在冬奥会赛场上!打击还不仅只此,随之而来的是踝关节骨折,这是我运动生涯中最严重的伤病。看着我这样,小雪也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以往是我给她打饭、买好吃的,此时我们二人的角色产生了互换。
我和小雪都属于比较内向的人。在那以后,我们俩整天就是默默地训练,即使有点小伤痛也不告诉别人,都自己消化了。
经过4年的艰苦训练,1998年,我们第一次出征长野冬奥会,开始了此后12年艰难的奥运金牌征程。那一次,初出茅庐的我们夺得第五名。2002年,在盐湖城冬奥会上,一曲《图兰朵》开始了我们新的跳跃。我们第一次在名曲的伴奏下上演最难的动作——“沙霍夫四周抛跳”,并最终夺得铜牌。这是中国双人滑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接着,在同年举办的世锦赛上,我们成为了世界冠军!
黑暗的时刻
就在我们开始收获成功的时候,命运却给了我们一次沉重的打击。2003年,我和小雪在美国为世锦赛做准备时,小雪扭伤了脚踝,脚肿得连冰鞋都穿不上。队医劝她放弃比赛,但她坚持要上场参赛,打3针麻药不行,就打5针,直到整个小腿都失去知觉。比赛中,小雪完全靠感觉和我的指令来做动作,我们得到了6.0的满分,最终在自由滑的比赛中蝉联冠军。
这次的伤病还算是有惊无险,我们自认为躲过一劫,后面的事情该是顺风顺水了吧。谁能料想,大的挫折还在后边,而且几乎成了我们经历中最黑暗的时刻。2005年8月5日,当时,小雪因为感冒,缺席了训练。我一个人在昆明红塔基地的冰上练习三周跳。当做到第三个三周跳时,不慎摔倒在冰面上,导致跟腱断裂。受伤后,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感觉一切都完了。因为整个2005赛季,我们的状态非常好,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大赛经验、国外裁判的认可程度等因素,都非常理想,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夺冠的几率应该在60%。
手术后的第三天,我就坐起来开始锻炼上肢。一旁的教练和队医都不忍心看。一周之后,我就让队友帮忙取来杠铃片,在床上练力量。姚滨教练发现后,把我训了一顿。一个月后,我每天要去康复中心,开始了恢复性训练。再后来回到队里训练时,都有一个训练医师作陪。3个月后,我上冰了,所有的队医都担心得不敢看。
这时,我确实是在面对一个强大的心理障碍。正是因为小雪的逼迫,让我越过了这个门槛。当时我们之间那种急躁的心情也没有太多的沟通,她的想法是,我如果不完成这个动作,那么去奥运会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我们不会说是去争夺银牌、铜牌的,那些对我们而言没有意义。如果能跳,那我们就有机会;如果跟腱再断了,就当我这半年的努力白费了。
我记得那天场上的气氛,小雪平时不太爱说话,也很文静,但是那天她突然间变得跟另外一个人,像疯了一样。她的样子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周围的人没有一个说话的。小雪在那大喊,然后逼着我跳,场上在一遍遍放音乐。那种情景真是不知该怎么描述。她就逼着我去,强迫我去做我不敢做的动作,随着是冰刀落在冰面上的声音,我成功了。在比赛开始前11天,我完成了难度最高的后外点冰三周跳。
2006年2月,在我受伤仅6个月后,我和小雪迎来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当时的比赛确实是冒着跟腱可能会再次断裂的危险。赛前,有很多外国媒体和运动员都不相信我的跟腱断了,以为这只是中国队在赛前放出的烟雾弹。我每次上冰的时候,很多运动员都在注意我,看到我穿的那双鞋,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在鞋子前面打一个塑料夹板,它的作用是防止我的跟腱过分地拉张。但是,有了夹板又妨碍到我做下蹲的动作,因为固定夹板的胶带会把我下蹲的动作范围限制住了。当我们的表演结束后,人们看到我脚踝处的刀疤时,周围的选手顿时肃然起立,响起一片掌声。
这次比赛我们拿到铜牌,但是对这个成绩,我们还是有些遗憾的。有好多运动员都觉得这哪是去比赛啊,可以说很牵强的去参加了一届奥运会,根本不是我们两个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这也是我一个心结,就觉得这不是我真实的能力。所以当时比赛完之后,很多人包括很多媒体的记者都跟我说,怎么样宏博,你是不是该转业了,这七年也很不容易啊。当时我听着就很难受,因为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得到的。
再一次的复出
大概两三个月后,我们两个人去了美国和加拿大搞舞蹈编排。在2007年,我们迎来了一个大满贯的赛季。那年我们参加了六站大奖赛,拿了六个冠军。在获得整个赛季最后一个冠军的时候,我忽然觉得那个时候可以说告一段落了,我该考虑些别的事情了,我想到了向小雪求婚。
