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上,OBD(车载诊断系统)作为标配是前几年政府强制要求的行政产物,作为可以直接进入原车通讯网络的端口,OBD本为快速调取原车信息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接入方式,同时,也为这些数据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后装市场的OBD产品从提供的功能来看,一般分为1.0时代和目前的2.0时代。直观的说,1.0时代的OBD产品对原车信息“只读不写”,也就是通过OBD端口读取温度、速度等信息,并不将外部命令“写入”原车通讯网络。2.0时代的OBD是“既读又写”,也就是说,在1.0基础上,通过OBD端口向行车电脑发出指令,如控制温度、自动点火、控制照明系统、防盗功能等等。
“车载局域网”无论在模型上还是实际中,都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并且更要命的是,这套系统和行车安全又息息相关,换而言之,“只读不写”存在风险,“既读又写”的安全风险更不言而喻。而目前国内的很多OBD研发生产厂家,在销售此类产品时,只告诉了大家好处,没有提示风险,一旦产品上市后出现问题,毫无疑问的是不单给自己下了一个套,也给行业挖了个“大坑”。
首先,OBD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目前,绝大多数的乘用车,都配备了汽车电子系统,涉及到测试诊断系统,动力系统、舒适系统、底盘系统和车身系统等等,都是通过遍布全车的各类传感器,如温度、速度、门锁、照明等,各类传感器的实时数据信息被不断传递到ECU,ECU再根据各单元的运行情况发送指令,这样的数据传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车载局域网”,进而让整车形成一个系统,来辅助行车安全。
OBD设计之初,初衷是通过各种与排放有关的部件信息,联接到ECU,ECU检测和分析与排放相关故障的功能。当出现排放故障时,ECU记录故障信息和相关代码,并通过故障灯发出警告,告知驾驶员。以往,后装市场在开发专车专用主机或原车升级时,都首先要经过对原车总线进行解码,即破解,这个过程就意味着将原车多媒体等相关信息接驳到加装的系统之上,并且二者运行不冲突。1.0版OBD对原车的信息仅限于读取,在原车的“车载局域网”中,OBD扮演的是一个节点或端口,数据流经这个节点或端口时,将其数据拷贝抓取,一般来讲,并不会对整个网络造成多大危害。
而2.0版OBD产品,在拷贝抓取的动作之外,还要通过这个节点向整个网络加入具体的动作指令,这就存在一定风险。道理很简单,目前多数车内局域网络的传输线束带宽仅为10几Mb,一台车搭载的各类传感器少则上百,多则上千,且不说指令有可能造成冲突,甚至因传输堵塞而造成个别传感器对ECU指令识别迟缓,或者根本无法识别时,问题就出来了。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不需要对任何一件商品“知其所以然”,他们大概“知其然”就可以了,而从目前绝大多数的OBD产品来看,多数产品都已迈过1.0版,走向了2.0版,并且中断零售价大都在1000元上下,如果这类产品得到车主广泛接受,整个行业每月出货已十万量级计,产品一旦出问题,就绝对不是小问题。
其次,OBD的风险大过商业机会
在医药界,不管是西药还是重要,都在药性说明里会注明其副作用,其它行业如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也有诸如此类的消费告知,事实上,从民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消费告知属于“免责条款”。不管从技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OBD产品的产品风险存在,并且远远会高于车载多媒体产品(车载多媒体仅仅是对原车多媒体系统进行解码,并不涉及其深层网络),但遍看好几个厂家产品,这类产品尚没有人意识到,这样的免责条款,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笔者和不少致力于研发在探讨过程中发现,很多开发OBD类产品的厂家在长远规划中会涉及到车主驾驶习惯的数据,而这个原始数据基于不同需求的加工,会产生更实际的意义。是的,这可能是车联网发展的一个方向。以往,车联网行业经常会说到,“车联网的人要有互联网思维。”笔者认为,车联网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但绝不是需求互联网思维,车联网与互联网是两个概念,车联网是基于车的安全和驾驶的安全需求,而互联网明显不是基于安全。很多厂家在谈及OBD的远景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拥有100万用户以后怎么给车厂、保险公司带来利润,那么谁去解决100万用户产生的问题及风险?
