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纪大了,经常回忆过去的事情。我常想,怀旧,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人说,意味着自己老了;也有人说,意味着对人生的回眸与留恋。我觉得这些说法虽然不错,但多少有点苦涩与悲观。我自己的体会是,怀旧与否,既关乎年龄,更关乎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出生在琉璃厂文化街旁的一个大院里,街上的每一间店铺,都有我童年的足迹。一个从小就在琉璃厂、护城内河、皇城根下玩耍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酷爱画画的北京爷们儿,直到现在年近七旬、两鬓如霜,期间有太多的故事让我回味、让我感动,甚至刻骨铭心。尤其是皇城根,现在那里修了一个公园,景色怡人,可我小的时候那里除了皇城,到处都是沟沟坎坎,夕阳西下,杂草丛生,处处透着破败、荒凉。那时的护城内河就是个沟,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我从小就在那里捉蟋蟀、逮蜻蜓,好几次掉到沟里。那时内河的水不深,有惊无险,回家后母亲怕严厉的父亲责罚我,急忙给我洗澡、换脏衣服,最大限度地遮掩我的顽皮。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
我上小学,是在北京的府学胡同小学。这所小学很不一般,建于明朝的洪武元年,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记得学校里面有一座大庙,庙里很多碑。那时的冬天特别寒冷,上学时穿着免裆裤,脖子上挂着棉暖手,学校里烧煤球,早上轮流到教室生火,弄不好到处都是烟。我当时是个小组长,早晨负责把煤灰渣收到一边,等着校工收走。童年的记忆至今难忘,以至于一说到小学,我就想到烟火缭绕中的古庙、古碑。
至于北京的文化,我更是情有独钟。我觉得,正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孕育了我;人文生活,滋润了我;深刻变化,打动了我。从事绘画以后,国内国外,游历了很多地方,凡是触动我的情与景,几乎一一出现在我的画里。很多画,画完就算完了,难有一个理由让我发自内心持久的感动,就像一个游子,走了很久,困了、累了,不想走了,眼前的景致,已经觉得不再新鲜。这时候,只有回家,才是他最想做的。而我的艺术,也想“回家”,这个家,就是北京。喝了世界各地那么多种饮品,对我来说,还是北京的豆汁儿最好喝;很多北京的年轻人爱吃牛排、麦当劳,而我至今喜欢炸酱面、爆肚,心里明白多吃爆肚对养生不利,可还是爱吃。我深知我与北京的联系,是骨子里的,甚至是基因里的,这份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从事绘画这么多年,北京的文化元素时时出现在我的绘画里。画北京,就像充电,画起来精神饱满,心手两畅,尤其是画北京的红墙、黄瓦、古柏、苍松,意到笔随,有如神助,那份美妙的感觉,真是无法言传,我想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分”吧。北京故宫、天坛、地坛、钓鱼台、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潭柘寺等地的建筑,都是我钟爱的题材,我画过多幅潭柘寺题材的作品,有人说先有潭柘五百年,后有北京城,说明了潭柘寺的古老,我的画,正是以此象征北京的古老与沧桑。还有那些地方的古树,特别是古柏,很多都有几百年、上千年,已经成为北京的符号。
近些年,红墙、黄瓦、古柏等内容大量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别人看来,已经成为我绘画的特色之一。有意为之还是潜意识使然?我自己都有些说不清,既然如此,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挖掘这些题材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我要把北京深厚的意味、巨大的变化,通过我的画表现出来。这次画展,我又重新创作了二十多幅北京题材的作品,比如“北京四季图”《春光》、《秋月》、《夏凉》、《冬韵》,《月下白塔》、《白皮松》等等。
《月下白塔》画的是白塔寺的雪景,用红墙、苍柏与一条古老胡同的对比,表达岁月带给北京的沧桑痕迹。类似的作品画了很多,比如香山的见心斋、北海团城的白皮松等等,题材不同,所传达的意蕴基本一致。白皮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次画过,现在重游团城又有了新的感觉,新作的形式、意境都与过去有所不同。总之北京可画的题材实在太丰富,也觉得越来越难画了,过去画过、探求过的东西,不想再重复,新形式的发现、新感觉的表达要化费很多心血。创作很艰辛,但自己觉得,值!