那种感觉还不能说是退役,应该说暂时离队吧。有的时候人一个埋藏已久的心气会让你发狠,对我而言,这种狠劲会延续到冰面上,延续到训练场上,可以去逾越很多这种困难。比如说你训练当中很多的坚持,如果坚持不到,那么你心中有那种狠,会逼着你去达到你想要的程度。总是想着我比赛上的一瞬间的时候,就会让你逾越目前很多的困难。当别人都在说我该退役的时候,我就产生了这种心情,想证明我自己,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当时我是有这个心,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又是个很不容易的事情。那些年里,我也在后台去研究花样滑冰的格局。包括当时这个项目的状况、每年的变化、每对选手突出的特点,比如他们的步伐、他们的滑行,还包括裁判员的喜好等等。我收集了很多很多的数据,在为奥运会搞编排的时候,我要拿出这两年的数据去和我的编导沟通。我说我认为的格局是什么样?选手的动作是什么样?然后我的想法又是怎么样,在此基础上,我和编导之间会有一种协调,去编排新节目,赶上当时的潮流。
了解了当时的格局,加上小雪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状态,我觉得再次复出的时机成熟了。那个时候我们两人又和队里领导商量,看看是否有重新出山的可能。当然我们心里头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你决定要参加奥运会的时候,你就会拿你之前所有的荣誉做赌注了。因为如果在奥运会上你只拿个五、六或者拿个奖牌,很有可能你奥运会下来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之前已经拿过很多届世界冠军,但是没有拿奥运会冠军,我总觉得在我的运动生涯中是有缺陷的,所以这个奥运会金牌让我奋斗了很久很久,包括2005年那个时候,我跟腱受伤了,这在我们滑冰界并不多见,但凡受了这样的伤,基本上就意味着要转业了,但是我们一直在为奥运会这个梦想去努力着。
复出的训练是很艰苦的,刚练了两个月,我的左腿膝关节就受伤了,在我做收腿和弯腿的动作时就会疼。后来,队里队医的手段都没什么效果了,又把北京三院的专家请来,让他专门给我做针灸,这才缓解了很多,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奥运会。可以说,我们非常感谢国家,感谢我们这个团队。
信心就这样逐渐培养起来了,在复出第一站中国杯的比赛上,我们的得分就超过了200分。200分是一个运动员的槛,很多运动员要想超过200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到了温哥华,我们的信心很足,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当我们短节目滑完之后,我是第一个出场的,然后站到最后,那个时候应该说是离金牌最近的时刻,承受不了你就可能会崩溃,还好我顶住了。
当时滑完了,我凑到小雪耳边说太好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使命完成了,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我们能得第几,但是我已经觉得非常非常开心,这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金牌终于拿到了,脑子里充满了喜悦。那种激动,那种大叫都是多年压抑的,是积累下来的那种释放。我觉得这种付出的辛苦,所有的一切在那一刻都回报了。那一刻,所有人,所有的关注点会集中到你身上,我觉得很幸福很快乐。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完成了我前半生的使命。
但在我意识中,金牌并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个过程。我记得有一年看乔丹在美国NBA的比赛,他曾表示既使输了也没有事,第二天太阳一样会升起来。我觉得这个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是你必须面临的。输是有可能的,那么输了以后你的生活难道真的就不行了吗?比赛的失败就代表全部了吗?如果那样就看得太重了。体育运动就是一个竞技,就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形式。但是它不会完全地代表你生命的全部。
这么多年,在我身上似乎总是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其实并不是说我们比别人聪明多少,或者是我有多大的天赋在身上,其实就是一点点去做了。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别的比赛,我练的其实很多,我们教练也多次的在冰上说你俩别练了,赶快下去。但是我觉得我得练,我在训练场上积累的越多,在场上我表现的信心就会更多。很多运动员觉得自己很有天赋,别人用十次的跳跃机会,他用三次就可以完成了,因为他很聪明,表现也很好,但是他就不需要那么多努力。所以我们两个是属于一定要跳十次的那种人,我必须要做满了,在场上才能去完成,才能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