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6年8月中旬开始到11月底的3个多月里,毛泽东主席共检阅了8次红卫兵,人数共计达1200多万。“8次接见”后来成了“文革”高潮期最具代表和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这8次接见,次次我都亲身经历并参与采访拍摄,我用我的镜头,给那段非常岁月留下了别样的痕迹。
8次接见,周恩来是“大管理员”
8月18日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大批红卫兵代表被邀请登上城楼与领袖近距离接触。由于亲眼见到毛泽东的激动和内心的狂热崇拜,城楼上一度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为了保证毛泽东的绝对安全和健康,年近七十的周恩来总理不顾个人安危,站在栏杆上亲自维持秩序。他拼命舞动着手臂,要求红卫兵保持安静,遵守纪律,连嗓子都喊哑了。
当时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的郑维山中将是具体组织8次接见红卫兵的总指挥。他上上下下,跑来跑去,穿梭在天安门、金水桥和广场周围。只要场上人群拥挤或停滞不前时,周总理就叫郑维山赶紧做疏通工作。这次接见,经过天安门的红卫兵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完。周总理对郑维山说:“能把解放军的汽车调来吗?叫红卫兵坐在汽车上,过几天继续接见,保证让红卫兵都能看到毛主席,还能按时间接见完。我们要保证毛主席的休息时间。”周恩来为了保证毛泽东的休息,亲自来到天安门广场前去做红卫兵的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始终陪同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其间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事务工作,可以说他简直是个“大管理员”。有时候,他累了,在大殿里休息,吃个包子,喝杯茶水就算是一顿饭。
那天,置身于红卫兵海洋的毛泽东挥舞着帽子,以洪亮的声音向这些年轻人呼号:“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句话后来被写进标语,登上报纸、邮票,作为那个时期最为知名的《毛主席语录》广为传颂。记得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学生宋彬彬给毛主席戴上了一个“红卫兵”袖章。毛泽东欣然接受,以自己的行动表现了对红卫兵运动的支持。
第一次接见没过多久,8月31日,毛泽东又在天安门广场第二次接见了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50万红卫兵。各地来京的红卫兵乘车乘船吃饭等一切费用全部由政府开设的红卫兵接待站支付,故而前往北京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在8次接见中,我印象里这次接见虽然热闹,但相对简单,时间也不太长,很快就过去了。
贺龙最后告别天安门的瞬间
1966年9月l5日是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红卫兵的日子,天安门上有数百名红卫兵代表,乱哄哄的,出席接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很多。
那天,我在城楼西侧电梯口等待毛主席的来临,站在这个位置上便于随时拍摄毛主席的活动镜头。上午9时,毛主席穿着绿军装出现了。霎时,城楼上热血沸腾,欢呼声、口号声响彻整个广场上空。记者们都在抢镜头,谁也不让谁;大家一边照一边退,一不小心很容易撞上周围的中央首长。
检阅开始,就听见林彪在喇叭里对广场大声嚷嚷着:“炮打司令部,就是炮打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小撮反动资产阶级分子,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他嘶哑的声音在广场上飘荡,带着阵阵寒意。以往重大会议的讲稿都是事先拟好,但这次非常不同。当毛主席来到城楼大殿,我看到林彪马上把讲稿拿出来请他审阅。无疑,这次林彪的讲话毛主席十分重视,他反复看了好几遍,并让林彪对其多处修改。林彪坐在毛主席旁边指着讲稿向他解释,毛主席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林彪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当即对讲稿进行修改,周总理也在一旁帮着他字斟句酌。林彪改罢稿子,又指着改好的地方,请毛主席再次过目。这一系列动作,都被我用照片定格了下来。
