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是作文的大忌。在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提示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有的虽然在提示中没有写明,但在评分标准中非常强调。
关键词:真情实感;作文;方法
从作文考试的发展趋势看,中考对作文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只有亲身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使人心动的东西来,教师就要教导学生应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引导学生留心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嘴角是否含有笑意;兴备与悲伤时的语调、表情到底有什么不同;穿着不同服饰的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等等。当学生留意了,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候,受到教师的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触动,就会不可抑止地引发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
二、情景作文,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人们常说,作文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目前的作文教学,都是由教师先指导写法,从布局谋篇、结构安排、材料运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点。学生按其思路,无需思考,用教师的语言写教师的思路,而埋没了学生自身真实的想法与情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大同小异,完全背离了作文的教学目的。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就要改变作文指导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如:在一场暴雨来临时,笔者指导学生写即兴作文,让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凝视窗外,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接着又问:“看了这些,听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以“雷雨”为题写一篇短文。从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写道:“这是一场喜雨,它让我仿佛听到禾苗咕嘟咕嘟喝水的声音。”有的这样写:“天突然暗了下来,那两眼的闪电,轰隆隆的雷声让我们好害怕。”也有这样写的:“好爽啊,同学们都把手伸出了窗外,去感受那夏季难得的清凉……”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观后有不同的感受,或惊喜,或紧张,都是来自学生对生活的具体体验,表达的是真实感受。
学生作文既然是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么教师批阅作文也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教师的评语应从鼓励学生、激活源泉、开启心灵入手,让学生从批语中得到鼓励,增强信心,焕发写作的热情。因此,笔者批阅作文从不用概念化的词语下评语,而是和学生娓娓谈心,发现优点及时鼓励。如笔者在一位平时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学生的习作后面写道:“谢谢你对老师的信赖,让我从文章中看到你美好的心灵与善良的品质,但文章如果再写具体点,可能更感人。你看老师说的对吗?”在笔者的真情呼唤下,这位学生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让人十分欣慰。
三、寻找原动力,大胆写“我”
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崇尚空谈,二是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只有大胆写“我”,才能做到“感情真挚”。这也是学生的“私人作文”(日记、随笔、书信等)能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比如有一位学生在《生活》一文中,写她的不懈追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是用中学生那特有的清纯、真挚的眼光在观察生活,女孩子细腻的思维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现。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老人以其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笔触,写就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这样的真情洋溢、个性鲜明的传世之作,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也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世理的真际,切合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假如能像叶老要求的那样,把“求诚”作为作文的第一要着,把不吐不快、一吐为快作为作文的兴趣、动力,并把从前那种被动作文、痛苦作文变为主动作文、愉快作文,作文的现状必将大大改观。
作文是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同时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习作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叶老的话为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作文教学是为学生一生一世的需要做准备。要求学生写作表达真情实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同时学会做人。
关键词:真情实感;作文;方法
从作文考试的发展趋势看,中考对作文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只有亲身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使人心动的东西来,教师就要教导学生应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引导学生留心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嘴角是否含有笑意;兴备与悲伤时的语调、表情到底有什么不同;穿着不同服饰的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等等。当学生留意了,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候,受到教师的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触动,就会不可抑止地引发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
二、情景作文,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人们常说,作文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目前的作文教学,都是由教师先指导写法,从布局谋篇、结构安排、材料运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点。学生按其思路,无需思考,用教师的语言写教师的思路,而埋没了学生自身真实的想法与情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大同小异,完全背离了作文的教学目的。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就要改变作文指导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如:在一场暴雨来临时,笔者指导学生写即兴作文,让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凝视窗外,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接着又问:“看了这些,听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以“雷雨”为题写一篇短文。从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写道:“这是一场喜雨,它让我仿佛听到禾苗咕嘟咕嘟喝水的声音。”有的这样写:“天突然暗了下来,那两眼的闪电,轰隆隆的雷声让我们好害怕。”也有这样写的:“好爽啊,同学们都把手伸出了窗外,去感受那夏季难得的清凉……”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观后有不同的感受,或惊喜,或紧张,都是来自学生对生活的具体体验,表达的是真实感受。
学生作文既然是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么教师批阅作文也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教师的评语应从鼓励学生、激活源泉、开启心灵入手,让学生从批语中得到鼓励,增强信心,焕发写作的热情。因此,笔者批阅作文从不用概念化的词语下评语,而是和学生娓娓谈心,发现优点及时鼓励。如笔者在一位平时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学生的习作后面写道:“谢谢你对老师的信赖,让我从文章中看到你美好的心灵与善良的品质,但文章如果再写具体点,可能更感人。你看老师说的对吗?”在笔者的真情呼唤下,这位学生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让人十分欣慰。
三、寻找原动力,大胆写“我”
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崇尚空谈,二是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只有大胆写“我”,才能做到“感情真挚”。这也是学生的“私人作文”(日记、随笔、书信等)能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比如有一位学生在《生活》一文中,写她的不懈追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是用中学生那特有的清纯、真挚的眼光在观察生活,女孩子细腻的思维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现。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老人以其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笔触,写就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这样的真情洋溢、个性鲜明的传世之作,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也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世理的真际,切合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假如能像叶老要求的那样,把“求诚”作为作文的第一要着,把不吐不快、一吐为快作为作文的兴趣、动力,并把从前那种被动作文、痛苦作文变为主动作文、愉快作文,作文的现状必将大大改观。
作文是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同时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习作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叶老的话为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作文教学是为学生一生一世的需要做准备。要求学生写作表达真情实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同时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