有车厂认为,如果OBD可能带来的风险被不断放大,那么,车厂为了避免集体召回事件的发生,就有可能封锁这些数据,不让OBD拿到。OBD在工作过程中要持续供电,汽车熄火后,OBD还在持续工作,这样就会个汽车的网络始终处于唤醒状态。虽然OBD有排放的要求,但实际上大部分OBD产品取的并不是排放数据,而是排放以后的其它数据,并且很多厂家把不完全属于OBD排放的数据也放上去了,这实际上是用于开发的,就是为了实时监控车主动作,但是一旦产生隐患,车厂就可能封锁这些数据,这就可能把OBD的整个产业生态堵了。
再次,OBD应合理使用提示风险
在经济学原理中,“口红效应”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逆势增长,这是因为在经济萧条时,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而口红作为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心理慰藉的作用,因而就畅销起来。
国内汽车小电子领域的跟风也可以看作“口红效应”的一种体现,从电子狗、记录仪到OBD,大家都想尝试用廉价策略打开一片蓝海市场,却没有考虑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记录仪产品,很多记录仪是配备了锂电池的,在夏天高温酷暑下,挂在挡风玻璃前的记录仪极有可能因锂电池高温发生爆炸,这种事情如果放在律师行业高度的美国,厂家极有可能因此倾家荡产。而OBD产品也类似,都有潜在的风险。
事实上,我认为OBD类产品实际上是市场缝隙中的小众产品,从国外的情况来看,OBD的应用也是仅限于“读”而不涉及“写”,可能就是考虑到风险问题。也正是基于此,非常希望更多厂家不要无节制、无底线的开发OBD类产品,最起码,在消费者告知时,一定要提示可能引起的风险及后果,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保护,也是对行车安全的基本尊重。
“车载局域网”无论在模型上还是实际中,都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并且更要命的是,这套系统和行车安全又息息相关,换而言之,“只读不写”存在风险,“既读又写”的安全风险更不言而喻。而目前国内的很多OBD研发生产厂家,在销售此类产品时,只告诉了大家好处,没有提示风险,一旦产品上市后出现问题,毫无疑问的是不单给自己下了一个套,也给行业挖了个“大坑”。
首先,OBD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目前,绝大多数的乘用车,都配备了汽车电子系统,涉及到测试诊断系统,动力系统、舒适系统、底盘系统和车身系统等等,都是通过遍布全车的各类传感器,如温度、速度、门锁、照明等,各类传感器的实时数据信息被不断传递到ECU,ECU再根据各单元的运行情况发送指令,这样的数据传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车载局域网”,进而让整车形成一个系统,来辅助行车安全。
OBD设计之初,初衷是通过各种与排放有关的部件信息,联接到ECU,ECU检测和分析与排放相关故障的功能。当出现排放故障时,ECU记录故障信息和相关代码,并通过故障灯发出警告,告知驾驶员。以往,后装市场在开发专车专用主机或原车升级时,都首先要经过对原车总线进行解码,即破解,这个过程就意味着将原车多媒体等相关信息接驳到加装的系统之上,并且二者运行不冲突。1.0版OBD对原车的信息仅限于读取,在原车的“车载局域网”中,OBD扮演的是一个节点或端口,数据流经这个节点或端口时,将其数据拷贝抓取,一般来讲,并不会对整个网络造成多大危害。
而2.0版OBD产品,在拷贝抓取的动作之外,还要通过这个节点向整个网络加入具体的动作指令,这就存在一定风险。道理很简单,目前多数车内局域网络的传输线束带宽仅为10几Mb,一台车搭载的各类传感器少则上百,多则上千,且不说指令有可能造成冲突,甚至因传输堵塞而造成个别传感器对ECU指令识别迟缓,或者根本无法识别时,问题就出来了。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不需要对任何一件商品“知其所以然”,他们大概“知其然”就可以了,而从目前绝大多数的OBD产品来看,多数产品都已迈过1.0版,走向了2.0版,并且中断零售价大都在1000元上下,如果这类产品得到车主广泛接受,整个行业每月出货已十万量级计,产品一旦出问题,就绝对不是小问题。
其次,OBD的风险大过商业机会
在医药界,不管是西药还是重要,都在药性说明里会注明其副作用,其它行业如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也有诸如此类的消费告知,事实上,从民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消费告知属于“免责条款”。不管从技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OBD产品的产品风险存在,并且远远会高于车载多媒体产品(车载多媒体仅仅是对原车多媒体系统进行解码,并不涉及其深层网络),但遍看好几个厂家产品,这类产品尚没有人意识到,这样的免责条款,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笔者和不少致力于研发在探讨过程中发现,很多开发OBD类产品的厂家在长远规划中会涉及到车主驾驶习惯的数据,而这个原始数据基于不同需求的加工,会产生更实际的意义。是的,这可能是车联网发展的一个方向。以往,车联网行业经常会说到,“车联网的人要有互联网思维。”笔者认为,车联网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但绝不是需求互联网思维,车联网与互联网是两个概念,车联网是基于车的安全和驾驶的安全需求,而互联网明显不是基于安全。很多厂家在谈及OBD的远景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拥有100万用户以后怎么给车厂、保险公司带来利润,那么谁去解决100万用户产生的问题及风险?
有车厂认为,如果OBD可能带来的风险被不断放大,那么,车厂为了避免集体召回事件的发生,就有可能封锁这些数据,不让OBD拿到。OBD在工作过程中要持续供电,汽车熄火后,OBD还在持续工作,这样就会个汽车的网络始终处于唤醒状态。虽然OBD有排放的要求,但实际上大部分OBD产品取的并不是排放数据,而是排放以后的其它数据,并且很多厂家把不完全属于OBD排放的数据也放上去了,这实际上是用于开发的,就是为了实时监控车主动作,但是一旦产生隐患,车厂就可能封锁这些数据,这就可能把OBD的整个产业生态堵了。
再次,OBD应合理使用提示风险
在经济学原理中,“口红效应”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逆势增长,这是因为在经济萧条时,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而口红作为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心理慰藉的作用,因而就畅销起来。
国内汽车小电子领域的跟风也可以看作“口红效应”的一种体现,从电子狗、记录仪到OBD,大家都想尝试用廉价策略打开一片蓝海市场,却没有考虑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记录仪产品,很多记录仪是配备了锂电池的,在夏天高温酷暑下,挂在挡风玻璃前的记录仪极有可能因锂电池高温发生爆炸,这种事情如果放在律师行业高度的美国,厂家极有可能因此倾家荡产。而OBD产品也类似,都有潜在的风险。
事实上,我认为OBD类产品实际上是市场缝隙中的小众产品,从国外的情况来看,OBD的应用也是仅限于“读”而不涉及“写”,可能就是考虑到风险问题。也正是基于此,非常希望更多厂家不要无节制、无底线的开发OBD类产品,最起码,在消费者告知时,一定要提示可能引起的风险及后果,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保护,也是对行车安全的基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