毛泽东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大多数时间持续在检阅红卫兵和接见来宾。城楼上,他巍然伫立,凭栏远眺,显得意定神闲。林彪紧随毛泽东行止,挥动着红宝书,飘飘然几乎快没了自我。看着林彪得意忘形的样子,近旁的宋庆龄副主席缄默无语,刘少奇主席更是面容憔悴,苦不堪言。
在十年浩劫的日子里,人们都很敏锐,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情况特别受社会关注,如若谁的名字没有在报上出现,人们心中就会由此推测他“是否被打倒了”。我在采访的时候并没有注意谁在场谁没有到场。那天晚上,我拍下了贺龙元帅陪同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红卫兵的镜头。事后听说,当天街上宣传车的喇叭里就喊出了“打倒贺龙”的口号,还贴出了“贺龙是大土匪”的大字报。应该说,林、江反革命集团当时还在策划打倒贺龙阴谋的过程之中。林彪在那年的8月中旬就指使空军的吴法宪、海军的李作鹏向毛主席诬告了贺龙:但毛泽东没有听信谗言,还专门接见了贺龙,叫他放宽心。毛泽东叮咛贺龙:“我对你是了解的。我对你还是过去的3条:忠于党、忠于人民、对敌人斗狠,能联系群众。”然而,即使如此,贺龙还是没能逃过被打倒被迫害的命运。一代元帅最终于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
我手里的这张照片,成了拿着两把菜刀闹革命,令敌人闻风丧胆,立下赫赫战功的贺龙元帅最后告别天安门的瞬间。
陶铸在城楼上递给刘少奇红宝书
那个时期,处于困境的早已不止贺龙一人。城楼上出现的一些细节,让我深切地感到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谊,这种感受愈到后来愈加深切。
第三次接见红卫兵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次登上城楼检阅,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而我发现,领导人中只有刘少奇主席的手上空空的,他并没有携带《毛主席语录》。这番情形,在城楼上显得非常显眼与突兀。这一细节同时也被在场的陶铸同志敏锐地注意到了!接着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感人一幕——陶铸马上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了一本迅速递给他。他们之间没有更多的言语,但多少关怀尽在不言之中。我当时也不禁为刘主席松了一口气。
我没有想到,仅仅半年之后,党内的“第四号人物”——陶铸就被划在刘、邓的行列遭到残酷批判,并于1969年11月30日含冤去世,终年只有61岁。
(摘自《作家文摘》2012.11.9)B⑦
8次接见,周恩来是“大管理员”
8月18日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大批红卫兵代表被邀请登上城楼与领袖近距离接触。由于亲眼见到毛泽东的激动和内心的狂热崇拜,城楼上一度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为了保证毛泽东的绝对安全和健康,年近七十的周恩来总理不顾个人安危,站在栏杆上亲自维持秩序。他拼命舞动着手臂,要求红卫兵保持安静,遵守纪律,连嗓子都喊哑了。
当时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的郑维山中将是具体组织8次接见红卫兵的总指挥。他上上下下,跑来跑去,穿梭在天安门、金水桥和广场周围。只要场上人群拥挤或停滞不前时,周总理就叫郑维山赶紧做疏通工作。这次接见,经过天安门的红卫兵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完。周总理对郑维山说:“能把解放军的汽车调来吗?叫红卫兵坐在汽车上,过几天继续接见,保证让红卫兵都能看到毛主席,还能按时间接见完。我们要保证毛主席的休息时间。”周恩来为了保证毛泽东的休息,亲自来到天安门广场前去做红卫兵的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始终陪同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其间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事务工作,可以说他简直是个“大管理员”。有时候,他累了,在大殿里休息,吃个包子,喝杯茶水就算是一顿饭。
那天,置身于红卫兵海洋的毛泽东挥舞着帽子,以洪亮的声音向这些年轻人呼号:“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句话后来被写进标语,登上报纸、邮票,作为那个时期最为知名的《毛主席语录》广为传颂。记得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学生宋彬彬给毛主席戴上了一个“红卫兵”袖章。毛泽东欣然接受,以自己的行动表现了对红卫兵运动的支持。