我要继续沿着写意的、浪漫的、墨彩纷呈的主线完成古都北京的系列创作,这也是我一生的意愿。我这个年龄,金钱、享受已无诱惑力,我要把精力放在创作上,把创作当做养育孩子,从孕育想法,小稿、大稿,到最后完成,就像孩子慢慢长大,看着这些作品,心里很温暖,也很幸福。
我的画,追求与众不同。记得有个故事说,张大千在国外办展,毕加索参观了画展后,问张大千,哪张是你的东西?这句话对张大千刺激很大,所以张大千才发展了泼墨泼彩,表现俯瞰群山的感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生活中的意念、感觉,绘画的题材、形式等等要不与人同,也不与己同,要不断更新。这几年我从写实、半抽象、到抽象,有很多体会,不断尝试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题材,特别是花的系列,摸索了一些新形式,表达一些新理念,敝帚自珍,对自己的努力还是满意的。
艺术探求几十年,深感创作的过程艰苦而有乐趣。我对绘画的要求第一要有感受,第二要有生活。我愿意搜奇猎珍、苦中求乐,享受创作过程,更享受创作完成时的瞬间美感。观众能在我的画中体会我的思想、内涵,感受我要表达的韵味、意境,从而更加热爱北京,热爱生活,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绘画为生命的人,想停下笔来,是很难的。人常说,活到老画到老,年龄在六七十岁的画家,应该是思想、画艺最成熟的阶段,要把握这个黄金时间,完成自己的心愿。我一直想做一个以北京为主题的绘画纪念馆,陈列自己表现北京方方面面的绘画作品,最后将这些作品留给热爱这座古城历史、文化的人。当然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很多事情才刚刚起步,作为一个目标,我将奋力前行!
北京对我来说,是一道底蕴丰厚、景色绚丽的风景,她的题材是画不完的,面对她的发展、变化,自己的感受也是画不完的,所以画北京,将会伴随我一生的艺术探求。
赵准旺个人简历:
赵准旺,1945年生于北京市,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副院长、中国画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师承亚明、吴冠中、崔子范、张仃等先生。出版画集、著作二十余本,艺术传略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美术年鉴》、《世界华人美术家辞典》、《北美艺术家名人大辞典》,并列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辞典》及美国《世界杰出人物与领袖传记》。作品在全国美展及国际性大奖中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博物馆收藏。并在世界各地(欧美亚太地区)举办30余次画展,2006年荣宝斋举办“田园乡情”——赵准旺水墨画展;同年12月又举办了纪念长征70周年“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重走长征路写生作品展”;2007、2008年分别在第五、第六届奥运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北京四季风韵画展”、“奥运情画展”。《北京四季风韵画集》、《赵准旺奥运情画集》作为北京奥组委官方礼品在奥运庆典活动中赠送200多个国家来宾,为宣传北京起到积极作用。
出版有《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写生作品展(一)、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写生作品展(二)》、《赵准旺水墨画集》、《名家画北京》、《田园乡情—赵准旺水墨画集》、《山水画坛—赵准旺作品》及《人文奥运 魅力北京—北京四季风韵画集》、《北京奥运情画集》等三十多种画册(集)。
我出生在琉璃厂文化街旁的一个大院里,街上的每一间店铺,都有我童年的足迹。一个从小就在琉璃厂、护城内河、皇城根下玩耍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酷爱画画的北京爷们儿,直到现在年近七旬、两鬓如霜,期间有太多的故事让我回味、让我感动,甚至刻骨铭心。尤其是皇城根,现在那里修了一个公园,景色怡人,可我小的时候那里除了皇城,到处都是沟沟坎坎,夕阳西下,杂草丛生,处处透着破败、荒凉。那时的护城内河就是个沟,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我从小就在那里捉蟋蟀、逮蜻蜓,好几次掉到沟里。那时内河的水不深,有惊无险,回家后母亲怕严厉的父亲责罚我,急忙给我洗澡、换脏衣服,最大限度地遮掩我的顽皮。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
我上小学,是在北京的府学胡同小学。这所小学很不一般,建于明朝的洪武元年,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记得学校里面有一座大庙,庙里很多碑。那时的冬天特别寒冷,上学时穿着免裆裤,脖子上挂着棉暖手,学校里烧煤球,早上轮流到教室生火,弄不好到处都是烟。我当时是个小组长,早晨负责把煤灰渣收到一边,等着校工收走。童年的记忆至今难忘,以至于一说到小学,我就想到烟火缭绕中的古庙、古碑。
