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辛亥革命 妥协 统一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7
妥协是一种艺术,妥协可能更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1688年,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各阶层出于各自利益,都反对詹姆士二世的疯狂复辟政策,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推翻复辟王朝,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达成妥协,并掌握了政权,这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通过革命,英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即代表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制,开创了以“议会为国家权力中心“的资本主义代议民主政治,但也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遗风。
1911年10月,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领导下,武昌起义爆发,并且很快取得胜利,南方许多省份纷纷响应,宣布“光复独立,脱离清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国形成了北方清政府和南方中华民国对峙的局面。
西方列强并不真心希望在中国实行它们在本国倡导的民主,更令它们担心的倒是辛亥革命会威胁自己在华的实际利益。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后,它们立即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但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列强认识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于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于是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保护自己在华利益的工具。它们相中了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指望他收拾中国的”乱局“。为支持袁世凯,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南京临时政府施压。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进攻。由于险恶的革命形势,南方革命政府被迫和北方清政府在上海西方租借进行”南北和谈“,孙中山被迫向列强支持的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袁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被袁世凯窃得,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虽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没有能够保住,但笔者认为,“南北和谈“的达成,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孙中山的妥协,意义仍然重大。辛亥革命的结局仍然值得肯定。
一、辛亥革命一定的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和更大程度的战乱。
南北和谈前,南方大多数省份宣布光复“革命“,形成了南方革命军政府和北方清政府的对峙,清政府集结各类武装,紧锣密鼓地剿杀南方革命,袁世凯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帝国主义列强沉兵长江江面,对革命政府进行军事威胁。中华民族的分裂,大规模的战争势在必行,而南北和谈避免了这种恶劣情形的出现,各派势力达成妥协。在清帝退位的前提下,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暂时避免了祖国的南北分裂,对峙战乱的局面,可以说形成了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首次政治上,清帝退位,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责任内阁制的宪法原则,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真正开始(维新变法只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另外,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也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其次,经济上,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这些情形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國一战前后民族工业发展春天的到来,出现了以张謇大生纱厂为代表的许多民族企业的大发展。
第三,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先进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思想全面解放,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先后爆发,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第四,辛亥革命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近代化进程。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深受新派人士的欢迎,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爺“、”大人“等称谓。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夏历,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妥协的形式放弃政权,“南北和谈“毕竟是光荣革命,同英国光荣革命一样,也存在一系列不足和问题,但不同的是,英国光荣革命从本质上胜利了,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代议政治。而中国辛亥革命本质上失败了,没有根本完成革命使命。
其一,孙中山被迫让位,政权被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临时政府也迁到北京,南京临时政府夭折。一开始,袁世凯表示要“发扬共和之精神,荡涤专制之瑕秽“。但事实上,他一步步加紧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在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后,胁迫国会将他选举为“正式大总统”,然后下令解散国民党,随后取消国会,以《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权力膨胀近似皇权,继而复辟帝制,当上“中华帝国洪宪皇帝“,虽在护国运动的打击下,被迫取消帝制,但中华民国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其二,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是“洋人的政府”。承认列强在华的所有条约继续有效,他为筹集对内镇压的军费,并借以讨好列强,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借款”,之后为了取得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列强在华的权益越来越大,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越来越深。
总之,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民主革命仍然任重而道远。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所说“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中图分类号】K257
妥协是一种艺术,妥协可能更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1688年,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各阶层出于各自利益,都反对詹姆士二世的疯狂复辟政策,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推翻复辟王朝,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达成妥协,并掌握了政权,这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通过革命,英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即代表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制,开创了以“议会为国家权力中心“的资本主义代议民主政治,但也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遗风。
1911年10月,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领导下,武昌起义爆发,并且很快取得胜利,南方许多省份纷纷响应,宣布“光复独立,脱离清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国形成了北方清政府和南方中华民国对峙的局面。
西方列强并不真心希望在中国实行它们在本国倡导的民主,更令它们担心的倒是辛亥革命会威胁自己在华的实际利益。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后,它们立即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但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列强认识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于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于是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保护自己在华利益的工具。它们相中了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指望他收拾中国的”乱局“。为支持袁世凯,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南京临时政府施压。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进攻。由于险恶的革命形势,南方革命政府被迫和北方清政府在上海西方租借进行”南北和谈“,孙中山被迫向列强支持的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袁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被袁世凯窃得,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虽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没有能够保住,但笔者认为,“南北和谈“的达成,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孙中山的妥协,意义仍然重大。辛亥革命的结局仍然值得肯定。
一、辛亥革命一定的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和更大程度的战乱。
南北和谈前,南方大多数省份宣布光复“革命“,形成了南方革命军政府和北方清政府的对峙,清政府集结各类武装,紧锣密鼓地剿杀南方革命,袁世凯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帝国主义列强沉兵长江江面,对革命政府进行军事威胁。中华民族的分裂,大规模的战争势在必行,而南北和谈避免了这种恶劣情形的出现,各派势力达成妥协。在清帝退位的前提下,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暂时避免了祖国的南北分裂,对峙战乱的局面,可以说形成了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首次政治上,清帝退位,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责任内阁制的宪法原则,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真正开始(维新变法只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另外,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也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其次,经济上,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这些情形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國一战前后民族工业发展春天的到来,出现了以张謇大生纱厂为代表的许多民族企业的大发展。
第三,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先进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思想全面解放,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先后爆发,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第四,辛亥革命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近代化进程。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深受新派人士的欢迎,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爺“、”大人“等称谓。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夏历,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妥协的形式放弃政权,“南北和谈“毕竟是光荣革命,同英国光荣革命一样,也存在一系列不足和问题,但不同的是,英国光荣革命从本质上胜利了,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代议政治。而中国辛亥革命本质上失败了,没有根本完成革命使命。
其一,孙中山被迫让位,政权被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临时政府也迁到北京,南京临时政府夭折。一开始,袁世凯表示要“发扬共和之精神,荡涤专制之瑕秽“。但事实上,他一步步加紧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在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后,胁迫国会将他选举为“正式大总统”,然后下令解散国民党,随后取消国会,以《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权力膨胀近似皇权,继而复辟帝制,当上“中华帝国洪宪皇帝“,虽在护国运动的打击下,被迫取消帝制,但中华民国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其二,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是“洋人的政府”。承认列强在华的所有条约继续有效,他为筹集对内镇压的军费,并借以讨好列强,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借款”,之后为了取得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列强在华的权益越来越大,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越来越深。
总之,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民主革命仍然任重而道远。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所说“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