第一次接见没过多久,8月31日,毛泽东又在天安门广场第二次接见了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50万红卫兵。各地来京的红卫兵乘车乘船吃饭等一切费用全部由政府开设的红卫兵接待站支付,故而前往北京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在8次接见中,我印象里这次接见虽然热闹,但相对简单,时间也不太长,很快就过去了。
贺龙最后告别天安门的瞬间
1966年9月l5日是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红卫兵的日子,天安门上有数百名红卫兵代表,乱哄哄的,出席接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很多。
那天,我在城楼西侧电梯口等待毛主席的来临,站在这个位置上便于随时拍摄毛主席的活动镜头。上午9时,毛主席穿着绿军装出现了。霎时,城楼上热血沸腾,欢呼声、口号声响彻整个广场上空。记者们都在抢镜头,谁也不让谁;大家一边照一边退,一不小心很容易撞上周围的中央首长。
检阅开始,就听见林彪在喇叭里对广场大声嚷嚷着:“炮打司令部,就是炮打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小撮反动资产阶级分子,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他嘶哑的声音在广场上飘荡,带着阵阵寒意。以往重大会议的讲稿都是事先拟好,但这次非常不同。当毛主席来到城楼大殿,我看到林彪马上把讲稿拿出来请他审阅。无疑,这次林彪的讲话毛主席十分重视,他反复看了好几遍,并让林彪对其多处修改。林彪坐在毛主席旁边指着讲稿向他解释,毛主席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林彪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当即对讲稿进行修改,周总理也在一旁帮着他字斟句酌。林彪改罢稿子,又指着改好的地方,请毛主席再次过目。这一系列动作,都被我用照片定格了下来。
毛泽东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大多数时间持续在检阅红卫兵和接见来宾。城楼上,他巍然伫立,凭栏远眺,显得意定神闲。林彪紧随毛泽东行止,挥动着红宝书,飘飘然几乎快没了自我。看着林彪得意忘形的样子,近旁的宋庆龄副主席缄默无语,刘少奇主席更是面容憔悴,苦不堪言。
在十年浩劫的日子里,人们都很敏锐,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情况特别受社会关注,如若谁的名字没有在报上出现,人们心中就会由此推测他“是否被打倒了”。我在采访的时候并没有注意谁在场谁没有到场。那天晚上,我拍下了贺龙元帅陪同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红卫兵的镜头。事后听说,当天街上宣传车的喇叭里就喊出了“打倒贺龙”的口号,还贴出了“贺龙是大土匪”的大字报。应该说,林、江反革命集团当时还在策划打倒贺龙阴谋的过程之中。林彪在那年的8月中旬就指使空军的吴法宪、海军的李作鹏向毛主席诬告了贺龙:但毛泽东没有听信谗言,还专门接见了贺龙,叫他放宽心。毛泽东叮咛贺龙:“我对你是了解的。我对你还是过去的3条:忠于党、忠于人民、对敌人斗狠,能联系群众。”然而,即使如此,贺龙还是没能逃过被打倒被迫害的命运。一代元帅最终于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
我手里的这张照片,成了拿着两把菜刀闹革命,令敌人闻风丧胆,立下赫赫战功的贺龙元帅最后告别天安门的瞬间。
陶铸在城楼上递给刘少奇红宝书
那个时期,处于困境的早已不止贺龙一人。城楼上出现的一些细节,让我深切地感到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谊,这种感受愈到后来愈加深切。
第三次接见红卫兵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次登上城楼检阅,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而我发现,领导人中只有刘少奇主席的手上空空的,他并没有携带《毛主席语录》。这番情形,在城楼上显得非常显眼与突兀。这一细节同时也被在场的陶铸同志敏锐地注意到了!接着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感人一幕——陶铸马上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了一本迅速递给他。他们之间没有更多的言语,但多少关怀尽在不言之中。我当时也不禁为刘主席松了一口气。
我没有想到,仅仅半年之后,党内的“第四号人物”——陶铸就被划在刘、邓的行列遭到残酷批判,并于1969年11月30日含冤去世,终年只有61岁。
(摘自《作家文摘》2012.11.9)B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