至于北京的文化,我更是情有独钟。我觉得,正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孕育了我;人文生活,滋润了我;深刻变化,打动了我。从事绘画以后,国内国外,游历了很多地方,凡是触动我的情与景,几乎一一出现在我的画里。很多画,画完就算完了,难有一个理由让我发自内心持久的感动,就像一个游子,走了很久,困了、累了,不想走了,眼前的景致,已经觉得不再新鲜。这时候,只有回家,才是他最想做的。而我的艺术,也想“回家”,这个家,就是北京。喝了世界各地那么多种饮品,对我来说,还是北京的豆汁儿最好喝;很多北京的年轻人爱吃牛排、麦当劳,而我至今喜欢炸酱面、爆肚,心里明白多吃爆肚对养生不利,可还是爱吃。我深知我与北京的联系,是骨子里的,甚至是基因里的,这份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从事绘画这么多年,北京的文化元素时时出现在我的绘画里。画北京,就像充电,画起来精神饱满,心手两畅,尤其是画北京的红墙、黄瓦、古柏、苍松,意到笔随,有如神助,那份美妙的感觉,真是无法言传,我想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分”吧。北京故宫、天坛、地坛、钓鱼台、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潭柘寺等地的建筑,都是我钟爱的题材,我画过多幅潭柘寺题材的作品,有人说先有潭柘五百年,后有北京城,说明了潭柘寺的古老,我的画,正是以此象征北京的古老与沧桑。还有那些地方的古树,特别是古柏,很多都有几百年、上千年,已经成为北京的符号。
近些年,红墙、黄瓦、古柏等内容大量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别人看来,已经成为我绘画的特色之一。有意为之还是潜意识使然?我自己都有些说不清,既然如此,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挖掘这些题材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我要把北京深厚的意味、巨大的变化,通过我的画表现出来。这次画展,我又重新创作了二十多幅北京题材的作品,比如“北京四季图”《春光》、《秋月》、《夏凉》、《冬韵》,《月下白塔》、《白皮松》等等。
《月下白塔》画的是白塔寺的雪景,用红墙、苍柏与一条古老胡同的对比,表达岁月带给北京的沧桑痕迹。类似的作品画了很多,比如香山的见心斋、北海团城的白皮松等等,题材不同,所传达的意蕴基本一致。白皮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次画过,现在重游团城又有了新的感觉,新作的形式、意境都与过去有所不同。总之北京可画的题材实在太丰富,也觉得越来越难画了,过去画过、探求过的东西,不想再重复,新形式的发现、新感觉的表达要化费很多心血。创作很艰辛,但自己觉得,值!
我要继续沿着写意的、浪漫的、墨彩纷呈的主线完成古都北京的系列创作,这也是我一生的意愿。我这个年龄,金钱、享受已无诱惑力,我要把精力放在创作上,把创作当做养育孩子,从孕育想法,小稿、大稿,到最后完成,就像孩子慢慢长大,看着这些作品,心里很温暖,也很幸福。
我的画,追求与众不同。记得有个故事说,张大千在国外办展,毕加索参观了画展后,问张大千,哪张是你的东西?这句话对张大千刺激很大,所以张大千才发展了泼墨泼彩,表现俯瞰群山的感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生活中的意念、感觉,绘画的题材、形式等等要不与人同,也不与己同,要不断更新。这几年我从写实、半抽象、到抽象,有很多体会,不断尝试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题材,特别是花的系列,摸索了一些新形式,表达一些新理念,敝帚自珍,对自己的努力还是满意的。
艺术探求几十年,深感创作的过程艰苦而有乐趣。我对绘画的要求第一要有感受,第二要有生活。我愿意搜奇猎珍、苦中求乐,享受创作过程,更享受创作完成时的瞬间美感。观众能在我的画中体会我的思想、内涵,感受我要表达的韵味、意境,从而更加热爱北京,热爱生活,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绘画为生命的人,想停下笔来,是很难的。人常说,活到老画到老,年龄在六七十岁的画家,应该是思想、画艺最成熟的阶段,要把握这个黄金时间,完成自己的心愿。我一直想做一个以北京为主题的绘画纪念馆,陈列自己表现北京方方面面的绘画作品,最后将这些作品留给热爱这座古城历史、文化的人。当然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很多事情才刚刚起步,作为一个目标,我将奋力前行!
北京对我来说,是一道底蕴丰厚、景色绚丽的风景,她的题材是画不完的,面对她的发展、变化,自己的感受也是画不完的,所以画北京,将会伴随我一生的艺术探求。
赵准旺个人简历:
赵准旺,1945年生于北京市,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副院长、中国画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师承亚明、吴冠中、崔子范、张仃等先生。出版画集、著作二十余本,艺术传略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美术年鉴》、《世界华人美术家辞典》、《北美艺术家名人大辞典》,并列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辞典》及美国《世界杰出人物与领袖传记》。作品在全国美展及国际性大奖中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博物馆收藏。并在世界各地(欧美亚太地区)举办30余次画展,2006年荣宝斋举办“田园乡情”——赵准旺水墨画展;同年12月又举办了纪念长征70周年“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重走长征路写生作品展”;2007、2008年分别在第五、第六届奥运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北京四季风韵画展”、“奥运情画展”。《北京四季风韵画集》、《赵准旺奥运情画集》作为北京奥组委官方礼品在奥运庆典活动中赠送200多个国家来宾,为宣传北京起到积极作用。
出版有《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写生作品展(一)、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写生作品展(二)》、《赵准旺水墨画集》、《名家画北京》、《田园乡情—赵准旺水墨画集》、《山水画坛—赵准旺作品》及《人文奥运 魅力北京—北京四季风韵画集》、《北京奥运情画集》等三十多种画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